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勇
摘 要:語文是初中階段的重點學科,語文學科偏重理解和應用,語文知識的應用本身就是一個靈活的互動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當融入互動型的教學元素。隨著教學的變革,互動型教學方法嶄露頭角,這是一種注重課堂有機運轉的動態(tài)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的思維、情感、行為和能力實現(xiàn)動態(tài)提升。由此,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教師應當充分挖掘互動型教學方法的內涵,利用有限的課堂創(chuàng)設動態(tài)的活動,實現(xiàn)學生的能力提升。
關鍵詞:初中語文 互動型教學 有效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3.05.014
初中階段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關鍵階段,此時的學生面對著生理和心理的變化,往往在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下會對周遭的事物形成截然不同的新的認知和態(tài)度,這大大影響著他們未來的發(fā)展方向。而語文作為初中階段塑造學生良好認知和情感的學科,是這個時期最為重要的學科之一。由此,語文教學過程更應當尊重學生的階段性發(fā)展特點,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探索更加契合他們思想和行為的教學手段,以促進學生能力的有效提升。
隨著時代的進步,教學應當朝著更加自主和開放的方向發(fā)展,成為充滿活力和朝氣的活動。而初中階段的學生也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也應當引入具有活力的“互動型”教學方法,以引導學生在輕松、快樂的環(huán)境中有效開展語文知識的學習。
一、互動型教學理念概述
互動型教學,是將教學過程視為一個有機的集體活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教師、學生及其他媒介,他們之間通過合理的交流、互動,產(chǎn)生動態(tài)的認知,形成一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互動體系?;有徒虒W正視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視為教師和學生共同營造的空間,而將教師和學生都視為平等的參與者,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初中階段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具有非常關鍵的作用。
首先,互動型教學提供了自由開放的契機,讓學生能夠充分發(fā)揮探索潛力?;邮降恼n堂上,學生作為主體參與者,擁有更多的自由探索機會,在開放式的環(huán)境中學習,這種形式契合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使得他們感受不到束縛,能更加自主地去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促進他們充分發(fā)揮探索知識的潛力,增進探索知識的能力。
然后,互動型教學拓展了知識容量,讓學生有效掌握更多的知識?;邮降恼n堂上,不僅有師生,還有其他重要的媒介,如信息化技術等,而在良性的互動中,這些媒介能夠幫助師生拓展課堂的知識容量,促使課堂更加高效充實,學生對知識也能夠更快地吸收,培養(yǎng)學習能力。
二、初中語文課堂互動型教學策略
1.教學主體互動,促進動力萌發(fā)
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活動的關鍵主體,任何課堂行為都是建立在學生和教師的雙重互動基礎上的,教師引導和鼓勵,而學生學習和探索,他們之間相互依托、相互影響,是不可分割的課堂主體。而互動教學的關鍵就在于正確對待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讓教師和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雙主體,這樣才能夠使課堂有機運轉,讓教與學的參與者都實現(xiàn)提升。由此,互動教學的首要條件就是教與學的主體之間的有效互動,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也能夠讓教師更輕松地引導課堂,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效率的提升。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利用互動型教學方法,首先應當創(chuàng)造更多的師生互動機會,讓學生和教師都充分地融入課堂,營造課堂氛圍,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萌發(fā),讓他們沉浸其中。
以《雨的四季》為例,該篇散文細致描寫了不同季節(jié)下雨給世界帶來的變化,雨是自然的精靈,帶來生命的活躍。而雨又是生活中最為常見的事物,又是人們最容易忽略的事物。在學習時,學生可能難以發(fā)現(xiàn)也難以理解生活中最自然的雨會有如此不同的神韻,因此,教師可以增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通過問題互動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比如教師提問:“雨是有顏色的,而且每個季節(jié)都不同,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而學生則會產(chǎn)生疑惑,紛紛表示雨是透明的,并沒有顏色,并舉實例證明。此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去觀察和想象,“春天雨后,小草是不是變得更綠了?夏天雨后,荷花是不是更粉嫩了?秋天雨后,田地是不是更金黃了?冬天雨后,天空和大地是不是灰蒙蒙的?”