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張愛玲作為20世紀中國文壇舉足輕重的女作家,其發(fā)表于1947年的中篇小說《多少恨》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思考、情感內(nèi)涵與獨到的藝術手法。《多少恨》中出現(xiàn)的主要女性形象有女主角虞家茵、夏宗豫原配夏太太、仆人姚媽以及宗豫之女小蠻。虞家茵性格中對立矛盾的自尊與屈從、夏太太的破壞者與受害者形象、姚媽的見風使舵與義憤填膺、小蠻的親情缺失與渴望被愛都體現(xiàn)出《多少恨》搭建的二元對立結構內(nèi)核,這揭示了作家張愛玲對人生命運的追問、質(zhì)疑與深刻的思考。
關鍵詞:張愛玲 《多少恨》 女性形象 二元對立
張愛玲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上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她的小說散文、劇評影評視角獨到、別具魅力,形成了超塵拔俗的創(chuàng)作風格,拓寬了女性文學批評的新視野與女性作家創(chuàng)作的新空間。她于1947年發(fā)表的中篇通俗小說《多少恨》脫胎于其創(chuàng)作的電影劇本《不了情》,講述了家境清貧的新時代女教師虞家茵與已有妻女的制藥廠富商夏宗豫之間的愛情悲劇。張愛玲在《多少恨》的引言中開宗明義地講:“這一篇恐怕是我能力所及的最接近通俗小說的了,因此我是這樣的戀戀于這故事?!保?]《多少恨》中出現(xiàn)的女性形象各不相同,堪稱是當時近代社會大上海的女子群像縮影,她們鮮明的性格、獨特的思想、不同的人生軌跡相互交織、遇見、糾葛,繪成了這個故事中最為精彩絕倫的畫卷。
一、虞家茵:自尊與屈從
小說中對虞家茵出場的情景如此描述:“另有一個較小的悲劇人物,渺小得多的,在那廣告底下徘徊著,是虞家茵,穿著黑大衣,亂紛紛的青絲發(fā)從兩邊分披下來,臉色如同紅燈映雪?!边@段描寫奠定了整部小說的悲傷基調(diào)。通過這段文字,讀者可以得知虞家茵是一個美好的女子,年輕且溫柔,眸中含著執(zhí)著與堅定,卻帶著一些哀怨;這些哀怨是虞家茵幼年家庭不幸而導致的陰影。這和張愛玲的童年經(jīng)歷相差無幾,“沒有父母的愛,沒有家庭的溫暖,‘失落于家庭,這是構成她‘失落者心態(tài)最基本的原因。”[2]這種身份與心態(tài)決定了她前期作品的悲苦基調(diào)與荒涼結局。
虞家茵的性格中存在著對立與矛盾的兩面:一是她作為新時代接受教育的女性,獨立堅強、深明大義,為了不傷害無辜的夏太太與小蠻,選擇黯然退場,犧牲愛情。家茵只身前往廈門,與夏宗豫一刀兩斷,一是她不愿傷害他人,讓無辜的小蠻遭遇自己童年曾受到的家庭陰影。此外,令家茵哭笑不得的便是她始終無法理解為什么她們這種貧賤的人永遠無法擺脫相似的命運怪圈。她極度痛恨父親漠然到丟下她和她的母親,轉身就笑盈盈的和其他女人勾搭在一起,但最終自己也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活成了即將令小蠻痛恨的婚姻插足者。在虞家茵和夏太太對話的過程中,她的內(nèi)心是相當煎熬與糾結的,但是最終她的善良還是戰(zhàn)勝了私欲。家茵渴望得到平等的愛情,因此她在等待還是出走之間痛苦掙扎之際,她有自己的衡量標準,那便是自尊。再如在與夏太太的談判中,當被誤會不是完璧之身時,虞家茵表現(xiàn)出了極度的憤怒,是她在這部小說中情緒最為激烈的時刻,說明虞家茵對于自己的聲譽與清白非常重視。
