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雙一流”背景下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研究
——基于爬蟲技術對高校調研行為的實證分析

2023-11-18 04:00:52田貴平趙婷婷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雙一流一流調研

田貴平 趙婷婷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191;2.廈門大學 教育研究院,福建 廈門 361005)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雙一流”政策走向深入,人們愈加認識到其不僅僅在于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本身,更在于提升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翁鐵慧(1)翁鐵慧.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 努力建設高等教育強國[J].中國高教研究,2019,(11):1-4.、馬陸亭(2)閻鳳橋.我國高等教育“雙一流”建設的制度邏輯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11):46-50.、閻鳳橋(3)劉貴華等.“雙一流”建設突破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25-26.、劉貴華(4)陳金圣,張曉明.“雙一流”的隱義:一流高等教育體系建設[J].江蘇高教,2020,(5):13-21.等認為,“雙一流”建設作為我國重點建設政策的延續(xù),其出發(fā)點在于發(fā)揮“雙一流”高校的示范效應。所以,關注“雙一流”政策所寄望的示范效應顯得更加重要(5)馬陸亭.新中國成立70年:高等教育重點建設的歷史使命與巨大成就[J].中國高等教育,2019,(17):4-6.?!笆痉缎?Demonstration effects)原本是經濟學的概念,最初由哈佛大學凱夫斯于1974年在研究跨國公司的技術溢出時提出來,是指由于東道國企業(yè)與外資企業(yè)存在技術差距,東道國企業(yè)通過模仿學習外資企業(yè)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等來提高生產效率的現(xiàn)象(6)Richard E.Caves,“Multinational Firms, Competition, and Productivity in Host-country Markets,”Economica 41,no.162(1974):176-193.。在高等教育中,存在與經濟學中的示范效應相類似的現(xiàn)象:由于非一流大學與一流大學相比,存在著實力、聲譽等方面的差距,因此前者會對后者進行借鑒和模仿,我們稱這種現(xiàn)象為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

無論在經濟學還是在高等教育領域,目前專門對示范效應的研究都比較少,其原因在于幾乎沒有文件記載某一家機構最初是如何以及從哪里學到新技術并推廣應用的(7)Magnus Blomstr?m and Ari Kokko,“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nd Spillovers,”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 12,no.3(1998):247-277.。示范效應的發(fā)生過程具有潛在性,很難有確切證據證明,這阻礙了我們對一流大學示范效應的認識。目前我們僅能從理論上粗略推演,當細致分析效果時,則會陷入矛盾性焦慮:既擔心效應過強導致高校同質化,又擔憂效應不足使弱勢高校游離于政策之外喪失積極性。(8)胡娟.脫耦機制、組織邊界和有效競爭的喪失——“雙一流”政策影響下的大學組織機制異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20,(4):21-29.因此,唯有將實證與理論相結合,才能深入理解一流大學示范效應,走出目前的認知困境,促進政策科學化。有鑒于此,本文首先通過組織理論來闡釋一流大學示范效應的基本原理,然后運用網絡爬蟲技術對高校的調研行為進行分析,力圖通過數(shù)據刻畫其影響程度和領域,并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予以討論。

二、理論闡釋:基于組織理論的分析

一流大學產生示范效應是組織學習在高校中的具體體現(xiàn)?!敖M織學習是以個體學習為基礎,通過組織內部和組織之間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而使組織觀念和行為發(fā)生持久變化的過程?!?9)于海波.組織學習的多層結構、跨層作用和生成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4.組織學習分為組織內部學習和組織間學習,而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屬于組織間學習。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就是一流大學引導其他高校向其學習,使其他高校的觀念和行為發(fā)生改變的過程。

(一)示范與模仿

根據組織學習理論,組織間學習分為擴展(extension)和內化(internalization)兩個環(huán)節(jié)。擴展是一個組織的透明程度不斷增加的過程,一個組織分享經驗的意愿越強,透明程度就越高;內化指一個組織對其他組織知識或經驗的接收過程,它體現(xiàn)了組織的吸收能力。(10)Mikael Holmqvist,“A Dynamic Model of Intra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Learning,”O(jiān)rganization Studies 24,no.1(2003):95-123.

