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代初中期流寓文人群體對黑龍江流域民間文化的調查和記錄

2023-04-29 00:44:03于學斌
關鍵詞:民間文化

[摘 要] 清朝初中期一批文人來到黑龍江流域,他們或是流人,或是到這里從政謀官之人,主要戍所是卜魁和寧古塔。著名的流寓文人有方拱乾、張縉彥、張賁、楊賓、吳桭臣、方式濟、方觀承、西清、英和等,他們對當?shù)氐牡乩?、文化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這些文人在黑龍江流域流寓期間有意識地對當?shù)氐拿耖g文化展開了廣泛調查,并形成了一股風氣,產(chǎn)生了一定的文化氛圍,他們的著作影響深遠。以今天的歷史人類學審視,這些流寓文人的調查方法具有科學性,記錄的內容真實、豐富,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

[關鍵詞] 流寓文人群體;黑龍江流域;民間文化

[中圖分類號] K24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2096-2991(2023)04-0019-13

清朝初中期是外地人口移入黑龍江流域的高峰期,這些寄居黑龍江流域的外地人成分復雜,有偷越柳條邊來東北謀生的農(nóng)民、為官之人、流人和商人,以及被發(fā)配到東北的吳三桂屬部。從社會學角度看,他們只是流寓到黑龍江流域的人群。但其中的流寓文人卻構成了一個群體,主要包括流人和到黑龍江做官謀職的人。他們的共性特征很多,第一,他們都是有文化之人,許多人都參加過科舉考試。第二,他們在政治上都有一定的抱負。第三,許多文人之間有私交,個人之間聯(lián)系較為緊密,如西清請劉鳳誥為《黑龍江外紀》作序,劉鳳誥對西清的著述給予肯定,指出該書“體務見大,事取傳信,不作無益”[1]。居于寧古塔的張賁、吳兆謇、張縉彥和方拱乾等人過從甚密。第四,他們志趣相投,都熱心于黑龍江流域民間文化的調查和記錄,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流寓文人通過對黑龍江流域民間文化的調查所形成的著述對黑龍江流域的歷史研究意義重大,需要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前人雖然對這一問題有所研究,但多以某個文人或某個著述為研究對象1,事實上這一時期由于流寓文人群體的到來,以及他們的文化調查活動,在黑龍江流域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圍,有必要將這個流寓文人群體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前期的研究往往僅從文獻本身研究流寓文人群體的著作價值,而沒有從文獻產(chǎn)生過程的角度分析其特點和意義。本文把流寓文人群體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察,從地域民間文化的角度探討這一群體對黑龍江流域文化的調查和記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進而從歷史人類學的角度探討其調查和記錄的特點和科學性。

一、流寓文人群體關于黑龍江流域民間文化的主要著作

流寓文人群體都是文化人士,他們對地域文化有特殊的情感,在黑龍江流域生活期間,對黑龍江流域的地域文化特別關注,并有意識地進行調查,寫成了影響深遠的著述。在文化記錄方面最有成就的主要有方拱乾、張縉彥、張賁、楊賓、吳桭臣、方式濟、西清和英和等文化名人。

(一)方拱乾和他的《絕域紀略》

方拱乾(1596-1667),安徽桐城人,因順治十四年(1657)的科場案,于順治十六年(1659)閏三月被流放到寧古塔(此為舊城,今黑龍江省海林市),順治十八年(1661)冬釋歸故里,次年寫成《絕域紀略》,又名《寧古塔志》。方拱乾對寧古塔一帶滿族的物質生產(chǎn)活動、方物、房屋,以及居住習俗、禮俗、歲時等做了簡要介紹。《絕域紀略》是第一本寧古塔風俗志,文化信息非常豐富。

(二)張縉彥和他的《寧古塔山水記》

張縉彥(1599-1670),河南新鄉(xiāng)人,人生經(jīng)歷較為豐富,跨明清兩代,明崇禎十六年(1643)任兵部尚書,順治十八年因事被流放寧古塔,康熙九年(1670)卒于戍所??滴跗吣辏?668),他于戍所寫成《寧古塔山水記》?!秾幑潘剿洝穬热葚S富,除記載山川河流外,還記述了當?shù)氐娘L俗習慣??上Я鱾髦两竦奈谋救弊州^多。

(三)張賁和他的《寧古臺新城記》

張賁(1620-1675),浙江錢塘人,清順治十四年中舉,同年因北闈科場案牽連入獄,曾擬戍尚陽堡,康熙九年被遣寧古塔,康熙十二年(1673)被改徙烏拉(今吉林市),在寧古塔居留將近三年,著有《白云集》《東京紀》,在戍所聽“土人”之傳說,寫有《寧古臺新城記》。

(四)楊賓和他的《柳邊紀略》

楊賓(1650-1720),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其父楊越于康熙元年(1662)因“浙中通海案”坐累而被發(fā)配到寧古塔,楊賓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冬自京師出發(fā)于十一月末抵達寧古塔,同父母、弟弟團聚。次年二月楊賓離開雙親回到京師,其父于康熙三十年(1691)十一月病逝。楊賓居留寧古塔僅3個月時間,在這3個月的時間里,楊賓做了很多實地調查,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寫成《柳邊紀略》。卷一是關于東北山川河流、地名、行政建置等的考證,卷二是關于驛站、盛京、寧古塔等地的駐防及明代衛(wèi)所設置等情況的介紹;卷三和卷四是關于東北民族及其風俗習慣的介紹;卷五為作者創(chuàng)作的詩詞歌賦,這些詩詞歌賦都是基于其在東北所見進行的創(chuàng)作,其中包含很多文化信息,如寧古塔雜事就有關于人參、東珠、服飾、爬犁、居住等方面的內容,第十首“八月松花凍,家家打角鷹。山邊張密網(wǎng),樹底系長繩。攔虎金眸疾,屠龍玉爪能。海青如便得,萬里會騫騰”[2]151,是對打獵生活的生動描述。關于東北民族文化的記錄主要集中在卷三和卷四,卷三不僅區(qū)分了各個部落的名稱及其方位,而且還介紹了各個部落的物質生產(chǎn)和當?shù)孛褡鍖ψ匀画h(huán)境的認知及利用,卷四重點介紹了寧古塔地區(qū)的商品交易、禮儀以及婚姻、上元節(jié)、打圍、飲食和居住等習俗。

楊賓所撰《柳邊紀略》內容豐富,受到好評,《清史稿》記載:“賓撰《柳邊紀略》,述塞外事甚詳。”[3]13800《清史列傳》也說:“其書網(wǎng)羅巨細,足以訂史書之謬,而補版圖之缺?!盵4]

(五)吳桭臣和他的《寧古塔紀略》

吳桭臣(1664-?),吳兆謇之子,吳江松陵鎮(zhèn)(今江蘇蘇州)人,順治十四年因科場案,吳兆謇被遣戍寧古塔,吳桭臣生于寧古塔,康熙二十年(1681)因父親平反得以返回故里?!秾幑潘o略》是其晚年根據(jù)記憶寫成的,成書于康熙六十年(1721)?!秾幑潘o略》所記為寧古塔(舊城址黑龍江省海林市,康熙五年以后的新城為今黑龍江省寧安市)往事,包含有很多黑斤(即今天的赫哲族)、呼兒喀、非牙哈(亦寫作費雅喀、斐雅哈)、滿族和漢族等民族的語言、漁獵生產(chǎn)、飲食風俗、服飾特點、住屋形式、交通工具、喪葬習俗、宗教信仰、放牧和兵制等方面內容。同時,《寧古塔紀略》還對黑斤人、呼兒喀人、非牙哈人的習俗進行了比較,對階層差異在飲食和服飾上的表現(xiàn)做了描述。此書還介紹了黑斤、呼兒喀、非牙哈等民族每年五月定期到寧古塔進貢貂皮的情況。書中關于黑斤人和滿族人習俗的記載是我們今天了解清代赫哲族和滿族文化的基本依據(jù)資料。

