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海松,程子豪
(湖南大學 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在近年來的法學研究中,“法理”作為中心主題日益凸顯。法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統(tǒng)攝性,法理之學應是“對古今中外一切類型的法律制度及其各個發(fā)展階段情況的綜合研究,它的結(jié)論應能解釋法的一切現(xiàn)象”。[1]5-40聚焦法理有助于法學研究的深層拓展和理論提升,升華其邏輯深度,提升其智識品格。法之理在法內(nèi),也在法外。法理命題的表現(xiàn)形態(tài)極為豐富多樣。有學者指出,“歷史上形成的許多法律諺語、格言、警句、經(jīng)典論述,都是法理的載體與存在形態(tài)?!盵1]5-40與此相關,法理也存在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之中,古典文學的法理解讀也是法學與文學的交叉研究的典型個案。
《西游記》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神魔小說,是家喻戶曉、人所共知的四大名著之一。除了文藝性,《西游記》也頗具社會洞察。如有學者指出“《西游記》就像一部中國古代政治、社會學的大百科全書”[2]311。 從法律政治角度而言,西游記更堪稱古代法律寶典,富含法理思想。書中悟空、八戒等神話人物動輒援引律條,簽訂合同文書,三界的一切犯罪行為常常按法律來定罪處刑,“雜犯死罪”“真犯斬罪”之類的法律詞匯俯拾即是。書中“法度”“如律令”“天條”“律條”“家法”“知理明律”“王法條律”“天理”等具有法理意蘊的詞匯隨處可見,更有對于法律之地位、人治與法治、法律與權(quán)利、法律與道德、法律與人性、法律與理欲、法律與自由、法律與人情、法律與宗教、法律與社會管理、法律與民約等典型法理命題的思考。
在《西游記》中,神仙妖怪動輒引用律條,三界的一切犯罪行為常常按律法來定罪處刑,這恰好體現(xiàn)現(xiàn)實中法律具有其合理權(quán)威。在《西游記》中,法律具有多重表現(xiàn),主要有天國的天條、人間國度的世俗法、宗教的戒律、民間的習慣法等。在神話世界中,三界以玉帝為最高統(tǒng)治者,玉帝的律令天條是最重要的管理規(guī)范?!段饔斡洝纷钪匾娜齻€人物,孫悟空大鬧天宮、豬八戒調(diào)戲嫦娥、沙僧打碎琉璃盞,均因觸犯天條而被重罰。沙僧被處罰時,所有天神都嚇得“驚心膽寒”?!笆执蚱朴癫A?,天神個個魂飛喪。”[3]311可見天條處罰之嚴。龍王負責司雨,但若無玉帝旨意,私自司雨則是逆天大罪。第九回中,回目便是“袁守誠妙算無私曲,老龍王拙計犯天條”[3]132。以“私曲”與“天條”相對,表達了必須不折不扣遵守法度的法理觀念。涇河龍王就為了打賭獲勝,私改了下雨的時辰點數(shù),結(jié)果觸犯了天條被斬。后來,孫悟空常有請龍王來幫助降雨的情節(jié),但龍王一般都不敢答應,都需要請悟空先上天啟奏玉帝同意后再行施雨。
法律在《西游記》中具有崇高權(quán)威,尤其是在“急急如律令”這一具有濃厚法理意蘊的詞條中,法律具有神圣光環(huán)。[4]54-55銀角大王的寶葫蘆裝人之后會貼封條“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奉敕”。這是古代道教念咒的結(jié)束語。在道教符箓用語中還有“元始天尊急急如律令”“九天玄女急急如律令”“急急如玉皇上帝律令”等,也有的咒語則簡稱“急急如律令”。這其實本是一個法律專業(yè)詞匯,“急急如律令”的意思就是情勢緊急,應如同依照國家法令一般火速辦理,遵照執(zhí)行。“律令”是秦漢時期對于朝廷制定的正式法律的統(tǒng)稱。商鞅變法“改法為律”,以“律”稱呼國家頒布的正式的成文法典,后歷代朝廷正式法典都以“律”為名。[4]54-55秦漢之際,“令” 即單行法規(guī)?!奥闪睢边B稱表示為最高效力的法律。王國維《觀堂集林》考證,秦漢行政文書通常以“如律令”三字作為結(jié)尾?!