示范效應也被稱為“示范-模仿效應”,示范與模仿由不同的高校來完成,它們之間既彼此獨立又相伴相隨。在組織學習中,示范、模仿分別與擴展、內化兩個環(huán)節(jié)對應。示范具有展示、顯露的涵義,示范者在完成某種行為后向外傳遞信息,代表擴展過程。模仿是一種由模仿者自主決定的學習行為,代表內化過程,內化程度影響模仿者的行為表現(xiàn)。一般而言,組織學習的效果包括觀念和行為兩方面的改變,而在示范效應中,內化主要強調模仿者行為的變化,而對認知變化難以作出判斷??傊?擴展與內化是一流大學產生示范效應的兩個基本環(huán)節(jié),示范與模仿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發(fā)生過程。由此推之,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歸根到底依賴于其他高校的自主行動,并通過其模仿行為才得以彰顯。一流大學的行為只是潛在地推動其他高校進行模仿,但并不必然保證此行為發(fā)生。所以,示范效應的發(fā)生蹤跡和強弱程度只能在其他高校的具體行動中才能體現(xiàn)出來,并且在不同高校、不同領域之間必然存在差別。

(二)競爭性模仿與制度性模仿

高校在決定采用某種制度或做法時具有自主選擇權。那么,是何種因素促使其他高校對一流大學的模仿行為呢?組織理論將組織運作的機制分為效率機制和合法性機制,迪馬喬(DiMaggio)和鮑威爾(Powell)據此將組織間的模仿行為分為競爭性模仿和制度性模仿(11)Paul J.DiMaggio and Walter W.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no.2(1983):149-150.。

1.基于效率機制而產生的競爭性模仿

傳統(tǒng)的組織理論認為,組織的行為遵循效率機制,組織以適應技術環(huán)境、解決實際問題、獲得實際的職能效果為準則。在效率機制下,組織對同行的技術或行為進行的模仿為競爭性模仿。

競爭性模仿一般發(fā)生于技術或行為的初期階段,此時能夠察覺并模仿的組織數(shù)量較少。采取此類模仿的組織,成立時間早而占據先發(fā)優(yōu)勢,且具有高靈敏度和強行動力,面對新挑戰(zhàn)能夠快速搜尋到同行的技術并作出反應。當組織的技術難以被理解、手段和目標之間的關系越不確定時,一個組織模仿它認為成功組織的程度越大。眾多高校在因新問題而束手無策之時,一流大學的制度創(chuàng)新及時為其他高校提供了一種代價極小又可行的解決方案,因此一流大學成為被其他大學競相模仿的對象。然而,競爭性模仿更多來自于高校中的佼佼者,或者說那些同為歷史悠久、辦學質量高的大學;它們憑借精英領袖的卓越領導,敏銳地意識到新制度的價值,也才有能力模仿和學習這些新制度。從這種意義上講,競爭性模仿更多體現(xiàn)在水平相當?shù)拇髮W之間。

2.基于合法性機制而產生的制度性模仿

組織理論中新制度主義的開創(chuàng)者邁耶(Meyer)和羅恩(Rowan)發(fā)現(xiàn),在后工業(yè)社會,組織的行為并非出于技術要求,僅僅是組織儀式性地采納了某種做法和程序,以增強其合法性和生存的可能性,而不管它的直接效用如何。(12)John W.Meyer and Brian Rowan,“Institutionalized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no.2(1977):340-363.在合法性機制下,組織以適應制度環(huán)境、釋放象征性信號、獲得社會廣泛認同為出發(fā)點;面對群體性壓力,組織為了提升合法性地位而對其他組織進行的模仿即制度性模仿。

制度性模仿產生于技術或行為的成熟時期,先行者的技術和行為對其他組織具有約束力。正如迪馬喬和鮑威爾所言,“組織創(chuàng)新的早期采納者普遍以提升績效為動力。但是新的實踐會融入一種價值,這種價值實際上超出了目前任務的技術需求。創(chuàng)新的傳播擴張會達到一個臨界點,在超過這個臨界點后,這種對創(chuàng)新的采納以獲得合法性為目的,而非以提高績效為目的?!?13)Paul J.DiMaggio and Walter W.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no.2(1983):148-149.