與之相對的,虞家茵性格中也逃不過那種在面對生命難以承受之重時被迫表現(xiàn)出來的屈辱和順從。家茵甚至執(zhí)著于相信因果報應、世事輪回是真實存在的——《多少恨》中數(shù)次提到家茵擲骨牌的情節(jié),她作為接受過教育的新時代女性,執(zhí)著于相信用骨牌測算命途的結果。張愛玲設計這一情節(jié)的原因是多層次的——一層是體現(xiàn)出虞家茵對真摯愛情的期待渴求,另一層則點明虞家茵對愛情走向的憂慮與迷茫。
她對于父親變本加厲的寡廉鮮恥行為一再容忍,始終不忍心趕走或痛罵父親,這也是她性格中的懦弱與屈從。其父千里迢迢來到上海,美其名曰思念女兒,實際目的是無止境地索要金錢。他找到家茵后先是惺惺作態(tài)地對昔日自己的風流浪蕩后悔不迭,他拿起家茵母親的相片故作關切:“噯呀!這就是她吧?呀,頭發(fā)都白了,可不是憂能傷人嗎?我真是負心——”緊接著摘下帽子略帶得意地感慨:“自己倒還年輕,把你害苦了!現(xiàn)在悔之已晚了!”張愛玲恰到好處的動作與語言描寫,把潦倒的虞老先生做作浮夸的姿態(tài)和虛情假意的語氣展現(xiàn)地淋漓盡致,將一個狡猾世故的無恥之人形神畢肖地雕琢出來。父親的形象在《多少恨》中顛覆了傳統(tǒng)文學中的深沉與偉大,作家用諷刺的筆法來描寫這位父親的丑惡面目。他甚至不惜用女兒作為交換籌碼,以此來巴結夏宗豫,以便得到更多的花銷。而在虞家茵深陷絕望、決意遠走時,她依舊在克制隱忍情緒:“她眼睛里有這樣的大悲憤與恐懼,連他都感到恐懼了。她說:‘爸爸你走好不好?虞老先生竟很聽話地站了起來。家茵又道:‘現(xiàn)在無論怎么樣,請你走罷。我受不了了?!庇菁乙鹪诘弥赣H將她作為籌碼與夏太太和宗豫談判的真相后,出口的話卻依舊帶著試探與懦弱,反映出她受到舊時觀念影響,無法完全跳出男權體制,性格中的妥協(xié)和軟弱顯露無疑?!霸诖罅繒鴮懪詨阂种黝}的同時,我們其實不難在張愛玲文本中找到作家意圖顛覆父權的意涵。在此雙重意義的女性敘述中,張愛玲的文本既能演繹‘儒家女性的從屬與壓抑問題,亦具備講述女性主體的能力。此種同時具有承載女性壓抑和顛覆父權的女性書寫,正是女性文本的空隙、沉默與簡缺的意義所在。”[3]
二、夏太太:破壞者與受害者
李祥偉在評價《多少恨》時談到:“在言情小說中,‘巧遇相識+相愛+小人作梗+無奈分離(+團圓結局)成為結構的慣用模式,其基本框架大都表現(xiàn)為‘二元對立的結構特點,言情小說中情與理的對立、沖突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保?]夏太太這一人物的出現(xiàn),就是構成二元對立結構的關鍵要素。
夏太太和夏宗豫的婚姻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夏宗豫對其沒有任何感情,小蠻也是兩個人僅剩的維系。蘇韶紅認為張愛玲實際上是有意為夏太太作一些辯白的:“張愛玲借助劇中家茵為夏太太作的辯白,有明了夏太太一方面是愛情自由的破壞者,然而同時,在缺乏丈夫關愛的家庭中,她更是受害人。張愛玲的《多少恨》雖然不如她《金鎖記》《傾城之戀》等小說那樣意象橫飛,才氣四溢,然而家茵的這段對話中對夏太太的體諒,卻難能可貴的表現(xiàn)了女性與女性之間方有的一種溫情,是她的其他小說中不多見的那種蒼涼底色之上的淡淡的一抹溫情那種曲折難言的心情又足以令人回味良久?!保?]在這部小說中,夏太太也是一位悲哀可憐的普通女性。她通過舊式婚姻和夏宗豫結合,相較于虞家茵,她甚至從未得到過來自丈夫的尊重與呵護,而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又并不歸咎于她,她也是舊式婚姻的受害者。當夏宗豫提出想與她談一談的時候,夏太太的反應異常激烈:“‘什么平心靜氣的談一談?你就是要把我離掉!我死也要死在你家里了!你不要想!她越發(fā)放聲大哭起來?!宜懒瞬缓??”讀者在初讀時,往往會對夏太太的歇斯底里與惡語相向心生厭煩;但若以夏太太的立場身份看來,她成長于腐朽封建思想,對丈夫的休棄異常敏感,且夏太太并不知虞家茵的性格人品,在原配夫人的角度上,虞家茵確實是破壞他人家庭的第三者。
