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晴 亳州市利辛縣人民醫(yī)院 主治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是人體八大系統(tǒng)之一,由消化管(消化道)和消化腺兩大部分組成。食物經由口腔進入消化道,其中的營養(yǎng)物質在各種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的幫助下,被分解為結構簡單的小分子物質,經歷轉運、消化、吸收、排泄這一旅程,被機體吸收、利用。小分子物質透過消化管黏膜上皮細胞進入血液和淋巴液后被人體吸收。未被吸收的殘渣部分則通過大腸以糞便的形式排出體外。
消化道是指由口部到肛門部位的長肌肉管道,相關器官包括口腔、咽部、食管、胃、小腸、大腸等。臨床以十二指腸懸韌帶為界,將消化道分為上消化道和下消化道兩個系統(tǒng)。上消化道系統(tǒng)主要負責對食物進行消化和分解,下消化道主要進行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將無法吸收的食物殘渣和廢物排出體外。
口腔是食物進入身體的第一站,主要包括唇、腭、頰、牙、舌五部分。其中,牙齒負責將大塊的食物咀嚼成便于吞咽的食物碎塊。當受到食物咀嚼的刺激后,口腔內的唾液腺分泌出唾液,舌頭將唾液與食物碎充分攪拌。唾液具有較強的潤滑作用,有利于食物碎的吞咽。與此同時,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將食物中的淀粉水解為麥芽糖,進行食物的初步化學消化。
口腔有大、小兩種唾液腺。小唾液腺散布于口腔黏膜內,如唇腺、頰腺、腭腺、舌腺。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它們是位于口腔周圍的獨立器官。成年人每天分泌的唾液量約為1~1.5升,唾液中含有大量的唾液淀粉酶和溶菌酶,前者能夠消化淀粉,后者則有利于平衡、穩(wěn)定口腔中的菌群。
咽部是消化系統(tǒng)的重要通道,與喉、口腔、鼻腔相連。進食吞咽是一種復雜的反射活動。食團經軟腭入咽會刺激軟腭部的感受器,引起一系列肌肉反射性收縮,令鼻咽通路、咽與氣管的通路均被封閉,呼吸暫停。食管上口張開,食團從咽被擠入食管。這一過程很快,通常僅需0.1秒。飲食時說笑,一口吃太多東西,不細嚼慢咽,都有可能導致進食時,鼻咽通路、咽與氣管的通路“異常開放”——食物“吃進”鼻子和氣管里。
食管亦稱食道,是上接咽部,下與胃的賁門相連的一條細長管道,是飲食進入胃的通道,長約25厘米。食管是消化管中最狹窄的部分,有3個生理性狹窄,第1狹窄位于食管的起始處,相當于第6頸椎體下緣的水平位置;第2狹窄位于食管在左主支氣管的后方與其交叉處,相當于第4、5胸椎體之間的水平位置;第3狹窄位于食管通過膈的食管裂孔處,相當于第10胸椎的水平位置。由于狹窄的客觀存在,人吃飯速度太快、一次性量太大,很可能感覺從嗓子眼兒一路噎到胸口。食管主要由環(huán)節(jié)肌層(內層)和縱行肌層(外層)組成。食物進入食管后,肌肉進行收縮蠕動迫使食物進入胃。食管和胃之間的括約肌可以防止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
胃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通小腸。胃的上口為賁門,下口為幽門。胃液是胃腺各種細胞分泌的混合物。胃液中含有鹽酸、胃蛋白酶原、黏液和內因子。其中,鹽酸的作用最為重要,它能使胃蛋白酶原變成胃蛋白酶,使胃部形成酸性環(huán)境,分解食物中的淀粉、大分子蛋白質。食物進入胃部后,依靠胃壁的蠕動,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液,對食物進行物理消化和化學消化,可實現(xiàn)對蛋白質、淀粉等物質進行水解,使食物碎變成食物糜進入十二指腸。
食物由胃進入十二指腸的過程稱為胃排空過程。進食后,胃部緊張性收縮、蠕動增強,胃內壓升高。當胃內壓大于十二指腸內壓時,幽門舒張,可使胃內1~3毫升食糜排入十二指腸。進入十二指腸的酸性食物刺激腸壁感受器,通過神經和體液調節(jié)機制抑制胃的運動,使胃排空暫停。隨著酸性食糜在十二指腸內被中和、消化產物被吸收,這種抑制作用消失,胃的運動逐漸增強,繼續(xù)胃排空過程。如此反復進行,直至胃內食糜被完全排空。胃排空是間斷性的,能較好地適應十二指腸內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速度。