(六)方式濟和他的《龍沙紀略》

方式濟(1676-1717),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官至內閣中書舍人。康熙五十年(1711)戴名世《南山集》文字案發(fā),其父方登嶧受株連而被流放卜魁 (又寫作卜奎,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康熙五十二年(1713)方式濟隨父到卜魁戍所,直至終老。方式濟在戍所期間“游覽詢訪”,在此基礎上寫成《龍沙紀略》,全書分方隅、山川、經(jīng)制、時令、風俗、飲食、貢賦、物產(chǎn)和屋宇等9部分。

在方隅和山川部分考證了黑龍江流域山川河流的位置和走勢。在經(jīng)制部分介紹了鄂倫春、達呼爾(今達斡爾族)、索倫等民族的漁獵生產(chǎn)活動和漁獵方法,對貂、鷹、雉、黃羊等的獵捕方法做了具體介紹,尤其對貂的獵取和貢納制度記載最為詳盡,同時也介紹了每年同俄羅斯人的定期貿(mào)易情況。在時令部分記述了節(jié)氣的變化給自然和人們生活帶來的周期性變化。在風俗部分記述了鄂倫春和索倫等民族的騎射之俗,以及流行于齊齊哈爾一帶的過年習俗、祭祀神靈和喪葬習俗。物產(chǎn)、貢賦兩部分記述了齊齊哈爾一帶主要特產(chǎn)和貢物,并進一步介紹了相關的物質生產(chǎn)習俗。飲食、屋宇兩部分重點介紹了糧食作物、食物品種、房屋建材和房屋建造方法。

(七)方觀承和他的《卜奎風土記》

方觀承(1698-1768),安徽桐城人,方式濟之子。少時祖父方登嶧被發(fā)配到黑龍江,方觀承同其兄方觀水多次出關省親,在卜魁居住5年。在其祖父和父親相繼于黑龍江病故后,方觀承流落京城,32歲開始從政,官至直隸總督。在戍所期間,他十分留意當?shù)氐娘L土人情,所以對當?shù)氐拿褡寮捌滹L俗習慣非常熟悉,他居戍卜魁時寫成《卜奎風土記》和24首卜魁竹枝詞?!恫房L土記》“用筆簡古,紀錄翔實,讀之可見其動心忍性之功矣”[5]2540,雖然僅1卷,但言簡意賅,當?shù)孛褡逦幕S然紙上。24首卜魁竹枝詞雖然是詩詞,但敘事性非常強,生動反映了當?shù)氐娘L土人情。不過,方觀承的敘事有多處同其父親方式濟的敘事相同。

(八)西清和他的《黑龍江外記》

在黑龍江流域的流寓文人群體中,只有西清不是流人,但他在流寓黑龍江流域期間,同流人程煐、劉鳳誥等人交往密切。

西清本是名門之后,為鄂爾泰曾孫,但到他這一代家勢已經(jīng)沒落,不得不在嘉慶十一年(1806)來到卜魁謀生,先是教義學,后來又當過銀庫主事和司榷等小官。他在調查的基礎上于嘉慶十五年(1810)寫成《黑龍江外記》,光緒二十年(1894)付印,共8卷,內容非常豐富,所記雖然以卜魁地區(qū)為主,但不限于卜魁地區(qū),卷一記述山川、形勢、沿革,卷二記述城堡、臺站、卡倫,卷三記述部落、種族、戶口、官制、兵制,卷四記述俸餉、錢糧、出入款項,卷五記述貢品、風俗、刑律、互市,卷六記述方言、服飾、飲食、婚喪習俗,卷七記述歷任職官及流徙謫籍人物,卷八介紹了鷹、兔子、野雞、野鴨、飛龍、雁、虎、罕達犴、四不像、狐貍、猞猁、野豬、狼、貂、灰鼠、狍子、兔子、野騾、鼢鼠子、獺、鰉魚、大馬哈魚、勾辛魚等野獸、禽類和魚類的習性和捕獵方法,在所有關于貂的習性和獵捕方法、打牲部落向清廷貢納貂皮的文獻中,西清的《黑龍江外記》記載最為詳細,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在西清的筆下,不僅有對現(xiàn)狀的描述,而且也有對歷史脈絡的梳理,甚至有考證,引經(jīng)據(jù)典,如關于海東青,他就列舉了歷史文獻對其的記載,“《本草集解》:‘青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对贰罚骸咸m府有海東青,由海外飛來。《明一統(tǒng)志》:‘五國城東出海東青”[6]87。《黑龍江鄉(xiāng)土錄》說:“黑龍江志乘以黃維翰《黑水先民傳》、《呼蘭府志》、屠寄《黑龍江輿圖說》、西清《黑龍江外紀》為最精確?!盵7]2

(九)英和和他的《卜奎城賦》《卜奎紀略》

英和(1771-1840),滿洲正白旗人,姓索綽絡氏,乾隆癸丑年進士,官至戶部尚書,道光八年 (1828) 九月因其監(jiān)修的寶華峪地宮浸水獲罪而被革職流放黑龍江充當苦差,次年(1829)二月至卜魁,道光十一年(1831)宣宗五十壽慶時被赦免回到京城。在戍所期間,他寫有《卜奎城賦》《卜奎紀略》,兩部著作具有互補性?!恫房琴x》對鄂倫春、達呼爾等民族的漁獵、游牧,以及漢族遷入后的墾殖農(nóng)業(yè)等生產(chǎn)方式有所記述,并對該地民族源流有所涉及?!恫房o略》簡要記述了卜魁城內的建置、各個建筑所在的位置、卜魁城的管轄范圍和管轄內的民族、物產(chǎn),以及當?shù)貙ξ锂a(chǎn)的利用情況和居住習俗?!恫房o略》所述不限于卜魁,還介紹了興安嶺、混同江以東的奇勒爾、赫哲、鄂倫春、達呼爾等民族的分布和習俗,特別介紹了貢貂制度和貢納貂皮的場景。

英和是位詩人,其詩歌集《卜魁集》是其謫戍黑龍江往返途中,以及客居卜魁城期間所做的詩,《打牲烏拉》《出勒汗歌》《小憩蒙古人家》《卜魁城》(四首)《識俗》《龍沙秋日十二聲詩》《龍沙物產(chǎn)十六詠》《暖屋十二韻》《見新耕者》等詩詞反映了當?shù)匚锂a(chǎn)及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8]269-331

二、流寓文人眼中的黑龍江流域民間文化

在流寓文人群體撰寫的著作中沒有顯示文化的字樣,文化是我們依據(jù)對文化的界定而對流寓文人群體采錄的內容所貼的標簽,他們調查和記錄的文化屬于民間文化,內容包括生計方式、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節(jié)日節(jié)慶、禮儀禮節(jié)、貿(mào)易活動和生活器物等,綜合流寓文人的著述,可較為完整地顯現(xiàn)清初中期黑龍江流域民間文化。

(一)黑龍江流域的生計方式

流寓文人對黑龍江流域各民族的生計方式做了較為細致的描述,他們的著述顯示出,黑龍江流域漁獵采集、牧業(yè)和農(nóng)耕生產(chǎn)兼營,即如張縉彥所說,“耨于原,稼可登,獵于山,鮮可食,釣于淵,麟可舉”[9]23,究其原因,“蓋其地宜耕、宜牧、宜漁、宜樵,宜嬉游”[9]26。