而夏太太這一人物的二元對立之處,就在于她同時也是夏宗豫和虞家茵愛情的阻礙者。她自己對這段婚姻名存實亡的狀況也異常清楚,夏太太反對離婚的理由甚至可以說是有些牽強荒謬的:“要不然,給人家說起來,一個女人給人家休出去的,死了還做一個無家之鬼……”夏太太之所以反對離婚,只因為怕落了外人口舌,諷刺她被丈夫休棄。她在懇求虞家茵自降為妾的時候也是以自己生病為由,企圖通過柔弱無助的形象打動家茵,讓虞家茵對她心懷愧疚。夏太太明知自己的婚姻已然是悲劇,卻依然自私地想把家茵也卷入這場悲劇中,她的行為固然是受封建思想的荼毒而導致的,但也缺少了成人之美的善良與忘卻前塵的豁達。
三、姚媽:見風使舵與義憤填膺
姚媽作為管事媽媽,本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然而張愛玲卻花費了大量的篇幅與筆墨去點染這樣一個人物——姚媽代表著當時大上海最為典型的小市民群體形象,折射出小市民的生存現(xiàn)狀與內(nèi)心思想。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人社會地位低下,因此學會了看人眼色、見風使舵;同時他們的內(nèi)心也有著未泯滅的良知,在見到不仁不義的事情時,又會表現(xiàn)得正直憤慨、大義凜然。
當夏宗豫與虞家茵一同回到夏宅時,姚媽誤會二人是情侶關系,她對家茵極盡諂媚殷勤,“姚媽幫著小蠻圍飯單,便望著家茵眉花眼笑地道:‘這孩子也可憐哪,沒人疼!現(xiàn)在好了,有先生疼,也真是緣份!”在見到家茵父親時,姚媽看菜下碟的功夫更顯爐火純青——“姚媽引路進客室,笑道:‘你別客氣,虞小姐在這兒,還不就跟自個家里一樣,您請坐,我這兒就去沏!竟忙得花枝招展起來。”逢迎抬舉的本領可以說是信手拈來。而當夏太太回到夏宅時,姚媽審時度勢,立刻站回夏太太的陣營中。如姚媽一樣的上海小市民,或是做管家、工人,或是做保姆、車夫等,都必須善于察言觀色,他們敏銳地暗中觀察著身邊的人際關系,以求自保以及為自己謀取最大限度的利益,卑微而艱辛地生活在這座繁華喧鬧、燈火迷離的城市中,沒有人注意到他們的艱難與疾苦,因此這類人物見風使舵的性格,是得以在這座城市安身立命的必要前提。
與之矛盾的是,她也會真誠地擔憂小蠻的身體狀況,內(nèi)心深處也是一個善良正直的人。當她誤會家茵故意虐待小蠻,不給小蠻吃喝時,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憤怒和鄙夷:“‘可憐這孩子,再不吃要餓死了!不病死也餓死了!這些天了,一粒米也沒吃到肚里??蓱z我們太太在那兒還不知道呢!——她沒良心我能沒良心,我明兒就去告訴太太去!太太待我不錯呀!說著,倒傷感起來,掀起衣角擦了擦眼睛,回身便走?!蓖ㄟ^這段姚媽與廚子的對話,可以看出姚媽是一個善良的人,她牽掛小蠻的安危,也對太太昔日的照顧和恩惠銘記在心,知恩圖報。
四、小蠻:親情缺失與渴望被愛