叭缏闪睢边€有多種形式,在秦簡中多用“以律令從事”“它如律令”,漢簡中有“受報如律令”“書到如律令”“如詔書”“如府書律令”等。[5]13-18道教興起于漢代,民間道士、巫師、方士做法時則借用了國家正式的法律用語,希望其仙術能如國家法令一樣迅速落實、威嚴有效。白居易的詩歌《祭龍文》也有描述:“禮無不報,神其聽之!急急如律令?!边@一用語的變遷史大致是: “先秦至漢初,如律令卻有具體法令可按,大致在漢武帝時代,始逐漸成為公文催促命令習語。魏晉以降,則已演變?yōu)榈兰曳傂g語?!盵6]174-175法律權(quán)威居然成了宗教人士的崇拜對象并進而進入神話小說,具有不可撼動的神圣性。再如,銀角大王用移山倒海之術壓制孫悟空,悟空念動咒語咒把山移開。書中描述:“喝聲:‘起去!’就如官府發(fā)放一般?!盵3]453山神移山倒海的樣本居然是官府執(zhí)法,也體現(xiàn)了法度神圣的特點。法律的神圣權(quán)威甚至在妖怪那里也有鮮明體現(xiàn)。獅駝國的小鉆風曾深感自豪地稱:“我那大王家法甚嚴”[3]954,妖王是按家法來管理妖群的。這些都是古代法律具有其高度權(quán)威的重要例證,這幾乎顛覆了古代法治蕩然無存的傳統(tǒng)看法。書中還有太白金星調(diào)解孫悟空狀告李天王一案,也是明代注重基層調(diào)解的文學反映。當下用法律推動鄉(xiāng)村振興,也需借鑒傳統(tǒng)文化。[7]49-54
法律也是國家興衰成敗的標志。西行所遇國王大都是專制集權(quán)、人治亂法,唯一具有正面形象的國王是玉華王,他是難得的愛護民生、重視法律的賢王。“此王甚賢?!盵3]1111面對釘耙失竊的奇案,豬八戒開始一口咬定是打造釘耙的鐵匠欺心偷竊,但玉華王對自己的法度和臣民的守法意識很有信心,認為絕非如此。他說:“孤也頗有個賢名在外,這城中軍民匠作人等,也頗懼孤之法度?!盵3]1120后來的故事證明玉華王的判斷是準確的。孫悟空對玉華王也非常敬重。嚴明的法度也是玉華國昌盛、廣受敬重的原因所在。
法家先驅(qū)有言:“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子·有度》)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這一名言來強調(diào)法治的重要性?!段饔斡洝分械墓适乱舱咽玖诉@一法理。法律衰敗腐化,則國家混亂衰弱。法律得到推崇,則國家興旺發(fā)達。法治昌明,正義彰顯,則必國強民安。法律權(quán)威是實施法治的基本要素。法律應在各種社會調(diào)整機制中居于主導地位,社會主體的一切行為都要以法律為最高權(quán)威,并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這一法理命題在《西游記》中有鮮明體現(xiàn),法理具有神圣權(quán)威的神話敘事也值得今天建構(gòu)法治社會時借鑒。
權(quán)利是法理學的基礎性范疇。權(quán)利的發(fā)展有其歷史過程。中國古代雖然不具有現(xiàn)代意義上的權(quán)利,但不等于就從無這一類的權(quán)利觀念。事實上,包括《西游記》在內(nèi)的許多古代文本也體現(xiàn)了一定的權(quán)利意識。
孫悟空與豬八戒初相見時,八戒在高老莊為妖,孫悟空打到云棧洞去捉拿豬八戒。面對悟空用金箍棒砸門,豬八戒義正詞嚴地跑出來呵斥說:“你把我大門打破?你且去看看律條,打進大門而入,該個雜犯死罪哩!”[3]273而孫悟空也援用法條,回罵豬八戒,認為他強占人家女子,該問個真犯斬罪。這幾句臺詞蘊含了很豐富的法律文化信息。從律條上看,“真犯雜犯”是《西游記》成書時明代律典上的真實罪名。豬八戒有用法律來維權(quán)的意識和素養(yǎng)。面對孫悟空打門,他首先想到的不是打架斗毆,不是斗法術,而是援用法條。且八戒所說有重要的法理支撐,這就是住宅權(quán)不受侵犯的觀念。《大明律》卷十八《刑律·賊盜》有一條,“凡夜無故入人家,杖八十。主家登時殺死者,勿論?!卑私涫歉鶕?jù)這條律意進行類比推論。
