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石獅市第六實驗小學 蔡芳芳
所謂“小古文”,秉持“小”的原則,是指一些篇幅不長、內(nèi)容有趣、文意向上、文字雋永的文言文?!白屨n文遇見小古文”是指在學習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課文時,鏈接相應的小古文,使學生跟著課文讀小古文,激發(fā)學生學習小古文的興趣,并感受文言文的特點,借助小古文學語文,喚起學生對課文的再認知,同時收獲閱讀的視野、學習的方法和深入的思考,從而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
面對教材里這么多的課文,如何讓學生通過課文,與小古文來一場美麗的“遇見”?如何讓學生在課文與小古文的“遇見”中,發(fā)現(xiàn)語文之美,感受語言特點,習得語法語感?這就需要教師找準課文與小古文的“相遇點”,讓學生在不同的遇見中,發(fā)現(xiàn)白話文與小古文不同的語言特點與表達方式,發(fā)展各方面的能力,于潛移默化中全面提升語文素養(yǎng),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依托小古文首倡者朱文君老師編著的《讓課文遇見小古文:朱文君帶你這樣學語文》這套書,從中選取合適的小古文,在教學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課文的同時,拓展教學相對應的小古文,或讀、或寫、或演,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學習小古文的興趣,全面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
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式,也是“讓課文遇見小古文”最基本的方法。學生對語言的感受與積累都要通過讀來實現(xiàn)。因此,無論是教材中的課文,還是所選取的小古文的學習,都離不開讀。而“文白對讀”就是讓學生在課文與小古文中“來回穿梭”,讓學生在讀中感受白話文與小古文不同的語言特點。文白對讀也有多種不同的對讀方式,根據(jù)課文特點,可以分別從語言表達和內(nèi)容呈現(xiàn)兩方面去對讀和發(fā)現(xiàn)。
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觀潮》,其課文內(nèi)容與小古文《觀潮》的內(nèi)容是大同小異的。像這樣的課文,教師可側重于讓學生通過對讀,感受白話文與小古文在表達相同內(nèi)容時不同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式。
學完課文之后,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已經(jīng)了然于心,此時出示小古文,讓學生通讀之后,找出小古文中與課文描寫的內(nèi)容相同的句子,充分朗讀。學生很快找出課文與小古文相對應的句子:“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對應“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課文第4自然段“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堵兩丈多高的水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zhàn)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對應“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課文與小古文都由遠及近地描寫了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形態(tài)和聲音兩方面的特點,有了課文學習的鋪墊,小古文的學習水到渠成。在對讀中,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相同的內(nèi)容,小古文的語言表達更加精練,且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節(jié)奏。學生在對讀中感受到小古文語言的精練之美與節(jié)奏之美,激發(fā)了學習小古文的興趣。在此基礎上,也讓學生積累課文與小古文中描寫潮水的四字詞,擴充了語言的積累,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白話文與小古文的語言特點。
除了教材中的白話文可以與小古文來個“文白對讀”,讓學生從中發(fā)現(xiàn)小古文與白話文在表達“大同小異”的內(nèi)容時表達方式的不同,感受小古文語言表達的特點外;對于教材中出現(xiàn)的小古文,教師同樣可以提供相對應的小古文進行“對讀”,讓學生去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小古文與拓展學習的小古文在語言表達的形式結構方面的“大同小異”,加深對小古文語言表達特點的認識。