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會開展激烈的討論,并且對散文中所描寫的雨的顏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它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顏色,而是一種心境和印象,是對雨的熱愛所展現(xiàn)出來的真切體會。而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偶遇下雨,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在窗口觀察雨中、雨后的天地,引導他們去傾聽、觀察雨落下的狀態(tài),繼而在深入的觀察中理解散文中所包含的情感,而這種理解是基于師生之間有效互動的,教師沒有刻板地讓學生坐著聽,也沒有純粹地灌輸散文的思想,而是讓學生通過問題的討論、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來自主品味其中的內涵,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生學習動力的提升,讓他們更加主動地參與課堂的學習,發(fā)揮學習主體的作用。
2.情境演繹互動,促進情感領悟
情境創(chuàng)設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結合具體的目標,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形象化意義的真實場景,引導學生從中體驗并且獲取相應知識和能力的一種課堂活動。情境創(chuàng)設是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互動特點較強的形式,不僅有知識與場景的互動,同時也有情感與思想的互動,更加可以融入學生之間的行為互動,是一種綜合性的互動模式。由此,在互動型教學中,情境互動是經(jīng)常采取的方式和手段。而語文是一種偏向理解和體驗的文學類學科,更多的是需要學生去體驗和感悟,而不僅僅是單純理解文字的表面含義,也就是說,語文學科的學習必然需要體驗和領悟才能夠真正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才能夠讓學生切實掌握語言知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當創(chuàng)設情境演繹互動,利用這種多維度、綜合性的互動形式,幫助學生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促進他們對文本中情感的領悟,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素養(yǎng),使得初中生更加客觀、正確地理解情感的重要意義。
以《臺階》為例,該篇文章是描寫中國傳統(tǒng)農民特質的小說,它以獨特的視角來呈現(xiàn)“父親”心中的理想和信念,用前后狀況的改變來烘托出“父親”思想的變化,極具反思意義。而對于現(xiàn)在的學生而言,他們可能很難去理解文中“父親”的思想和行為,在不了解歷史背景的前提下去學習課文,是很難理解其深意及情感的。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演繹,推動知識與情感的互動,讓學生在體驗中收獲情感,理解真意。比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提前去查詢小說的時代背景,理解父親行為的意義,而后通過角色扮演,深入體驗不同角色在特定行為下的思想,如父親“總”說臺階低,冬天農閑時父親砍柴賣錢,等等,通過互動體驗,學生能夠真實理解父親看到他人臺階高的心情,也能夠理解父親堅毅的目光和堅持不懈的精神,為了達到思想上所追求的東西,“父親”傾盡了一生的精力。情境互動下,學生能夠與知識互動,而教師也能夠在情境中了解學生的特點,理解他們的想法,從而促使課堂互動更加有效,這樣也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領悟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意蘊。
3.合作探究互動,促進思維提升
合作探究是學生開展知識探索的有效方式,是學生之間思維碰撞的過程,也是他們思維相互激發(fā)、有序提升的過程。在合作探究中,學生與學生之間需要協(xié)同合作,他們會提出不同的觀點,也會為觀點的異同而爭辯,還會為更好地實現(xiàn)最終目標而質疑、驗證與合作。由此可見,合作探究也是一種重要的課堂互動形式,它更多的是傾向學生思維的互動,同時也包含學生語言、情緒和行為之間的互動。利用合作探究,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時可以從多角度理解,并實現(xiàn)深層次挖掘,使得他們對于知識的內涵有更加深入的認知,并且在探究過程中形成更加廣闊、多元的思維能力。而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本就充滿突破性,他們渴望探索未知,排斥陳規(guī),想要突破思維的束縛,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當利用合作探究互動,幫助學生培養(yǎng)思維的能量,促進他們提升多元的思維,增進合作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語文思維的有效增長。
以《最苦與最樂》為例,該篇課文是一篇立意鮮明的議論文,闡述了作者所認為的最苦與最樂的事情,而對于不同的個體,最苦與最樂的事情必然是不同的。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他們的經(jīng)歷有限,因此認知也有一定的局限,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去理解“最苦”與“最樂”所代表的深層含義呢?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實現(xiàn)合作。比如以“我言最苦與最樂”為主題,學生經(jīng)過研討和探究,得出自己認為最符合主題的結論,并且在小組中暢所欲言,發(fā)表自己對苦與樂的看法,經(jīng)過激烈的交流和討論,學生會觸發(fā)不同的思維,有的學生認為學習是苦的,而有的學生認為起早貪黑地勞動是苦的,還有學生認為奮斗在抗疫一線的醫(yī)護人員是苦的,等等,立場不同,所經(jīng)歷的事情不同,所看待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經(jīng)過這樣的合作探究互動,學生的思維得到啟發(fā),交流能力逐步提升,使得他們從語言、思想和行為上實現(xiàn)了互動,進而促進學生思維的提升。
