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低年級朗讀教學存在形式呆板、指導不明等誤區(qū),從實際教學出發(fā),提出了關注方法、重視思維、先行鉆研、開展活動等策略,給學生更多朗讀妙招、朗讀空間、朗讀助力、朗讀平臺,以期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關鍵詞:朗讀教學;低年級朗讀;小學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4B-0061-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1]足見朗讀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低年級學生,需要教師正確的指導,方能提高朗讀水平。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在低年級的朗讀教學中存在拔高朗讀要求,忽視朗讀訓練等教學誤區(qū)。針對低年級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如何真正落實朗讀目標,激發(fā)學生朗讀興趣,提高其朗讀水平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開展。
一、關注方法,給學生更多朗讀妙招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有關方法的知識。朗讀需要方法和技巧,學生只有掌握了這些方法和要領等,才能真正學會朗讀。因而,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要準確具體,要結(jié)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接受能力,充分鉆研教材,結(jié)合課程標準制定有針對性的朗讀指導目標,讓學生在朗讀方法的學習上不斷提升。
(一)“字—詞—句”變式讀
低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接觸朗讀,是缺少方法的,教師應該循序漸進地指導。先讀好字音,接著讀好詞語,這里不僅包括讀準字音,還包含詞語要連讀,最后是句子的朗讀指導。所以教師進行“字—詞—句”變式讀的朗讀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腳踏實地地按照這樣的步驟指導學生讀,學生才能打下扎實的朗讀基礎,真正落實課標中第一學段的朗讀目標。筆者在執(zhí)教《秋天》時,將書后練習要求“朗讀課文,注意‘一’的不同讀音”作為本課教學目標之一,也是朗讀指導的重點,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落實目標:首先進行示范朗讀,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一”字的變調(diào);接著,集中出示“一片片、一群、一會兒”等詞語,通過小伙伴互讀、小老師教讀、開火車讀、齊讀等方式將它們讀正確,感受變調(diào)帶來的音韻美;最后,鼓勵學生運用剛剛學到的方法練習讀好《語文園地四》中“日積月累”的一字變調(diào),朗讀好帶有“一”的句子。這樣帶有“一”字的句子通過上述“三步曲”地扎實訓練,達到讀正確、讀通順、讀連貫的目標,為之后的朗讀打下良好基礎。
(二)“室內(nèi)—室外”快樂讀
朱熹曾經(jīng)說過:“讀書之法無它,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反復詳玩”強調(diào)了朗讀需在不斷的訓練中才能有所提升。這種訓練需要氛圍感,能激發(fā)學生朗讀的興趣,讓學生覺得朗讀不再是枯燥的,而是好玩有趣的,讓他們真正大聲地快樂朗讀。朗讀不僅僅在室內(nèi)進行,可以將朗讀移至室外,創(chuàng)設輕松愉悅的朗讀環(huán)境,通過誦讀,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筆者曾經(jīng)帶領學生在學校的操場上舉行過一場場有趣的“朗讀會”。學習《樹之歌》時,帶領學生在校園里尋找認識的樹木,了解課文里提到的樹木的特點,指導學生讀好不同樹木的特點。學習《拍手歌》的時候,帶領學生在草地上一邊拍手,一邊讀兒歌,讓學生之間在熟讀熟背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拍手歌(二)》?!半p減”政策提倡減負,低年級學生課余以口頭作業(yè)為主,在學??啥喽嚅_展“快樂讀書吧”的朗讀實踐活動,在學校的大操場組織“與美好相遇”主題朗讀活動,在朗讀亭舉辦“童年好伙伴”為主題的活動等,點燃學生的朗讀激情,引導學生自信地大聲朗讀。
二、重視思維,給學生更多朗讀空間
朗讀有助于幫助學生提升思維。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朗讀的過程是思維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與作者在對話,與文本在對話,了解文本寫了什么,了解字詞句段之間的關系。這既是在感悟語言的邏輯,更是一項思維的訓練。
(一)豐富多彩“多樣讀”