如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的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與小古文《王泰讓棗》,在語言表達與結構形式上基本一致,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對讀中發(fā)現(xiàn)文言文一些常用的詞語及其意思,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小古文。
在學完《王戎不取道旁李》后,學生對“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這句話的意思已經(jīng)明白,也理解了句子中的“競”“唯”的意思。此時,出示《王泰讓棗》中與之形式結構一致的句子“群兒皆競之,泰獨不取”。先讓學生朗讀兩個句子,而后找出兩句話中的近義詞,并嘗試理解“群兒皆競之,泰獨不取”的意思。學生很快能遷移運用,知道“群兒”與“諸兒”表達的意思都是“許多小孩”,“唯”與“獨”表達的意思都是“只有”,兩句話中都出現(xiàn)的“競”是“爭著”的意思。在對讀中,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且發(fā)現(xiàn)同樣的意思,在小古文中可以用不同的詞語表達,并且一樣精練,學生對于小古文的語言又多了一分發(fā)現(xiàn)與積累。
這樣,在課文與小古文的來回對讀中,學生不僅對課文的內(nèi)容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對小古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也有了更清楚的認識,同時也激發(fā)了學生對語文進一步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課文與小古文的“遇見”方式,除了“文白對讀”,偶爾也可以來個“仿寫創(chuàng)作”。仿寫,是讓學生在小古文的積累與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表達之“同”,仿照小古文的表達特點寫幾句話。創(chuàng)作,則是通過白話文與小古文的學習,根據(jù)內(nèi)容之“異”,用白話文或小古文進行補白與創(chuàng)作。無論仿寫或創(chuàng)作都不是學習小古文的目的,而是讓學生在仿寫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進一步發(fā)現(xiàn)小古文與白話文語言的不同特點,進而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深度學習,同時發(fā)現(xiàn)語言之美、體會創(chuàng)作之妙。
仿寫創(chuàng)作其實是文白對讀后水到渠成的一環(huán)。當學生小古文讀得多了,自然對小古文的語言表達有了一定的認識。同時,讀得多了,自然而然就會“出口成章”,慢慢地,也就有了寫的興致。如讀完小古文《游戲》,教師讓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仿照《游戲》一文,用上“或”字,寫出自己的課間活動。學生在所學小古文的基礎上,信手拈來,將生活場景用小古文表達出來:“下課鈴響,先生率學生,集于體操場。或跳繩,或踢球,或跑步,隨意游戲?!薄罢n間,同學于走廊,或聊天,或玩耍,或遠眺,悠然自在?!薄瓕W生在仿寫中明白了“或”就是“有的”的意思。在此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進一步創(chuàng)作,用小古文的形式寫出其他的生活場景。學生亦并不覺得為難,看他們的創(chuàng)作:“午飯已畢,同學于教室,或看書,或寫字,或小睡,鴉雀無聲。”“書柜之書種類繁多,或童話,或小說,或詩歌,可隨意挑選?!薄@樣的仿寫練習由易到難,梯度上升,學生學得輕松,寫得快樂,體會到學習小古文的濃濃樂趣。
除了通過句子的仿寫,讓學生體會小古文的語言特點,有些課文與小古文在內(nèi)容上的一些“留白”,也可以是學生創(chuàng)作的來源。如學完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課文《女媧補天》后,教師拓展了小古文《女媧補天》,讓學生文白對讀,思考:“在小古文中,女媧除了補天,還為人類做了許多事情,你認為哪件事最具氣魄?請用白話文擴寫?!边@一練習,需要學生對小古文表達的內(nèi)容有所理解,并能用白話文寫出來。在寫的過程中,不僅是對語言文字的重組與運用,通過創(chuàng)作也使學生對女媧這一神話人物形象有了更全面與深入的認識,深化了課文的學習與理解。
隨著學生對小古文的積累不斷增加,對小古文的學習不斷深入,有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在平時的習作和日記中,也樂于用小古文的語言形式進行表達。無論是過節(jié)游玩,還是日常小事,抑或寫景狀物,學生都樂于用小古文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梢姡n文與小古文的遇見,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會了小古文的語言表達方式,并樂于在平時的習作與日記中嘗試運用,這對于學生不僅是一種文化的浸染,亦是一種素質的滋養(yǎng)。