如果一個組織領域的目標越模糊,它對合法性表象的依賴程度越高,其模仿同領域中它們認為成功的組織的程度越強。(14)Ibid.,155.社會公眾難以理解高校的內部技術,而更加關注其外部形象。所以,高校比其他類型組織更加依賴合法性機制,非一流大學具備模仿一流大學實踐做法的強大動力,其通過制度性模仿,向外界傳達良好形象,以此獲得生存資源。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社會學家理斯曼(Riesman)發(fā)現(xiàn),較低地位的高校為了獲得更高的地位,總是試圖模仿較高地位的大學,從而使得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如同蛇的行進一般,蛇尾總是沿著蛇頭原來所在的位置前行。(15)David Riesman, The Academic Procession: Constraint and Variety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56),17-143.所以,與競爭性模仿不同,通過制度性模仿所產生的示范效應,主要針對于非一流大學。

(三)“雙一流”政策與示范效應

盡管高校具有模仿的自主權,但仍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資源依賴理論認為,組織的一切活動都是對環(huán)境適應和調整的結果(16)杰弗里·菲佛,杰勒爾德·R·薩蘭基克.組織的外部控制:對組織資源依賴的分析[M].閆蕊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6.1-4.。高校為了獲得生存資源而采取相應的行為選擇,資源來源結構和配置方式會迫使高校采取相應的模仿方式,進而對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產生影響。如果一個領域的關鍵資源的單一化依賴程度越高,那么該領域中的組織模仿程度越大。(17)Paul J.DiMaggio and Walter W.Powell,“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no.2(1983):155.在對單一渠道資源的競爭中,非一流大學面臨更大的合法性壓力?!半p一流”政策不僅為入選高校帶來了豐厚的財政支持,也為其賦予了稀缺而權威的符號資本(18)栗曉紅.國家權力、符號資本與中國高等教育的等級性和同質性——以新中國成立后的三次重點高校政策為例[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8,(2):134-150.。因而,“雙一流”一方面在高等教育體系中建立勢差,形成對其他高校的合法性壓力;另一方面引入動態(tài)調整機制,刺激其他高校去模仿以爭取相應的資源。“雙一流”試圖運用類市場化的治理模式(19)張應強,周欽.“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高校分類分層建設和特色發(fā)展[J].大學教育科學,2020,(1):14-21.,強化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擴大波及范圍,藉此推動整個高等教育體系的發(fā)展。

三、實證探索:基于爬蟲技術對高校調研行為的分析

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需要其他高校的模仿行為才能彰顯,然而監(jiān)測其模仿行為卻難度極大。首先,在來源上,難以確定某種模仿行為歸因于哪所高校的示范效應;其次,在過程上,難以認定一所高校的做法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其他高校的影響;第三,在結果上,高校的行為具有變通的空間,難以確定其是否為模仿行為。面對以上困境,高校的調研行為不失為反映示范效應的有力抓手和可行方案。高校調研行為是高校為了借鑒其他高校的經驗,由高校相關負責人代表本單位開展的一系列實地考察、出訪交流活動,它是高校組織間學習的重要方式。第一,調研行為囊括了示范效應的基本環(huán)節(jié)。高校之間的學習以個體學習及人與人的社會互動為基礎,在高校調研行為中,領導及部門負責人對學校的了解程度更加全面,并能直接地從個人認知的改變推動組織行為的改變;所以,調研行為代表了知識從擴展走向內化的過程。第二,調研行為能較好地反映知識擴展的來源、內容和強度。高校調研存在指向性,調研行為由調研高校與被調研高校共同完成,具有明確的調研主題。這既能反映調研高校的學習意愿和動力,也真實地體現(xiàn)了被調研高校在某些領域所蘊含的示范價值。總之,高校之間的調研活動體現(xiàn)了示范效應的環(huán)節(jié)、內容、方向和強度,是我們刻畫示范效應的絕佳切入點。