依今日法理,古代“夜無故入人家,格殺勿論”的規(guī)定涉及私人財產(chǎn)權(quán)、人身權(quán)、隱私權(quán)、防衛(wèi)權(quán)的保障。尤其是涉及住宅安全權(quán)。我國憲法三十九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我們常津津樂道于西方法律諺語“風能進,雨能進,國王不能進” “每個人的家是自己的城堡”等等,以表征住房權(quán)保障。但從《西游記》這一故事可見,我國歷史上對住宅權(quán)的保護規(guī)定也深入人心。這一觀念古已有之。具體進入法律規(guī)定,最早見之漢朝的《漢律》?!吨芏Y》有云:“凡盜賊軍鄉(xiāng)邑及家人,殺之無罪?!?《周禮·秋官·朝士》)漢代鄭玄在注釋時指出:“若今時無故入人室宅廬舍,上人車船,牽引人欲犯法者,其時格殺之,無罪。”西漢《義疏原案》謂:“軍中鄉(xiāng)邑有盜賊來劫,竊其財物及家人者,當時殺之無罪也。”《唐律疏議·賊盜》中規(guī)定:“諸夜無故入人家,笞四十,主人登時殺者,勿論?!薄端涡探y(tǒng)》、明律、清律都有類似規(guī)定,其中對住宅權(quán)的保護性規(guī)定一以貫之。古代文獻中專門有一本《宅經(jīng)》,其中也有豐富的住宅不可侵犯的思想,如“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宅經(jīng)》)從古至今,民間還有這樣的俗語“深夜入宅,非奸即盜”,都是這一保護觀念的體現(xiàn)?!段饔斡洝返墓适抡沁@一觀念的文學體現(xiàn)。[8]148-156
同在《西游記》中,面對悟空打進洞來,蝎子精的反應更有趣。她直接罵道:“潑猴憊懶!怎么敢私入吾家,偷窺我容貌!”作為一個愛美的女妖,在她看來,“偷窺容貌”成了跟“私入吾家”一樣的極大罪行,倒也看出蝎子精對隱私和尊嚴的高度重視,這個故事隱約可見隱私權(quán)的觀念。
從法律觀念而言,豬八戒所謂的自私自利的態(tài)度,其實蘊含了最重要的一種法律精神,這就是權(quán)利意識,豬八戒可以說是“為權(quán)利而斗爭”的一個樣本。用法學家德沃金的術語這可稱之為“認真對待權(quán)利”?,F(xiàn)代社會是一個權(quán)利社會,權(quán)利是現(xiàn)代法律制度的拱頂石。很大意義上,豬八戒的形象恰好具有人性解放、權(quán)利興起的正面意義。當然,尊重權(quán)利,但要反對濫用權(quán)利?!段饔斡洝贰叭缫饨鹣砂哉悸涮ト钡墓适聞t批判了貪天之功為己有、公然強占權(quán)利而盈利的行徑,也體現(xiàn)了對權(quán)利的邊界這一法理命題的思考。
在法理學史上,立于“人之生存欲求的正當化”這一基礎之上的“權(quán)利”話語在近代以來廣為流行,這也意味著世界觀和人性論的深刻的哲學變革。[9]5霍布斯最早系統(tǒng)談到了這一根本性變革,他有言:“舊道德哲學家所說的那種終極的目的和最高的善根本不存在?!盵10]72人的現(xiàn)實感性欲求成了人們界定“人性”的關鍵,七情六欲因此而得以正當化。在中國的文學著作中,《西游記》正是這種思想轉(zhuǎn)型的典型文學文本之一。
權(quán)利是中國古代最稀缺的精神元素之一,傳統(tǒng)中國并不具備孕育權(quán)利觀念的諸多歷史條件,權(quán)利話語及其所蘊含的精神實質(zhì)很難萌生。史華茲指出,在儒家的概念系統(tǒng)中,“‘堅持自己的權(quán)利’,那就完全違反了禮的精神?!盵11]31-32一家之中,一族之內(nèi),很少有人公開表達自己的權(quán)利,多數(shù)人都會選擇沙和尚那樣凡事沉默。而八戒喊出的權(quán)利之音正是帶有明代思想解放、個體意識覺醒的痕跡。
《禮記·禮運》云:“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而在《西游記》中,豬八戒正是人最重要的這兩種欲望的承載者,堪稱食色欲望的化身,是自然人性的化身。在《西游記》中,師徒推八戒去相親,他卻道:“胡說,胡說!大家都有此心,獨拿老豬出丑。”[3]327這無意中體現(xiàn)了人性的普遍性,欲望的普遍性。八戒相親后被觀音懲罰,并留下一首詩,其中有一句:“圣僧有德還無俗,八戒無禪更有凡。”[3]332其中將唐僧作為道德人格與八戒作為自然人性進行了典型對比,豬八戒形象一反崇高的倫理敘事,張揚貪欲不泯的自然人性,體現(xiàn)了真實的世俗人生,是弘揚人欲的凱歌。