在漁獵生產(chǎn)方面,因有“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所以漁獵生產(chǎn)是這一地區(qū)主要生計方式,一年四季都從事打獵和捕撈生產(chǎn),“四季常出獵打圍。有朝出暮歸者,有兩三日而歸者,謂之打小圍。秋間打野雞圍。仲冬打大圍,案八旗排陣而行,成圍時,無令不得擅射。二十余日乃歸” [10]250,“所得者,虎、豹、豬、熊、獐、狐、鹿、兔、野雞、雕羽等物”[10]251?!懊恳猾C,車載馬馱,不知其數(shù)”[10]251,所得獵物除進貢給朝廷外,余則自用。充作貢品的有貂皮、鷹、雉,“人歲輸二鷹,以海青、秋黃為最。貢無定數(shù),多不踰二十,常倍備之,以防道斃。艾渾、墨爾根各三十架,送卜魁將軍匯選之”[11]207。其中貂皮是主要貢品,“人歲輸一于官,各私識毛色,匯佐領處。五月,將軍至墟場,選以貢。凡三等,官給價有差。不入等者,聽鬻”[11]206。 “得海東青后,雜他鷹遣官送內務府,或朝廷遣大人自取之。送鷹后得海東青,滿漢人不敢畜,必進梅勒章京,若色純白,梅勒章京亦不敢畜,必送內務府”[12]91?!吧拼驀撸欢蔑舫R欢?,不善者,有終歲不得一者矣”[13]109。

在流寓文人著述中所列舉的捕獵方法很多,最為普遍的捕獵方法是犬獵,各種動物都可以依靠獵犬捕獲,“獵犬最猛,有能捉虎豹者”[10]251。捕貂要用經(jīng)過訓練的獵犬,“捕貂以犬,非犬則不得貂。虞者往還,嘗自減其食以飼犬。犬前驅,停嗅深草間即貂穴也。伏伺噙之,或驚竄樹末,則人、犬皆息以待其下。犬惜其毛,不傷以齒,貂亦不復動。納于囊,徐俟其死”[11]206。鷹既是捕獵對象,又是狩獵工具,最有名的鷹就是海東青,“十月,人皆臂鷹走狗”[13]109,“鷹第一等名海東青,能捉天鵝,一日能飛二千里。又有白鷹、蘆花鷹,俱極貴重,進上之物。余則黃鷹、兔虎鷂子,亦皆猛于他處。有雕,極大而多,但用其翎毛為箭”[10]251。“海東青者,鷹品之最貴者也,純白為上,白而雜他毛者次之,灰色者又次之。既得,盡十一月即止,否則更打。若至十二月二十日不得,不復更打矣……凡鷹生山谷林樾間,率有常處。善打鷹者,以物為記,歲歲往,無不遇。視其出入之所,系長繩,張大網(wǎng),晝夜伏草莽中伺之,人不得行,行則驚去”[12]91。

除了犬獵和鷹獵外,在流寓文人的著述中還有以下幾種捕獵方法:(1)射獵。騎射是索倫人的必備技能,“小兒甫三、四歲,置馬背,略無恐怖,七、八歲便喜疊騎驏馬;過十歲,類能馳坺阪如平地,稍長,則馬上射生,以虛發(fā)為恥,性相近也”[6]46。(2)下套子。雕“多棲在山中高樹,數(shù)十成群。取之者遍結繩,套于樹上,待其棲定,驚之使亂飛,系其足則取之,非從射而得也”[9]33。(3)用滾籠子捕捉飛禽。鐵角山“冬來春去,來則千百成群。結滾籠如輪轉,系谷穗于上,以一雀誘之,則墮入籠中,日得百十。燒炙以食,味甚美脆”[9]33。(4)用網(wǎng)具捕獵?!磅跏笙彩乘勺樱蟮盅ㄋ闪种?,或土窟,或樹孔。捕者以網(wǎng)布穴口,而煙熏之,貂出避,輒入網(wǎng)中”[12]81。(5)用伏弩和獵夾捕獵?!磅跏蟪鰹跫街校ň?。取之者,雪地看其蹤跡,跟尋得其巢穴,或用弓弩,或用木夾,潛置行處,以火熏之,中機而口”[9]30。(6)用鳥誘捕。捕老槍雀即如此,“至以十一月,囮而取之”[14]221。

黑龍江流域“無貴賤大小,以捕魚為樂”[12]92。在流寓文人文獻中,對捕撈及其方法記述非常多,從其記述看,捕撈有季節(jié)之別,不同的魚類因習性不同而有不同的捕撈方法,捕魚的工具和捕撈方法有多種,“或釣、或網(wǎng)、或以叉、或以槍,每出必車載而歸”[12]92。還有擋亮子方法,“土人編柳為梁,絕流取魚,魴鯉鯽鰻之小者,日集于筐”[9]16?!安遏~以石,橫截水中,留水口,以柳條織如斗樣,下急湍中,名曰亮子。魚來流入其中,不能回轉,盡取之。若捕大魚,則在水坑中,用網(wǎng)數(shù)面四圍,盡絕其流,滿載而歸。若網(wǎng)止一面,則用牛骨系繩上,沉水,二人牽之,遠遠而來,至網(wǎng)則舉網(wǎng)。魚畏白骨,盡竄入網(wǎng)矣”[9]33。夜間乘船利用魚趨光的屬性點火把捕魚,“月明燎火掉[棹]小舟,見魚而揕之” [15]110。最引起文人注意的是冬季鑿冰捕魚,這是在南方看不到的景象,黑龍江流域“寒魚亦可叉”[10]278?!秾幑潘o略》記載:“冬則河水盡凍,厚四五尺。夜間鑿一隙如井,以火照之,魚輒聚其下,以鐵叉叉之,必得大魚?!盵10]237所有的捕魚方法都是基于對魚習性的了解而形成的,如“六、七月水漲,則大魚不入網(wǎng)”[14]221。

所捕撈之魚除了自用之外,黑龍江流域人民也有向朝廷進貢的義務,用于進貢的魚有遮鱸、剌姑、鱘鰉魚。珍珠的捕撈是清政府專屬,“混同、諾尼諸江汊產(chǎn)珠。布塔哈烏喇歲有打珠船來,采以貢。有珠之河,水冷而急。以大船夾葳瓠,植筒透底,數(shù)人持之,泅者負袋緣篙而下,得蚌滿袋,貯葳瓠中,官督剖之,未成珠者仍棄于水。私采之禁,等于剭參”[11]206-207。

流寓文人著述有很多關于黑龍江流域農(nóng)業(yè)的記述,“地極肥饒,五谷俱生,惟無稻米。四月初播種,八月內俱收獲矣”[10]245。由于無霜期短,所以種植的農(nóng)作物均為早熟作物,有粟、稗子、鈴鐺麥、大麥、小麥、蕎麥等,“谷凡十種:曰稗子、曰小麥、曰大麥、曰粟、曰秫、曰黍、曰稷、曰高粱、曰蕎麥、曰穬麥”[12]84。蔬菜有茄子、菜豆、絲瓜和扁豆等。但從流寓文人的記述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較為粗放,處于刀耕火種階段,“開荒任地則獲殖且倍,數(shù)年后地力已盡,則棄之,不以糞”[9]8。不施肥,不澆水,實行休耕輪作制度,“地貴開荒,一歲鋤之,猶荒也,再歲則熟,三四五歲則腴,六七歲則棄之而別鋤矣”[16]109。由于粗放式經(jīng)營,所以收獲有限,“逮秋復來,草莠雜獲。計一畝所得,不及民田之半”[17]215。農(nóng)作物的加工方法是“手不碾而舂,舂無晝夜,一女子舂不能供兩男子食。稗之精者至五六舂。近有碾,間橐粟以就碾”[18]112。

黑龍江流域林木資源豐富,利用這一優(yōu)勢,人們也從事采樵、燒炭和采集?!稗r(nóng)隙,俱入山采樵,以牛車載歸,足來歲終年之用乃止。雪深冰凍,則不用車。因冰滑,故用扒犁”[10]245?!伴_窯燒炭,或伐大樹作器用,無瓦器,其盞、碟、盆、盎、澡盆之屬,俱以獨木為之”[10]245。他們也入山采集,采集品有松子、人參、酸梨、猴頭和蘑菇等。[15]110

