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無為市第六中學 安徽蕪湖 238300)
中考復習時間緊、任務重,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復習而言,當一輪復習梳理完知識點之后,在練習中總是會發(fā)現(xiàn)學生對于審題的忽略和答題方法的欠缺,過于依賴所謂的開卷資料,盲目地抄資料,常常出現(xiàn)答非所問的情況,而盲目刷題并不能提高學生的分數(shù)。在這樣的情況下,教會學生掌握審題與答題的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考復習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中考的題型分析每種題型的審題與答題要領,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審題和答題的方法,從而為學生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績做好鋪墊。本文將從以下六種題型闡述中考道德與法治的審題和答題方法。
安徽省道德與法治中考選擇題都為單項選擇題,共24分,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以及結合具體事例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通常由題干和題肢兩個部分構成,經常出現(xiàn)的類型有熱點材料類、漫畫圖表類、名言古語類等。它是容易得分也容易丟分的題型,因此解題時務必要仔細閱讀題目,要注重審題干,明確題目的主體思想,把握關鍵詞與設問的要求,搞清楚要“選什么”。然后再審選項,可以通過排除法來排除一些常見的知識性錯誤選項,再分析選項中與題干及設問之間是否存在關聯(lián)性,是否符合題干的要求、條件和范圍等,從而找出正確答案。常見的選擇題答題方法有排錯法(知識性錯誤)、排異法(觀點正確但與題干無關)、排重法(與題干意思相同、重復)、排倒法(因果關系顛倒)等。在答題的過程中一定要吃透題干,抓準關鍵詞,認真思考,選出正確的選項,爭取不丟分或少丟分。
例如,2021年安徽中考題:“人有過失,己必知之;己有過失,豈不自知”啟示我們( )
A.人生都是十全十美的
B.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
C.每個人的過失都相同
D.不要在意別人的評價
通過分析選項可以看出A項、C項“都是”“都相同”表述過于絕對,錯誤,應排除,而D項“不要在意”錯誤,我們應該正確對待別人的評價。因此,正確答案選B。
近幾年安徽中考第13題題型較為穩(wěn)定,通常以兩幅圖片或一組組合式漫畫的形式來考查考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以簡答為主,選材一般與學生身邊的社會現(xiàn)象有關。這類題目一般有兩個小問:第一小問較為簡單,一般以說明類、體現(xiàn)類等為主,這一小問一般得分率較高;第二小問綜合度較高,以辨析類、意義類、做法類為主,從日常練習來看,這一小問學生的得分較低,常常出現(xiàn)角度單一或言不達意的現(xiàn)象。這類題型解題思路為“三步法”:第一步,讀圖片、漫畫,揭寓意。根據(jù)圖片、漫畫的標題、畫面中的人和物等,在全面把握各要素的基礎上,分析圖片、漫畫所反映的問題實質和所表達的現(xiàn)實意義,進而領會圖片、漫畫的寓意。第二步,析圖片、漫畫,聯(lián)考點。聯(lián)系教材知識,找準圖片、漫畫與教材相結合的知識點,只有結合漫畫進行全面分析,尋找解題依據(jù),找到寓意與教材哪部分知識、哪些基本原理有聯(lián)系、相吻合,找準切合點,才能正確作答。第三步,審設問、答要點。答題時要審清設問屬于哪種類型,并使用學科專業(yè)術語,從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并作答,要根據(jù)分值答要點,一般一個要點對應1~2分,盡量多答要點,避免要點重復而失分。在日常復習中,我們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建構知識體系的能力,要讓他們對知識點中的關聯(lián)性有清晰明確的認識,從而構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同時,能夠用學科專業(yè)術語去回答,盡量避免口語化,力爭做到準確、嚴謹、科學。