這是中國文學由雅到俗、由貴族文學向市民文學轉(zhuǎn)折的成果之一。[12]110-112相對于宋明理學的壓制,在明代中后期思想開始轉(zhuǎn)型,人欲即天理的主張開始興起。如李贄說:“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見”(《藏書 德業(yè)儒臣后論》)。沒有這一過渡,便沒有權(quán)利思想的興起?!笆成砸病笔侨魏稳硕季哂械娜酥拘?。八戒的欲望從壓制走向釋放,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制度設計奠基于一定的人性假設之上。近代政治哲學和法哲學代表作《利維坦》第一部分即為《論人類》,霍布斯正是從自然人性的進路構(gòu)建了其政治哲學?!段饔斡洝纷鳛橐徊课膶W作品,其人物設定個性鮮活,富有人性思考,也體現(xiàn)了制度設計與人性設定的重要關聯(lián)。
豬八戒的權(quán)利意識、法律觀念與他的人性預設有關。 豬八戒看待世界、看待他人常帶著防范之心,如他遇到紅孩兒時的反應。紅孩兒放三昧真火前要捶自己鼻子,但是豬八戒的反應非常有趣。他說“這廝放賴不羞,你好道捶破鼻子,淌出些血來,搽紅了臉,往那里告我們?nèi)ヒ??”[3]548他說紅孩兒是自己自殘,制造偽證。八戒所說有一定律條根據(jù),即《大明律·名例·常赦所不原》有“詐偽”規(guī)定,但有所發(fā)揮。
有學者提出過一個有趣的視角,即認為豬八戒這種處處防范的心態(tài)關聯(lián)于法律上的“壞人理論”[13]152。 法律現(xiàn)實主義的代表人物霍姆斯在《法律之道》的演講當中專門提出“壞人理論”,并在此基礎上,他對法律預測功能最好的實現(xiàn)有了新的認識。當然,這個“壞人”其實并非是道德意義上的“小人”,更多是趨利避害的經(jīng)濟人、理性人之意。在法律上,“壞人理論”反而展現(xiàn)了好的效用,在《西游記》中也有形象的反映。
首先,這可防范傷害,進行風險預警,保護權(quán)利。在霍姆斯的設定中,“壞人”對于法律只關心法律會給他帶來什么樣的物質(zhì)后果,希冀避免沖突。豬八戒遇到紅孩兒時的盤算,亮出律條來保護自己,只是自己趨利避害的一種反應。豬八戒比較喜歡“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哪怕是師兄孫悟空分配他什么差事,他往往也要簽訂個協(xié)議才肯行事。法務人員習慣提前進行風險預警,才能把傷害減至最低,這也是法律職業(yè)作為防火墻的基本功能。
從壞人理論出發(fā),才能構(gòu)建出一個合理的制度。人們常說,“把丑話說在前頭”,而法律就是這樣的制度建構(gòu)。比如正因為人都有背信棄義的可能,所以民法要規(guī)定誠實信用原則。美國制憲者麥迪遜曾說:“如果人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
從大處而言,壞人理論更關聯(lián)于權(quán)力監(jiān)督制度建構(gòu)中的必要人性假設。把人想象為好人,自然會失去防范的意識。中國古代的治理思想講究道德教化,其境界高遠,但常常迂闊無用,因為性善論會疏于權(quán)力的監(jiān)督防范。在公權(quán)力領域,政治學里面有一個有名的假定,叫“政治無賴主義”。它首先假定,只要權(quán)力不受制約監(jiān)督,一定會犯錯犯罪。歷史和現(xiàn)實的無數(shù)教訓早就驗證了這一常識。
與八戒的“壞人理論”相反的是,唐僧是“好人理論”的典型代表。他相信一切人,結(jié)果總是好心得惡果,導致一次又一次災難。而書中把唐僧想象為好人,賦予他用緊箍咒控制孫悟空的權(quán)力,但對唐僧的權(quán)力疏于防范,結(jié)果好人唐僧異化為可怕的濫權(quán)領導。這一反面教訓啟示我們,從“壞人理論”的現(xiàn)實人性出發(fā)法治構(gòu)建才有根基。