(二)黑龍江流域的飲食習俗

飲食同物質生產(chǎn)活動密切相關,因有多種物質生產(chǎn)活動,故黑龍江流域人們飲食也多種多樣,在流寓文人的著述中,黑龍江流域主食有米食、面食和肉食等多種。粟、黍、大小麥、燕麥和糜等都可做成米飯和米粥。其中對糜的加工方法的描述最為詳細,糜即稷子,“夏秋間,以未脫者入釜,淺湯熟燒,暴以烈日,焙以炕火,礱而炊之,香軟可食。冬則生礱,香稍減”[17]214。穬麥即燕麥,卜魁的常饗。稻米甚貴,販自奉天,用以待賓客和病人?!鞍拮淤F人食也,下此皆食粟,曰‘粟有力也?!盵19]113蕎麥可做面食,宜做糕餅。[17]214“大、小人家做黃面湯,每飲用調羹,不用箸”[10]246。肉食方面,崇尚手把肉和烤全羊,“滿洲宴客,舊尚手把肉,或全羊。所謂手把肉,持刀自割而食也”[20]62。后來“沾染漢習,亦盛設肴饌,然其款式不及內地,味亦迥別,庖人之藝不精也”[20]62。“雞豚鵝鴨視所畜,客至則操刀而割”[15]110。

黑龍江流域人民普遍食用蘇子油,用當?shù)厥a(chǎn)的蘇子提取,一斗蘇子能提取八九斤油。[13]110當?shù)厝嗣褚才加貌擞?,但當?shù)夭划a(chǎn)菜油,皆購自奉天,“亦有麻油,稍貴”[10]246。鹽有兩種,一種是黑鹽,一種是白鹽,黑鹽是卜魁周邊“掃土為鹽,味稍苦,色黑”[17]215。白鹽則來自奉天等地。

黑龍江流域的茶葉來自南方,蒙古族喜歡自制奶茶喝,內加炒米可以當飯吃。酒為黃米釀制的黃米酒,這種黃米酒在寧古塔一帶稱之為湯子酒。[13]110達呼爾族和蒙古族以牛馬乳自釀奶子酒。在清初中期黑龍江流域不產(chǎn)白酒,白酒“來自奉天,歲不過數(shù)壇”[20]62。“不知養(yǎng)蜜蜂。有采松子者或采樵者,于枯樹中得蜂窩,其蜜無數(shù),漢人教以煎熬之法,始有蜜有蠟”[10]246。冬天和夏天均飲冷水。

野菜野果也是當?shù)厝说氖澄?,綜合流寓文人的著述,黑龍江流域當時可食的野菜、野果和堅果主要有山蒜、香草、真經(jīng)菜、蕨菜、桃花水、山楂、人參、桔梗、五味子、黃精、玫瑰、歐栗子、雞腿麻菇、木耳、蘑菇、猴頭、松子和榛子等,有些名稱是地方話和民族語言,所以無法同現(xiàn)代植物一一相對應。

(三)黑龍江流域服飾文化

黑龍江流域地處亞寒帶,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為適應氣候的變化,居住在這里的各民族的服裝有冬夏之別,不過由于寒冷,也有夏天穿棉服的現(xiàn)象。無論冬夏均穿袍子,衣料有皮子和布兩種,冬天穿皮服較為常見。在流寓文人著述中,關于黑龍江流域人民所穿的鞋,記述最多的是靰鞡鞋,靰鞡鞋用牛皮或者豬皮制成,靰鞡在流寓文人著述中又寫作渥臘、護臘、烏臘,均是滿語音譯,水邊的意思。東北三寶“人參、貂皮、烏臘”[10]245之說是從吳桭臣的《寧古塔紀略》開始的。足穿靰鞡鞋,“雖行冰雪中,足不知冷” [10]245。

難能可貴的是,流寓文人對邊遠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服飾的重視。索倫(相當于今天的鄂倫春和鄂溫克族)和達呼爾,以穿皮衣為主,衣、褲子、靴子、帽子均以獸皮制作,用罕達犴皮制作的衣服“可避槍箭”[21]123。有反穿狍皮服現(xiàn)象。狍皮帽最具特色,“索倫、達呼爾以狍頭為帽,雙耳挺然,如人生角”[20]62。達呼爾有皂鞋,鞋尖繡白云頭。[20]63皮活是達呼爾族婦女必備的女紅,她們“綴皮毛最巧,嘗見布特哈幼童服一馬褂,雉頭氄毛為之,均齊細整,無針線跡”[20]63。夏天穿著較為隨意,婦女們往往光腳或者穿襪子而行,頭戴滿頭野花,故有“修頭不修腳”之諺。魚皮部落,包括黑斤、非牙哈、呼兒喀等,以穿魚皮衣為特色,“食魚為生,不種五谷,以魚皮為衣,暖如牛皮”[9]30。熟制好的大馬哈魚皮色淡黃若文錦,“可為衣、為履、為襪、為線”[12]88。走山及寧古塔貧人也穿魚皮服。[12]88“黑斤人留發(fā)梳髻,耳垂大環(huán)四、五對,鼻穿小銀環(huán)”[10]240,“非牙哈亦留發(fā),男、婦不著褲,耳垂大環(huán),鼻穿小環(huán)” [10]240,“呼兒喀則剃頭,男人帶環(huán)者少”[10]240。

(四)黑龍江流域居住習俗

流寓文人著述記述最多的是滿族居住習俗,滿族以屯子為單位聚族而居,屯子“隨所居多寡而大小之”[16]108,寧古塔周邊屯名有牡丹、沙兒虎、沙嶺、泥漿、要羅,屯名的來源各不相同?!碍h(huán)村皆平壤高腴之田,五谷咸宜,每多獲,倍于他處。近屯多園圃,蔬菜肥美,每于城市中貿(mào)易,足食于民矣”[9]28。

村屯的房屋均是土草房,即“結茅為屋”[9]8,屋頂覆蓋茅草,這種草叫蓋房草或苫房草,屋皆東南向或南向,目的是迎納太陽。墻體各不同,有土筑墻,這應該就是后來所說的干打壘墻;泥堆的墻;土垡子墻,“垡者,野甸泥塊土草結成”[20]63,這種墻堅如磚,最耐久;木刻楞,“列木為墻,而墐以土”[16]109;拉哈墻,“木為骨而拉泥以成,故名。立木如柱,五尺為間,層施橫木,相去尺許,以鹼草絡泥,掛而排之,歲加涂焉。厚尺許者,堅甚于甃。一曰掛泥壁”[22]223。

室內南、西、北三面皆炕,炕寬六尺,每面炕長二丈五六尺,炕上鋪蘆葦炕席,席上鋪大紅氈。南炕為老人所居,北炕是晚輩所居,小孩住西炕,也有如下安排的,“南曰主,西曰客[賓],北曰奴”[16]109?!胺才P,頭臨炕邊,腳抵窗,無論男女尊卑皆并頭,如足向人,則謂之不敬。惟妾則橫臥其主腳后。否則賤如奴隸亦忌之”[13]115。滿族以西為尊,西屋為上屋,為尊位,南次之,東屋為燒火做飯之地,“燒之室自暖”[20]64。燒柴有牛馬糞和草木枝葉。久燒之炕,煙囪和炕洞中積有煤炱,要一歲一掏。煙囪位于屋側,過檐數(shù)尺,“煙囪多以完木之自然中虛者為之,久之碎裂,則護以泥,或藤縛之”[13]110-111,也有用磚或土垡子砌筑的。南面開窗,西墻亦開窗,以迎納午后陽光,窗戶為欞格窗,上糊布或者高麗紙,上面涂蘇子油。早年存在家禽家畜共處一室的現(xiàn)象,到清代中期逐漸減少。草屋和土屋須歲歲抿墁。室內家具很簡單,“櫥箱被褥之類俱靠西北墻安放”,“無椅凳,有炕桌,俱盤膝坐”[10]247。室內取亮用糠燈或油燈,“糠燈俗名蝦棚,以米糠和水,順手粘麻秸,曬干,長三尺余,插架上或木牌(上)燃之,光與燭等而省費”[13]110。還有一種糠燈是用蘇子油拌米糠制作而成,“以麻梗為本,蘇子油渣及小米糠拌勻,粘麻梗上,曬干,長三、四尺。橫插木架上,風吹不息”[10]246。 “遇喜慶事,漢人自為蠟燭,滿洲人亦效之,然無賣者”[10]246。