一般在進食后約5分鐘,便有食糜排入十二指腸。對于混合性食物,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4~6小時。胃排空的速度與食物的物理性狀和化學成分有關。一般來說,流質食物比半流質、固體食物的排空速度快。糖類排空的速度最快,蛋白質次之,脂肪的排空速度最慢。此外,胃內容物的總體積較大時,排空的速度較快。
小腸上端起于胃幽門口,下端止于回盲瓣,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部分。成年人的小腸全長5~7米,按位置與形態(tài),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分。食物在身體旅行經過的站點雖多,但停留時間最長的“驛站”便是小腸——一般停留6~8個小時。最主要的消化過程在小腸內完成,絕大多數(shù)營養(yǎng)物質于小腸完成吸收。
小腸平滑肌的節(jié)律性收縮和舒張運動可以完成對食糜的研磨、混合、攪拌等機械消化,小腸的蠕動則形成收縮波,推動食糜朝大腸方向行進。小腸腺分泌的小腸液與膽汁、胰液一起完成食糜的化學消化。腸黏膜上分布著許多內分泌細胞,可分泌多種消化道激素,如促胰液素、膽囊收縮素、抑胃肽和胃動素等,它們對胃腸運動和內分泌具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
(1)十二指腸
在小腸中,十二指腸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場所。十二指腸上部起自胃的幽門,可接受胃液,長度約25厘米——相當于十二個橫指并列的長度。十二指腸是小腸中長度最短、管徑最大、位置最深且最為固定的部分,以C字形彎曲包繞在胰頭周圍,可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2)小腸絨毛
小腸絨毛吸收食物中的主要營養(yǎng)物質。小腸內壁分布著環(huán)形褶皺,這些褶皺上布滿了微小的小腸絨毛,其高度僅為500~1500 微米。每一根絨毛上又布滿了更小的微絨毛,其高度僅有100~2000微米。營養(yǎng)物質和水分通過小腸絨毛吸收。小腸因絨毛的存在,吸收面積很大,與相同長度和直徑、內壁光滑的圓柱體相比,小腸內壁的表面積約是其600倍。
(3)膽汁
膽汁是由重要的消化腺肝臟分泌的。膽汁的主要成分除水以外,還有膽鹽、膽固醇、膽色素、肝磷脂和各種無機鹽。膽汁中沒有消化酶,其消化作用主要依靠膽鹽完成。膽鹽分子一端親水,一端親脂,可以把大塊的脂肪分解成“塊兒頭”更小的脂肪微粒。膽鹽還可以激活胰脂肪酶,能和脂肪酸、脂溶性維生素結合成水溶性復合物,以促進這些物質的吸收。
(4)胰液
胰液是胰腺的外分泌物(內分泌物是胰島素)。在所有消化液中,其消化力最強,能分解三大營養(yǎng)物質:如胰淀粉酶能將淀粉分解為麥芽糖,胰麥芽糖酶可將麥芽糖分解成葡萄糖,胰脂肪酶能將中性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5)小腸液
小腸液由小腸黏膜中的小腸腺所分泌。食物的消化產物對腸黏膜局部的機械和化學刺激,可引起小腸液的分泌。小腸液中的腸激酶和腸淀粉酶可消化食物。這種弱堿性的黏液能保護腸黏膜免受機械性損傷和胃酸的侵蝕,其中所含的免疫蛋白能抵抗進入腸腔的有害抗原。
大腸位于人體消化道的下段,包括盲腸、闌尾、結腸、直腸和肛管。大腸的上端連接小腸,下端連接肛門,全程形似方框,圍繞在空腸、回腸的周圍。食物中大部分的營養(yǎng)物質已被小腸消化吸收,進入大腸的主要是膳食纖維等無法被消化的食物殘渣。大腸對食物殘渣中的水分和電解質進行進一步地吸收,將其余的食物殘渣形成糞便,并對其進行貯存、運轉。
需要注意的是,大腸的內環(huán)境十分復雜,除了水、食物殘渣外,還含有大量腸液和細菌。大腸黏膜的上皮和大腸腺可分泌大腸液,大腸液能保護腸黏膜和潤滑糞便。大腸是我們熟悉的益生菌的“家”。當然,其中也不乏有害菌。大腸內寄居的細菌數(shù)量超過10萬億個,它們能影響機體的體重和消化能力、抵御感染、降低自體免疫疾病的患病風險。
一般情況下,腸道菌群在大腸內能夠維持動態(tài)平衡。當人體經由食物攝入某種致病菌或長期大量攝入高油、高脂、高糖食物,可能導致腸道菌群失調,造成腹瀉或便秘等問題,影響整個消化系統(tǒng)的正常運行。
在人體消化系統(tǒng)中,作為食物之旅的“最后一站”,肛門是人體與外界相連通的接口。當食物在消化系統(tǒng)中進行一系列的消化與分解后,最終形成的糞便經由肛門排出體外。肛門括約肌可以幫助人們在不排便時保持肛門關閉,避免細菌經肛門進入人體。通常,食物進入人體后約8~10個小時會變成糞便從肛門排出,結束在身體中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