高校調研行為普遍公開于高校新聞網中,由于新聞記錄內容繁雜,該資料以往被自然地忽視了,而網絡爬蟲技術為獲取目標數(shù)據提供了可能。有鑒于此,本文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運用網絡爬蟲技術(Python 3.9),對高校的調研行為進行實證分析,通過數(shù)據挖掘技術刻畫當前我國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

首先,本文選取了2020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中國大學排行榜公布的前200名大陸高校作為樣本,其中包括首輪“雙一流”名單中的140所高校和60所其他高校;時間自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以“調研”“訪問”“交流”“考察”等為關鍵詞進行篩選。為了凸顯高校層面的調研行為,本文僅選取校領導和職能部門開展的調研,不包括二級學院(或研究院所)、與境外高校之間的調研,且不包括“戰(zhàn)略合作”“對口支援”等主題;對于同一調研在雙方官網中都出現(xiàn)的視為一條記錄。

調研行為具有方向性,本文按照調研行為的發(fā)起和接受主體的不同,將高校分為“調研高校”(調研行為發(fā)起者)和“被調研高?!?調研行為接受者),據此創(chuàng)建“調研方向”字段,再結合“調研內容”,建立高校調研行為數(shù)據庫。依據首輪“雙一流”高校名單將樣本高校劃分為四個層次:一流大學建設A類高校(簡稱A類高校)、一流大學建設B類高校(簡稱B類高校)、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簡稱C類高校)和其他高校(簡稱D類高校)。對樣本高校進行分級是為了刻畫“調研方向”:如果D類高校到A類高校調研,標記為“向上調研+3”,如果到B類高校調研,則標記“向上調研+2”,以此類推,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更清楚地表達調研行為在不同類型高校間的發(fā)生情況。

數(shù)據庫共獲得有效新聞記錄2380條,涉及高校172所。其中,A類高校35所,調研記錄643條,占總記錄的27.0%;B類高校5所,調研記錄54條,占2.3%;C類高校80所,調研記錄977條,占41.0%;D類高校52所,調研記錄706條,占29.7%。

(一)向上學習: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比較突出

首先,“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被關注度遠高于其他高校。據統(tǒng)計,A、B、C類高校被調研的次數(shù)占總調研記錄的72.8%,而D類高校僅占27.2%,遠遠低于A、B、C類高校的總體占比(見表1)。第二,D類高校出訪調研的意愿較高,作為調研高校時占總數(shù)的58.0%,高出A、B、C類高校16個百分點(見表1)。第三,“向上看”是調研的主要方向。向上調研的新聞記錄占總數(shù)的47.5%,比例最高,而向下調研的比例最少,僅為9.7%(見表2)??梢园l(fā)現(xiàn),A、B、C類高校對D類高校具有明顯的示范效應;D類高校更多地將A、B、C類高校視為學習榜樣。

(二)鎖鏈結構:示范效應逐級傳遞

第一,如果縮小數(shù)據刻度,平行調研的占比最高,說明同級高校之間的調研行為最頻繁。如表2所示,平行調研所占比例(42.8%)遠高于“向上調研+1”(25.1%)、“向上調研+2”(12.1%)、“向上調研+3”(10.3%)所占比例。當以平行調研為軸向兩側延伸時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高校之間的差距越大,所在調研方向的比重在依次變小,這表明高校之間差距越小,它們之間交流的可能性越大,而同級高校之間交流最為密切。

第二,“雙一流”高校內部交流頻繁,與其他高校的聯(lián)系松散。表2顯示,A類高校以平行調研為主,占其調研記錄的63.4%;同時它到C類高校的調研活動也占一定比例,達到了27.4%;相反,它到D類高校調研的機會很少,僅為6.3%。

