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嚇偉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當前,如何更好地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活動?閱讀教學要教什么、怎么教?閱讀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什么樣的能力?這些都是困擾語文教師的重要問題。很多語文教師教學思維固化,在教學時,只分析文本中的語言、結構和情感,忽視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如此,語文教學就會顯得枯燥,學生學習也會缺乏積極性。教師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是讓學生只會復制別人的思維。在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提升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目標下,經過研究和探討,我們提出了“教一篇,知一類”的閱讀教學策略。該策略有助于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從而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 學生閱讀視野狹隘,課堂枯燥無趣。
在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往往只著重一篇文章的講解,沒有適當?shù)难由旌屯黄?,造成學生閱讀視野狹隘。長此以往,學生便會在陳舊的閱讀思路中對閱讀失去興趣。這樣的閱讀教學模式亟待改進。
2. 學生閱讀思維受限,綜合素養(yǎng)欠缺。
在閱讀教學中,有些教師不注意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不會獨立思考,思維發(fā)展受限。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主要在于教師的教學模式固化,在單篇教學中只求教學結果,忽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這樣,學生的思維只在一定的圈子中游走,沒有拓展思考的空間。這樣的閱讀,不利于學生思維 的發(fā)展,也不利于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3. 學生閱讀策略缺失,鑒賞能力不強。
閱讀需要方法,如果學生只讀懂了該閱讀題,換一個閱讀題便失去了解題的思路和思考的能力,那么,教師的教學便是失敗的。教師要教的是方法,要引導學生在單篇文本的閱讀學習中掌握一定的方法,這樣便可以實現(xiàn)單篇帶多篇,教一篇,知一類的教學目標了。
二、“教一篇,知一類”課堂實施策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從而使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得到提升。教一篇,知一類,這需要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思維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在一篇文章的閱讀學習中,找到此類文章的閱讀技巧,找到此類文章的個性和共性。那么,如何開展“教一篇,知一類”的教學活動呢?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延伸、比較、整合等方面入手,為學生的學習奠定基礎,使其建立閱讀自信心。
1. 主題延伸法,提升學生審美情趣。
語文學科同樣肩負著提升學生思想品質的責任。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文本主題為突破口,讓學生了解與該文本主題相關的文章如何閱讀。主題延伸法,可以使學生的思想情趣得到更好的發(fā)展,也可以使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打開思路。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主領悟文本的思想內涵,要給予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在拓展內容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內容與思想主題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的審美情趣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搭船的鳥》一文時,如果教師只是讓學生了解“我”在去祖父家的途中見到翠鳥捕魚的場景,那么,學生就只會看到故事本身,缺乏對文章進一步的思考,思維發(fā)展就會受到局限?!巴瑢W們,翠鳥捕魚的本領很強,你們是從哪里看出來的?搭船的鳥的畫面給你們怎樣的思考?它是不是像一幅畫一樣?展現(xiàn)出的是什么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就會開始思考本篇課文的主題,想到動物和事件背后的深層內涵。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再為學生展示一些相關主題的文章,強化學生的主題意識,促進學生的思考,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這一類作品的主題意蘊。
主題延伸法,可實現(xiàn)語文學科的育人本質,可以使學生在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中,獲得自我精神世界的豐盈。
2. 文體延伸法,掌握閱讀內容特點。
文體延伸法,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策略。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想要教一篇,知一類,就要使學生明確文體特征。文體延伸,可使學生在同一文體的篇目中,了解該文體的主要特征,學會此類文體的文章的閱讀技法。如:記事類的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概括文本的主要內容;而狀物類的文章,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按照一定的順序詳細描寫自己所要描寫的事物;而寫景類的散文,要引導學生在形散神不散中找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這樣,才能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文時,教師在文章結構分析和語言感悟方面都要努力做到教一篇,知一類,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分析其他寫景類的文章。教師可以將這篇文章與《濱海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這兩篇文章一起進行教學,使學生能夠將從這篇文章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遷移運用到閱讀此類文章上。
各種文體的文章,所呈現(xiàn)的寫作特點各不同。教師要掌握好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通過一篇,了解一類,從而提升閱讀素養(yǎng)。
3. 比較閱讀法,提升學生閱讀思維。
比較閱讀法,是落實教一篇,知一類閱讀教學策略的有效途徑。通過比較閱讀,學生可以從一篇文章延伸開來,思維不斷跳躍和發(fā)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固有的單篇閱讀思維方式,以一種多元化的思維視角來分析文本。對學生來說,這不僅是學習方法上的突破,還是提升思維素養(yǎng)的一種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選擇相關內容的文本,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分析、比較和提煉,讓學生在掌握此類文本閱讀方法的過程中,不斷突破思維慣式,讓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發(fā)展。
例如,在教學《父親、樹林和鳥》這篇文章時,教師便可以將《大自然的聲音》這篇課文作為與之比較閱讀的篇目。“同學們,這兩篇文章都在講述大自然賜予我們的美好,那么,這兩篇文章在語言表述上和情感表達方面有怎樣的不同呢?”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便會從文章的語言、結構、情感等方面進行綜合的思考。在回顧文中“我”與父親一起經歷的事情中,學生感受到了父親、鳥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學生的審美情趣得以發(fā)展。在這樣的閱讀和思考中,學生的思維得到延伸,情感得到升華,理解文本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比較閱讀中,學生會了解到同一個主題也可以有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
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的閱讀找到突破口,使其在比較閱讀中不斷提升語文閱讀素養(yǎng),通過教一篇,知一類,使學生觸類旁通,閱讀視野得以拓展。
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學生閱讀興趣、閱讀方法以及閱讀思維能力的欠缺。要想改變這樣的現(xiàn)狀,教師就需要不斷地研究、探索教學策略,從學生主體需求入手,關注學生的閱讀情緒和閱讀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作者單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qū)笏石嶺美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莊嚴 林彥 劉貞輝 宋曉穎)
1502500511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