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蔣南翔在高等教育部的作為與思想

2023-06-05 14:12:33劉海峰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高考制度清華大學工作

劉海峰 趙 凱

(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在新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曾出現過各種各樣的著名人物,蔣南翔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人物之一。蔣南翔一生跌宕起伏,充滿傳奇,20世紀30年代他就在學生運動中提出“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的名言,后來參加革命。1949年后蔣南翔在當代中國高等教育史上大展宏圖,不僅長期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和黨委書記,而且在60年代還兼任過教育部副部長、高等教育部(以下或簡稱“高教部”)副部長,乃至高教部部長。“文革”爆發(fā)后蔣南翔受到沖擊。1977年蔣南翔擔任天津市委書記等職,1979年擔任教育部部長。關于蔣南翔的高等教育思想以往已有許多研究成果,本文將另辟蹊徑,探討過去很少人關注的方面,力圖在回顧高教部興廢和蔣南翔經歷的基礎上,主要就1965年1月蔣南翔作為高教部副部長的一次書面發(fā)言,以及1966年4月蔣南翔組織的“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來論述其執(zhí)掌高教部期間的作為與思想。

一、高教部的兩次興廢與蔣南翔執(zhí)掌高教部

作為共和國初期高等教育的主要領導機構,高教部兩度經歷了從醞釀到產生、從產生再到撤并的興廢過程。1960年1月,蔣南翔在擔任清華大學校長和黨委書記的同時,兼任教育部副部長,高等教育是其分管的一項重要工作。1964年7月,蔣南翔正式成為高教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并于翌年1月升任高教部部長,領導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在復雜的形勢下艱難前行。

(一)高教部的兩次興廢

1949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成立,下設高等教育司。建國伊始,教育事業(yè)千頭萬緒,教育部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很難集中精力謀劃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藍圖。由于缺少統(tǒng)一調配和整體規(guī)劃,各高校在改革過程中貪多冒進、因循守舊等問題時有發(fā)生。周恩來表示,為更好發(fā)揮高等教育的功能,需進行集中管理,教育部要“分為高等教育和普通教育兩個部”(1)周恩來.必須加強文化教育工作[A].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周恩來教育文選[C].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72.。加之“全面學蘇”背景下蘇聯高等和中等專業(yè)教育部的有益經驗為中國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供了良好參照,高等教育部便應運而生了。

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9次會議決定增設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由文化教育委員會指導。(2)1954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由國務院第二辦公室協(xié)助總理掌管。高教部成立初始,下設辦公廳、綜合大學教育司、教學指導司等部門,后有所調整。圍繞經濟建設的需要,高教部在完善領導體制、布局院系調整、推動教學改革、促進科研發(fā)展等方面積極履行職責,發(fā)揮領導全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功能。

步入第二個“五年計劃”后,國家管理體制有所改變,許多單位的管理權已下放給地方。經過院系調整,高等教育基本步入了穩(wěn)步發(fā)展的軌道,加之中蘇關系的惡化促使中國尋求建立更加適應國情的教育管理體制,在周恩來的提議下,1958年2月,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決定將高教部與教育部合并為教育部,由此,高教部暫時完成了歷史使命。

受到“左”傾干擾,權限下放后許多地方盲目追求高指標,出現了教育事業(yè)的“大躍進”和“浮夸風”。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確定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高等教育事業(yè)在八字方針的引導下逐步走上正軌。為加強領導,使高等教育在數量與質量上協(xié)調發(fā)展,國務院第137次全體會議決定將教育部分為高教部和教育部。1964年7月,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24次會議正式將教育部一分為二,高教部再次擔負起了領導全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職能。

高教部二度成立后,設立了辦公廳、第一司(研究生)、第二司(本科)、第三司(業(yè)余)等部門。但在“左”傾影響下,高等教育穩(wěn)定發(fā)展的局面并未持續(xù)下去,對教育形勢的錯誤估計使高等教育界在“文革”中首先受到沖擊。1966年7月,中共中央決定將高教部和教育部再次合并為教育部,由國務院負責具體的合并工作,至此,高教部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蔣南翔的傳奇經歷

作為特殊時代的特殊人物,蔣南翔的一生與教育事業(yè)結下了不解之緣。1932年9月考入清華大學后,他積極參與各類愛國活動??箲?zhàn)期間,蔣南翔歷任北方局青委委員、全國學聯黨團書記、中央青委宣傳部部長等職務,并當選中共七大候補代表。1945年10月,蔣南翔赴東北開辟青年工作,并于1949年1月被調回中央青委,在青年團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和隊伍建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52年11月,蔣南翔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校長,從此開始了長達14年的掌校之路。在此期間,蔣南翔積極探索適應國情的高等教育辦學模式,并于1956年6月當選清華大學黨委書記。在蔣南翔的帶領下,清華大學形成了獨特的辦學風格,他所提出的“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真刀真槍作畢業(yè)設計”“兩個肩膀挑擔子”“又紅又?!薄盀樽鎳】倒ぷ魑迨辍薄案杉Z與獵槍”等教育理念和實踐路徑,為學校的長足發(fā)展提供了絕佳思路。擔任教育部和高教部領導后,蔣南翔依舊親自參與清華大學的建設事業(yè)。經過不懈努力,學校學科布局漸趨優(yōu)化,教學質量日漸提高,科研水平逐步提升,校園面貌大為改觀,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科學研究成果不僅在全國范圍遙遙領先,在國際上也產生了不小影響。