有專用于貯藏物品的倉房,有一種倉房叫樓子,用木柵制成,有上下兩層,下層周邊豎立木柵,木柵欄上面架一個小屋,內存放衣服和毛皮。還有一種倉房滿語叫哈實,四周是圍墻,內貯豆黍。[16]109每家都有院墻,院墻高不逾五尺。院門簡單,就是一根橫木,中原遷移來的人家用木門。也有四周挖壕溝為界,多為窮人家。也有院子寬敞、院門高大、內設照壁之家,[20]63這多是富裕之家。

城中房屋和鄉(xiāng)下房屋均是草房,官署亦然,草三年一換。屋頂存放薪柴和牲畜糞及雜糧。最擔心失火,一旦刮風,禁坊肆燒柴,商家要收幌子停業(yè)。一旦出現(xiàn)火災,則城上打鐘,將軍以下率兵搶救。[23]48-49城鎮(zhèn)四周有城墻,卜魁、墨爾根、艾渾的城墻為木柵,“夾植大木,中實以土,寬丈許”[22]223。

(五)黑龍江流域交通工具

流寓文人著述記述的黑龍江流域交通工具分為陸上和水上兩種。陸上交通工具有牲畜、車和爬犁。牲畜作為交通工具的為馬和馴鹿,“索倫產(chǎn)馬,身長足健,毛短而澤。鄂倫春無馬,多鹿,乘載與馬無異,廬帳所在皆有之。用罷任去,招之即來。有殺食之,斯不復至”[14]220。最有名的車是勒勒車,這是達呼爾族的偉大創(chuàng)造,“輪不求甚圓,轅不求甚直,軸徑如椽而載重致遠,不資轂輠,惟山路崎嶇,防損折,動以斧鑿隨之”[6]45。以牛牽引,連在一起,一小孩就能駕馭三五輛。富者用氈子搭一車棚,可避風雪。也有用樺皮做棚的,叫樺皮車。清朝中期從京師傳入了太平車。[6]45冬季使用爬犁較為普遍,“以木為之,犁而有駕,車而無輪,轅長而軟”[13]110-111。拉拽爬犁的役畜有馬、牛和狗。

船作為水上交通工具有多種,(1)威呼船,即獨木船,“長二丈余,闊容膝,頭尖尾銳,載數(shù)人,水不及舷嘗寸許,而中流蕩漾,駛如竹箭,此真刳木為舟也。遇河水暴漲,則聯(lián)二為一,以濟車馬”[6]45。(2)扎哈,即小船也,“較威呼尤輕捷,才受兩三人”[6]45。(3)五板船,合五板為之,“合處不用灰、麻,釘以木,水漬則以青苔塞之”[13]110-111,三艙,可坐十余人。槳長數(shù)尺,兩頭若柳葉而中間漫圓?!拔灏宕?,富者乃有之;威弧,隨處皆有,秋冬則以為馬槽”[13]110-111。(4)樺皮船,“以樺皮為船,止容一人,用兩頭槳。如出海捕魚,則負至海邊,置水中。遇風便歸”[10]240。

(六)黑龍江流域各種生活器物

在流寓文人著述中,黑龍江流域的各種生活器皿均是用木或者樹皮制成,沒有陶器、瓷器和鐵器,“東北諸部落未隸版圖以前,無釜、甑、罌、瓿之屬”[17]215,“器皿如盆、盎、碗、盞之類,皆刳木為之”[13]110,后來雖然出現(xiàn)瓷器,但水缸、槽、盆仍然用木制成。這一現(xiàn)象一直沿襲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笆煳?,刳木貯水,灼小石,淬火中數(shù)十次,淪而食之”[17]215。

樺木遍山皆是,狀類白楊,鄂倫春族“冠、履、器具、廬帳、舟渡,皆以樺皮為之”[14]220-221?!按合拈g剝其皮,入污泥中,謂之曰糟,糟數(shù)日乃出而曝之,地白而花成形者為貴,《金史》所謂醬瓣也”[12]89。清朝還設立樺皮廠,每歲采集樺樹皮進獻內務府。

(七)黑龍江流域貿(mào)易活動

流寓文人筆下的貿(mào)易活動僅限于寧古塔、卜魁等城鎮(zhèn)中的市井景象。卜魁城“商賈夾衢而居,市聲頗嘈嘈”[22]224,“城內外門前揭笊籬者,旅店也,外來投宿,例報番子房,土人則否”[23]56,“商販多晉人,鋪戶多雜貨鋪,客居應用無不備。然稍涉貴重,或販自京師,若綢緞之類,恐入勢要手致折閱,則深藏若虛,非素親厚不能買,既賣,猶數(shù)囑毋令某某知也”[23]55?!褒R齊哈爾賣香囊者,河南人,夏來秋去;賣通草花者,寶坻人,冬來春去,所賣皆閨閣物,得利最厚,可知好尚日趨靡靡,邊方且然”[23]56。

流寓文人對楚勒罕貢納貂皮盛況記載最為詳盡?!俺鰻柡闭?,兵車之會也。地在卜魁城北十余里。定制于草青時,各蒙古部落及虞人胥來通市,商賈移肆以往。艾渾、墨爾根屠沽亦皆載道,輪蹄絡繹,皮幣山積,牛馬蔽野。集初立,劃沙為界。各部落人駐其北,商賈、官卒、游人駐其南,中設兵禁。將軍選貢貂后始聽交通,凡二十余日”[11]206。

每年秋末,俄羅斯人來卜魁互市,每次或百人,或六七十人,宿江之西,“所攜馬、牛、皮毛、玻璃、佩刀之類。易縑布、煙草、姜、椒、糖餳諸物以去”[11]205-206。

寧古塔城內商業(yè)已經(jīng)形成區(qū)塊,商戶形成了自然分工,根據(jù)楊賓的記載,寧古塔內有商戶36家,“在東關者三十有二:土著者十,市布帛雜貨,流寓者二十二,市飲食。在西關者四,土著皆市布帛雜貨”[12]84。東、西關的商人均是漢人。

寧古塔作為政治中心,是每年各打牲部落進貢貂皮的地方,由此成為商品集散地,每年五月,黑斤、非牙哈和呼兒喀等各族人,乘扎哈船行至寧古塔南關外,進貢貂皮。每人名下?lián)聃跗ひ粡?、元狐全黑者?shù)張,剩余的毛皮可以自由交易。同時,清廷也給予他們一定的獎賞,獎賞之物有袍帽、靴襪、帶、汗巾、扇子等物。他們不知如何使用所賜之扇,漢人以零星物件與之交換。他們最喜歡大紅盤金蟒袍、各色錦片妝緞、五色糯米珠、銅錢和響鈴。他們同當?shù)厝私⒘税泊痍P系,[10]240既是朋友,也是貿(mào)易伙伴。

商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寧古塔世代居住的滿族、黑斤、呼兒喀和非牙哈等各族人商品意識的增強,“商賈初通時,以貂易釜,實釜令滿,一釜常數(shù)十貂。后漸以貂蒙釜口易之。三十年間,猶以貂圍釜三匝,一釜輒七、八貂也。今則一貂值數(shù)釜矣” [17]215。同時,他們也知道按質論價,貂皮“紫黑色毛平而理密者為上,紫黑而理密者次之,紫黑而疏,與毛平而黃者又次之,白斯下矣”[12]81。

(八)黑龍江流域婚喪習俗

黑龍江流域各民族都非常重視結婚和送葬,把其看成人生的重要階段,為此而舉行的儀式也非常繁復,各民族婚喪習俗各不相同。

滿族的婚姻重視門第,講究門當戶對,婚姻的締結注重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婚姻擇門第相當者,先求年老為媒,將允則男之母徑至女家視其女,與之簪耳布帛。女家無他辭,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戚家叩頭,姻戚家亦無他辭,乃率其子侄群至女家叩頭,‘金志所謂男下女禮也。女家受而不辭,辭則猶未允也。既允之后,然后下茶請筵席,此男家事也,女家惟陪送耳”[13]108 。“婚禮以牛馬為聘,或以豕酒”[9]8?;槎Y不請鼓樂班子,沒有男女儐相。在卜魁城內,值月的商鋪供應娶媳婦之家或喪家彩綢紅氈、搭棚所需席片及盤、碗、燈籠諸物。[6]55

