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君 張曉晨
摘要:文章以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為研究對象,探究如何解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展示形式傳統(tǒng)、單一、缺乏互動性等問題,為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傳承與發(fā)揚提供更多可能性。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的藝術特征、文化內涵等采用信息可視化呈現(xiàn),增強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的可讀性、易懂性、互動性、有趣性,協(xié)助大眾快速理解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古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尋找新道路,也為信息可視化設計探索新方向。
關鍵詞:信息可視化;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K92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14-00-03
古建筑文化遺產反映著某個時代的工藝水平和人文歷史狀態(tài),對研究我國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有著極高的價值。古建筑文化遺產展示是對文化的保護,也是傳承當?shù)貧v史文明的重要途徑。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筑史》中提出:“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xiàn)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1]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文化遺產大國是一件光榮又艱巨的使命。
如今,我國正處在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國家“十三五”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提出“利用科技手段支撐、引領文化遺產保護與公共文化服務,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做法和策略”[2]。2016年后,我國開始重視文化遺產數(shù)字化的問題,并開展多場古建筑文化遺產數(shù)字展。如“尋宋之旅——吳縣古建筑數(shù)字展”、山西古建筑數(shù)字藏品、徽州古建筑數(shù)字展、數(shù)字敦煌展等,信息技術能夠給參觀者帶來強烈的在場感和參與感,讓文化遺產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
然而信息時代的文化傳播方式在迅速且持續(xù)地發(fā)展,我國數(shù)字化探索古建筑文化遺產的步伐還遠遠跟不上信息時代的發(fā)展速度。古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歷史文化的傳承需要進一步探索和尋找新的賦能。
1 研究背景及現(xiàn)狀
北京中軸線是以宮城為中心的城市中軸線,全長7.8 km。北京中軸線是北京歷史發(fā)展的見證,軸線上有從元大都到明清不同時期的古建筑,2018年確定了永定門等14處為古建筑文化遺產點,且都被納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中[3]?,F(xiàn)階段,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展示主要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在數(shù)字屏幕上觀看《北京中軸線(精編版)》紀錄片,參觀者可以觀看北京中軸線上的部分古建筑,了解部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背景。第二種是舉辦展覽、講座等活動展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展覽多以照片對比、模型復原、多媒體展示、觀眾互動等常規(guī)形式為主,講座多以PPT展示、口頭敘述為主。第三種為實地旅游,讓人們實地觀看北京中軸線上的古建筑文化遺產。
然而,北京中軸線上的古建筑文化遺產規(guī)模宏大,軸線上的許多古建筑至今還在進行定期的修繕工作。所以,無論是通過數(shù)字屏幕、參觀主題展還是實地旅游,都不能觀賞到所有歷史文化遺跡。同時,北京中軸線歷經700余年發(fā)展形成,有一套完整的故事構架,因此,人們參觀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時,還需要應用更高效、更科技、更多元、更鮮活的方式,以深入了解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全貌。
信息可視化作為一個涉及學科廣泛的領域,能夠幫助人們解決信息繁多雜亂、內容抽象、重點不明等問題。信息可視化將海量數(shù)據(jù)、信息、知識轉換成可視的圖表或圖畫,將抽象信息直觀呈現(xiàn)出來,讓人們能更加高效、快速地接收信息。對古建筑文化遺產進行信息可視化設計的重點是引導觀者對相關歷史文化展開想象,讓參觀者沉浸式感受古建筑文化遺產的藝術特色和歷史文化內涵。
2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信息可視化的意義
北京中軸線不僅是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結晶,還是具備一定功能性的新時代發(fā)展引擎。北京中軸線作為城市空間的中心,每日要承載巨大的人流量,這會對古建筑文化遺產造成破壞,再加上其自身也逐漸老化,因此不僅要及時修繕,還要通過更有效的手段加以保存[4]。傳統(tǒng)文化遺產保護方法如恢復原貌、錄像保存等成本較高,而應用信息可視化設計,借助計算機整合、記錄信息,從而建立相關信息系統(tǒng),確保信息保存完整。
