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迪 楚愛華
摘要:《黔之驢》作為柳宗元的寓言類經(jīng)典作品,曾被收錄至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但在教學與閱讀的過程中卻鮮有人注意到文本中的三重疑問:“黔”確是貴州嗎?題目為什么是“黔之驢”而不是“黔之虎”?文體是寓言還是散文?三重疑問貌似簡單,卻深藏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寓意所指。擬對上述問題一一進行解答。
關鍵詞:《黔之驢》;疑問;寓意;孤憤
一直以來,作為寓言類作品的不朽之作,柳宗元的《黔之驢》以其形象鮮明、寓意深刻的卓然之姿屹立于文學之林,被譽為文學經(jīng)典?;仡檶W界有關《黔之驢》的文本解讀,專家名師的切入點多集中在寓言的深層含義、知人論世的剖析與修辭方法的妙用上。而文本中的三重疑問卻鮮少有人注意:“黔”確是貴州嗎?題目為什么是“黔之驢”而不是“黔之虎”?文體是寓言還是散文?細細品讀,耐人尋味。筆者擬將上述三重疑問作為切入點,逆向探尋文本的深層內(nèi)涵,并求教于大方。
疑問一:“黔”確是貴州嗎
《黔之驢》云:“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迸R水入船的“黔”確是我們現(xiàn)代人通常理解的貴州嗎?
大家通常想當然地把“黔”看作是“貴州”的簡稱,就連北大中文系和上海師大中文系選注的《柳宗元詩文選注》,也將該句解釋為:“貴州這一帶本來沒有驢子,有個好事的人用船運來了一頭驢子。”此外諸如《成語故事選讀》《成語例示》等,也將該注解照搬其中??墒聦嵳媸侨绱藛??
非也?!扒辈⒎俏覀兘裉焖f的貴州。據(jù)楊經(jīng)華教授所著《〈黔之驢〉之“黔”與貴州無關考證》一文可知,唐朝版圖中的“黔”或“黔中”隸屬山南道和黔州道交匯處,位于今重慶彭水、黔江一代,與貴州相距甚遠。偏僻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為官僚文人的貶謫之地。宋代的黃庭堅就曾被貶涪州,謫居黔州三年,創(chuàng)作了數(shù)首反映黔地的詩句,如《 定風波·萬里黔中一漏天》:“萬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終日似乘船?!薄蹲砼钊R·對朝云叆叇》:“盡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極神州,萬里煙水?!秉S庭堅的謫居之地位于三叉交匯處,緊鄰烏江,與涪陵和長江相接。由此可知,黃庭堅正是乘船經(jīng)長江三峽進入黔州的,與驢子來“黔”的方式不謀而合。
后人多將“黔”誤認為貴州,如清代鄭珍的《茅臺邨》詩“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其中“黔”就指代貴州。追本溯源,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時,楚國就曾將貴州地區(qū)起名為“黔中”,后來歷經(jīng)秦、唐兩朝版圖擴張,于明代升級為省,因此貴州簡稱為“黔”的說法沿襲至今。如此看來人們會出現(xiàn)對“黔”的誤解也就不足為奇了。當然最有力的證據(jù)當屬宋祝穆的《方輿勝覽·黔中郡》,文中“古跡黔之驢”的文化遺跡直接揭示了“黔之驢”與黔州之地的歷史淵源。
柳宗元將“黔”作為故事發(fā)生地,除了其獨特的地理優(yōu)勢外,還應有言外之意。要想知曉“黔”字本意,還應從《說文解字》講起。許慎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提到:“黔:黎也。從黑今聲。秦謂民為黔首,謂黑色也。周謂之黎民?!逼鸪跚爻瘜ⅰ扒住苯忉尀楹谏念^發(fā),后引申為黎民百姓。二者的關聯(lián)就源自于當?shù)匕傩盏膫鹘y(tǒng)衣著與深色皮膚。自古以來,黔州就是少數(shù)民族的聚集地,他們以黑色服飾和黑色發(fā)飾為主,連膚色也相對偏黑,史稱“西南夷”。即使是現(xiàn)在,還能看到苗族、彝族、土家族等少數(shù)民族群居于此。雖然上述民族的習俗不同、方言不同,但仍沿襲著黑色或深青色的穿著習俗。因此,“黔”除了特指地理位置之外,還包含了偏遠、落后、與主流文化相距甚遠等意味,發(fā)人深思。
疑問二:題目為什么不是“黔之虎”
教參提到:作品“借虎諷刺統(tǒng)治集團中官高位顯,仗勢欺人而無德無才,外強中干的某些上層人物”。文中的虎作為施事主體,把握主動權多次試探,使肆意逞志的驢不敢出擊、無力抵抗,直至死亡。且全文老虎所占篇幅并不比驢子少,為何題目不是“黔之虎”而是“黔之驢”呢?