第三,處于中間層次的高校更傾向于向上學習,但同時也向下承接其他高校。B類高校在“雙一流”內部的調研占其總記錄的96.6%,并且它到A類高校調研的比重最大,占48.3%。由于B類高校數(shù)量少,所以平行調研比例較低。另外,C類高校以向上調研和平行調研為主,它到A、B兩類高校調研的總比重為43.4%,到同類高校調研的比例達到了41.9%。

第四,較低層次的高校向中間層次的高校學習。D類高校以向上調研為主,并且主要到C類高校調研,它向上調研的總比例高,達到了61.3%。其中,它到C類高校調研的比例高達40.9%,而到A類高校的調研占17.7%。此外,平行調研對于D類高校也不容忽視,占38.7%??梢园l(fā)現(xiàn),處于中層的B、C兩類高校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們既積極地向A類高校學習,同時也被D類高校視為榜樣。D類高校主要向C類高校學習,盡管它也向A類高校學習,但這種跨級行為并不占主流。

第五,行業(yè)高校是一流大學發(fā)揮示范效應的重要渠道。行業(yè)高校間的調研共300條,占總記錄的12.6%。其中,師范、農林和醫(yī)科類的比重最大,分別達到了30.3%、25.7%、18.3%。行業(yè)高校之間因學科相近或者歷史淵源,往往以組團的方式向該領域的一流大學借鑒經驗,譬如兩年多內中央民族大學被其他民族高校累計調研15次,它到其他民族院校調研4次,可見,中央民族大學對其他民族高校的示范效應非常明顯。

以上分析表明,在我國高等教育系統(tǒng)中,高校之間的模仿學習行為表現(xiàn)為鎖鏈結構,在此結構下,不同高校之間層層勾連。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通過中間層次高校的中介傳導作用,漸次傳遞到較低層的非一流大學;行業(yè)高校是傳輸示范效應的快速通道。

(三)示范內容:強弱程度存在差異

根據調研主題,調研內容可分為全面調研與專題調研,其中全面調研由高校的黨委書記或校長帶隊調研,涉及到高校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占總記錄的42.3%;專題調研由分管具體事務的黨委副書記或副校長、職能部門、專題考察團等負責,占57.7%。專題調研的主題可以歸納為13類,其中,黨政事務、后勤保障和人才培養(yǎng)位居前三(見表3)??梢?高校調研主題覆蓋廣泛,涉及到了高?;顒拥姆椒矫婷妗槭寡芯扛劢?在此我們以D類高校為調研主體,考察示范效應在不同領域中的強弱程度。

據統(tǒng)計,D類高校的專題調研記錄共728條,占專題調研的52.8%。面對不同的調研主題,D類高校呈現(xiàn)出不同的調研方向;結合其在不同主題上的調研傾向,我們將它們聚類為極度向上型、輕度向上型、平行調研型和多元學習型(見表4),具體情況如下。

第一,一流大學在極度向上型內容的示范效應明顯。它表現(xiàn)在D類高校直接向A、B兩類高校學習的傾向特別突出,包括信息化建設、財務管理、學科建設與科研管理類。這可能是由于一流大學在這些領域實力強勁,對其他高校的吸引力大;并且該內容側重于技術層面,可復制性強,普適程度高,易于模仿學習。

第二,對于輕度向上型,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微弱,而中間層次高校的示范效應比較明顯。它表現(xiàn)在D類高校主要向C類高校學習,包括后勤保障、學生工作類。其原因可能是D類高校盡管在這些領域與高水平大學之間存在客觀差距,但與C類高校的校情相近,更符合其實際需求。

第三,對于平行調研型,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非常有限。它包括黨政事務、資產管理、人事管理、國際化和場館建設類。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內容在不同類型高校之間差異巨大,一流大學的參考價值較低,例如在人事管理上,一流大學強調考核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成果,而非一流大學更看重教師的教學水平。另一方面是因為此類內容在高校間的差異很小,而無專門向一流大學學習的必要,如黨政事務、資產管理、場館建設與運行等。