(三)蔣南翔執(zhí)掌高等教育部

憑借遠見卓識和領導清華大學的突出成績,蔣南翔深受中央高層青睞。早在1953年9月,他就兼任中共北京市委高等學校委員會第一書記,領導北京高校取得了快速發(fā)展。1960年1月,蔣南翔被任命為教育部副部長,同年7月任教育部黨組副書記。1964年高教部再度成立,蔣南翔即擔任副部長、黨組副書記,翌年1月任高教部部長、黨組書記,6月擔任高教部黨委書記,直至1966年7月高教部被裁并。

擔任教育部副部長期間,蔣南翔分管高等教育。他先后兼任全國回國留學生工作領導小組組長、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對留學教育、科學研究等用力甚多。1961年3月,教育部開始草擬大、中、小學工作條例,蔣南翔將主要精力用在了高校工作條例的制定上。(3)這一時期,蔣南翔還主持起草了“中學五十條”和“小學四十條”。1964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成立學制問題研究小組,蔣南翔任副組長,研究小組召開了多次會議,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關于學制改革問題的報告》和《學制改革初步方案(征求意見稿)》,這兩份文件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和指導意義。但由于“文革”的爆發(fā),學制改革遭到嚴重破壞。他在總結過往經驗的同時,多次通過座談會、實地調研等方式聽取建議,在此基礎上擬定了《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即“高教六十條”)。經過反復商討修改,“高教六十條”于9月14日獲得通過,毛澤東滿意地說:“總算有了自己的東西”。為貫徹這一條例,蔣南翔等人主持召開了直屬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工作會議、高等學校研究生工作會議等一系列會議,細化了“高教六十條”的規(guī)定,為高等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此外,蔣南翔還參與了高校和專業(yè)調整、專業(yè)目錄修訂、教材建設等工作。這一時期,全國高等教育實現了穩(wěn)步發(fā)展,許多優(yōu)秀成果相繼涌現,形成了高等教育與經濟建設同頻共振的良好局面。

進入高教部后,蔣南翔全身心投注到了高等教育事業(yè)中。在復雜的政治形勢下,他以冷靜的心態(tài)思索著高校發(fā)展問題。通過一連串的研討和部署,高教部推動了高校政治部的建立和政治理論課的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強?!掇r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即“二十三條”)發(fā)布后,蔣南翔在一系列座談會上與各高校領導研究制定了《對高等學校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一些意見》(簡稱《意見》)。不同于“二十三條”,《意見》立足實際,對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簡稱“社教”)做出了較為客觀的估計。盡管《意見》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左”的影響,但在當時的形勢下,蔣南翔“用心是良苦的,為了教育事業(yè)甘冒風險”(4)方惠堅等.蔣南翔傳[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299.。

此外,蔣南翔還秉持穩(wěn)中求進的理念,在學制、課程、科研、教法等方面的改革問題上采取了周致穩(wěn)妥的辦法。1964年9月,高教部發(fā)布的《關于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的意見》指出,要積極地、有步驟地進行教學改革,在普遍“小改”,有重點“中改”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大改”方案。1965年12月至1966年1月,在全國半工(農)半讀高等教育會議上,蔣南翔強調要以“決心要大,步子要穩(wěn)”的精神進行半工半讀試驗和全日制高等學校的改革,保證教育質量。在蔣南翔等人的帶領下,高等學校保持了較為穩(wěn)定的教學秩序,建立了一系列的科研機構,成為培養(yǎng)高端人才的母機。可以說,這一時期高等教育成就的取得,與蔣南翔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二、從一篇書面發(fā)言看蔣南翔在高教部任上思想的承繼

以下將以小見大,從蔣南翔的一篇重要書面發(fā)言,來管窺其在高等教育部任上的作為與思想。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期間,周恩來代表國務院作《政府工作報告》,闡明了教育革命的具體方針。在此基礎上,蔣南翔作了書面發(fā)言,除回顧教育革命取得的成果外,他重點圍繞“破除蘇聯框框”的問題,從“五對關系”入手進行了細致論述,這些言論反映了蔣南翔教育思想的延續(xù)性與繼承性。

(一)指導思想上的“技術至上”與“政治掛帥”