材料簡答題一般以學生生活情境、社會熱點和模范人物事跡為材料,如2019年選取違法案件類材料、2020年選取兩份家書、2021年選取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等,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類題型注重考查法律和國情方面的知識,會將知識點綜合起來考查,這就要求學生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一般有兩個設問:第一問一般以體現(xiàn)類、認識類等為主,第二問以啟示類、做法類、意義類為主。該類題型解題思路為“四字法”,即按“讀、析、找、寫”的思路進行解題。讀,即讀材料,要通讀題目所給的背景材料,把握材料中的關鍵詞和關鍵信息,弄清楚材料所表達的主要意思,從整體上把握材料;析,即析問題,結合相關考點,弄清楚設問的類型和答題的角度,明確設問屬于哪種類型,應如何回答,答題角度要判斷是從國家層面還是個人層面作答,弄清楚出題者的意圖,避免出現(xiàn)答非所問的現(xiàn)象;找,即找聯(lián)系,結合前面“讀”與“析”的成果,將材料與問題結合在一起,尋找教材知識與兩者間的聯(lián)系,形成清晰的答題思路;寫,即寫要點,答題時要多角度作答,規(guī)范使用學科專業(yè)術語,答案要做到條理化,注意言簡意賅,觀點原理要準確,簡明扼要,層次分明,要點寧多勿少,力求全面,能分點盡量分點。在復習備考中,教師要時刻提醒學生答題的規(guī)范性。
情境探究題一般是選取社會生活或學習生活的情境,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緊密,通常共有三組情境,每組情境設有兩個小問:第一小問以做法類、說明類為主,第二小問以做法類、原因類、意義類為主。題目中的情境通常是學生生活中常見的場景,這有利于學生對于情境的理解,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如何處理實際問題,提高了學生面對某類問題的處理能力,但在答題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過于口語化的現(xiàn)象,也容易丟分。因而針對這類題型,可以采取“讀情境、析設問、答要點”三步解題法。第一步“讀情境”,認真閱讀材料,明確材料主旨,找準情境中的關鍵詞句,從中提煉有效信息;第二步“析設問”,我們要反復閱讀設問要求,明確設問指向,找準切入點回歸教材,運用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來作答,避免答非所問;第三步“答要點”,作答時一定要使用學科專業(yè)術語來答題,切忌口語化,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有些開放性的設問也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解答。在平時的答題過程中,學生不僅要注意每個情境題目的回答,更要從中總結出經驗,提升自己答題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地掌握問題的核心。
在安徽省的中考中,一定會考查一個有關省情的題目,一般選取安徽上一年和本年發(fā)生的重大事件為背景材料,材料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環(huán)境、法治等方面,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一般設置三則材料,每個材料設置一個問題,最后一問要求學生結合三則材料進行回答。在設問環(huán)節(jié)會有多重考查,包括原因類、做法類,也可能會出現(xiàn)意義類、歸納類和體現(xiàn)類,無論是哪類問題,其核心都是圍繞教材知識,但因其綜合性較強,就需要從整體上來把握和總結運用所學知識。這時,知識的脈絡構建就顯得更加重要。從方法技巧來說,需要做好以下幾點:首先“讀材料”,認真審讀材料,明確每則材料表達的信息,特別是要抓住關鍵詞,對于題目中出現(xiàn)的表格,要對表格內的數(shù)據(jù)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橫向比較是不同對象之間的比較,要找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縱向比較是對自身內部狀況的比較,分析事物發(fā)展的趨勢和特點。其次“審問題”,本題型設問類型較多,所以必須審清屬于哪一設問類型,不同類型的答法和格式要求不一樣。例如,啟示類一般是“道理+做法”,以做法為主;意義類一般是以“有助于、促進了、提高了”等詞語開頭。再次“聯(lián)教材”,將教材知識點與問題結合起來,運用教材中的基本觀點來分析、解決問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問題要合理拓展,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將一些教材之外的知識納入要點。最后“組答案”,找準問題所反映的教材知識,按照問題要求組織答案,層次清晰,回答準確,符合邏輯。