《西游記》中有關人性的看法當然不止性惡論一種,作為一本佛教勸善類小說,可以說,性善論是其更主要的主題。比如觀音的點化典型體現(xiàn)了性善論。面對大鬧天宮、罪薛子彌深的孫悟空,觀音說“圣經(jīng)云:‘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面對吃人度日的豬八戒,菩薩勸道:“人有善愿,天必從之?!睂τ谧员┳詶壍纳成畡t鼓勵道:“你何不入我門來,皈依善果”。[3]113-119書中也有詩為證:“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p>
人們常說,性惡論因主張防范有利于法治,性善論因疏于防范不利于法治,相反,性善論傾向主張圣人教化之類而滑向人治。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但也是片面的。性善性惡的人性設定與法治人治的模式選擇不存在精確的對應。性善論也有助于法治,比如其提供了法治的價值基礎和發(fā)展方向、人性希望。許多思想家曾表達過,性善論是比性惡論更偉大的思想,因為這才體現(xiàn)了人之為人的尊嚴與擔當。如果沒有性善論的基礎,人類也不可能走向理性的規(guī)則之治。道德律也是法治的基石。
中國古代法家固然因其性惡論推論出一套“一斷于法”的制度,但也因性惡淪陷為徹底的專制與暴政,其連坐之類的專制措施便建立在徹底的性惡自私的人性假設之上。性善論才是民主政治的人性依據(jù)。一切極權(quán)政治都來自對人的不信任,性惡論導致對人的不信任,因而構(gòu)成了專制政治的人性論的基礎。因此,“性惡論走向法治、性善論走向人治”不但是知識上的偏頗,更是德性上的偏誤。
從《西游記》可看到人性與制度關聯(lián)的兩個層次。其一,在實然、現(xiàn)實層面上,有性惡一面,任何人都有犯錯的可能,哪怕對于正人君子,也需加以防范。其二,在超驗、應然層面上,秉性善一面,任何人有升華的可能,哪怕十惡不赦,也要加以引導。如觀音對犯有重罪的悟空三人的勸善。但這兩個層次也不可弄反。如果在經(jīng)驗上就像唐僧一樣只談性善,會失去防范,縱容妖怪作惡。如果應然上只談作惡,則失去拯救方向,陷入惡性循環(huán)??偨Y(jié)起來,人性善惡皆有?!段饔斡洝返谄呋匾矊Υ擞薪沂荆骸耙材苌?,也能惡。”[3]95我們要正確認識人性的不同的邏輯層次,既要在現(xiàn)實中防范人性之惡,也要在方向上秉承人性之善,用一套科學的制度、用法律懲惡揚善。
法律與道德是兩種性質(zhì)不同但又關系密切的社會規(guī)范,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最重要的法理命題之一,耶林精辟指出:“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問題是法學中的好望角?!盵14]122好望角是歐洲通往亞洲的必要航道,又是世界上著名的風暴區(qū)。即說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命題在法理學研究中至關重要,但也難度極大。
在中國古代,法律與道德的關系尤其重要,兩者融合的程度遠遠高于一般的法律傳統(tǒng)?!短坡舍屛男颉吩疲骸胺蚨Y者民之防,刑者禮之表,二者相須猶口與舌然?!?/p>
在《西游記》中,唐僧便是將法律與道德結(jié)合的典型。他以慈悲仁愛等道德精神注入法律,經(jīng)常指斥悟空濫殺,違背慈悲精神。他常常以善念教化悟空,比如“出家人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3]383而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全書的框架可簡化為悟空、八戒、沙僧三個罪犯在師傅感化下將功贖罪、改造立功的救贖故事。唐僧注重法律改造中的感化與引導,而非嚴苛懲罰。玉帝的嚴刑峻法并沒有改造好他們,但在唐僧的感化之下卻逐漸走上了向善之路。
德法合治、禮法合一是中華法系最大的特征之一。“無德惟刑”或“無刑惟德”的治國方針都偏于一端,難以奏效。一個良法善治的國家必然將法律與道德適度融合,除了法治意識,還要培育道德觀念。2016年,中央政治局曾專題學習《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精辟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nèi)心的法律”[15]109?!段饔斡洝分蟹膳c道德的合理結(jié)合也是古代優(yōu)良法理智慧的體現(xiàn),值得深思。這一傳統(tǒng)也值得當代立法借鑒,有學者指出,犯罪圈的無限擴張不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刑法立法取向要促進良法善治。[16]102-116