《黔之驢》一文選自柳宗元的《三戒》其二。《三戒》序中有云:“吾恒惡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勢以干非其類,出技以怒強,竊時以肆暴,然卒迨于禍。”柳宗元特意點出了那些“乘物以逞”“出技以怒強”的人,告誡他們在面對實力懸殊的對手時,若非“推己之本”,不要輕易地“出盡其技”,以致禍患。在《黔之驢》中,他同樣提到了這一點:“噫!形之龐也類有德,聲之宏也類有能。向不出其技,虎雖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若驢從未以“一鳴”“蹄之”之態(tài)出盡其技,就會讓虎堅定“形龐聲宏”“有德有能”的初始認知,自然不會悲慘而亡。
驢的所為及悲劇才是文章的重心所在?!墩撜Z·季氏》其有云:“君子有三戒?!贝颂幍摹敖洹庇须p重含義:一方面是勸誡別人,另一方面是借人或物警戒自己。眾所周知,《黔之驢》寫于柳宗元貶官永州之后。在這之前,柳宗元33歲就被提拔為禮部員外郎,可謂年少有成、一帆風順,很快便成為“永貞革新”的重要成員。然而好景不長,“永貞革新”僅180天就宣告失敗,王叔文被賜死,柳宗元接連被貶。一夜之間,柳宗元丟失了自己的高官厚祿,又被貶到荒蠻之地。除了心理落差外,身體狀況也急轉(zhuǎn)直下。正如他在《寄許外京兆孟容書》中所言:“百病所集,痞結(jié)伏積,不食自飽。”他后來有文自責說:“宗元早歲與負罪者親善,始奇其能,謂可以共立仁義……末路孤危,阨塞臲卼,凡事壅隔,很忤貴近,狂疏繆戾,蹈不測之辜,群言沸騰,鬼神交怒。加以素卑賤,暴起領事,人所不信。”驢的處境正是其“永貞革新”境遇的真實寫照,虎象征著那些位高權重卻一事無成的黨爭之輩,雖然可惡可恨,但如果驢子不炫技不反擊,始終低調(diào)自謙,最起碼不至于慘死虎口。
被貶期間,柳宗元生發(fā)出的錯綜復雜的情感借驢抒發(fā),既有憤世嫉俗、藐視權貴的一面,又有對自己之前出盡其技、得罪權貴、終遭貶謫的深刻反省。這一觀點也恰好與后人康震教授“生存之道乃在于善于隱藏缺點”的警戒觀點不謀而合。文章由對驢子之死的追問,到對“那些無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的勸誡,呈現(xiàn)出完整的封閉式圓合結(jié)構,深刻地表現(xiàn)了柳宗元從自身出發(fā),以驢自喻、歸咎自責的痛苦心靈軌跡。
疑問三:文體是寓言還是散文
有人將《黔之驢》定位為古代散文,有人將其定位為寓言。哪種文體的說法更適切呢?
作為古代散文,雖多以文人情感的抒發(fā)為務,但同時又不可避免地肩負著政治實用與內(nèi)容真實的功能。如曹丕所言:“蓋文章,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二者必致之常期,未若文章之無窮。”“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奔玖w林先生曾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出發(fā),通過與外國作品的對比說明了《黔之驢》文本的非真實性特點,認為:“柳宗元是從民間傳說或從其他途徑借鑒了這種故事而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因而意蘊不濃厚,情緒不高漲。由此看來,背離了政治實用性與內(nèi)容真實性的《黔之驢》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說它是散文并不恰當。
反觀寓言,是用假想的故事來說明某種道理,從而達到諷刺與教育的目的。寓言的表達方式或借物喻人,或借此喻彼,都是透過生動淺顯的故事,寄寓深刻的哲理。《黔之驢》一文就是借動物之喻鞭笞自身過往得失,通過貌似生動、實則慘痛的虎驢之戰(zhàn),委婉含蓄又悲催隱忍地表達了作者自己的沉痛遭際和悲涼感受。可以說,柳宗元的《黔之驢》不僅是一篇地道的寓言類作品,而且超越了傳統(tǒng)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自莊子以來寓言類作品單純借動物言說道理的傳統(tǒng)既糅合了文人自身的遭際,又為寓言類作品的貧瘠土壤增添了一道心靈凝鑄的生命奇觀。
林紓曾在《春覺齋論文》中評價柳宗元的寓言:“手寫本事,神注言外?!边@句話道出了柳宗元寓言的精悍內(nèi)核。曹明海先生曾說:“解讀是一個從主體經(jīng)由客體到主體的過程”,是“讀者與文本作者之間情感和理智的交融與同構”,以上三問從讀者的傳統(tǒng)認知出發(fā),對之一一進行了糾謬并做出了闡釋,以接近文本更為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和寓意所指,同時也求教于方家。
參考文獻:
[1]雷文學.小石潭記的三大魅力[J].語文建設,2021(5).
[2]楊經(jīng)華.《黔之驢》之“黔”與貴州無關考論 [J].古典文學知識,2007(2).
[3]陳同友.“黔之驢”何罪之有?——《黔之驢》本意蠡測 [J].中學語文教學,2012(11).
[4]陳洪,楊恂驊.論弟子書對唐代寓言的接受與重構——以《黔之驢》為例[J].貴州大學學報,2015(11).
[5]楊澤武.《黔之驢》寓意新探——兼與人教版語文教學參考書商榷[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3).
[6]屈方方.“教師理解的語文課程”關照下的《黔之驢》[J].文學教育,2018(3).
[7]曹明海.文本解讀學導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張璐迪(1998—) ,女,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科教學(語文)2021級在讀碩士生;楚愛華(1971— ),女,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主研方向為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古代文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