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卓 楊易遠 劉澤祥 屈若木 吳云霞 姜 亮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骨科,北京 100191)
傳統(tǒng)C3~C7頸后路單開門椎板成形術已廣泛應用于脊髓型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及多節(jié)段后縱韌帶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 OPLL)的治療中[1]。多種改進術式旨在最大限度保留生理結構,減少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特別是軸向癥狀。保留C2和C7棘突[2]、保留肌肉韌帶復合體[3~6]和維持椎板成形術后頸椎穩(wěn)定性的技術[7]能夠在取得良好的減壓效果及神經功能恢復的同時,顯著減少軸向癥狀的發(fā)生[8~10]。傳統(tǒng)C7穹隆減壓術中需要使用高速磨鉆和Kerrison咬骨鉗[5,6],對技術要求相對較高,因操作空間小,且貼近硬膜囊,可能增加器械相關并發(fā)癥:意外硬膜囊撕裂、腦脊液漏、脊髓損傷[11~13]。隨著超聲骨操作系統(tǒng)的快速發(fā)展,超聲骨刮匙(ultrasonic bone curette,UBC)作為一種新型的超聲設備,對軟組織損傷小,可提高狹小范圍手術骨質減壓的安全性,已被廣泛應用于眼科、內鏡、神經外科、脊柱外科等領域,被證實是一種普遍、安全、有效的除骨工具[14~21]。UBC頭端存在特定的角度,在狹窄的操作空間中也可以將震動垂直傳遞至骨面,避免周圍組織損傷。2019年9月~2020年6月我們嘗試應用UBC(北京速邁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批文號:國械注準20153010459)進行C7椎板減壓,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本研究為回顧性研究,經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醫(yī)學科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文號:(2021)醫(yī)倫審第(180-01)號],豁免患者知情同意。本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齡43~74歲,平均55歲。上肢麻木或無力12例,下肢麻木或無力12例,同時合并上下肢癥狀16例。32例一側或雙側Hoffman征陽性。術前影像學檢查提示C3~C7受壓,相應節(jié)段的硬膜囊和脊髓受壓變細,以前方受壓為重,后方均未見明顯黃韌帶肥厚。合并糖尿病8例,原發(fā)性高血壓16例,冠心病6例。4例有頸部外傷史。所有患者入院前3個月內均未發(fā)生急性心、腦、血管意外,入院前均無尚未控制的皮膚及泌尿系感染。
病例選擇標準:①有癥狀的脊髓型頸椎病伴C3~C7脊髓受壓,C7節(jié)段脊髓輕中度受壓;②頸椎前凸或輕微后凸;③術前沒有或僅有輕微頸部疼痛癥狀;④排除明顯后凸頸椎畸形(>10°)、脊柱手術史、感染、腫瘤患者。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俯臥位。應用常規(guī)頸后路椎板成形術進行暴露。小心保護C2肌肉韌帶復合體,分塊切除C3椎板或其尾端。切除C7椎板頭端的1/2后,應用UBC潛行切除尾端椎板及腹側的皮質骨,直至椎板下端C7~T1黃韌帶附著點處(圖1)。全程注意避免損傷硬膜囊,維持高流量水沖洗降溫,同時避免長時間連續(xù)操作。超聲骨刀切除對側椎板全層,并將開門椎板妥善固定。術畢探查椎管未見狹窄,硬膜囊膨隆良好,可見硬膜囊波動。徹底止血后,放置引流管,逐層關閉傷口。引流管在術后24~48 h內拔除。術后第1天下床活動,佩戴頸托2個星期。術后3、6、12個月進行定期隨訪,此后每年隨訪1次。
術后3、6、12個月進行日本骨科學會(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評分、頸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評分、生活質量量表(Short Form 36,SF-36)評分,末次隨訪進行頸部疼痛數(shù)字評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術后JOA恢復率:(術后JOA評分-術前JOA 評分)/(17-術前JOA)×100%。JOA恢復率≥50%為優(yōu),20%~<50%中,<20%為差。
術前、術后及每次隨訪拍頸椎中立位、過伸過屈位X線,術前、術后3個月隨訪拍頸椎CT、MRI。C2~7Cobb角在中立位側位X線片上進行測量,由2條平行于C2或C7椎體下緣的線在X線片上的夾角形成。頸椎C2~7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過屈位C2~7Cobb角+過伸位C2~7Cobb角。ROM保留率:ROM末次隨訪/ROM術前×100%。術后CT測量C7椎管最小徑線,即從C7椎板前皮質到C7椎體后骨結構的最小距離(圖2)[22]。
隨訪術后并發(fā)癥情況,如C5神經麻痹、軸性癥狀、腦脊液漏等。