在蔣南翔看來,堅持黨的領導,突出“政治掛帥”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事業(yè)長久發(fā)展的根本保障,政治思想上的社會主義革命對培養(yǎng)“紅”字當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但蘇聯的高等教育以“技術至上”為指導思想,對學生的要求是“只專不紅”,長此以往將產生極為嚴重的后果。他援引蘇聯專家巴巴諾夫指導清華大學教學改革的例子,強調過度重視技術會使部分教師思想退化,甚至埋怨政治工作“使自己損失了幾千小時”(5)高等教育部蔣南翔副部長的發(fā)言[Z].北京:清華大學檔案館(劉海峰教授2023年7月5日捐贈給清華大學檔案館,未編號).。因此,蔣南翔指出,在指導思想上,要堅持“政治掛帥”,反對“技術至上”,不斷鞏固和擴大高校馬列主義的陣地。

關于“政治”與“技術”的辯證關系,蔣南翔曾進行過細致闡述。他認為,政治是衡量師生質量的決定性因素,要通過無產階級立場和階級觀點的教育、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人生觀教育、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政治思想運動和經常性的思想工作,幫助師生逐步達到“紅”的要求。慮及思想政治教育的長期性和滲透性,蔣南翔強調除專門的政治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活動外,還要在其他課程和日常生活中貫穿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使廣大師生潛移默化地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擁護黨的領導。此外,蔣南翔也指出,“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擔任教學工作”(6)關于進一步發(fā)揮教師作用的規(guī)定(第六次稿)[A].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六卷(第六分冊)[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3.42.,“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7)關于學生工作中一些問題的界限(草案)[A].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六卷(第五分冊)[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154.。從某種程度而言,技術與業(yè)務屬于“大政治”工作,政治要統(tǒng)帥業(yè)務,但不能替代業(yè)務,應認識到“紅”與“專”之間相輔相成、互為統(tǒng)一的關系。因此,蔣南翔強調在堅持“政治掛帥”的前提下,還要讓廣大師生扎扎實實打好業(yè)務基礎,學好技術,從而更好地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

(二)組織工作上的“專家至上”與“群眾路線”

蔣南翔認為,在黨的領導下,中國高校堅持走群眾路線,高等教育事業(yè)通過集體智慧實現了快速發(fā)展。反觀蘇聯的高等學校,校長、教研組主任掌握了話語權,重大問題由教授組成的學術委員會決定,高校領導眼中只有專家,沒有群眾,教師也不聽取學生意見,只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辦事。巴巴諾夫在清華大學工作期間,曾言“教師要有教師的尊嚴,教課內容不能聽學生的意見”,蔣南翔對此言論提出批評,認為蘇聯將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視為“法律”的做法,完全抹殺了廣大群眾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8)高等教育部蔣南翔副部長的發(fā)言[Z].北京:清華大學檔案館(劉海峰教授2023年7月5日捐贈給清華大學檔案館,未編號).

群眾路線是蔣南翔高等教育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執(zhí)掌清華初始,他便赴東北進行了一個月的實地考察,在與一線群眾的接觸中了解到工業(yè)建設對高等人才的迫切需求,由此初步繪就了辦學藍圖。在與師生討論的過程中,蔣南翔總能仔細傾聽、認真記錄,因此清華師生很愿意在他面前吐露心聲。在蔣南翔的影響下,校領導紛紛深入基層加強干群聯系,眾多學子也積極投身社會,與工農群眾廣泛交往。擔任教育部和高教部領導后,蔣南翔依舊將群眾路線作為指導工作的核心理念。如“高教六十條”就是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制定的,蔣南翔在起草過程中不僅分析了大量一手材料,還邀請高校師生深入座談征求意見。在“社教”中,他親自帶隊蹲點,領導學生與廣大群眾打成一片。1965年后,他還力求每周做一次實驗,以“保持與基層的聯系”(9)何東昌.真正的教育家是不朽的[A].清華大學《蔣南翔紀念文集》編輯小組.蔣南翔紀念文集[C].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131.,群眾路線中的親身經歷與直觀體驗,大大提高了其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三)教育原則上的“書本至上”與“實踐歷練”

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是高等教育必須要處理好的關鍵問題。蔣南翔強調,要通過理論聯系實踐的方式,使學生在德、智、體諸方面主動得到發(fā)展。但蘇聯的高等教育事實上只強調書本知識,學生在上課學時多、考試時間長、教師重灌輸的情況下,常常通過各種方式逃避沉重的學習負擔。長此以往,學生會陷入死讀書、讀死書的泥潭,最終跌進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的深淵。在此基礎上,蔣南翔談到了勞動問題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關系。他表示,蘇聯的高等教育忽視了體力勞動在改造思想、團結工農方面的作用,這種做法導致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兩極分化,使高級知識分子成為盤踞在勞動人民之上的精神貴族,成為資產階級進攻社會主義的社會基礎。(10)高等教育部蔣南翔副部長的發(fā)言[Z].北京:清華大學檔案館(劉海峰教授2023年7月5日捐贈給清華大學檔案館,未編號).

