錢汝平
(紹興文理學院 越文化研究院,浙江 紹興 312000)
2021年10月22—24日,由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研究院(浙江省越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主辦的“明清越地名人學術思想研討會”在紹興舉行。來自上海、天津、山東、廣東、湖北等省市以及浙江省內的專家學者、校內師生代表60余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分主題報告和分組討論兩種方式進行。八位專家作了主題報告。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震教授作了《談談陽明文化研究》的報告。報告詳細梳理了陽明學的演變脈絡。他指出,陽明學既是一種哲學,又是一套廣涉政治、社會、道德、文化甚至宗教的理論學說,我們有理由從哲學史及多元的角度將陽明學置于哲學史、政治史、文化史的研究領域加以立體性、全方位的考察和審視,甚至有必要從文化東亞的視域出發(fā)對陽明學展開跨文化考察。由此可以發(fā)現,陽明學作為一種思想文化系統(tǒng),具有獨特的意義和當代價值。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彭國翔教授作了《陽明學的政治取向、困境和分析》的報告。報告從政治取向角度將中晚明的陽明學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察,深入分析“得君行道”與“覺民行道”這兩種不同政治取向的各自含義及其關系,進而對陽明學所蘊含的“民眾政治主體”觀念以及儒家傳統(tǒng)的政治理想,從現代的角度予以分析和評價。他認為,在民主的政治框架下,陽明學中蘊含的儒家“民眾政治主體”“以民為本”“天下為公”的政治社會理想會更容易實現。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翟奎鳳教授作了《陽明學良知說與朱熹之“虛靈不昧”明德論》的報告。他指出,朱子的“虛靈不昧”說將“虛靈不昧”與“生生之仁”渾融一體,展現了晚年朱子思想世界的活潑氣象。在邏輯上,陽明接續(xù)了朱子晚年的思想,其“虛靈不昧,眾理具,萬事出,心外無理,心外無事”之說是對朱子的刻意翻轉和出新。從陽明弟子開始,不少學者通過“虛靈不昧”與“致良知”把陽明學與朱子學融合起來。透過“虛靈不昧”說的歷史詮釋,可以發(fā)現朱子、陽明融合論的一個有趣視角。
寧波大學人文學院錢茂偉教授作了《晚清民初章學誠作品傳播與接受研究》的報告。報告梳理了章學誠著述在晚清的流播情況,指出自《文史通義》刊刻后,學界對章學誠的了解在增多,章學誠的知名度在不斷上升中。進入光緒時代,對章學誠的推崇達到高峰。正是因為有了晚清的基礎,才有20世紀初學者對章氏的重視。從近代史學的演變看,推崇章氏正是為了尋找傳統(tǒng)因子,為新史學建設服務??梢哉f,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近代化是從章學誠作品的刊刻開始的。
浙江省社科院哲學所錢明研究員作了《王華遷居與山陰王府——兼述陽明學之創(chuàng)設》的報告。他指出,如果說余姚是王陽明的出生地和講學地,那么山陰便可以說是陽明學的發(fā)端地和成熟地??偟膩碚f,山陰不僅是陽明思想的晚期“熟化”之地,也是陽明思想的早期“發(fā)端”之地。與所有王陽明居住過的地方相比,包括山陰在內的紹興地區(qū)與王陽明的關系最為密切,也最為重要。報告要討論的并不是陽明的籍貫問題,而是陽明何時遷居山陰以及在此地開展過怎樣的學術活動之類的問題。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何俊教授作了《陸象山的解經法》的報告。他指出,陸象山解經法中的把握主旨、還原語境、質疑揀擇三個環(huán)節(jié)構成了自成一體的方法。其中細分,把握主旨可謂是目標,還原語境與質疑揀擇是更具體的方法??傮w而言,陸氏的解經法雖沿用漢唐經注的詁訓章句,但完全只是作為初級手段。他的解經根本上是作義理的闡明,這也是他以把握主旨為目標的根本原因。在這個意義上說,陸氏的解經法已完全跳出經學窠臼,進入了分析的、批判的理學形態(tài)。