寧古塔地區(qū)婚禮分為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1)訂婚。父親和兒子同媒人前往女方家拜見姑娘的父母,次日,姑娘的父親同媒人回拜男方。(2)行聘。名曰“下茶”,將男方家送的茶果、綢緞和布匹等聘禮放在盤子里置于高桌之上,高桌鋪紅氈,富家多達數(shù)十桌,在各種聘禮中羊和酒是不可少的。(3)出嫁。陪嫁的妝奩如箱匣、鏡臺、被褥之類置于高桌上由兩人扛著。娶親用棚車,車上掛紅綠綢。媳婦入門,只拜翁姑,無交拜禮。同時,扶新人給親屬行禮。備酒宴招待親朋,新娘要給親朋用大碗敬酒,跪于地奉勸,待飲盡才起身。[10]249

滿洲漢軍的婚姻程序是:(1)女方同意后女婿先行叩頭禮。(2)過禮。禮品為簪珥和衣服,富者家庭還送羊、豬、鵝和酒。(3)迎娶。男方家用黃紙紅筆書寫“麒麟在此”四字貼于門上,新娘乘彩棚車,車前懸掛篩籮和鏡子,沿路放爆竹,前面鼓樂班子引導。(4)次日設席款待親族,飲酒三杯離去,另選日子設席答謝親朋。[6]65

在西清的筆下,達呼爾族和蒙古族的婚俗相同,都用牛馬為聘禮,多多益善,若聘禮不備全,就不能迎娶媳婦。但一旦訂立婚約,男方就可以住女方家里,與姑娘以夫婦名義同居,因此,待若干年備齊彩禮迎娶新娘的時候,往往子女成行,隨母一同入門,仍然稱為新娘。這一時期滿洲漢軍、達呼爾族、蒙古族等之間通婚較為普遍。

卜魁一帶人死之后舉行隆重的葬禮,首先要送褡褳,所謂送褡褳就是在人死后的第三天傍晚,用紙囊裝紙錢由兒子背著去土地祠,拖著紙囊在神前繞三圈,如果感覺紙囊沉重,則意味著死者已收下錢,然后到廟外焚燒。喪家在院門內豎立一高竿,竿上掛一靈幡。用木杠抬著棺材,前面用旗扇和輿馬引路。富裕家庭為死者焚裘和帽,往往價值千百金。實行熟葬,所謂熟葬,就是將棺材抬到野外,置于柴草之上由法師焚燒,僅存尸骨,然后拾起骨頭裝入木匣中埋入地里。

黑龍江流域的流人死后實行土葬,尸體裝入棺材里埋在卜魁城外,凡葬處都有封樹,個別家庭還立碑。父母死后百日之后子女才可以剃發(fā)、服役、娶妻納妾和升職。

呼倫貝爾和布特哈地區(qū)實行樹葬,也叫鳥葬,就是將尸體掛在樹上,任鳥恣食,肉盡就表示已經(jīng)升天。[20]66呼兒喀、黑斤、非牙哈等族人死后,用布片包裹尸體裝入棺材里,將棺材架于野外的木架上,待棺木將朽時埋葬于土里。[10]239

寧古塔一帶在人死后要停尸3天,最多達49天,在此期間,親友俱集終夜不睡,名曰“守夜”[10]250,喪家盛宴相待?!肮咨w尖而無底,內墊麻骨蘆柴之類,仍用被褥,以便下火”[10]250。當?shù)厝恕百v紅而貴白”,所以送終的旌幡為紅色,不過質地因身份等級不同而有所不同,章京用紅緞,撥什庫用紅布,平民則用紅紙。[18]112寧古塔一帶有以小妾殉葬的習俗,死者生前就決定了由誰殉葬,一旦決定就不能更改,其他人也不能僭越。殉葬小妾精心打扮后坐于炕上,主婦率領下人叩拜后用弓箭將其射死,如果不肯殉葬,則眾人用繩子將其勒死。[18]112父母死,子女服孝一年,在此期間不允許剃頭。[10]250

(九)黑龍江流域禮儀

流寓文人筆下的黑龍江流域民族注重禮儀禮節(jié),懂禮貌是對每個人的基本要求。流寓文人在這方面記述最多的是滿族禮儀。滿族人都尊敬老人,“俗尚齒,不序貴賤,呼年老者曰馬法。馬法者,漢言爺爺也。呼年長者為阿哥……少者至老者家,雖賓必隅坐。隨行出遇老者于途,必鞠躬垂手而問曰賽音,賽音者,漢言好也。若乘馬必下,俟老者過,老者命之乘,乃敢避而乘”[13]108。

久別重逢,“彼此相抱,復執(zhí)手問安。如幼輩,兩手抱其腰,長者用手撫其背而已。婦女以右手撫其額、點頭,為拜。如跪而以手撫額點頭,為行大禮。婦女輩相見,以執(zhí)手為親,拜亦偶耳”[10]248。后來人們覺得擁抱不雅,于是只執(zhí)手,“年長垂手引之,少者仰手迎”,平輩之間只立掌平執(zhí)。[13]115

滿族人好客,“客來,俱坐南炕,內眷不避。無作揖打恭之禮,相見惟執(zhí)手,送客垂手略曲腰”[10]247。“主人先送煙,次獻乳茶,名曰奶子茶;次注酒于爵,承以盤,客年差長主,長跪以一手進之,客受而飲,不為禮,飲畢乃起??湍晟蚤L于主,則亦跪而飲,飲畢,客坐,主乃起??湍晷∮谥?,則主立而酌客,客跪而飲,飲畢起而坐。與席少年欲酌同飲者,與主客獻酬等。婦女出酌客亦然。是以不沾唇則已,沾唇則不可辭,蓋婦女多跪而不起,非一爵可已。又客或懼醉而辭,則主不呼婦女出,出則萬無不醉者矣。凡飲酒時不食,飲已乃設油布于前,名曰劃單,即古之食單也。進特牲,以解手刀割而食之。食已盡,賜客奴,奴席地坐,叩頭,對主食不避” [12]91-92。

給老人祝壽要跳空齊舞,“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舉一袖于額,反一袖于背,盤旋作勢,曰莽勢;中一人歌,眾皆以‘空齊二字和之”[12]91-92。

這一時期的黑龍江流域有良好的社會風尚,民風淳樸,路不拾遺,夜不閉戶,行不裹糧,“物遺則拾之置于公,俟失者往認焉。馬牛羊逸,三日不歸,則牒之公,或五六月之久,尚能歸”[18]111?!耙箲舨婚],亦無盜,行人不赍糧”[9]8?!耙箲舳酂o關,惟大門設木柵,或橫木為限,防牛馬逸出也”[12]85?!鞍倮锿€不裹糧,牛馬不攜粟草”[18]112,“遇人居,直入其室,主者盡所有出享,或日暮,讓南炕宿客,而自臥西、北炕。馬則煮豆麥、剉草飼之,客去不受一錢。他時過之,或以針線荷包贈,則又煮乳豬、鵝、雞以進。蓋是時俗固厚,而過客亦不若今日之多也”[12]90。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和不法行為的增加,風氣有所變化,住宿、吃飯則要收費,原因在于走山者越來越多,他們行動詭異,而在這里定居的外來人多為云南、貴州流人和山東、山西的商人,他們中一些人“巧于計利”,于是乎非裹糧不可行。但較之中原仍然要熱情得多,“宿則猶讓炕,炊則猶樵蘇,飯則猶助瓜菜”[12]90。

