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鋒
[摘 要]科學小品文的教學應緊扣文本體裁特點,準確把握文章的語言特色,深刻領會文本所蘊含的科學道理及其育人價值。通過科學小品文的教學,讓學生獲得語言文字能力提升的同時,掌握科學知識,明晰科學原理,獲得科學精神的熏染,從而激發(fā)起他們愛科學、學科學和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與愿望,著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文體特點;科學素養(yǎng);語文教學;自然科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22-0084-03
在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有多篇科學小品文,它們從不同視角向學生展示當前科技發(fā)展的最新成果,文體特點鮮明且具有較高的育人價值。對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予以充分的重視,在科學小品文的教學中緊扣文本體裁特點,準確把握文章的語言特色,深刻領會文本所蘊含的科學道理及其育人價值,讓學生獲得語言文字能力提升的同時,掌握科學知識,明晰科學原理,獲得科學精神的熏染。這樣可激發(fā)起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和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與愿望,著力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一、準確定位文本的體裁特點
科學小品文包含的內容較為豐富,有科技未來發(fā)展和展望、有科學假說與推測、有科技知識與成果介紹等,其體裁方式基本為說明文。不過,也有不少的科學小品文雖和科學有關,但介紹的并非上述內容,而是對和科技有關的人類活動進行記錄。在此類科學小品文中,作者通常選擇議論文或記敘文的方式。不管選擇何種體裁方式,大家都能清晰地認識到:文章主題均與科學有關,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
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為例,該單元總共包含四篇文章,其主題均為“自然科技”,雖主題相同,但文體卻有差異。其中,說明文體的文章為《琥珀》《飛向藍天的恐龍》《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記敘文體的文章為《千年夢圓在今朝》(主要對我國古今科學家不斷追尋飛天夢想的歷程進行記敘)。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要緊密貼合單元主題進行教學,在此基礎上還應兼顧不同文體的特點。毋庸置疑,說明文與記敘文在教和學的方法上存在一定差異,所以,教師必須清晰認識到這一點,并按照不同文體的特點進行教學設計,組織開展教學。唯有如此,方可有效提升教學成效。
二、正確把握文章的語言特色
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是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即使面對科普類文章的教學,教師亦不能忽略此目標。教師需依據(jù)文體特點,科學分析整篇課文的語言結構,闡明課文的語言特色,以及課文所要傳遞的現(xiàn)實意義。在此基礎上,對學生準確施以教學,發(fā)展他們的語言文字能力與思維能力,同時借助語言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深刻理解,真切體會課文作者的寫作目的。從本質上而言,作者不同,其語言風格不盡相同;文體不同,其語言特色也不盡相同。例如,說明文的語言特色為準確性、嚴密性、條理性等。說明文的語言簡明且嚴密、科學且嚴謹,通過閱讀很容易厘清事物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可清晰把握某一對象的位置或特征等,可清晰認知事物的本質屬性。與說明文相較而言,記敘文則有明顯不同。記敘文的語言生動、形象,情感豐富,生活氣息濃厚,閱讀之后可以觸動讀者的心靈。例如,《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科普說明文),就是用簡潔、準確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納米及納米技術等科學知識,不僅闡述了納米技術的美好前景,還充分凸顯了納米技術的神奇。整篇課文的語言簡潔、凝練、通俗易懂,尤其是在語言表達方式以及用詞造句方面,極為注重語言運用的嚴謹性及科學性。例如,界定“納米”的概念時,課文是如此表述的:“納米是非常非常小的長度單位,1納米等于十億分之一米?!边@樣的概念表述簡單、直觀且嚴謹,讓人一讀即懂。同時,為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納米”的概念,課文還列舉了例子,用“直徑1納米的小球與乒乓球”和“乒乓球與地球”的比例做比較,讓讀者更直觀地感受到納米之“小”。
又如,《千年夢圓在今朝》是一篇記敘文,它充分凸顯了記敘文情感豐富、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如課文開頭有這樣一句話:“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黃子孫,在千百年的歲月流轉之中,不斷地嘗試實現(xiàn)自己的美好愿望?!逼渲校粌H飽含深情,更充滿想象。因此,在教學此類課文時,教師必須準確掌握其語言特色,這對于學生學好此類課文、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均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深刻領會文本的育人價值,著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科學小品文從不同視角向學生展示當前科技發(fā)展的最新成果,文體具有較高的育人價值。對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予以充分重視,深刻領會文本所蘊含的科學道理及其育人價值,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在體驗中掌握科學知識,明晰科學原理,獲得科學精神的熏染,著力提高其科學素養(yǎng)。
(一)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內涵構成
科學素養(yǎng)乃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未來發(fā)展必備的重要能力及重要品格。因此,教師必須明晰科學素養(yǎng)的內涵及具體內容,如此方能在教學中真正、有效地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一般而言,科學素養(yǎng)主要包含如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探究精神。一是具有想象力與好奇心;二是敢于大膽實踐,積極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三是不畏困難,堅持不懈。(2)批判和質疑的精神。一是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二是不僅能自主判斷,而且能自主思考;三是具有縝密思維,對問題能辯證、多角度分析,最終做出正確的選擇與決定。(3)理性思維。一是邏輯清晰,可以應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并指導自身的行為方式;二是尊重事實與證據(jù),求知態(tài)度嚴謹;三是崇尚真知,對基本的科學原理與方法能夠深刻理解和掌握。為培養(yǎng)出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促進祖國的繁榮與昌盛,從小即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必要的。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幾個方面是向我國學生提出的總體科學素養(yǎng)要求。不過,在具體培養(yǎng)的過程中,教師必須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及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在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總體要求之下,積極探尋符合他們實際情況的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路徑。筆者認為,具體踐行過程中,應著重培養(yǎng)小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再在此基礎上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其探究精神、批判與質疑精神以及理性思維等。
