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雙減”背景下,農村小學探索校館合力開發(fā)課程,豐富課后服務內容。通過合力共樹,使課程目標一體化,明確校館合力的時代價值;合力共融,使課程內容項目化,構建素養(yǎng)提升的統(tǒng)整方式;合力共創(chuàng),使實踐策略生本化,創(chuàng)新外聯(lián)內蓄的課程模式;合力共促,使成果表達多元化,建立綜合評價的激勵機制。
關鍵詞:校館合作;課后服務;綜合育人
中圖分類號:G6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4B-0072-0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1]一語道出文化場館在教育領域的重要地位。文化場館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合力作用,日漸成為社會共識。隨著社會文化服務的回歸與創(chuàng)新,文化場館的教育功能日漸凸顯,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21年,“雙減”政策下的“5+2”課后服務育人空間放大。作為農村小學,實施課后服務至少存在以下三個瓶頸:一是專業(yè)輔導教師的短缺,二是教育教學場域的局限,三是服務課程資源的匱乏。而通過對校館合作的審視與反思,探討校館合作的課程內容,指出未來著力方向,必將為農村小學課后服務提供思索路徑和課程探究的發(fā)展方向。
一、合力共樹:課程目標一體化
“為一個館,赴一座城。”近年來,高品質的文化場館日益融入大眾生活,成為很多人的“打卡地”,更成為少年兒童的“第二課堂”,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教育功能,“學校+場館”是大勢所趨,大有可為。但農村小學,在客觀上,遠離城市,地理位置偏遠者居多;在主觀上,家長育人理念滯后,家庭教育意識淡薄。要使時下的“場館熱”不單單成為城鎮(zhèn)家長之“熱”,也成為農村學??沙掷m(xù)育人平臺和教育資源,成為農村教育的必要補充,挖掘其對社會發(fā)展進步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我們須明確校館合作課程對于課后服務不可替代的時代價值。
(一)社會價值:有利于落實黨中央的重大決策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明確提出:“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睂W校辦學必須上接天氣,下接地氣,不僅局限校園場域,它應該有更遠闊的邊界,創(chuàng)設無限的可能。在課后服務中開拓校館合作課程,就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努力推進社會教育共同體的構建,將服務學生成長、實現(xiàn)教育均衡作為學校辦學及整個社會的重要使命。
(二)文化價值:有利于傳承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成果
早在2007年,多位全國政協(xié)委員就曾聯(lián)名建議將博物館納入國民教育體系。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和國家文物局發(fā)布《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主旨是館校合作。除博物館之外,美術館、藝術館、科技館等文化類場館作為人類文明進步的縮影,沉淀著民族和世界的文化精華,記錄著人類文明進階歷程,是兒童青少年成長中重要的文化資源,理應成為學校教育的必要延伸。
(三)育人價值:有利于塑造新時代少年的精神風貌
少年強則國強,現(xiàn)在的少年是中國的未來。憑借校館合作的育人平臺,讓身處農村的少年兒童也能感受熠熠生輝的人類文化,探索科學與自然的神奇奧秘,領悟藝術與歷史的博大精深,教會他們刻苦學習知識,堅定理想信念,磨煉堅強意志,鍛煉強健體魄的重要性,在校館合作的課程中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
二、合力共融:課程內容項目化
場館教育資源是一個不可估量的能量場,如何把浩瀚如海的資源為學校所用,發(fā)揮其最大的育人功能,依據(jù)場館功能的差異,學校根據(jù)自身需求,實現(xiàn)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的課后服務課程項目體系。通過整合各個場館的育人資源,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知識類課程:指向完整學習