當然,“讓課文遇見小古文”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用小古文來創(chuàng)作,但是適當?shù)毓膭顚W生仿寫、創(chuàng)作小古文,卻可以大大地激發(fā)學生對小古文乃至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切身感受到小古文的典雅與凝練和白話文的淺顯與直白之間的區(qū)別,進一步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增強了對語言感知的敏銳性,提高了表達與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
讀完小古文,對于情節(jié)和情境比較明顯的課文,教師可讓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只不過,這時的課本劇臺詞都是文言文,因此,可稱之為“小古文劇場”。學生對于這樣的活動非常感興趣,他們會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進行情節(jié)的創(chuàng)作與臺詞的編寫。在寫臺詞時,學生會費盡心思用小古文來表達。剛開始,他們寫的往往“文”不“文”,“白”不“白”,語法也不夠準確,但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他們也能煞有介事地寫幾句很像樣的文言文了。
如讀完小古文《狐假虎威》,教師帶學生回顧二年級學習的課文《狐假虎威》,并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小組合作,用小古文來演繹這則寓言故事。學生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借助小古文的表達方式,開始創(chuàng)編劇本臺詞。有的臺詞全部是小古文,有的臺詞則小古文與白話文相輔相成。無論何種形式,學生都很認真地完成了劇本的創(chuàng)作。
在“小古文劇場”中,劇本、臺詞的創(chuàng)編只是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如何用合適的語氣、恰當?shù)膭幼骱捅砬榈葘∏榕c人物形象演繹出來,更是重中之重。學生在排練的過程中,會先將原文讀熟、背誦,做到對故事內(nèi)容心中有數(shù)。而后,分配角色,練習并背誦各自的臺詞,并輔以表情,加上動作,在排練的過程中互相點評、互相指導,共同進步。為了使“小古文劇場”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生還會去找合適的配樂、準備服裝、道具……
在匯報演出的過程中,每一組學生的演繹與表達都有不同的地方,他們把一段時間以來對小古文的學習恰如其分地運用到了課本劇的表演中。
有的學生將原來積累過的小古文運用于劇本的情境中。
(眾動物從四面跑上):來也!來也!
拍手讀:
秋日新晴。群雁南來,高飛天空,或如一字,或如人字。
春聽鳥聲,夏聽蟬聲,秋聽蟲聲,冬聽雪聲。
春雨宜讀書,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檢藏,冬雨宜飲酒。
春風如酒,夏風如茗,秋風如煙,冬風如姜芥?!?/p>
在課本劇的開頭用一個小動物玩拍手游戲的情境,把以前背過的小古文作為拍手時念唱的歌謠,充滿創(chuàng)意和智慧。
小古文《狐假虎威》中并沒有老虎的語言,但學生為了完成表演,給老虎設計了臺詞。有的學生寫了遇見狐貍前老虎的語言:“今日真是糟糕透頂,轉了半晌,竟未得食,餓死我也,餓死我也!”有的學生寫了老虎“得狐”時的語言:“啊哈!鮮美肥狐!真乃天助我也,吾終尋得美味佳肴!”有的學生寫了老虎被騙后的語言:“狐貍大人,信也,信也,吾不敢不信也!吾有眼不識泰山,望您大人有大量!”
也有的同學創(chuàng)編了老虎與狐貍上場時,各種小動物的臺詞。
(狐貍、老虎從一角先后上場)
小兔:咦,今日狐貍大搖大擺,甚是威風!
小猴:它定是詭計多端,居心叵測!
小馬:不好,老虎來也,速走速走!
為了演好課本劇,學生在準備的過程中既要讀文、背誦,又要改寫、創(chuàng)作;既要演繹劇情,又要準備道具;既要合理分工,又要團隊合作。一次“小古文劇場”的組織與呈現(xiàn),就是一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的演繹各不相同,但異曲同工的是通過表演,呈現(xiàn)古文表達之精彩,體驗語文學習之樂趣,同時也提升了語言學習之語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一步激發(fā),綜合能力得到了鍛煉,語文素養(yǎng)也得到了提升。
統(tǒng)編教材里讓課文遇見小古文,根據(jù)不同課文的特點,或讀,或寫,或演—— 課文與小古文不同的遇見方式,讓語文課堂迸發(fā)出異樣的精彩,讓學生全方位發(fā)展了語言能力,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