(二)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在科學小品文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有效借助文本,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尤其是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結合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自然科技”主題的教學,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1.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
“學貴有疑,疑則進也?!碑攲W生真正、有效地融入學習情境中,他們的思維便會不自覺地變得更加活躍、開放,他們在享受探究學習快樂的同時,腦海中也會不自覺地閃現(xiàn)出很多問題。在發(fā)現(xiàn)、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品質亦會不斷地得到發(fā)展。在教學科普類課文時,教師需有效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茖W本身非常玄妙,充滿不確定性與未知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并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獲得生命成長。例如,教授《琥珀》一文時,只要學生深入學習,就會在內心深處不自覺地提出這樣的疑問:“琥珀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它對科學研究具有何等價值?”這些問題正是科普文需要解決的關鍵所在。
2.質疑品質的培育
正由于科學充滿了諸多的不確定性與未知性,因此科學的進程始終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我們唯有對已有的科學成果及研究結論大膽地提出質疑,持不同或相反意見,才能持續(xù)地推動科學的不斷發(fā)展?;诖?,懷著對科學的敬畏,致力于學生的成長,在現(xiàn)實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就相關的科學問題展開大膽想象,敢于提出質疑。例如,教授《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一文時,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納米技術還可以在哪些領域推廣運用?”“這些應用有沒有得到時間的檢驗?是否可靠?”通過對上述問題的思考,不僅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更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質疑的優(yōu)良品質。小學生充滿想象力,且他們的想象極為豐富,教師只要能夠在教學中對學生施以正確的引導,科學素養(yǎng)便會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
3.動手實踐勇氣的激發(fā)
科學研究需要實踐,不能僅停滯于理論層面,局限于書本之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科學判斷與研究的結論同樣需要實踐驗證。唯有如此,才能將科學真正轉化成生產力,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過程中,必須將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在一起。如此一來,學生方可真正走進科學世界,深刻了解科學的發(fā)展歷程及科學對推動人類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最終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掌握和學習科學知識與本領。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動手實踐是學生深感興趣的活動之一。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桎梏,積極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引導學生直觀感知科學的存在。例如,教授《千年圓夢在今朝》一文時,為達到理想的教學成效,教師按照自讀課文的學習要求,鼓勵和引導學生課后通過多種途徑去廣泛搜集資料,積極參觀科技成果展等,鞏固學習成效,提高學習效率。
4.合作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
一項偉大事業(yè)的完成,無不滲透著無數(shù)人的智慧與心血。我們在進行科學研究時,團結合作必不可少。欲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必須培養(yǎng)其合作精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對課文內容實施合作探究。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積極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問題作進一步的延伸探究。通過這樣的做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例如,教學《琥珀》一文時,為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教師就提出若干問題讓學生展開合作探究。課后,教師再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嘗試動手做一做琥珀,進一步深化學生對琥珀的科學認知。當學生看到合作完成的作品(如鑰匙扣、手鐲等)后,不僅內心非常喜悅,而且明白了“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5.善于總結的習慣的養(yǎng)成
探究學習主要通過如下基本路徑實現(xiàn):實踐,總結,反思。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及時有效總結,學寫科研報告,對做好科學研究均有諸多利處。在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培養(yǎng)他們善于總結的習慣,將科學研究結果寫成科研報告,是教師的重要職責。例如,教學《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時,由于學生課前對恐龍普遍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因此課文學習興趣極為濃厚。教師基于學生的興趣表現(xiàn),要求所有學生課后均要寫一篇與恐龍有關的文章,將自己發(fā)現(xiàn)的、想象的,均通過文字表達出來。結果,全班53名學生,竟然有32名寫成了文章。于是,教師問這些學生:“你們是怎么寫出這樣的文章的?”有的學生說:“我找資料學寫的?!庇械膶W生說:“爸爸教的。”……由此也充分表明,教師的科學引導,有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建設強大的國家,實現(xiàn)中國夢,均離不開科技的支撐,更離不開一支強大的高素質的科技人才隊伍。從小培養(yǎng)小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對他們的生命成長和民族、國家的未來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應緊扣科學小品文的體裁特點,準確把握文章的語言特色,深刻領會文本所蘊含的科學道理及其育人價值,通過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激發(fā)起學生愛科學、學科學和勇于探索科學奧秘的熱情與愿望,著力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為他們的人生奠基。
[ 參 考 文 獻 ]
[1] 支寒.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0(4):88.
[2] 王金塔.語文課程培養(yǎng)小學生科學文化素養(yǎng)的途徑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146-147.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