文化場館中圖書館、博物館、特色陳列館之類的場館如一座座知識寶庫,蘊含極為豐富的知識,課后服務課程開發(fā)要關注此類場館的學習價值。結合中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學校教育教學需要,充分挖掘資源,可研發(fā)歷史探究類、主題故事類等學習拓展項目。例如“家鄉(xiāng)名人主題系列課程”:學校根據(jù)需要確定探究學習的名人“美術大家徐悲鴻”“和平天使錢秀玲”“教育先驅蔣南翔”等,將一系列家鄉(xiāng)名人進行歸類梳理,由圖書館整理搜集、提供相關名人傳記類的書籍送至學校閱覽室,學生根據(jù)閱讀需求到閱覽室進行借閱。學校在課后服務時間開辟主題讀書時段,在圖書館、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助力下,定期組織開展人物故事會、名家說名人專場、尋訪名人故居等一系列學習實踐活動。學生對家鄉(xiāng)名人全面認知,從而厚植濃濃的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二)體驗類課程:培育實踐能力
科技館、自然博物館等此類場館屬于體驗類場館,也是學生樂意去的地方,原因就是其具備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等特點。學校準確定位、適當取舍,設計構想體驗類課后服務課程項目,學生在參與此類項目時,在學習意識、學習方式方法等方面的綜合表現(xiàn)都會有顯著的提高。
例如學校在課后服務時間開設“環(huán)保”主題的“科普加油站”課程,圍繞“水”開展系列一“水之密”,由科技館專業(yè)教師進行科普秀,了解水神秘的物理現(xiàn)象;進行“水的張力”“水的凈化”等科學小實驗競賽;系列二“水之奇”通過閱讀、網(wǎng)絡搜集資料,了解水對人類萬物的奇特作用,進行彩色水培植物實驗,探其奧秘;系列三“水之愛”,在系列實驗操作體驗之后,感知“水是生命之源”,水的珍貴與偉大,并用觀察日記、植物成長圖鑒等形式加以展現(xiàn)。在這一系列課程的探究中,學生逐步感受科學精神、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方法,極大地激發(fā)了求知欲和探索欲,實踐能力得到發(fā)展。
(三)鑒賞類課程:提升審美素養(yǎng)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化美育育人功能,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這是國家推進美育的出發(fā)點和初衷,而美術館、音樂廳、博物館等文化場館中美的育人力量必將在課后服務課程中蓬勃而出。
宜興素有“陶的故都”之美譽,學校開設“陶學”主題課程,美術館開設“陶的前世今生”系列課程,系統(tǒng)介紹宜興制陶的歷史、工藝、文化。學校組織學生參觀陶瓷陳列館,進行實地觀察,走進名家工坊,欣賞名家名壺,也可進行制陶體驗。在此基礎上,在課后服務時間由美術教師開設陶土課程,學生進行自主創(chuàng)作。一系列課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陶冶情操、滋養(yǎng)心靈,提升學生審美素養(yǎng),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活力。
三、合力共創(chuàng):實踐策略生本化
(一)課程設置:菜單式自主選課
1.提供“菜單”。為了充分發(fā)揮學校和場館的雙主體育人功能,讓學生站在課后服務課程的“C位”,開學前,學校教師、學生代表及場館輔導員,共同研討、確定課后服務課程,開學第一周列出課后服務菜單式課程。
2.雙向選擇。在學生了解課后服務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學校組織全校性的海選活動。根據(jù)學生自身興趣愛好、特長、年齡等特點,場館輔導員和學生進行雙向選擇,確定課后服務課程項目和參與人員,學生組成相對固定的課后服務課程項目組,為下階段的課后服務課程開展提供組織基礎。
(二)課程實施:多樣化靈活服務
1.服務時間:定時+不定時。學校周一至周四課后服務時間一般分為自主作業(yè)+特色課程兩個部分,周五則確定為“場館日”,課后服務兩課時均為校館合作課程。也有少部分課程根據(jù)場館提供的學習資源,在周一至周四的課后服務特色課程時間舉行,如臨時性的講座、主題展覽等。
2.服務空間:校內+校外。校館合作課后服務課程充分利用校園空間資源,開放功能教室和活動場地,實現(xiàn)課后服務課程的空間重構。課后服務課程一般在校內的小場館進行,由場館輔導員來校服務,本校教師協(xié)助進行,配合開展,并根據(jù)課程內容和場地的需要,確保一月一次在校外大場館內進行。課后服務“小場館+大場館”的校內外結合方式,帶來了校館合作課后服務課程的豐富性、真實性、情境性和趣味性。
3.服務方式:線下+線上。校館合作課后服務課程主要包括場館課程的輔導老師帶領下的線下集中學習,同時,為了彌補空間場域的局限,使課后服務課程受眾面進一步擴大,課后服務課程通過同步直播形式,供全?;蛳鄳昙墝W生在線收看。受新冠肺炎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影響,課后服務有時以線上微課的形式進行。服務方式的靈活性,大大縮小了課后服務課程實施的局限性,提高了課后服務的效能。
(三)課程管理:雙主體協(xié)作運行
1.雙主體研發(fā)。用于課后服務的校館合作課程由校外場館機構和學校的相關人員(教師、學生)共同開發(fā)。場館機構主要負責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學校教師和學生主要負責學習活動的設計,確保研發(fā)的課程在課后服務中的適用性、實效性。