法律與道德有融合的一面,但又必須將其適度區(qū)分。將法律完全汩沒于道德是中國古代禮法文化的缺陷之一?!段饔斡洝芬矊@種道德吞噬法律的做法進行了批判。
如前所述,唐僧的優(yōu)點是重視法律與道德的結(jié)合,但他的缺點是過分地強調(diào)道德,輕視法律。他不關心也不太了解相關行為的法律后果,對法律客觀有效的調(diào)整作用把握不足,也沒有相應的法律素質(zhì)實現(xiàn)正義。在烏雞國的故事中,烏雞國國王夜入唐僧夢中,說被妖怪推入御花園井中害死,妖怪變?yōu)閲醮畚?。唐僧很樂觀依照其道德判斷認為,他可以直接為死去的國王伸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理所當然之事,但悟空感到頗有難度。要實現(xiàn)訴求,必須還要有技術保障,即通過何種證據(jù)證明妖怪所干的罪行,沒有證據(jù),還是“理上不順”。所以悟空想到下水井將真皇帝尸首撈將上來,“這才是有對頭的官事好打?!盵3]511如此才能坐實妖怪的罪名。
因此,悟空嘲弄唐僧式的道德理想主義,“你老人家只知念經(jīng)拜佛,打坐參禪,那曾見那蕭何的律法?”[3]511這句話最形象描述了用道德、宗教、情感替代法律判斷的缺陷,也揭示了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一個重要通病,片面強調(diào)道德主義、修身養(yǎng)性而忽視制度正義。而且,唐僧一味相信行善的道德,對復雜真實的世界洞察不足,尤其欠缺法律等具體技能,其善心帶來的往往不是好報,而是厄運。行者一再批評他道:“只管行起善來,你命休矣。妖精乃害人之物,你惜他怎的!”唐僧濫發(fā)善心,一路上被無數(shù)妖魔乘虛而入,一次次讓取經(jīng)團隊陷入災難。這也形象地揭示了偏重道德而忽略法制的弊端。
古代治國提倡刑德結(jié)合,單獨偏于德化也只是空疏迂腐之言。漢宣帝曾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nèi)蔚陆蹋弥苷酰俊?《漢書》卷九《元帝紀》)唐僧在西游記中順從謙卑,優(yōu)柔寡斷,濫發(fā)慈悲,幾乎集中國舊文人的弱點之大成。吳承恩如此描寫,迥異于歷史上真實的玄奘法師,更多是包含了他對傳統(tǒng)知識分子劣根性的洞察與反思,特別是對他所處的明代儒生墮落形象的反思。[17]110-112/92-95
儒學本有內(nèi)圣外王兩面,但總體上較為偏向內(nèi)圣,而忽視外王,偏重修身養(yǎng)性的內(nèi)在修為,相對較為忽略治國平天下的事功之舉。特別是宋代理學的興起,使重德觀念得以強化,但失之空疏,耽于玄想,脫離現(xiàn)實,“尚德貶力”、重德輕才輕智。時至明朝理學氛圍更為僵化。以“醇儒”為理想人格的儒生們,奢談“內(nèi)省”,而很少想到“外擴”,空談道德的自我完善,卻無視才智事功的實踐。《西游記》對禮法文化中的法律完全混同于道德進行了犀利批判,值得今天的法治建設借鑒。
《西游記》這一古代文學作品是法理的重要載體,書中對于法律與道德等典型法理命題有深邃思考。在書中,律法無處不在,上至天庭下至地府,從東土大唐到域外諸國,從世俗民間到宗教領域,都在律法的有效管控之中。人間的律法甚至成為神仙崇敬模仿的對象,凸顯了法律的神圣權(quán)威。《西游記》的法理詞匯與法理命題是法律與文學交叉研究的典型個案,也可以進一步激活法理研究,打開法學文化的新視野。法治有自己的歷史傳統(tǒng)及本土資源,歷史法學主張法律的歷史性和民族性。[18]73-78本文對《西游記》的法理解讀,有助于挖掘中華民族歷史上豐富的法律文化,能更生動地認識古代法制及社會心理,更形象地了解古代社會治理與制度運作,為當下法治建設及制度構(gòu)架提供歷史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