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聯系,是蔣南翔在高等教育實踐中的一貫做法。他認為,理論與實踐都很重要,但實踐是第一位的,忽視實踐會使理論成為冰冷的文字符號。此外,他也強調應克服單純重視理論或實踐的片面觀點。掌校清華期間,蔣南翔通過創(chuàng)建校辦工廠、設立“三聯基地”等方式,引導師生跳脫“象牙之塔”的束縛,在實踐中學習“活的知識”。在他的推動下,1958年起清華大學的畢業(yè)設計轉為“真刀真槍的實際歷練”,學生在真實的勞動場域中練就了本領,“還沒有走出校門,就已經為國家建設出了力”(11)趙軍.往事的記憶[A].奚和泉.半個世紀清華情:清華大學1965屆校友入學50周年紀念文集(1959-2009)[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92.。走上教育部、高教部的領導崗位后,蔣南翔將清華經驗推廣到全國范圍。1965年,北京共有1.1萬余名師生到全國各地400多個廠礦企業(yè)進行了幾千項“真刀真槍”畢業(yè)設計(12)北京高等工業(yè)院校畢業(yè)設計匯報展覽工作總結[A].陳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選編(1949-1976)[C].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851.,高教部直屬工業(yè)院校共有1.6萬余名畢業(yè)生的4000項課題結合實際展開,占畢業(yè)生總數的95%(13)安洪溪.蔣南翔理論聯系實際教育思想在清華的實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9,(3):5-10.。

除強調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外,蔣南翔還要求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體力勞動,以實現“知識分子勞動化”的培養(yǎng)目標。在蔣南翔等人的推動下,高教部發(fā)布了《關于高等學校畢業(yè)生勞動實習試點情況和今后工作意見的報告》,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高等學校畢業(yè)生勞動實習試行條例》,為畢業(yè)生勞動實習制度的落地生根提供了政策保障。與此同時,蔣南翔也指出,“知識分子勞動化”并不是要發(fā)展到學生不念書、不學習的地步,相反地,它要求學生首先做一個普通的勞動者,進而成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共產主義勞動者,(14)建設共產主義大學,做共產主義勞動者——蔣南翔在迎新會上的講話摘要[N].新清華,1958-09-19(3).真正實現“創(chuàng)造新經驗,開辟新道路”。

(四)知識分子政策上是否要“團結、教育和改造”

在知識分子問題上,蔣南翔始終堅持團結、教育、改造的原則。他認為,斯大林時代蘇聯始終沒有將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作為一個重大方針問題研究解決:一方面,對于革命前遺留下來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采取了簡單排斥的辦法;另一方面,對于革命后培養(yǎng)起來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放棄了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認為可以“自來紅”。在此影響下,蘇聯高校僅把政治課看作“知識”課,不抓學生的“活思想”,最終使課程失去了戰(zhàn)斗性。蔣南翔對蘇聯專家“反對在政治課教學中提出聯系實際、改造學生思想”的觀點進行了猛烈抨擊,認為不抓知識分子思想改造,“資產階級思想就得以乘虛而入,一天天滋長和泛濫起來”(15)高等教育部蔣南翔副部長的發(fā)言[Z].北京:清華大學檔案館(劉海峰教授2023年7月5日捐贈給清華大學檔案館,未編號).。

早在延安整風運動時期,蔣南翔就強烈反對知識分子問題上的嚴重偏向。他主張通過新老合作、團結互助的方式,充分發(fā)揮知識分子在教育事業(yè)和國家發(fā)展中的作用,并為他們的成長提供物質和精神的雙重保障。在“高教六十條”中,蔣南翔專門談論了如何正確執(zhí)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1961年后,教育部和高教部頒發(fā)多個文件,并在全國重點高校試行教師休假制度,為教師的教學、科研和業(yè)務進修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蔣南翔也強調應加強黨對知識分子的領導,把知識分子世界觀的改造擺在首位,其次才是解決業(yè)務問題。在改造過程中,應采取擺事實、講道理、說服教育、自我批評等方法,不能使用“簡單粗暴和壓服的方法”(16)高等學校突出政治活學活用毛主席著作必須把知識分子世界觀的改造擺在首要地位[N].人民日報,1966-04-11(2).。蔣南翔表示,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能夠幫助知識分子學習和接受馬列主義,保護青年一代不受資產階級思想毒害,進而引導“高等教育和科學、文化事業(yè)更明確地走上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17)蔣南翔在中共中央關于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的發(fā)言[A].陳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獻資料選編(1949-1976)[C].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83.。

在分析“五對關系”的基礎上,蔣南翔最后總結道,“蘇聯的高等教育,實際上保留著資產階級教育的一套舊傳統(tǒng)”,因此,要“破除蘇聯的框框,勇敢地走我們自己的路”,引導師生員工“直接參加當前的階級斗爭、生產斗爭、科學實驗”,“在三大革命運動的實際斗爭中,培養(yǎng)三大革命運動的積極戰(zhàn)士”。(18)高等教育部蔣南翔副部長的發(fā)言[Z].北京:清華大學檔案館(劉海峰教授2023年7月5日捐贈給清華大學檔案館,未編號).