2.雙主體服務。每一門課程都由校外場館輔導員和學校教師共同參加課后服務工作。場館輔導員負責專業(yè)知識的教學服務;學校教師協(xié)助進行服務管理,如安全衛(wèi)生、組織紀律等,同時儲備與課程相關的專業(yè)知識。
3.雙主體考核。每項課后服務課程由學校、場館機構雙方共同考核,具體包括課程的內容開發(fā)、課程的組織實施、課程的服務效果等。
(四)學習范式:參與式主題學習
1.情境式學習。在課后服務時段圍繞同一主題展開實地考察、實物參觀、視頻觀摩等富有情境性的學習。如學習宜興茶文化這一專題課程,除了到茶文化博物館參觀外,還可到茶園參觀、觀摩采茶實景、到茶廠觀摩制茶的實況等。
2.項目式學習。在課后服務時段圍繞同一主題進行項目式探究學習。如圍繞“烏飯”這一主題,可以展開以下探究性學習:搜集資料,了解宜興地區(qū)吃烏飯的由來;親身體驗,了解烏飯的制作方法;采訪老人,了解烏飯有哪些吃法等。
3.統(tǒng)整式學習。在課后服務時段圍繞同一主題開展閱讀、欣賞、體驗等多種學習活動。如陶藝作品欣賞課,可以閱讀與陶藝有關的書籍、畫冊,可以欣賞真實的陶藝作品,可以聆聽講解員對陶藝作品的講解或嘗試陶藝DIY。
四、合力共促:評價方式多元化
科學的評價是課后服務課程質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校館合作課后服務課程應重點關注學生在課后服務課程中的幸福感和成長力。鑒于校館合作課后服務課程具有其獨特的開放性、實踐性、多樣性,在評價方式上,應尊重人的差異性、多樣性和復雜性,綜合運用正向、多元的評價方式。
(一)正向評價,提升幸福感
“學生喜歡”是課后服務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要努力滿足不同個體的成長需求,在課后服務課程中實現(xiàn)每一個生命的幸福綻放。基于農村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重點推進積極性評價、增值性評價和過程性評價。
1.積極性評價。在積極心理學理論和關愛教育理念指導下,對學生在課后服務課程中的成長給予肯定、鼓勵等積極正面的評價,在豐富的校館合作課程中,激發(fā)學生積極情感體驗,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2.增值性評價。在課后服務課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不同,重點評價學生在已有基礎之上的發(fā)展和成長,關注學生在校館合作課程中的“增值”部分,為學生綠色發(fā)展提供自驅力。
3.過程性評價。依托成長記錄袋、微日記等形式,對學生在校館合作課程中的成長表現(xiàn)進行觀察記錄和客觀評價,重視學生在課程中的細節(jié)性表現(xiàn),將評價嵌入學生整個生命成長過程。
(二)多元評價,激活成長力
以校館協(xié)同為主,從學生學習習慣、方法、能力等方面展開評價,關注學生在課后服務中的知識素養(yǎng)、實踐能力、審美意識等是否有長足的進步,從而實現(xiàn)綜合育人的目的。
1.鑒定式評價。在學生每次完成一項課后服務課程后進行課程滿意度的雙向測評:一方面,由場館輔導員和協(xié)助教師對參與學生的課程達成度進行評價;另一方面,由學生對校館課后服務合作課程進行評價,包括教師的授課方式、內容、喜愛度等。同時利用釘釘?shù)刃@平臺按次打卡,以此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便于學期末進行課程學習及服務的整體評估。
2.展示性評價。學校和場館以更及時、更具體、更走心、更具有溫度的方式,利用微信公眾號、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臺等媒體,多角度、全時空定期推送“快樂剪影”“慧愛記憶”等參與課后服務課程時的關鍵時刻或成長片段,讓每一個參與者都能成為分享者。
在“雙減”政策下,農村小學切合校情,變劣勢為優(yōu)勢,把“一所?!弊?yōu)椤耙蛔恰保吡μ剿鬓r村小學課后服務的新路徑,努力嘗試教育均衡的校本實踐。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春節(jié)前夕赴陜西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EB/OL].(2015-02-17)[2021-12-17].http://cpc.people.com.cn/n/2015/0217/c64094-26578449.html.
責任編輯:石萍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關愛教育理念下家校合作育人的實踐研究”(TY-c/2021/08)階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2-01-12
作者簡介:馬進,宜興市紅塔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德育、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