第四,對于多元學習型,一流大學具有明顯的示范效應,但該角色并非被其所獨占,非一流大學彼此之間也有類似的作用。多元學習型對D類高校不存在固定模式,它包括人才培養(yǎng)、校友與基金會等內容。一方面是因為一流大學的做法對非一流大學確實具有實際借鑒意義,如教學管理、專業(yè)建設,非一流大學具有改變現(xiàn)狀的強烈訴求;另一方面在于此類工作的內涵廣泛,調研方向趨于分散,如人才培養(yǎng)包含了招生、培養(yǎng)、考試、就業(yè)等環(huán)節(jié),不同類型高校的做法均有借鑒意義。

總之,一流大學示范效應的強弱程度在不同調研主題中存在較大差異,非一流大學對于不同的領域會選擇不同的學習對象。

(四)對于“向下調研”的討論

向下調研占有不小的比例,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它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A類高校到C類高校調研的比例達到27.4%,比例較高,為了弄清這種反?,F(xiàn)象,我們對調研的具體信息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此類調研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調研內容多屬于當下我國高校普遍面臨的新問題,內容集中在新校區(qū)建設、多校區(qū)管理、黨政事務、信息化建設等領域;二是多在同一區(qū)域內集中發(fā)生,A類高校往往針對特定主題對同市的“雙一流”高校開展密集調研,并且都是在高校聚集的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南京。更深入地分析會發(fā)現(xiàn),在高校探索解決新問題的初期,頂尖大學會積極應對、主動出擊,體現(xiàn)出超常的敏銳性、務實性和快速反應力。這種逆向學習為我們理解新制度主義理論以及“蛇形說”提供了新的視角,即當對新問題的解決方案尚處模糊階段時,種種制度和做法還在孕育之中,較高地位高校也會向較低地位高校學習,當然,這種學習并非就是模仿,而是一流大學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形成自身對問題的解決方案,從這個角度可以說明,一流大學是具有較強學習能力的組織。

第二,B類高校到C類高校調研也占有較大比重,達到了41.4%。通過深入挖掘發(fā)現(xiàn)它們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調研雙方多數(shù)為同一類型的行業(yè)高校,如農林高校;二是調研雙方處于同一區(qū)域(如東北地區(qū))或城市(如西安),或歸屬同一部門管理(如“國防七子”),具有相似的文化背景及天然的便利性;三是調研內容或集中于新問題,如智慧校園建設,或聚焦于學科建設,這與行業(yè)高校學科相近有密切關系。這些特點在C類高校中也得到驗證。C類高校雖然以向上調研和平行調研為主,但它到D類高校調研也占有一定比重(14.7%),此類調研也具備同類行業(yè)高校、同一地域的特征,可見學科布局、地理區(qū)位對于高校間的學習模仿有較大影響。

(五)理論回應

組織理論在一流大學研究中的應用是一個新興研究領域,本文通過爬蟲技術所得的結論極具啟發(fā)性,給我們進一步思考相關理論提供了契機。

第一,在“雙一流”體系中,制度性模仿占主導。盡管組織間的模仿行為包括競爭性模仿和制度性模仿,但由于“雙一流”具有標簽作用,它賦予了入選高校特殊的符號資本,因此其他高校對一流大學的模仿主要還是制度性模仿。

第二,模仿行為中的鎖鏈結構非常值得關注。韓欣甲(Shi-Kap Han)的研究發(fā)現(xiàn),組織的模仿行為受到其在行業(yè)相對位置的影響,處于中層地位的企業(yè)會對本行業(yè)的領導者進行廣泛模仿,底層的企業(yè)卻缺乏向上模仿的沖動(20)Shin-kap Han,“Mimetic Isomorphism and Its Effect on the Audit Services Market,”Social Forces 73,no.2(1994):637-663.,可以說,他提出了模仿行為發(fā)生的層級現(xiàn)象。這一現(xiàn)象在本研究中體現(xiàn)得更加明顯:高校并非徑直地向頂尖大學學習,而是呈現(xiàn)出鎖鏈結構,示范效應通過中間層次的高校向下傳遞。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啟示:要想使示范效應擴大,應搭建起逐級傳遞的體系。