(十)黑龍江流域節(jié)日和游戲習俗

從流寓文人的著述可以看出,在清代初中期,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和二月二等節(jié)日在黑龍江流域已經(jīng)非常流行。

黑龍江流域人們過年必貼紅紙春聯(lián),“聯(lián)貴四六,歲易新句,或與舊稍同則不樂”[13]108-109,同時也逐漸出現(xiàn)了貼門神和年畫的習俗,除夕夜,家家鎖柜子,官府封印不辦公。普通人家于門外燒馬通,店肆門外燒炭,雖燃放爆竹,但不多見。[20]67拜年是黑龍江流域人們過年的主要活動,幼輩必到長者家辭歲,在元旦中午之前必須拜完年,否則就是無禮?!靶職q卑幼見尊長,必長跪叩首,尊長者坐而受之,不為禮。首必四叩,至三則跪而昂首若聽命者然,尊長者以好語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則不起也”[13]108。元旦黑龍江流域家家擔水抱柴回家,回家先叩門,室內問,室外回答“送財”,將水倒入鍋中,將柴草置于灶坑里,同時嘴里說:“添財,添財!”[20]67水讀為髓,柴讀為財,諧音達意。滿族家家跳“莽式”舞,“有男莽式、女莽式,兩人相對而舞,旁人拍手而歌”[10]248。

黑龍江流域人們對上元節(jié)非常重視,上元節(jié)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宵節(jié),卜魁城張燈五夜,用冰制作的壽星燈高五六尺,內燃雙火炬,遠望如同水晶人。[20]67節(jié)日食品是湯圓,湯圓多自制。扭秧歌是上元夜的主要習俗,“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傘燈賣膏藥者前導,傍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更舞,達旦乃已”[13]108-109。正月十六,滿族婦女有走步習俗,叫走百病,晚上一起在地面上打滾,叫“脫晦氣”[13]108-109。

這里的滿族過清明節(jié),主要活動是掃墓,富貴人家騎馬乘車前往墓地,而窮人則將祭品羅列炕桌上,女人頭頂炕桌前往,雖行數(shù)里,不用手扶,不會傾斜掉落,這是他們日常長期頭頂箱籠米糧練就的技能。[10]249新墳之上還要插佛朵,舊墳上插柳枝,皆表示后繼有人。所謂“佛朵”,滿語,五色紙條粘成的靈幡。[20]67

從西清的敘述中,我們可以得知,當?shù)厝艘策^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九月九重陽節(jié)和二月二,[20]62但在各個流寓文獻中并未有詳細的文字記錄。

在流寓文人著述中,我們所見黑龍江流域游戲活動并不多,主要有嘎什哈、打馬吊和打秋千。嘎什哈最受歡迎,男女老少均喜歡玩,“嘎什哈”就是獐、狗、麋鹿的前腿距骨,“或三或五,堆地上,擊之中者盡取所堆,不中者與堆者一枚”[13]114-115?!皩幑潘仫栔遥么蝰R吊,少年者尤甚。吊牌籌碼,皆致自京師,窮極工巧。凡賭不以銀,而以核桃、紅棗、豬、羊之類”[12]91。正月和二月期間,女孩喜歡架木打秋千,打秋千也叫打油千。[13]108-109

三、流寓文人民間文化調查活動評析

對黑龍江流域民間文化而言,流寓文人的調查和記錄具有開拓性,此前洪皓的《松漠紀聞》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等文獻雖然對黑龍江流域民間文化也有所記載,但前者是隨筆,返宋之后僅“追述一二”,后者是資料匯編,其中大量引用《松漠紀聞》的內容。流寓文人對黑龍江流域民間文化的調查和記錄十分詳細。

這些流寓文人的調查是成功的,成功源自以下兩方面因素:一方面他們熱愛這一事業(yè),所以投入了極大的熱情;另一方面他們都受到良好的教育,許多人出身仕宦之家,有的科舉中第,位達翰林院庶吉士和編修等高職,所以文化水平非常高。從歷史人類學的角度來審視這段歷史和流寓文人的活動是可圈可點的。

(一)流寓文人的調查方法和寫作特點

流寓文人對黑龍江流域的調查和記述活動均是自發(fā)的,和清政府沒有關系,他們的著作均是私人著述。流寓文人的調查有明確的目的和目標,就是要對這一地區(qū)的文化進行有效的記錄和記載。楊賓寫作《柳邊紀略》的目的是要保留歷史,因為“邊以外不設郡縣,無志又無他記載”[24]4,這一現(xiàn)象激發(fā)了他們?yōu)樗畹牡貐^(qū)撰寫志書的熱情。他們沿襲了我國傳統(tǒng)志書的寫作手法和寫作模式,無論是關注的內容,還是寫作的體例都是沿襲了中國傳統(tǒng)志書的模式。這一寫作手法在中原各地不足為奇,各地均有修志書傳統(tǒng),并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但對于黑龍江流域這一邊遠之地而言,卻具有開創(chuàng)性。

以今天人類學的標準來衡量流寓文人的調查活動,其調查方法基本具備了田野作業(yè)的規(guī)范性要求,所以是科學的調查方法。這些調查方法歸納起來有兩種:一種是訪談法,流寓文人非常喜歡訪談。西清“官黑龍江數(shù)載,公余,必檢署中書,摭拾舊聞,出遇村氓野老語國初故事,必駐足聽,歸必一一錄之”[5]2540。英和到卜魁后,“搜求民風、物產(chǎn)、官制、兵防等事”[5]2540,“逢人問風俗,即境識江山”[8]282。他們著述的主要資料來源之一就是訪談。二是參與觀察,這些流寓之人同當?shù)厝罕姶虺梢黄?,來往密切,所以黑龍江流域既是他們生活的場所,也是他們的田野調查點。張縉彥在寧古塔住了9年,“所至輒探奇搜奧,觴詠自得”[9]4。方式濟在戍所期間“游覽”各地。流寓文人雖然注重調查,但也重視文獻,流寓文人在調查和寫作過程中也查閱了相關的文獻資料。張縉彥在撰寫《寧古塔山水記》時查閱了《松漠紀聞》,西清在寫作《黑龍江外記》時參閱了《欽定盛京通志》,查閱了“幕府藏本”。流寓文人在地方性知識的敘述方面也互相借鑒,所以有一些描述性語言雷同。

流寓文人在寫作和著述過程中有意無意地運用了跨文化比較法。流寓文人作為外來者,在觀察和寫作過程中,都有意識地同自己的故鄉(xiāng)和中原,也就是文中所說的“吾鄉(xiāng)”“中土”“都下”“內地”進行比較,找出異同,這是他們的優(yōu)勢,因為他們在兩種文化環(huán)境中都生存過,對兩種文化都了解,有比較的可能性。

在文化態(tài)度上,他們基本都遵循了他者視角,即站在調查對象的視角理解其文化、闡釋其文化,所以在其著述中都做到了客觀、如實記錄。他們也都“入鄉(xiāng)隨俗”,對黑龍江流域民族文化采取了接受的態(tài)度,方拱乾有詩言“起居漸覺土風賢”[25]473。

(二)流寓文人調查材料的價值

流寓文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他們的著述既有文化價值,也有歷史價值。就文化價值而言,這些記述內容均是他們經(jīng)過調查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是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甚至親身經(jīng)歷,所以非常真實,是對清初中期黑龍江流域民間文化的生動如實的記錄,為后人保留了這一時期的文化樣態(tài)和樣貌。就歷史價值而言,流寓文人的記錄內容是清初中期黑龍江流域歷史的記憶和見證,是研究這段歷史的重要史料,黑龍江流域歷史因為他們的調查和記錄而變得生動和具體。這些被記錄下來的文化,有些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依然在當?shù)匮永m(xù)。從他們的記述中,我們能追溯黑龍江流域文化的原始樣態(tài),總結歸納每種文化的發(fā)展譜系。有些記錄的內容則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消失,我們可以通過這些著述得知曾經(jīng)的歷史。

