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英
小學音樂教學,是一個綜合育人的過程,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學習最基本的樂理知識以及演繹技巧,同時也要融入思想教育,通過音樂教育傳達正面的理念及真切的情感,這對學生來說意義重大。只有心中有豐富的情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歌曲中的思想,才能生動地演繹歌曲。因此,教師需要注重德育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并以此為基礎促進教學改革。
我國的小學音樂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具備中國特色的藝術人才。但在中西方藝術領域交流愈發(fā)深入的當代社會,西方文化在我國的滲透導致當代學生的思想嚴重西化,對于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形式關注不足。面對這樣的局面,教師必須重視德育在音樂教學中的融合,利用德育的滲透,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要讓學生關注生養(yǎng)自己的土地孕育出的文化,產(chǎn)生文化自信,體會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魅力,喜歡演繹我國傳統(tǒng)歌曲的感覺,增強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信心,這樣文化傳承才有希望。
例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和《我是人民小騎兵》這兩首歌曲是充滿了家國情懷的曲目,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鑒賞這些曲目,了解背后的故事,來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利用直觀的影像營造教學情境,學生可在情境中更深刻地理解歌曲中所蘊含的精神。在歌曲鑒賞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歌曲滲透出的民族情感,了解我國一路走來的艱辛,自然會感恩革命先烈為爭取人民幸福所付出的血淚,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幸福。
民族情懷的培養(yǎng)是小學音樂教學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民族文化的傳承是我國發(fā)展的必由之路。民族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要從娃娃抓起,教師要讓學生從小開始,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文化自信,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
思考是認知的基礎,在音樂學習過程中亦是如此。教師要將德育融入音樂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思考,隨著學生思考的不斷加深,他們才能在歌曲中領悟更多道理。為了體現(xiàn)音樂教學的教育價值,教師需要提取歌曲中的背景故事,用于引導學生展開更加深入的思考。學生通過了解歌曲中的故事,受到激勵,進而激發(fā)他們的真情實感,才會更加樂于表達。因此,在具體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對學生的思考與討論的引導。
例如,在學習《蝸牛與黃鸝鳥》時,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鑒賞曲目后,先詢問學生的感受,包括對歌詞主旨的理解,從歌詞中領悟了什么道理,以及學生自己希望成為蝸牛還是黃鸝鳥等。這些問題都能觸發(fā)學生的思考,活躍學生的思維,再通過進一步追問,還能讓學生的思考不斷擴展深入。
思考是一個人學習的開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為了讓學生的思想逐步加深,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必須通過延伸課程內(nèi)容去觸發(fā)學生的思考,讓學生對音樂的認知不再單純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要融入獨立的思想與真實的情感,才是更完整的認知。
情感的觸發(fā)是學生音樂學習的必然需求,音樂的演繹本質上是表達情感與思想的過程,是外化的過程。因此,學生要將思想與情感化作歌聲,結合演唱的技巧,讓歌曲的內(nèi)涵得到更加明確的體現(xiàn)。教師為了觸動學生內(nèi)心沉淀的情感,必須要將歌曲中的情懷體現(xiàn)出來。無論是對于幸福生活的歌頌、對于自然的崇拜,或是對國家人民的熱愛,都可通過歌詞以及演唱技巧體現(xiàn)出來。這樣,學生的理解不斷加深,才能在演繹歌曲時有更加充沛的情感。
例如,在學習《美麗的大自然》時,為了觸發(fā)情感,教師在領唱時可用豐富的表情以及肢體動作等去觸動學生,同時通過播放大自然的美妙影像去觸發(fā)學生內(nèi)心對于自然的親近之情。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未被激活、塵封的情感,如同沉靜的湖水,只有丟進一塊石頭,才能出現(xiàn)漣漪。而教師的眼神、動作以及歌曲的歌詞,都是能激起漣漪的石頭,是能夠讓學生的心中產(chǎn)生情感波動,并隨著情感的起伏產(chǎn)生表達欲望的元素。
情感是音樂學習的基礎,因為每首音樂的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情感與思想。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也要融合歌曲中的思想、情感、理念,激活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感受歌曲中所要傳達的意識,只有產(chǎn)生共鳴,才能精準演繹。
音樂表達是互動的過程,即便是獨唱,也要重視演唱者與聽眾的思想交流。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加入互動元素,讓學生通過眼神、動作等與聽眾或是與演唱伙伴達成溝通。為此,教師需要在引導學生時先與學生達成互動,這是讓學生之間產(chǎn)生互動意識的必要條件,學生意識到在歌曲演繹過程中需要互動,才會主動開始與他人互動。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是讓學生擺脫單向表達的必要條件。
例如,在學習《瑤族舞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民族舞曲包含的文化氛圍,同時引導學生互動,可以與學生拉成一個圓圈跳起瑤族的民族舞。學生在一起跳舞唱歌的過程中,必然會有眼神與動作上的交流,通過一起舞動,能活躍班級氛圍,并且讓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更高。
在歌曲學習過程中,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為了讓學生重視歌曲演繹過程中與他人的互動,教師需要在課堂上融入更多互動性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順其自然達成互動目標,通過與彼此的互動去感受歌曲的氛圍,融入歌曲的情境中,感受情感的流動,從而認識到自己的表達并不是單向的。
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于歌曲的理解,取決于自身的經(jīng)驗與認知基礎。如果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少、知識基礎薄弱,在學習歌曲時,認知也會更加淺薄,表達也會更加刻板。因此,為了讓學生的認知隨著歌曲學習得到拓展,教師應課程內(nèi)容,讓學生對歌曲的了解更加深入、更加多面。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先收集歌曲相關的拓展教學素材,包括背景知識、相關影像等,這些素材有助于教師對學生的后續(xù)引導,繼而從一首音樂展開對學生思想的進一步拓展,拓寬學生的思想邊界。
例如,在學習《五十六朵花》時,教師便可向學生普及我國少數(shù)民族的相關背景知識。每個民族有不同的發(fā)展歷史、有不同的風土民俗、有不同的文化特色,教師可以通過背景知識的普及去拓展學生對少數(shù)民族的認識,讓學生了解更多少數(shù)民族的知識,豐富自己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民族情懷的過程。此外,教師可讓學生通過學習歌曲不斷拓展自己的認知,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受益匪淺的過程。
一個人認知的深度與廣度,決定著其思想層次。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深度與廣度同樣要得到拓展,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師需要向學生普及歌曲背后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對歌曲中的每句歌詞、每種唱腔都有深入的理解,這樣才能演繹得更加生動、更具感染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聽眾。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強化學生的理論認知,提升學生的技術水平,同時也要提升學生的思想層次。這就需要教師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融入更多德育內(nèi)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更深刻的思考,拓展自身的眼界,拓寬思維的邊界。如此,音樂教學的發(fā)展才能走向新的階段,才能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