活動探究題作為試卷的最后一道題目,通常以上年度或本年度重大時事熱點為依托,用活動探究的形式串聯(lián)起三則至四則材料,進行設問。這種題型創(chuàng)新性、實踐性、參與性、開放性、綜合性強,對學生能力要求高,是典型的開放性試題,設計別出心裁,既貼近教材,又結合學生實際,重在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中考改革的精神。本題設問的形式靈活多變,在2019年中考中,還新增了辯論類的設問,這值得我們關注。針對常見的類型,我們可以將問題總結為“是什么”和“怎么做”,這是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問題,另外原因類、認識類也均有考查,解答這類問題,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四類。
觀點探究類題目是針對社會某一新聞事件兩位同學提出自己的觀點,然后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觀點進行分析,主要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一般要求學生在提供的觀點中,選擇其中一種進行分析說明,這類題目中可供選擇的觀點往往不止一個,這時需要考生選擇自己熟悉和擅長的觀點來進行分析。分析時務必要注意圍繞所選觀點展開,充分說明所選觀點的重要性、正確性及其意義和作用,答案組織務必要以書本知識作為支撐依據(jù)。
辨析類題目考查的是學生辨析觀點正誤并且說明理由的能力。這時的作答可通過“辨、擺、析、表態(tài)”的步驟來回答問題,首先判斷所給觀點或行為是正確、錯誤還是片面的,即“是什么”,這里一定要認真審題,逐句推敲,務必保證判斷正確;在日常練習中,發(fā)現(xiàn)很大一部分學生沒有對觀點做出判斷,造成不必要的失分,所以在復習備考過程中,需要反復提醒學生做好觀點的判斷;其次擺出與材料觀點緊密聯(lián)系的課本知識,萬變不離其宗,題目考查的一定是課本上的知識;再次根據(jù)擺出的課本知識,說明觀點或行為正確、錯誤、片面的原因,即“為什么”,務必要抓住關鍵、突出中心;最后表明態(tài)度,即“怎么做”,強調正確的觀點,或正確的做法是什么,然后回歸教材,提煉出答案,要精煉概括,做到首尾一致。
續(xù)寫類題目是近幾年來比較常見的設問類型,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及靈活運用和概括教材知識的能力。在做這類題目時,可采取“讀、明、答”三步法來回答問題。首先要認真閱讀原材料,提取材料中的關鍵信息,明確材料的中心信息和敘事人稱,然后從核心事件出發(fā),根據(jù)材料中的關鍵信息來確定考點,并依據(jù)材料和題意來確定書寫的方向,如意義、認識、做法等,再聯(lián)系教材知識,結合原材料內容進行延伸,從而準確地把握問題的要點。此類題目開放性較大,如果考生能掌握答題技巧,就很容易得分。
活動類題目有許多考查的方式,如主題班會、社會調查活動方案、板報設計、發(fā)言提綱、倡議書、采訪設計、宣傳標語、公益廣告和辯論賽方案等,無論是哪種形式,都需要我們進入角色,把自己融入活動中,并根據(jù)具體情境和問題的設定,結合情境中的身份立場來作答。此外,還要求學生掌握一些常見活動的流程和開展的方法,確保自己設計的活動方案和步驟是切實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倡議書這種類型,要注意主題鮮明,中心明確,觀點正確,并具有說服力。首先要認清倡議書所針對的是什么,根據(jù)所針對的對象來確定自己要倡議的內容。倡議書上要明確倡議的對象,正文中最重要的是表明目的和事項,目的一般是指其原因和意義,再弄清楚事項的具體步驟,了解如何操作,確保倡議書的內容簡明扼要、可行有效。
我們必須要掌握每種活動的特殊性,根據(jù)活動的特點來制定方案,從而使學生在答題的過程中能夠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總之,無論遇到什么類型的材料與題目,我們都要明確一個主旨,即分析材料、緊扣教材、用語專業(yè)。依據(jù)材料關鍵信息了解題目想問的是什么,并將我們所分析的思想、意圖和做法等用課本中的知識呈現(xiàn)和表達出來,抓住每個題目的設問角度,探究命題者的思路,逐漸提升審題和答題的能力。中考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打贏它必須要有必勝的信心,具備良好的態(tài)度和穩(wěn)扎穩(wěn)打的真實本領,從而讓自己能夠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