第三,對于組織模仿的模式還可做進一步的研究。豪恩席爾德(Haunschild)和邁納(Miner)提出了三種選擇性模仿的模式:一是頻率模仿,指組織傾向于模仿被多數(shù)其他組織采用的做法;二是特征模仿,指組織有選擇地模仿那些被某一類組織所采用的行動;三是結果模仿,指組織根據其他組織的實踐效果決定是否模仿。(21)Pamela R.Haunschild and Anne S.Miner,“Mod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Imitation: The Effects of Outcome Salience and Uncertainty,”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2,no.3(1997):472-500.頻率模仿和結果模仿在一流大學示范效應中都有明顯體現(xiàn),從我們以往的經驗來看,也能對這一現(xiàn)象作出判斷。但對于特征模仿,通過數(shù)據分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其發(fā)生的條件、范圍、內容、領域等,因為層次、行業(yè)、地理、隸屬或歷史淵源相近的高校,確實存在更頻繁的模仿學習行為。當然,這是否是高校組織獨有的特點還需進一步分析。

第四,“學術漂移”在一流大學示范效應中的表現(xiàn)還需進一步分析。“學術漂移”是單所院校為了提升地位,而由原來的技術型學院轉型為學術型學院的趨勢(22)Tyrrell Burgess, ed., The Shape of Higher Education(London: Cornmarket Press,1972),7-19.,表現(xiàn)在政策、院校、學生、教師、項目和行業(yè)等多個層次(23)Guy Neave,“Academic Drift: Some Views from Europe,”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 4,no.2(1979):143-159;Svein Kyvik,“Academic Drift-A Reinterpretation,”in Towards a Catography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Change, ed. Center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Studies(Enschede: University of Twente,2007),333-338.。直觀來看,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應該包括某種程度的“學術漂移”,它們都強調弱勢機構對強勢機構的模仿。然而“學術漂移”著重探討高校對學術的推崇和對技術的偏離,對其他方面則較少涉及;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所涵蓋的領域非常廣泛,因此,“學術漂移”的影響和表現(xiàn)有待進一步研究。從本文實證結果來看,“學術漂移”主要發(fā)生于與一流大學水平相近的高校,而與之實力相差極大的院校,“學術漂移”的影響則較小。

四、對策建議

通過理論和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其他高校到“雙一流”高校學習的積極性較高,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比較突出,這種示范效應以鎖鏈結構逐級傳遞,這體現(xiàn)了我國高校的理性態(tài)度。高校之間相互學習的內容非常廣泛,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在不同領域的影響程度存在差別。為此,我們對促進“雙一流”大學發(fā)揮示范效應提出幾點建議。

(一)重視一流大學的神圣使命,鼓勵探索未來大學新模式

實現(xiàn)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迫切要求我國走出對西方模式的路徑依賴,創(chuàng)造獨立自主的高等教育型態(tài)(24)鄔大光.走出我國大學轉型發(fā)展的路徑依賴[J].中國高教研究,2021,(10):14-20.。但創(chuàng)新性的大學模式源于大學本身尤其是一流大學的探索,“個體大學的轉型發(fā)展,是整個高等教育轉型的核心和關鍵所在”(25)趙婷婷,郭曼瑞.哈佛大學的三次轉型:美國世界一流大學生成的歷史經驗[J].中國高教研究,2021,(10):28-35.。一流大學在轉型中不僅實現(xiàn)了自身變革,改變了外部環(huán)境,更為其他高校提供了創(chuàng)新的制度范本。所以,要認識到“雙一流”高校所肩負的光榮使命,應給予其自主探索的空間,為世界百年大變局下的中國大學發(fā)展開辟新路。