事實上,關于如何學習外國教育經驗的問題,蔣南翔一直主張既要防止冒進,也要防止保守,應真正做到“為我所用”。他曾多次表示,學習蘇聯經驗十分重要,同時也不能拒絕資本主義國家教育的有用東西,但要反對“教條主義”籠罩下的照搬照抄。即使到了1966年2月,蔣南翔依舊認為,“我們學習了蘇聯,對教學改革有幫助,教學質量也有所提高”,不過總的來說還是“缺乏獨創(chuàng)精神”。(19)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奪取科學研究和畢業(yè)設計的更大豐收——蔣南翔校長在第七次科學討論會、1966年畢業(yè)設計動員大會上的講話(摘要草稿)[A].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六卷(第四分冊)[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367.但在這次書面發(fā)言上,蔣南翔卻罕見地對蘇聯的高等教育進行了全面批判,部分觀點甚至有些夸大的成分,究其原因,除個人因素外,更為重要的是這次發(fā)言的特殊時空背景。

此一時期,中蘇關系持續(xù)交惡,面對西方國家和蘇聯的威脅,毛澤東提出要“反帝防修”,摧毀各國反動派的陰謀。1964年后,國內“左”傾的急性病又逐漸發(fā)展起來,在文化教育領域,“毛主席春節(jié)座談會上的講話及后來同毛遠新的談話,事實上已成為當時我國教育界,特別是高等學校工作的最高準則”(20)劉冰.風雨歲月:1964-1976年的清華[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22.。1964年10月至11月,懷仁堂會議召開。會上,一些人持續(xù)抨擊教育界和文化界所謂的“修正主義”,蔣南翔雖盡力將發(fā)言往正確方向引導,但未奏效。同年12月,高教部召開了直屬理工科院校會議,部分人士再次刮起了“階級斗爭”之風,不僅強烈批判“高教六十條”,更直言“高教部的領導不抓階級斗爭”。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中共中央專門開會討論“社教”問題,會議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矛盾是本次運動的主要矛盾,要防止用“和平演變”的方式恢復資本主義的做法。在“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下,蔣南翔也在思索著高等教育領域的種種變化。另一方面,這一書面發(fā)言是在全國人大會議上進行的,不同于校園中的當眾演講,更有別于私下與同事或師生的交流討論,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態(tài)度和立場,同時也是新一任高教部部長的“公開宣誓”,需要與中央高層的言論和精神同頻共振??v觀蔣南翔這一階段的作為和思想,大體而言,他在高等教育領域還是能夠做到實事求是、涅而不緇的。

三、蔣南翔招生考試思想與1966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

招生是高等教育的入口與起點,招生考試工作歷來是高等學校的大事,如何科學合理地招收學生,是高教部和所有高校都要面對的問題。(21)劉海峰.跌宕起伏:中國高校招生考試70年[J].高等教育研究,2019,(11):9-22.蔣南翔十分重視通過考試選拔高質量的人才,認為它是高校教育事業(yè)的“第一道關卡”。1966年4月,高教部召開了“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從中可見“文革”前夕蔣南翔維護高考制度的良苦用心。

(一)蔣南翔招生考試思想摭論

蔣南翔對高校招生考試的重視與他提倡的高等教育“質量第一”的理念是密切相關的。他認為高等教育如果沒有質量上的提高,無法依靠本土人才獨立解決工業(yè)建設中的“卡脖子”問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將面臨嚴峻挑戰(zhàn)。為使高等教育“成為提高全國科學技術水平的有力杠桿”,首先需要“提高高等學校入學學生的質量”。(22)蔣南翔.為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而努力——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發(fā)言[A].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清華大學.蔣南翔文集(下卷)[C].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671.為保證招生質量,蔣南翔認為一方面應把好“考試關”,在文化成績上嚴格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把好“審查關”,加強對政治條件和健康狀況的把控。1962年8月,蔣南翔在清華大學黨委工作會議上反思了1958年以來“考試關不嚴,招生有問題”的情況,要求提升招考工作的效率。1963年1月,在高等學校研究生工作會議上,蔣南翔再次強調,保證招收最優(yōu)秀的學生,是提高研究生質量的首要環(huán)節(jié)。1964年6月,蔣南翔在中央工作會議華東組會上回顧了1953年以來高校招生人數的變化,指出“大起大落”“發(fā)展過快”是過往工作的主要教訓。在此基礎上,他主張適度降低招生總數,提高招生質量,在試行招收退伍士兵、在職人員、勞動知識青年的過程中總結“提高文科和師范專業(yè)招生質量”的經驗。