當然,這些記錄和記載也有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現(xiàn)為缺乏全面性,筆者多次深入這一歷史現(xiàn)場調查,結合其他人的調查材料可知,流寓文人所記錄的內容有些是片面的,有些文化現(xiàn)象被忽略,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調查的對象和記述的內容多為城鎮(zhèn)居民和城鎮(zhèn)文化,而對農(nóng)村、農(nóng)家的關注、調查和記述較少。打獵本來是普通百姓從事的生產(chǎn)活動,但流寓文人記述的多是八旗兵丁和官府所從事的捕獵生產(chǎn)活動,但八旗官兵和官府所從事的狩獵生產(chǎn)都是為了滿足“充貢”和自己的娛樂生活,同普通百姓滿足生活之需有根本性的差異。流寓文人所記述的民居主要是城鎮(zhèn)也就是卜奎、寧古塔城里的民居,而對農(nóng)村中農(nóng)民的民居則記述較少或沒有。根據(jù)筆者的考察,農(nóng)村民居多種多樣,有土草房、馬架子、地窨子等多種樣式。二是階層的差異沒有體現(xiàn)出來。事實上,在民間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有階層差異,無論是物質層面還是精神層面差異性都很大,如居住的民居,根據(jù)筆者的考察,窮人在這一時期蓋不起像樣的房屋,多住馬架子或者地窨子,富人家有院落,而許多窮人家甚至都沒有院墻,沒有院墻的房屋民間稱之為光腚房。在節(jié)日食品方面,即便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能吃得上角黍、湯圓的家庭,[20]62在黑龍江流域一帶也不多見,筆者推測,他們所記錄的節(jié)日食物很可能僅流行于這些流寓文人家里,因為他們來自南方,有這一習俗,自己也會制作這些食物。三是對滿族文化記錄較多,而對這一地區(qū)的其他民族文化記述較少。事實上,在這一時期,黑龍江流域的少數(shù)民族已經(jīng)被清政府識別,并被編入八旗,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官府都有明確的族際界限,各民族文化既有共性,又有差異性。

但瑕不掩瑜,對于當時的人來說,做到如此程度已實屬不易。他們以自己的努力為我們保留和傳承了珍貴的文化資源和史料,如果沒有他們的到來,黑龍江流域的這段歷史和文化的書寫將是蒼白的。流寓文人群體的著述對黑龍江流域文化的保存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我們今天了解黑龍江流域地域文化的基礎性資料和史料,流寓文人因為他們的著述而彪炳史冊。

[參考文獻]

[1]西清.《黑龍江外紀》序[M]//西清.黑龍江外記.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2]楊賓.柳邊紀略:卷4[M]//楊賓,方式濟,吳桭臣.龍江三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3]趙爾巽.清史稿:卷499[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清史列傳:卷70[M].上海:中華書局,1928.

[5]萬福麟,張伯英.黑龍江志稿:卷60[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6]西清.黑龍江外記:卷4[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7]郭克興.黑龍江鄉(xiāng)土錄:敘例[M].高曉燕,校點.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8]英和.恩福堂筆記 詩鈔 年譜[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

[9]張縉彥.寧古塔山水記 域外集[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10]吳桭臣.寧古塔紀略[M]//楊賓,方式濟,吳桭臣.龍江三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11]方式濟.龍沙紀略:經(jīng)制[M]//楊賓,方式濟,吳桭臣.龍江三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12]楊賓.柳邊紀略:卷3[M]//楊賓,方式濟,吳桭臣.龍江三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13]楊賓.柳邊紀略:卷4[M]//楊賓,方式濟,吳桭臣.龍江三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14]方式濟.龍沙紀略:物產(chǎn)[M]//楊賓,方式濟,吳桭臣.龍江三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15]方拱乾.絕域紀略:樹畜[M]//徐宗亮,等.黑龍江述略.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16]方拱乾.絕域紀略:土地[M]//徐宗亮,等.黑龍江述略.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17]方式濟.龍沙紀略:飲食[M]//楊賓,方式濟,吳桭臣.龍江三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18]方拱乾.絕域紀略:風俗[M]//徐宗亮,等.黑龍江述略.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19]方拱乾.絕域紀略:飲食[M]//徐宗亮,等.黑龍江述略.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20]西清.黑龍江外記:卷6[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21]英和.卜奎紀略[M]//徐宗亮,等.黑龍江述略.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22]方式濟.龍沙紀略:屋宇[M]//楊賓,方式濟,吳桭臣.龍江三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23]西清.黑龍江外記:卷5[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4.

[24]楊賓.柳邊紀略自序[M]//楊賓,方式濟,吳桭臣.龍江三紀.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5.

[25]方拱乾.何陋居集[G]//《清代詩文集匯編》編纂委員會.清代詩文匯編:第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特約編輯 龍? ?晟】

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Record of Folk Culture in the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by the Floating Literati Group during the Middle School of the Qing Dynasty

YU Xuebin

(School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ourism,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Heilongjiang 150080,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middle school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a group of literati came to the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They were either exiles or those who came here to work as political advisors. Their main garrisons were Bukui and Ningguta. Famous scholars living in exile include Fang Gongqian, Zhang Jinyan, Zhang Ben, Yang Bin, Wu Guichen, Daoji, Fang Guancheng, Western Qing Dynasty, Yinghe, etc. They showed great interest in local geography and culture. During their stay in the Heilongjiang River Basin, they consciously conducted extensive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local local culture and formed a certain cultural atmosphere. Their works made a splash in history. In todays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their survey methods are comprehensive and scientific, and their records are authentic and rich, with important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values.

[Key words] the floating literati group; Heilongjiang basin; folk culture

[收稿日期]2023-04-16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冷門“絕學”項目和國別史等研究專項(19VJX146)

[作者簡介]于學斌(1964-),男,黑龍江肇州人,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北方民族歷史和文化。

1前人研究成果主要有:張?zhí)┫?、吳文銜:《方式濟與〈龍沙紀略〉》,《學習與探索》,1979年第5期;麻守中:《方觀承的〈卜魁竹枝詞〉》,《文學遺產(chǎn)》,1984年第3期;曹殿舉:《西清和他的〈黑龍江外記〉》,《文獻》,1983年第4期;馬麗、李德山:《清代東北流人方志文獻資料特點分析》,《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13年第2期; 劉磊、王玨:《清初流人詩與東北地域文化的“疏”與“合”》,《社會科學輯刊》,2015年第3期,等等。

猜你喜歡
民間文化
利用民間文化資源建構園本課程的現(xiàn)狀與對策*
——以屏南縣4所幼兒園為例
“一帶一路”背景下沿線的民間文化檔案保護
中文信息(2022年8期)2022-12-26 18:43:41
乳源再獲命名“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
源流(2021年11期)2021-03-25 10:32:07
關于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建設的法治規(guī)范與發(fā)展思路探析——以河北為例談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的事業(yè)發(fā)展和產(chǎn)業(yè)價值
民間文化元素在現(xiàn)代舞臺美術中的設計應用研究
吉林民間文化作家采風活動掠影
參花(上)(2017年9期)2017-09-16 05:04:12
關于加強民間文化人才隊伍培養(yǎng)的策略探究
西藏3個特色鄉(xiāng)入選“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xiāng)”
新西部(2015年1期)2015-07-31 18:10:59
關于民間文化人才培養(yǎng)和管理的對策思考
襄陽民間文化傳承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
应城市| 横峰县| 伽师县| 杭锦后旗| 肇东市| 隆德县| 兴义市| 石棉县| 始兴县| 呼和浩特市| 陵水| 延寿县| 锦屏县| 永清县| 东丰县| 汝城县| 库尔勒市| 绥化市| 辉南县| 兴化市| 新野县| 太康县| 利辛县| 四平市| 康保县| 峨眉山市| 紫云| 东安县| 洛阳市| 乌鲁木齐市| 津南区| 长顺县| 洪泽县| 祥云县| 拜泉县| 丹江口市| 苍南县| 崇阳县| 扶绥县| 祁东县| 义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