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錫忠 黃文輝 趙昌通
顱腦損傷是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的腦部細胞的損傷,常見的有腦出血、腦梗死以及創(chuàng)傷性腦損傷等。主要癥狀表現為頭暈、惡心、嘔吐、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急劇下降,同時部分病情嚴重者會出現偏癱及思維能力損傷。如果損傷部位在腦干,則會造成嚴重昏迷、癱瘓甚至是植物人。并且腦損傷的并發(fā)癥較多,任何腦部損傷都可能會造成顱內的異常病灶,進而會導致病情加重以及繼發(fā)性損傷,嚴重者會出現死亡[1]。因此,需要及早進行相應的救治,避免后期進一步加重的可能性。而本次納入2017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顱腦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傳統單側SLTC 及BDC 的療效?,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經院內倫理委員會批準,將2017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80 例顱腦損傷患者納入研究,并以等量隨機電腦法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40 例。A 組男女比例22∶18,平均年齡(45.65±6.54)歲,平均病發(fā)至入院時間(7.84±2.67)h。B 組男女比例23∶17,平均年齡(45.87±6.66)歲,平均病發(fā)至入院時間(7.90±2.68)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颊呔炇鹬槲募E懦挲g≤18 歲、伴有腦積水、手術禁忌證、格拉斯哥昏迷指數(GCS)評分<8 分者。
1.2 治療方法
1.2.1 A 組 患者給予傳統單側SLTC 治療。患者全身麻醉(全麻)后采取仰臥位,在顴弓上耳屏沿耳廓上方直至頂骨正中線與前額發(fā)際線處作切口,大小控制在10~15 cm。并將患者頭部皮瓣向前外翻,游離骨瓣,將5 個孔鉆于骨瓣旁正中線矢狀竇處,切開并咬除1/3蝶骨棘。充分暴露深部結構后將受損的腦組織與血腫組織進行清除,去除骨瓣后進行減壓處理,放置引流管后直接縫合頭皮,不縫合硬腦膜。
1.2.2 B 組 患者給予BDC 治療。患者全麻后取向對側偏轉15°的平臥位,首先對腦疝或腫脹嚴重的一側進行治療,之后再對另一側進行治療。在雙側顳頂部問號型大骨瓣雙側做手術切口并進行開顱,在冠狀縫合處匯合雙側皮膚,將頭部皮瓣向前外翻并雙側同時游離骨瓣,并留3~5 cm 骨橋于頂部。優(yōu)先處理硬膜外水腫,然后在對腦組織、硬膜下血腫進行處理后,放置引流管后縫合硬腦膜。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術前、術后1 d、術后7 d)顱內壓、臨床療效、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①臨床療效判定標準:術后患者可進行正常生活為恢復良好;清醒且在外力幫助下可以正常生活為中度殘疾;清醒但生活不能自理為重度殘疾;術后無意識為植物生存??傆行?(恢復良好+中度殘疾)/總例數×100%[2]。②并發(fā)癥包括術中腦組織膨出及術后顱內感染、腦切口疝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顱內壓對比 術前,兩組患者顱內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7 d,兩組患者顱內壓均低于本組術前,且B 組低于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顱內壓對比(,mm Hg)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顱內壓對比(,mm Hg)
注:與本組術前對比,aP<0.05;與A 組對比,bP<0.05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B 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A 組的75.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n(%)]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對比 A 組患者發(fā)生術中腦組織膨出5 例,術后顱內感染3 例,腦切口疝1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50%(9/40);B 組發(fā)生術中腦組織膨出1 例,術后腦切口疝1 例,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00%(2/40)。B 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165,P=0.023<0.05)。
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門診和急診科門診最常見的一種外傷,約占全身外傷的10%,但是由于病情嚴重,常引起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等顱內壓升高的癥狀,嚴重患者可能會出現口角歪斜,并且可能會出現語言障礙或肢體活動障礙以及昏迷的情況。顱腦損傷還會導致多種并發(fā)癥發(fā)生,進而出現繼發(fā)性損傷,比如對于腦出血有可能就會繼發(fā)出現腦積水的情況,其會在2~3 h 內造成死亡[3];此外還會導致患者并發(fā)癲癇,因為顱腦損傷會導致顱內放電異常,當這種異常放電的過程沒有受到干擾的情況下,就會出現癲癇的情況,患者表現為四肢抽搐及口吐白沫等;還有的可能會造成植物生存狀態(tài),相對比較嚴重,往往是大面積的腦損傷或者是破壞了腦干功能更容易造成植物生存狀態(tài),從而讓患者以及家屬有非常大的壓力[4];還有一些其他的并發(fā)癥,如肺部感染、褥瘡、下肢靜脈血栓等。
對于顱腦損傷首先需要進行顱腦CT 檢查以明確損傷程度,然后積極開展對癥治療,挽救患者生命并改善預后質量。顱腦損傷如果沒有顱內出血,可進行觀察對癥治療。如果出血量<30 ml 且患者癥狀較輕,也可以采用保守治療,如止痛、脫水、營養(yǎng)神經等[5]。若為開放性顱腦損傷,需要應用抗菌藥物抗炎殺菌。若出血量>30 ml 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因此,針對顱腦損傷的處理比較復雜,需要根據病情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然而不管病情輕重,如果不及時醫(yī)治,都有可能影響患者的生命安全[6]。
去骨瓣減壓手術是神經外科經常進行的一種手術方式,主要用于顱腦損傷、腦出血、顱內壓過高引起的腦疝,其可以降低顱內壓,從而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同時挽救生命[7]。而去骨瓣減壓術分為BDC 和SLTC,一般SLTC 的骨窗范圍會達到10~15 cm,并將硬膜剪開,減張縫合。而BDC 的好處主要是通過先對腦疝或腫脹嚴重的一側進行治療,之后再對另一側治療。從而實現降低骨內壓或降低腔內壓的效果,并減少血腫對腦部組織的壓迫,進而減少術中腦組織通過骨窗向顱外膨出,進而顯著降低腦干的受壓和損傷,使手術治療更具安全性[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7 d,兩組患者顱內壓均低于本組術前,且B 組患者顱內壓低于A 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患者臨床總有效率高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 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A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BDC 更適用于顱腦損傷患者的治療,其不僅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癥狀表現及降低顱內壓,同時還可以減少術中及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進而確保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同時對患者的預后起到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BDC 治療顱腦損傷的療效要顯著優(yōu)于傳統單側SLTC,且安全性更高,有利于患者預后質量的改善與提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