張迅曾這樣點評張愛玲的人生經(jīng)歷與寫作風格:“張愛玲對人間之情看得太穿,以至于狂喜與她無緣,她總能在繁華中看出其非浪漫的一面,同時諷刺亦為她不喜,因為世俗之情根本上是為她所認同的。于是,她選擇的視角基本上是平民化的,但她又不同于通俗言情小說家代平民立言,她總是在一定的距離做人生的觀望者,對無奈的人生報以蒼涼的微笑?!保?]小蠻是一個討喜的、可愛的、天真的小女孩,而她的童年缺失父母的關懷,這又難免令讀者心痛。
小蠻的母親長年居于鄉(xiāng)下,陪伴在身邊的父親也沒有盡到過身為父親的責任。夏宗豫為自己的女兒聘請保姆姚媽與教師虞家茵,便理所當然地認為孩子不再需要他的關心呵護,而在子女的童年教育與陪伴中,父母的存在是無可替代的。小蠻衣食無憂、家境優(yōu)渥,但是卻缺失父愛母愛,導致她在見到陌生人時總是怯懦沉默的;而虞家茵的出現(xiàn),使小蠻的依賴感得以寄托,家茵耐心的傾聽與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小蠻感受到了缺失許久的愛。
家茵看小蠻,就像看到從前的自己。因此,家茵為了小蠻不再受自己受過的苦,才選擇抽身而退。家茵在最后狠下心決定離開時,心中所想是:“你為他想,你就不能夠讓他的孩子恨他,像你恨你的爸爸一樣?!焙图乙鸬耐晗啾?,小蠻已經(jīng)幸福得多了——她不用為了生計而發(fā)愁,有保姆照料生活;又遇到了善良的家茵,給她幼小的心靈帶去慰藉與溫暖。故而張愛玲塑造出小蠻的形象,也是為了側面贊美虞家茵,她在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下長大,依然保有一顆善良熱忱的心,她同情理解夏太太的遭遇,也心疼小蠻不甚幸福的童年。最終選擇了以自己的黯然退場,來成全更多人的幸福。
誠然,張愛玲的《多少恨》中注入了諸多新文學的先鋒技巧,如意象、意識流、通感、蒙太奇等,從而營建出熟悉的陌生感。如作家在文末家茵送別宗豫時用了一個“月洞門”的意象來映襯這一對相愛之人的分離,增添了故事的感人性。她將古典因素與現(xiàn)代小說特征的結合,令幾十年來的讀者常讀常新。然而,筆者始終認為,張愛玲在這部小說中對人生命途的質(zhì)疑、對愛情何去何從的追問、對親情缺失的思考、對無可奈何的悲哀,才是最打動人心之所在。“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多少恨》值得被后世讀者視如珠玉,令人掩卷沉思。
參考文獻:
[1]張愛玲.多少恨[A].張愛玲典藏全集9[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3.
[2]宋家宏.張愛玲的“失落者”心態(tài)與創(chuàng)作[J].昭通學院學報,1987(1).
[3]林幸謙.反父權體制的祭奠──張愛玲小說論[J].文學評論,1998(4).
[4]李祥偉,王鳳霞.通俗小說中的自我意識與讀者意識——以張愛玲小說《多少恨》為例[J].廣州大學學報, 2008(2).
[5]蘇韶紅.不了情切切,多少恨綿綿——張愛玲電影《不了情》和小說《多少恨》比較[J].四川戲劇,2007(1).
[6]張迅.《半生緣》《多少恨》中的情感詮釋[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6).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作者簡介:王雨墨(1999-),女,漢族,河北廊坊人,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在讀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