中山大學中文系何詩海教授作了《李宣〈東皋詩史〉考》的報告。報告對清初浙江余杭詩人李宣《東皋詩史》的編著緣起、主要內容、版刻年代等作了詳細介紹。他指出,《東皋詩史》是明清之際以詩體形式演繹歷史的史學著作。其“詩史”含義既非一般的詠史詩,又不同于世人贊譽杜甫詩歌時所蘊含的詩學觀念,體現了李宣對經史關系、程朱理學的獨特認識。其史學性質可以從其所錄詩歌的題材、內容、命題方式和平實敘事的表現手法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揭示。
紹興文理學院越文化傳承與研究中心潘承玉教授作了《陶望齡詩文別集版本及其源流考》的報告。報告梳理了明代思想家陶望齡詩文集的刊刻流傳情況。他指出,經過對所有存世刊本實物的考察,可知陶望齡辭世之后其弟子、親友和書坊刊刻的詩文別集有11種之多。而真如齋刻本《歇庵集》十卷一種和十六卷三種,王應遴刻本《歇庵集》十六卷三種,聚奎樓刻本《歇庵集》十六卷和喬時敏本衙藏版《歇庵集》二十卷各一種,共同構成一個以《歇庵集》為書名的陶望齡詩文別集版本系統(tǒng)。
分組討論主要就陽明學、陽明后學、浙東學術等專題展開,契合會議主題。
在陽明學主題討論中,北京大學張學智教授梳理了陸九淵心學到王陽明心學的全過程,指出王陽明對陸九淵的全面超越是心學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關節(jié)點。紹興文理學院徐國明博士以朱熹和王陽明為例,探討了理學中的“仁恕之別”。上海財經大學浙江學院陳偉良博士分析了王陽明、湛若水對“氣”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導致的對“氣”的不同的對治方法。紹興市委黨校劉孟達教授挖掘了王陽明教育思想中的心學元素,揭示了其當代價值。紹興文理學院諸鳳娟教授探討了王陽明的民族思想以及陽明心學在少數民族地區(qū)傳播的具體情況。紹興職業(yè)技術學院汪柏江教授從交游角度考證了王陽明與山陰逸民王文轅的交往過程,認為王文轅是陽明學的思想源頭之一。紹興文理學院楊薏冉女史從文學創(chuàng)作角度探討了王陽明詩歌中“風”的意象。紹興文理學院崔冶博士指出,創(chuàng)作才能的高超和人生境界的高尚是鑄就王陽明詩歌“秀逸有致”的主要因素。寧波大學陳昊博士論證了當代哲學家唐君毅在發(fā)展王陽明良知學說中的貢獻。
在陽明后學主題討論中,武漢大學張昭煒教授以王畿詮釋的《中庸》為對象,說明了王畿以良知之“無”為學旨,亦有以“無”兼“有”,“幾”貫“有”“無”的兩個思想發(fā)展方向。武漢大學劉麗莎博士對許孚遠《大學述》中有意分別宗旨和工夫一事作了分析。武漢大學肖宴紅女史指出,許孚遠的格物說經歷兩變,可分三期,其中萬歷十四年關中格物說體現在《大學述》中。紹興文理學院錢汝平副研究員對張元忭的家世、人品、科名、學術、事功等作了簡要梳理。天津社會科學院李會富博士以《宗鏡廣樞》為例,探討了陶望齡的佛學思想,并指出,良知之學與禪悅之趣的會通是陽明后學演化發(fā)展的一條重要路徑,也是明代后期社會思潮的明顯表征。湖北大學姚才剛教授對劉宗周強調“慎獨”“誠意”說的具體背景作了說明,并對劉宗周在整合心學、氣學、理學中的貢獻作了揭示。杭州師范大學張?zhí)旖芙淌谝越袢藦埲饾掇胶髮W研究》為例,指出在哲學史、思想史與學術史的研究中,以地域學派為中心是值得重視的中觀研究視角。