(二)重視示范效應的傳導機制,構建多維分層的示范體系

整體上來看,一流大學的影響力沿著鎖鏈結構傳遞;而對具體的領域來說,不同層級的高校對非一流大學都具有實際的示范效應。在傳統(tǒng)觀念中,我們總是特別強調頂尖高校的引領性,對其他高校的示范角色卻沒有足夠重視。因此,不應盲目地期待未納入“雙一流”的高校直接向清華、北大等頂尖大學全方位地學習;相反,應在各個層次和類型的高校中間樹立典型,形成多中心、分布式、包容性的示范源;提升應用型大學的合法性地位,引導部分非“雙一流”高校轉型發(fā)展。應重視高水平行業(yè)特色高校的特殊作用,搭建暢通的縱向溝通渠道。

(三)客觀審視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提高非一流大學的模仿學習能力

數(shù)據表明,一流大學的示范效應并非無所不能,樣本范圍內的高校體現(xiàn)了理性的態(tài)度。但是也應看到,本研究的樣本相對集中,即便是非“雙一流”高校也在全國排名前200名以內,對于更廣泛的其他非“雙一流”高校其模仿行為是否仍體現(xiàn)出理性態(tài)度,還需進一步研究。因此,其他高校應樹立自覺意識,注重高校之間的客觀差異,進行選擇性地效仿學習和消化吸收。正如韋斯特尼(Westney)所言,“由于組織模型賴以存在的原來的組織環(huán)境不可避免地與移植的新環(huán)境有所不同,所以即使是最一絲不茍的效仿者也會將原來的模型進行某些修改,使其適應新的環(huán)境”(26)埃莉諾·韋斯特尼.模仿與創(chuàng)新:明治日本對西方組織模式的移植[M].李萌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引言Ⅰ-Ⅱ.。

(四)完善對口支援政策,擴大政策試點范圍

對口支援計劃、政策試點等我國獨具特色的政策都蘊含著發(fā)揮一流大學示范效應的意圖,只有遵循示范效應的科學原理,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在對口支援中,目前支援高校幾乎都是東部“雙一流”高校,與受援的西部高校之間存在較大極差,導致存在諸多不適應的情形;在政策試點中,試點單位局限于“名校強院”而產生“盆景現(xiàn)象”,使示范效應難以體現(xiàn)并推廣(27)陳廷柱,蔡亮.高等教育如何傳承和發(fā)展試點改革的中國經驗[J].大學教育科學,2020,(3):22-30.。因此,若想真正推進政策實效,有必要拓寬支援高校的參與范圍,科學匹配試點內容與試點主體,促進“雙一流”及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向縱深方向發(fā)展。

猜你喜歡
雙一流一流調研
關注一流學科
我校獲批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人大到基層調研應做到“三不”
人大建設(2019年2期)2019-07-13 05:41:06
“雙一流”建設如何推進
當代陜西(2019年7期)2019-04-25 00:22:56
調研“四貼近” 履職增實效
人大建設(2018年10期)2018-12-07 01:14:02
高校“雙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財經(2016年22期)2016-08-30 10:51:34
“雙一流”需 從去行政化做起
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 07:59:31
腳踏實地扶貧調研
紅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 04:31:55
調研
網吧世界(2009年1期)2009-02-26 08:18:12
閱讀(中年級)(2006年11期)2006-11-27 09:02:14
内江市| 水城县| 马公市| 连城县| 上饶县| 博白县| 京山县| 渝中区| 汨罗市| 左云县| 和静县| 陇西县| 二手房| 渝中区| 涟水县| 濮阳县| 民县| 通城县| 彰武县| 布拖县| 石柱| 龙口市| 祁阳县| 江门市| 休宁县| 扎鲁特旗| 南城县| 五河县| 大连市| 客服| 中西区| 龙里县| 婺源县| 聂拉木县| 赤城县| 田东县| 凌源市| 泰来县| 高唐县| 含山县| 九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