在蔣南翔等人的推動下,高校招生考試中注重質量的理念融入到了各類教育文件中。如“高教六十條”規(guī)定,“培養(yǎng)研究生,必須選拔優(yōu)秀人才,嚴格保證質量,寧缺毋濫”,“要經過審查和入學考試,合格者方得錄取”。(2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A].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4冊)[C].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510.1963年4月頒發(fā)的《高等學校培養(yǎng)研究生工作暫行條例(草案)》強調,高校招收的研究生應該“思想進步、業(yè)務優(yōu)秀、身體健康”,所有研究生“入學前必須經過考試,合格者方得錄取”,招生工作由教育部統(tǒng)一組織。(24)高等學校培養(yǎng)研究生工作暫行條例(草案)[A].何東昌.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C].???海南出版社,1998.1168.此外,蔣南翔還領導制定了《清華大學研究生工作暫行細則》,其中特別強調“經政治審查和健康檢查合格,學業(yè)考試成績符合本校錄取標準者,方可錄取為本校研究生”(25)清華大學研究生工作暫行細則[A].清華大學校史研究室.清華大學史料選編第六卷(第四分冊)[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444.。在嚴格的招考制度下,高校新生的綜合素養(yǎng)普遍得到了提升,這些舉措為培養(yǎng)又紅、又專、又健康的優(yōu)秀人才奠定了最初基礎。

(二)從“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看蔣南翔維護高考制度的努力

1962年9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后,階級斗爭的嚴重性逐漸被擴大化和絕對化,國內政治形勢的變化對高考制度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一時期,毛澤東多次對考試制度提出質疑,認為這種“對付敵人的辦法”不利于學生主動、全面的發(fā)展。激烈的競爭下,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同樣頗受詬病,有人認為“現行高考制度是產生修正主義的禍根”(26)批評現行高考制度的三個材料[A].楊學為.高考文獻(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84.。

在復雜的政治形勢下,蔣南翔堅持認為要通過考試的方式選拔高質量人才,同時也要對高考制度進行必要改革,但改革過程必須穩(wěn)步推進。1964年5月,中共中央批轉了高教部黨組《關于改進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強調在政治、學業(yè)、健康條件都合格的情況下,“仍應按照他們的報考志愿順序和考試成績,分段擇優(yōu)錄取”;對部分知識青年采取推薦與考試相結合的辦法,當考試成績達到最低錄取線時予以優(yōu)先錄取。(27)高等教育部黨組關于改進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A].楊學為.高考文獻(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89-490.1965年6月,高教部就高考分段錄取的標準提出了更為細致的操作辦法,同時強調“應該在保證政治質量的前提下,嚴格挑選學業(yè)成績好和身體健康的新生入學”(28)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關于一九六五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B].廈門大學檔案館人事處檔65-41.。也就是說,在突出政治掛帥、階級斗爭的環(huán)境下,高教部盡管降低了高考成績在招錄過程中的權重,但仍然肯定了考試的必要價值。

經過一系列調整,1965年高校招錄工作圓滿完成。但這一時期,社會上仍充斥著批評高考制度的聲音,特別是杭州會議(29)1965年12月21日,毛澤東在杭州會議上批評了現行教育制度,認為教育應當改造,并圍繞“如何使學生接觸實際”提出了建議。后,要求“廢除考試”的呼聲此起彼伏。1966年1月,高教部圍繞高校招生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以蔣南翔為首的大多數部內領導認為,通過考試選拔學業(yè)質量好的學生仍是比較好的方式。會后,高教部專門制定了《關于改進一九六六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討論提綱)》,提出應實行統(tǒng)一招生和“廠來廠去”“社來社去”的招生方式,并設想了多種統(tǒng)一招生的具體辦法。

考慮到高考制度涉及多個方面、不同階層,1966年4月6日至14日,在高教部部長蔣南翔、副部長劉子載等人的組織下,高教部召開了“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邀集部分省市高教、教育廳(局)長,中宣部、團中央等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北京地區(qū)十余所大、中學校的校院長、黨委書記等36個單位的41人共同商討高校招生問題。4月6日,蔣南翔首先就座談會的目的、要求、開法等作了發(fā)言。他簡要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招生的發(fā)展歷程,認為十幾年的招生工作,認真貫徹了黨的路線方針,基本完成了每年招收新生的任務,因此成績是主要的,應予以肯定。同時,招生工作也要把“不斷革命”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蔣南翔要求在場人員充分發(fā)揚民主,圍繞“怎么選”“除了統(tǒng)一招生以外,有沒有更好的辦法”“統(tǒng)一招考的辦法還要不要”“分數要不要看”等問題大鳴大放,大揭大議,在交流討論的基礎上形成合理周致的改革方案,并報送中央最終定奪。(30)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簡報[A].楊學為.高考文獻(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88-589.