低年級的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課上的個人朗讀、齊讀形式較為單一,也是較為普通、安靜的朗讀方式,久而久之,學生會失去興趣。因此,課上的朗讀指導要注意調(diào)動其積極性,讓學生“玩一玩”,充分地動起來,采用角色讀、配樂讀、表演讀等多種有趣好玩的朗讀方式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積極性[2]。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能夠讓學生更主動地思考,豐富思維。低年級的課文大多為兒歌、童話、寓言故事。比如童話故事《棉花姑娘》,在循規(guī)蹈矩地指名讀、齊讀后,學生基本對文章比較熟悉、了解了。這時候,可以讓他們關注課文里的提示語,比如棉花姑娘在和青蛙對話時,用了“高興”,而之前遇到燕子和啄木鳥都沒有。這里可以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上文思考,為什么要用“高興”,體會棉花姑娘的心情,讓學生有所思所想,揣摩人物心理,讀好帶有感嘆號的句子,讀好人物的不同語氣。除此之外,寓言故事里的人物對話,可以開展“聲臨其境”的配音活動,讓學生做配音大王。比如《我要的是葫蘆》,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種葫蘆的人那么喜歡葫蘆,最后卻一無所獲,以讀促思,以思促讀,激活朗讀動機。朗讀的形式是外在的,在讀中關注思維,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去悟。
(二)七嘴八舌的“趣問讀”
課堂上有趣的提問,可以增進學生的思考。結(jié)合朗讀學的專業(yè)知識,教師可以更好地解讀和梳理文本,捕捉教材中有價值的教學點,點亮學生的思維[3]。在實際的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教師范讀、自己自讀之后,小組伙伴討論提出問題,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即引導他們在朗讀中多多思考,提出有趣的質(zhì)疑,激發(fā)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更好地悟讀,通過外在的朗讀表達出來。比如《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揭示課題后,出示提問單,請學生們自己提問。學生們的提問五花八門,既包含有效問題,也有無效問題。結(jié)合這則寓言故事,筆者從中選取了“一針見血”的問題,即:“為什么同樣的天,青蛙和小鳥的觀點不一樣?”這既是本篇寓言故事的讀點,也是整節(jié)課的思維訓練點,沿著這一有趣的問題思考,朗讀重點就會落在:①青蛙、小鳥觀到的天各是什么樣的?②為什么它們的看法不一樣?在思考中帶著如此有趣的問題讀書,在讀中理清問題,相互促進,以讀促理解,以理解促讀。朗讀需要讀懂文字背后的內(nèi)容,要帶著“是什么”“為什么”去讀,長此以往堅持此類朗讀與思維訓練,一定會促進學生的理性思維,讓學生養(yǎng)成愛動腦筋的好習慣,提升其思維品質(zhì)。
三、先行鉆研,給學生更多朗讀助力
“言傳不如身教”。教師教學一篇新課文時,自己首先要將教材反復讀幾遍,認真鉆研教材,看看課文里哪些是學生易讀錯、難斷句的地方,將這些地方進行標注。對照課文配套錄音,自行練習,揣摩課文示范朗讀者的發(fā)音、讀法。
比如《端午粽》中長句子較多,本課的朗讀教學重難點就是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在備課時,筆者先將課文通篇全讀一遍,首先看看有無難讀或容易讀錯的字,將其圈畫出來。之后再讀第二遍,這一遍做到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在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諸如“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這一類的長句子需要自然停頓,學生在朗讀時是有難度的。于是,思考如何進行課堂指導。通過反復讀和思考,筆者發(fā)現(xiàn)指導長句子朗讀不僅是傳統(tǒng)地標注停頓符號即可,還可以讓學生找一找句子里的“誰?在哪里?在做什么?”。按照這樣的結(jié)構(gòu)劃分進行停頓指導遠比停頓符號要巧妙許多。事實證明課前的朗讀鉆研是很有必要的,能夠幫助學生入眼、入腦,整體把握文本,準確認讀語言符號,了解意思,感受朗讀的魅力,奠定朗讀的基礎。為了更好地為低年級學生服務,讓他們隨時隨地聽到規(guī)范的朗讀,學校低年級語文教師將《秋天》《我要的是葫蘆》等多篇課文的范讀錄制成音頻放在學校公眾號上供其使用。示范朗讀遠比生硬的概念式指導要有效。
四、開展活動,給學生更多朗讀平臺
朗讀訓練重在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真情實感地參與。筆者認為讓學生愛上朗讀,學會朗讀,最好的做法就是多開展豐富的朗讀活動,讓學生在靈動有趣的活動中多參與,激發(fā)他們的朗讀興趣,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
(一)線上朗讀活動
網(wǎng)絡時代給朗讀教學提供了很多種可能性。借助網(wǎng)絡,可以增強師生朗讀學習的自主性,為師生之間的朗讀交流提供了一個便利的平臺。班級QQ群及學校的微信公眾號是很好的載體,利用好網(wǎng)絡工具,將會給線上朗讀活動帶來極大的便利。學校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美美朗讀班級秀”活動。學生將自己的朗讀作品發(fā)送至班級群內(nèi),教師進行線上指導;借助學校微信公眾號,推送學生的朗讀作品。這樣做既搭建了課外閱讀的虛擬化課堂,同時也給予了學生朗讀上的指導。
(二)線下活動
利用學校的“美美之聲”廣播站在全校召集“美美播音員”,每班將招募宣傳單發(fā)至學生手上,根據(jù)要求選拔出普通話標準、朗讀水平較好的學生參與其中。將讀得好的學生請進校廣播站,在每天中午的午讀時間播音,讓學生帶動學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張月.讓低年級朗讀教學“聲”動起來[J].江蘇教育,2021(9):47.
[3]單云.如何為兒童的朗讀興趣“保鮮”[J].語文教學通訊,2022(1):67.
責任編輯:賈凌燕
收稿日期:2022-02-14
作者簡介:李慧,南京市長平路小學,南京市骨干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