在浙東學術專題討論中,寧波大學鄒建鋒副教授對明代越中理學大儒潘府的生平及其文集整理情況作了介紹。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張宏敏研究員論述了明末浙東理學家潘平格的仁學思想,并涉及了黃宗羲對潘平格的批評。紹興文理學院黃寧寧博士對萬斯大《春秋》學思想中的君臣觀作了揭示,認為萬氏的君臣觀激于明清鼎革形勢,有著深湛的思考與鮮明的時代特征。同濟大學胡游杭博士從考察萬斯同的學術“異變”出發(fā),指出萬氏經史之學的成就依然可被看作黃宗羲學術的某種延續(xù)。紹興文理學院張栩鳳女史從辭章學角度考察了章學誠的“六經皆史”說,揭示了章氏以辭章為橋梁,破除文史壁壘,通過文道關系實現以史明道的治學途徑。北京大學干春松教授從學科化背景的角度對馬一浮拒絕進入現代教育機構,創(chuàng)辦復性書院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并對探索符合時代的儒家教育模式提供了思路。
此外,尚有多篇與會議主題間接關聯(lián)的論文進入研討交流環(huán)節(jié)。紹興文理學院呂夙婉女史對元末明初會稽著名詩人兼儒者錢宰的《臨安集》各版本異文進行了梳理,得出就文本準確性來說,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最好的結論。紹興文理學院邢蕊杰副教授于明末才女商景蘭對山陰祁氏家族文學的影響作了翔實闡釋,認為在其夫祁彪佳自沉殉國后,商景蘭實際上已成為祁氏家族精神的主導者。紹興市臺辦原主任何有基回顧了清代越地與臺灣人文交流的歷史,指出越地名士對臺灣的開發(fā)、建設和安全防御作出了巨大貢獻。紹興文理學院梁蒼泱博士以近代著名學者夏曾佑日記中的閱讀記載為典型個案,考察了近代浙江文人新知識統(tǒng)系之建構??聵騾^(qū)博物館周燕兒研究館員介紹了晚清紹興名幕范濂的《世守拙齋印存》一書,對此書在篆刻藝術上的價值作了揭示。浙江大學博士生馬明宗對清代浙江錢幣學的成就進行了總結,認為在清代錢幣學豐厚積淀基礎上,浙江地區(qū)成為了清末民國時期錢幣學的重鎮(zhèn)。寧波大學白斌博士對晩清紹籍學者朱正元《江浙閩沿海圖說》一書中豐富的海洋經濟、海洋地理數據及其相關說明的文獻價值作了論定。紹興文理學院謝一彪教授對光復會領導人陶成章與同盟會領導人孫中山之間的恩怨是非重新作了解讀。紹興文理學院上虞分院曾軍建講師就將明清越地名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進行了探索。另外,紹興文理學院莫尚葭博士對晚明四六選本的編纂在駢文文體論建構中所起的作用作了考索。
明清是越地文化名人井噴的輝煌時期,涌現出了以王守仁、徐渭、劉宗周、章學誠、李慈銘等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思想家、文學藝術家、史學家和學者,構成了越地文化名人隊伍的基干。舉辦“明清越地文化名人學術思想研討會”是進一步梳理明清越地名人學術思想成就、弘揚越地名人文化、體認越文化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建設中重要地位的有益嘗試。
本次研討會收到論文近50篇,量多而質高,涉及哲學史、思想史、文學史、古代史、近現代史、古籍版本考證等多學科和門類,而又主要集中在陽明學、陽明后學及浙東學術的范疇內。研討會提出了不少新觀點、新材料,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明清越地名人文化研究的新成果,為今后深化越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