此后幾日,在場人員紛紛發(fā)言,對高考制度的由來、高考與中學教改的關系、高考“指揮棒”效應、招生錄取是否“政治掛帥”、保送是否會降低招生質量、是否實行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方式、是否將高考和高中畢業(yè)考試相結合等問題進行了充分討論。會上,蔣南翔的言論得到了眾人響應,大多數人認為高校招生工作逐年有所改進,同時也提出了一些客觀存在的問題。但也有部分參會者對高考制度進行了猛烈抨擊,形成了批判招生過程、否定考試形式的觀點。綜合來看,與會人員對以下幾個問題有著較多的爭論。

第一,招生錄取是否“政治掛帥”。一些人認為,高考的中心問題集中在學業(yè)上,“一分之差,‘上天’(升大學)‘入地’(下鄉(xiāng)種地)”,能否進大學,分數是前提。盡管招生工作強調選拔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三好學生”,但這不是突出政治的“一元論”。另一些人指出,高考錄取新生做到了“三榜定案”,并且首先考慮的就是政治因素,凡政治條件不達標的考生,即便分數再高,也不會被錄取。四川省高教局副局長還以1965年四川高考“80分以上落榜的500多人,70-79分落榜的2000多人,原因就是政治條件不好”(31)同上,603.為例,來說明高考是“政治掛帥”,而非“分數決定一切”。

第二,高考“指揮棒”效應是否阻礙了中學教改。部分觀點強調,高考“指揮棒”效應是影響中學教改的關鍵因素。中學擔心大幅度教改會影響學生升學,故而畢業(yè)班的積極性比非畢業(yè)班的差一些,涉及高考的科目比不涉及高考的科目幅度會小一些。面對偏、難、怪的題目,教師不得不給學生補充許多知識,重重壓力造成學生精神緊張,影響了“少而精”原則的落實。另一種意見指出,高考對中學教改并不起決定作用,相反地,中學教改改得好,學生質量就會提高,升學人數也會增多。中學只要幫助學生將“一顆紅心,多種準備”的觀念內化于心,就不會影響教改的開展。此外,各方緊張的情況主要不是由高考引起的,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供需矛盾、三大差別和“惟有讀書高”的傳統(tǒng)思想。

第三,是否廢除考試制度。少數人認為,高考是典型的“一考定終身”,存在較大的偶然性,加之考試內容無法反映學生的真實思想和實際能力,體現不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因此主張廢除考試,通過保送的辦法招收新生。更多人表示,高考盡管存在局限性,但也有相對的準確性,能夠保證招生質量,而保送沒有統(tǒng)一標準,無法保證招生的公平與質量,且容易產生矛盾,增加中學負擔。在三大差別仍舊存在的情況下,特別是找不到合適的替代方式之前,應繼續(xù)保留考試制度。考慮到高考制度的弊端,部分與會者表示,可以通過推薦、保送、考試、選拔相結合的方式,增加某一方面有特長學生的入學機會。

第四,高考是否“產生修正主義的禍根”。一種意見認為,高考沒有積極主動地向工農開門,成為某些學生向上攀爬的階梯,為改變命運,他們將群眾路線與階級路線拋卻腦后,這是典型的修正主義表現。另一種意見指出,高考貫徹了黨的階級路線,對考生的政治情況進行了嚴格審查,促使三大差別不斷縮小,新生中工農子女比例逐年上升,因此,“高考是修正主義禍根”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更重要的是,修正主義產生與否取決于各階段的教育過程,而非短短三天的高考。

除以上爭論外,還有人提出了現行高考制度的其他問題,包括“沒有徹底貫徹主席的指示”“不適應目前形勢”“政審面偏寬”“考試科目多”等。4月14日,劉子載對本次座談會進行了總結,在肯定過往成績的同時,他表態(tài)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步伐要邁得大一些,但并未同意廢除高考制度的建議。4月18日,高教部整理發(fā)布了《關于高等學校招生爭論的幾個問題》,在這份總結報告中,批判高考制度的文字占比遠遠小于肯定高考制度的文字占比,從中也可看出高教部維護高考制度的內在態(tài)度。

6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了高教部黨委《關于改進一九六六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報告吸收了座談會中的部分意見,如各地可以小范圍試行保送入學的辦法;招生工作主要下放到地方辦理;經過三大革命運動鍛煉的知識青年,報考文科可申請免試外語,減少考試科目;參加統(tǒng)一考試的考生,只要政治思想好,學業(yè)成績達到要求,高校文科可根據志愿擇優(yōu)錄取,不再按分數高低分段錄取;招生考試不出死記硬背、繁瑣生僻的題目等。(32)中共中央批準高等教育部黨委《關于改進一九六六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請示報告》[A].楊學為.高考文獻(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14-615.從報告看,高教部對高校招生辦法(特別是文科)進行了重大調整,但仍然沒有指出要取消高考制度。