4.信息技術互動,促進知識拓展
隨著信息化的普及,課堂已經(jīng)吸納了很多優(yōu)秀的信息技術輔助手段,如多媒體技術、電子白板技術、虛擬現(xiàn)實技術等,這些信息技術已經(jīng)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媒介。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學生借助信息技術提高學習效能,這是信息技術在當今課堂上有效互動的結果。也就是說,信息技術互動也是互動型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的人機互動功能,能夠讓學生和教師產(chǎn)生更好的課堂體驗,使得課堂時間被充分利用,課堂空間實現(xiàn)有效拓展,納入更豐富的知識,構建知識體系。因此,在日常教學時,教師應當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實施課堂互動,讓信息技術發(fā)揮其應有的拓展和互動作用,使得學生能夠有效地參與課堂,吸收知識,提升能力。
以《蘇州園林》為例,中國古典園林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它展示了獨特的建筑形式和審美理念,是中國具有實用價值的藝術形式。而不同的地區(qū)園林風貌別具一格,單單學習蘇州園林是不夠的,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有效拓展知識,讓學生了解傳統(tǒng)技藝的精巧及建筑設計的獨特。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樣的信息技術,例如運用多媒體技術,引入不同的園林景觀圖片、視頻,通過對比的形式,讓學生了解各處園林的獨特之處,同時還可以利用電子白板技術,在課堂上為學生設置探索的主題,比如以“你能夠發(fā)現(xiàn)的蘇州園林區(qū)別于其他園林的特點”為主題,學生利用電子白板進行書寫反饋,使得課堂成為人機互動的靈活課堂。借助多樣的信息技術手段,課堂上不僅能夠拓展更多的知識,還能夠引導學生思考并及時板書,這樣既能夠吸引學生的目光,也能夠讓他們開拓思維,而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思考范圍,這樣就能夠不斷促進學生知識空間的拓展。
5.讀寫實踐互動,促進能力提升
讀與寫是兩個動態(tài)的學習行為,閱讀不能只停留在“看”上,而是聯(lián)動著思考、理解和品味,寫作也不能只依靠“想”,還需要身體力行地去體驗、感受和感悟。由此,讀寫既是實踐,同時也是需要依賴實踐去實現(xiàn)的,所以,在互動教學形式下,讀寫實踐也是課堂互動中的一種形式,它引導學生在實踐中運用思想,通過實踐改善思想,這都是讀寫實踐互動的本質特征,它是學生各種感官的互動,也是學生思想和行為的互動。因此,在日常語文教學時,教師應當注重讀寫實踐,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開展綜合互動,形成優(yōu)秀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促進綜合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
以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教學為例,該單元的名著導讀環(huán)節(jié)以《紅星照耀中國》這樣的紀實作品為主題,而這部紀實作品不僅記錄了真實的歷史事件,同時也進行了客觀的評價,這是了解歷史、理解事實的重要依據(jù)。而對于這部作品,要想深入地了解和品味,單憑閱讀是不夠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讀寫實踐,在實踐中推動學生讀寫能力的提升。比如,引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梳理明確的時間線和發(fā)生的事件,同時結合不同的事件選擇其中一個人物,寫出對這個人物的特點和品質的思考。通過這樣的讀寫實踐互動,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相互關聯(lián),不僅能夠更好地將閱讀轉化為知識,更能夠將思想轉化為文字,從而實現(xiàn)語文能力的逐步提升。
互動型教學是一種視課堂為有機生態(tài)鏈的教學方式,它重視參與課堂的每一個角色,尊重角色間的充分互動,并且給予每個參與者適合的互動形式,讓課堂真正成為新型的動態(tài)教學過程,而不是傳統(tǒng)的刻板束縛的活動過程。在新的教育改革浪潮下,課堂教學成為促進教育態(tài)勢的核心環(huán)節(jié),由此,課堂更加應當正視教與學的主體角色,發(fā)揮不同主體之間的互動特性,塑造一個極具動態(tài)、充滿效能的新型課堂。初中階段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獨特階段,是他們思想和行為發(fā)生巨變的階段,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應當從學生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充分尊重學生成長的需求和學習的特點,利用互動型教學方法,將課堂打造為“互動下探索,動態(tài)化提升”的靈活課堂,使學生更好地提升語文能力,不斷發(fā)展綜合水平。
參考文獻:
[1] 趙喜成《初中語文如何有效開展合作互動教學》,《教育觀察》2019年第37期。
[2] 陳從芳《互動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分析》,《文學教育》2019年第12期。
[3] 范慧敏《初中語文教學中互動教學模式的有效運用》,《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年第20期。
[4] 王小元《互動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西部素質教育》2020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