其次,只簡單展示幾張文化遺址照片,人們便無法知悉古建筑的藝術價值與人文內涵。信息可視化作為一種圖文結合的新型文化遺產展示形式,能夠以更加直觀的方式展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同時以數(shù)據(jù)為媒介,與參觀者實現(xiàn)情感互動。常規(guī)的文化遺產展示形式會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然而應用數(shù)字技術展示,觀眾在線上線下都能參觀。
3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信息可視化設計方法研究
3.1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信息可視化設計原則
3.1.1 信息傳達具有真實性
信息可視化設計第一原則就是真實性。經過歷史的洗禮,古建筑身上流淌著歲月的痕跡。真實性是保護古建筑文化遺產的基本原則,也是權衡古建筑文化遺產研究價值的標準。
3.1.2 信息展示具有系統(tǒng)性
可以按照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的空間布局、歷史人文內涵分類,以彰顯信息設計的系統(tǒng)性。
3.1.3 信息呈現(xiàn)具有情感性
在對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進行信息可視化設計時,要堅持以人為本,充分考慮參觀者的訴求,根據(jù)受眾的習慣和喜好,營造出讓參觀者感到舒適的展示觀景。在構建完整信息系統(tǒng)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新媒體和交互技術,增強受眾的參與感與積極性。
3.1.4 信息傳播具有成效性
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信息可視化設計要結合圖畫與抽象信息,消除地域差異造成的信息獲取障礙,向受眾傳遞有效信息,同時要利用信息可視化更深層、全面地向參觀者展示古建筑文化遺產的歷史故事、建筑功能等相關信息。
3.2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信息可視化設計策略
3.2.1 信息數(shù)據(jù)的精準分類
信息數(shù)據(jù)的搜集、分類和整理是信息可視化設計最關鍵的基礎工作[5]。在對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進行信息可視化設計時,要以古建筑本身的特征作為依據(jù),提煉精準的信息。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的相關信息龐雜繁多,需要依據(jù)不同的特點加以分類。首先以時間線、空間線為軸,分別整理古建筑文化遺產的歷史人文內涵和藝術特色信息,其次從設計學的角度對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的布局結構、功能造型、風格特點進行分類,探究其信息可視化的價值。通過精準全面地傳遞古建筑文化遺產的藝術、歷史信息,幫助參觀者正確理解古建筑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
3.2.2 沉浸式的交互體驗
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迅速發(fā)展,人們解讀信息的方式也在發(fā)生改變。在古建筑文化遺產展示中,無論是單純的信息展示還是數(shù)字化展館平臺的搭建,都越來越注重參觀者與文化遺產之間的交互。在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展示中,利用增強現(xiàn)實(AR)、虛擬現(xiàn)實(VR)等數(shù)字技術,將虛擬信息與真實世界融合并進行可視化呈現(xiàn),能讓參觀者沉浸在文化遺產中。
分析參觀者行為和資料結果發(fā)現(xiàn),古建筑文化遺產的藝術特征和人文內涵對受眾人群的吸引力更大。大多數(shù)參觀者游覽古建筑文化遺產的時長為2~3個小時,時間偏短,無法深入了解相關的藝術特色和歷史文化。目前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的展示方式,不能很好地迎合參觀者的興趣和參觀需求。所以,現(xiàn)階段需要創(chuàng)新古建筑文化遺產的展示形式,以提升參觀者的沉浸式交互體驗。
虛擬技術的應用可以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交互性。目前,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的展示還是以照片陳列、文字說明、語音解說等傳統(tǒng)模式為主。如何調動參觀者主動性,激發(fā)參觀者想象力,引導其與文化遺產雙向互動,成為古建筑文化遺產信息可視化設計的關鍵任務??梢詫v史文化作為古建筑文化遺產展示的故事線,將信息嵌入其中,即向觀者展示古建筑文化遺產的歷史發(fā)展脈絡與人文故事,為古建筑賦予新的生命力。
例如,蘭州敦煌藝術館就以“飛天游”為主題打造沉浸式參觀路線,以壁畫中飛天在不同朝代的演變歷程為主線,通過實體洞窟與虛擬體驗有機穿插展示,輔以精細化的專業(yè)講解服務。參觀者掃描二維碼可看到飛天、九色鹿等虛擬形象,并可與虛擬場景合影。這種方式可以讓受眾與文化遺產進行沉浸式“對話與交流”,不僅能夠激發(fā)參觀者對文化遺產的想象力和對相關歷史文化的好奇心,還加深了參觀者對文化遺產藝術價值的認知。借助AR、VR技術讓文化遺產直接與受眾互動,在漫游的同時聆聽語音解說,方便游客了解文化遺產的細節(jié)。讓參觀者主動獲取相關歷史文化信息,獲得更多交互體驗,從而全面提升受眾的體驗。
3.2.3 加強參觀者的情感互動
我國的古建筑文化遺產展示大多是以傳統(tǒng)靜態(tài)的形式進行,很難真正實現(xiàn)與參觀者之間的情感互動,導致參觀者不能深入了解古建筑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與歷史。剝離了古建筑的人文歷史內涵,使它們成為單純的建筑景點,不具備任何生命力,所以有必要加強古建筑文化遺產與參觀者之間的情感互動。