與此同時,這一時期通過“教育革命”徹底變革既有教育模式的呼聲愈演愈烈,最終高考制度成為了這場變革的突破口。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了《關于高等學校招生工作推遲半年進行的通知》,指出高校招生考試的辦法“基本上沒有跳出資產階級考試制度的框框”(33)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改革高等學校招考辦法[N].人民日報,1966-06-18(1).,必須徹底改革,為研究和制定新的辦法,1966年高校新生招收工作推遲半年進行。7月24日,又規(guī)定“從今年起,高等學校招生,取消考試,采取推薦與選拔相結合的辦法”(34)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改革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A].楊學為.高考文獻(上)[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27.。至此,蔣南翔悉心維護的高考制度,正式宣告廢止。

1966年6月,蔣南翔被批斗,與此同時,高教部和教育部其他一些領導也陸續(xù)被批斗。“文革”期間,“招委會文革小組”把蔣南翔稱為“中國赫魯曉夫的忠實干將”,將其精心組織的“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座談會”比作“打著紅旗反紅旗的黑會”,認為其目的是要“為舊的高考制度涂脂抹粉”,“借改革舊的高考制度之名,行保護舊的高考制度之實”。座談會中提出的部分觀點,如“我們的高考制度,既不是歐美的,也不是蘇修的,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對高考制度應該一分為二的來估計”“總的說來是完成了任務,保證了質量,成績是主要的”等,也遭到了猛烈的批判。(35)招委會文革小組.高考制度必須徹底批判[A].陜西省高等學校招生委員會辦公室文革小組.高考制度批判[C].1968.5.

“文革”結束后,蔣南翔積極建議國家盡快恢復高考,并被鄧小平所采納。1977年10月21日恢復高考政策的消息正式公布,在中斷11年后,這項惠及千百萬知識青年的招生制度,再次登上了歷史舞臺。

在新中國歷史上,同時擔任教育部、高教部主要領導和大學校長的,蔣南翔是唯一特例。(36)劉超,李越.蔣南翔與“新清華”之塑造——兼論其對宏觀教育之貢獻[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3,(6):10-17.作為新中國成立后清華大學的首任校長,蔣南翔帶領師生取得了眾多開創(chuàng)性成就,因此成為人所公認的“清華之魂”。而且,蔣南翔也是新中國高教事業(yè)的重要奠基人之一。雖然在高等教育部任職時間不長,但蔣南翔在教育部和高教部任職期間,憑借獨創(chuàng)性的教育思想,開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實踐,為建立具有鮮明特色的社會主義高等教育體系打下了堅實基礎。蔣南翔曾言,“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無所畏懼的”,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特別是擔任高教部部長后,蔣南翔在“左”的風浪中依舊能夠實事求是,堅持立場,領導高等教育在復雜的形勢下艱難前行。即使“文革”期間身陷囹圄,他也不屈不撓,敢于斗爭,展現了共產黨人的崇高品德。蔣南翔的一生,是為教育事業(yè)鞠躬盡瘁的一生,也是“為真理而奮斗的一生”(37)共產主義戰(zhàn)士、青年運動領袖、教育事業(yè)功臣蔣南翔同志為真理奮斗一生[N].人民日報,1988-05-25(3).。

猜你喜歡
高考制度清華大學工作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在線學習(2022年4期)2022-05-31 22:38:44
我的清華大學自主招生經歷
不工作,爽飛了?
桃之夭夭B(2017年8期)2017-10-25 14:53:20
他永遠是我們的老學長——清華大學受助研究生來信摘編
中國火炬(2015年4期)2015-07-31 17:39:29
我要出艙工作
他山之石:看巴西高考制度如何改革?
再說還有工作忙
兒童繪本(2015年6期)2015-05-25 17:55:54
選工作
唐朝科舉制度對當今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高考制度改革:我們準備好了嗎?
怀仁县| 醴陵市| 嵊泗县| 定安县| 界首市| 宕昌县| 德阳市| 黑龙江省| 红原县| 明溪县| 仲巴县| 滨海县| 原阳县| 南投县| 沙洋县| 大足县| 林芝县| 札达县| 山西省| 新河县| 焉耆| 邯郸市| 靖江市| 曲沃县| 庆阳市| 府谷县| 陆丰市| 新巴尔虎左旗| 澜沧| 紫金县| 阿拉善左旗| 子洲县| 苏州市| 永靖县| 长治市| 定南县| 长宁县| 高台县| 留坝县| 普定县| 峨眉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