手術時間(115.0±29.9) min(77~182 min),術中出血量50~300 ml(中位數(shù)150 ml)。術后住院時間平均5.1 d (3~9 d)。均未發(fā)生意外硬膜囊撕裂、腦脊液漏、C5神經麻痹、神經損傷、術后血腫等并發(fā)癥。在末次隨訪中,未發(fā)生切口并發(fā)癥或神經功能惡化。40例隨訪12~21個月,平均18.6月。與術前比較,術后末次隨訪JOA、SF-36評分顯著提高(均P=0.000),見表1。JOA恢復率(57.5±34.1)%,其中優(yōu)27例(67.5%),中7例(17.5%),差6例(15.0%)。NDI評分由術前中位數(shù)13.5(2~34)分下降到末次隨訪3.5(0~30)分(P=0.000)。3例(3/40,7.5%)術后12個月出現(xiàn)軸頸疼痛,頸部疼痛NRS評分分別為3、5、7分,應用鎮(zhèn)痛藥物,并在疼痛緩解時鼓勵其進行頸部鍛煉,末次隨訪NRS評分分別為3、4、5分。
表1 術前后觀察指標比較
影像學:C2~7Cobb角由術前13.6°±5.7°下降到末次隨訪12.0°±5.8°(P=0.000),所有患者末次隨訪均未出現(xiàn)后凸畸形。C2~7ROM術前從37.0°±9.1°下降到到末次隨訪 31.0°±6.6°(P=0.000),ROM平均保留率為84%。C7椎管最小徑線從術前(9.2±2.2)mm增加到(12.8±1.9) mm(P=0.000),見圖3。
圖1 紅色區(qū)域表示手術切除范圍,尾端切緣應達到C7~T1黃韌帶的附著點圖2 在CT矢狀位上測量椎管直徑 A.術前顯示C7水平發(fā)育性椎管狹窄;B.術后3個月椎管直徑顯著增加 圖3 男,53歲,術前后矢狀位MRI A.術前示C3~7水平脊髓明顯受壓,箭頭示C7水平輕度受壓;B.術后示脊髓減壓充分
本組JOA、SF-36評分、NDI評分較術前明顯改善,且并未發(fā)生硬脊膜撕裂或神經功能惡化等嚴重并發(fā)癥。本組3例(7.5%)術后發(fā)生軸性疼痛,傳統(tǒng)椎板成形術后軸性癥狀發(fā)生率9.4%~34.9%[4~8,23~25],通過口服鎮(zhèn)痛藥物及頸后肌肉鍛煉癥狀得到部分改善。
椎板成形術后的軸向癥狀被認為與C2和C7棘突處肌肉韌帶的過度剝離有關[4,5]。本組患者均存在明顯椎管狹窄和(或)C3/4椎間盤突出明顯,此時需要切除C3椎板,才能達到充分減壓的結果,同時保留C2棘突;保留C7棘突可有效保留菱形肌、上后鋸肌、頭夾肌,減少手術中對頸部肌肉的損傷。Wang等[8]研究證明在保留C7棘突的椎板成形術中可有效降低短期和長期軸向癥狀的發(fā)生率。C7充分減壓被認為是影響神經功能恢復的重要因素,Sakaura等[25]報道137例接受C3~6椎板成形術而不接受C7椎體成形術,患者術后更有可能在C7水平出現(xiàn)嚴重的椎管狹窄,在隨訪期間,3例(2.2%)由于C6/7椎間盤的加速變性而出現(xiàn)晚期神經功能惡化。對于輕度或中度腹側C6/7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為達到更加充分的減壓,我們在C7椎板部分切除后,應用UBC進行更為徹底充分的減壓,最大限度保留C7棘突的同時,使 C7矢狀椎管最小徑線平均增加3.6 mm,以減小后續(xù)因間盤退變導致的神經功能惡化的可能性,本組ROM平均保留率84%,與Liu等[26]所報道的ROM保留率結果相似。40例術中均未發(fā)生意外硬膜囊撕裂,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與文獻[5,6,8]報道相當,表明C7穹隆減壓術中應用UBC安全、有效。
在傳統(tǒng)手術中,多使用高速磨鉆或Kerrison咬骨鉗進行操作,可能會增加意外硬膜囊撕裂。同時因為穹隆減壓時手術操作空間有限,神經損傷的風險較傳統(tǒng)的椎板成形術有所增加。在穹隆減壓術中,C7椎板的切除范圍可到達椎板下端C7~T1黃韌帶附著點處。手術過程中,UBC以22.5~40 kHz振蕩研磨骨性結構,依靠垂直機械振動切割骨骼,與以旋轉運動方式進行切割的高速鉆頭相比,UBC可以在最大限度減少軟組織損傷的同時,有效安全地實現(xiàn)C7穹隆減壓時的精確切割。由于UBC的刀頭具有一定角度,可以精準將震蕩垂直傳遞至骨面,有效減少硬膜囊損傷的發(fā)生。同時,UBC特定的曲度和輕便的特點使外科醫(yī)生在手術中保持更方便的姿勢。在鼻內鏡手術[14]和眼眶及眼整形手術[15]中,UBC的應用有效地避免超聲器械造成的骨碎片移位,在不損傷周圍軟組織的情況下安全地清除骨碎片,對神經的保護起到關鍵的作用。此外,超聲儀器的空化效應可有效減少術中出血量[13]。Bydon等[21]在脊柱減壓手術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使用UBC比使用高速鉆頭更安全。然而,由于準確的切割角度,允許更安全的操作動作,我們認為UBC與傳統(tǒng)器械相比更適合于穹隆減壓。
本研究的局限性:首先,樣本量不大,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可能存在偏差;其次,為回顧性研究,需要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明確UBC在穹隆減壓術中的有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