可以利用互動小游戲、短視頻、IH5等交互性強的娛樂方式,設置更多文化遺產與參觀者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如敦煌的“數(shù)字藏經洞”,就以互動體驗的方式和大眾一同分享藏經洞出土文物背后的“鮮活歷史”,開展虛擬人實時直播、講解等具體實踐,為弘揚敦煌文化探索創(chuàng)新演繹方式。在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展示過程中,也可以根據(jù)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的特征,選取相關歷史文化故事,讓參觀者與歷史人物對話。參觀者通過游戲互動能夠直觀感受文化遺產的溫度,獲取相關古建筑文化遺產知識,從而更加了解古建筑文化遺產。
3.3 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信息可視化設計流程
3.3.1 采集與構建有效的設計信息
在北京中軸線眾多文化遺產中提煉與篩選有價值且符合當今社會潮流的信息,為設計工作的成功奠定基礎[6]。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信息繁雜,可通過調研、材料收集以及其他方法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獲取信息,分別從文化遺產本身和歷史人文內涵兩大方面分析。
3.3.2 分析與確定受眾人群
在信息可視化設計前,要明確受眾群體是設計的基礎,這決定了設計最終的呈現(xiàn)形式。調研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受眾群體后可將其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線下的參觀者;第二類是不便去現(xiàn)場但對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感興趣的受眾,這類受眾只能通過線上方式了解相關信息。
3.3.3 整合要展示的文化遺產信息
參觀古建筑文化遺產,更多的是了解古建筑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信息。由此可以確定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信息可視化設計的主要內容為北京中軸線空間結構、軸線上的古建筑形制、北京中軸線歷史人文。
3.3.4 確定信息可視化設計的主題
選擇合適的可視化主題是信息可視化設計成功的關鍵。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應基于受眾的興趣點和古建筑文化遺產本身的特征出發(fā),將主題確定為藝術特點、歷史人文內涵兩大類。
3.3.5 視覺展示與設計呈現(xiàn)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信息可視化設計必須圍繞主題確定設計風格、設計元素、畫面構成、色彩搭配等組成構件。如確定信息可視化設計主題為“北京中軸線歷史古今”,就要按照北京歷史發(fā)展的時間軸將北京中軸線上的宮廷建筑、曾經的領導人和重大文化活動等相關元素融合在一張圖表上,展示內容包括傳統(tǒng)帝王文化、平民文化、革命文化等歷史發(fā)展的相關信息。如此一來,便可以讓參觀者一覽北京中軸線的古今風貌,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
4 結語
北京中軸線是我國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見證者,因此,有必要對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信息可視化設計加以研究,探索信息可視化設計在古建筑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利用信息可視化設計傳播傳統(tǒng)文化,明確信息可視化設計在古建筑文化遺產展示中的真實性、系統(tǒng)性、情感性、成效性原則。同時,根據(jù)設計原則提出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信息可視化的設計策略,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北京中軸線古建筑文化遺產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流程。
參考文獻:
[1] 梁思成.中國建筑史[J].建筑史學刊,2021,2(2):178.
[2] 王克祥.文化遺產保護中信息可視化科普設計研究:以南朝石刻為例[J].大眾文藝,2019(23):52-53.
[3] 孔繁峙.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文化意義[J].北京觀察,2017(10):12-15.
[4] 呂舟.基于世界遺產價值體系的北京中軸線價值再認識[J].北京規(guī)劃建設,2012(6):21-23.
[5] 程伊妮.湖北省古陶瓷文物展示中的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9.
[6] 覃京燕.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方法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06.
作者簡介:周承君(1968—),男,湖北武漢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地域文化符號體系與品牌構建、信息可視化設計理論與實踐。
張曉晨(1997—),女,河北石家莊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古建筑文化遺產信息可視化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