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師要把社會語文生活和語文課堂教學有機統(tǒng)一起來,讓學生隨時隨地學語文。讓語文教學走向生活一般而言有教材途徑、課堂途徑和課外途徑,其中,教材權(quán)威性高,但在時間上存在滯后性,需要增加靈活性;課堂途徑偶然性強,需要增加系統(tǒng)性;課外途徑靈活性強,但教師參與度較低,不能體現(xiàn)其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課前演講可以兼具三者之長,規(guī)避三者之短。課前演講像是一個通道,貫穿聽、說、讀、寫,溝通課內(nèi)與課外,聯(lián)通語文與生活,其取材的靈活性和即時性,可以使學生同步參與社會生活;主題演講的體系性,有助于學生積累個性化的寫作素材;課前演講的組織形式,便于師生進行深度對話交流,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演講稿的寫作,可以推動讀寫結(jié)合,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關(guān)鍵詞:呂叔湘;語文教育思想;語文生活;課前演講
作者簡介:張靜波(1979—),男,江蘇省丹陽市呂叔湘中學。
一、前言
海德格爾提出,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人以語言之家為家。人對世界的基本經(jīng)驗是在語言之中形成的基本經(jīng)驗,人對世界的基本態(tài)度是在語言之中形成的基本態(tài)度,人對世界的基本情感是在語言之中形成的基本情感。換句話說,人對這個世界的基本認識是他的母語給予他的。由此可知,只要我們運用漢語,即便是在解一道數(shù)學題或是做一個化學實驗,都是在運用漢語思維,都是在過語文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呂叔湘先生所說的“學好語文是學好一切的根本”。
呂叔湘先生以廣闊的視野關(guān)注語文的生活化和生活中的語文,他緊緊抓住語文教學同社會生活、人生情感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提出“把社會語文生活和語文課堂教學有機統(tǒng)一起來”[1],說明“語文跟別的課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有廣告牌;買東西,有附帶的說明書;到處可以學習語文”[2]。時時處處學語文,是呂叔湘語文教育思想關(guān)于“生活性”的基本認識?!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課標》)在學科性質(zhì)上也有相關(guān)論述:“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蓖瑫r也強調(diào)“語言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維工具;語言的發(fā)展與思維的發(fā)展相互依存,相輔相成”。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擴展語文教學的外延,使語文教學面向生活,緊跟時代,打開語文教學的大視野。
二、語文教學走向生活的途徑
(一)教材途徑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十分注重語文的生活性和時代性,以必修上冊為例,第二單元選入了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探界者”鐘揚的生動事跡;第四單元“家鄉(xiāng)文化生活”要求學生記錄家鄉(xiāng)的人和物,進行家鄉(xiāng)文化生活調(diào)查,參與家鄉(xiāng)文化建設。這些教學單元通過活動任務的形式,擴展了語文教學的外延,為語文教學生活化指明了方向。在教學實踐中,認真落實國家課程方案,完成單元教學任務,是語文教學走向生活的教材途徑。教材優(yōu)勢在于其權(quán)威性高,影響范圍廣,而由于編制教材需要反復斟酌考量,因此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滯后性。要想使語文教學真正具備生活性,走向生活化,還需要適當補充其他內(nèi)容。
(二)課堂途徑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主陣地,也是語文生活性的試煉場。高水平的教師能在文章品讀、語言品味中,深入發(fā)掘人性美和人情美,引導學生正確面對生活,感悟生活,提高他們的生活體驗能力,從而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活性。但這種教學的藝術(shù)帶有“散”的性質(zhì),很難形成體系化、模式化的教學樣本,也很難使學生得到系統(tǒng)化的訓練,難以構(gòu)建知識體系和邏輯框架。這種課堂教學中的生活性滲透,也往往依賴于偶然的、高質(zhì)量的課堂生成。根據(jù)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需要進一步梳理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達到課內(nèi)與課外貫通,使語文教學的外延最大限度地接近語文生活的外延。
(三)課外途徑
一方面是廣閱讀?!伴喿x課的教學效果不能光靠課內(nèi),還要依靠課外?!痹趨问逑嫦壬磥?,語文教學最根本的兩個任務就是閱讀和寫作。學生應通過適當擴展閱讀范圍,“不限于文學作品,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哪方面的知識都有”,糾正“以為上語文課是為了學會講語文,不是為了學會用語文”的錯誤認識。另一方面是多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豐富多彩的,學校或社會組織的文化活動,感知鮮活生動的時代語言。呂叔湘先生認為語言是文字的根本,語言是在工農(nóng)大眾當中產(chǎn)生的,更鮮活,更有生命力。作為書面語的文字是在語言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的,經(jīng)過了提純和凝練,與生活的距離自然比語言遠了一些。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走向生活化的途徑各有其不足,那么有沒有一種方式,可以兼具三者之長,規(guī)避三者之短,既能體現(xiàn)靈活性,增強系統(tǒng)性,又能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呢?時下熱門的課前演講方式是個不錯的選擇。以下,筆者從一線教學實踐者的角度,談一談課前演講在使語文教學走向生活中的價值和用法。
三、語文教學走向生活的實踐
課前演講的主體是學生,材料的選用、語言的組織、結(jié)構(gòu)的搭建、思維的呈現(xiàn),都由學生自主完成,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強化了“學習語文是為了用語文,而不是講語文”的學科認知。而由于這一活動由教師組織實施,教師在擬定演講主題的時候,應與時代接軌、生活接壤,靈活選擇當前社會關(guān)注的熱點話題。課前演講既可以獨立于課堂教學內(nèi)容之外,從時效性、廣域度等角度形成對教材內(nèi)容的有益補充,也可與單元教學任務相結(jié)合,成為完成任務群教學的有效手段,其具有語文“微課程”的性質(zhì),以小馭大,使語文教學走向廣闊生活。在課前演講實施過程中,教師既是觀眾又是評審員,可以給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指導,從而彰顯教師的主導地位。
(一)取材的靈活性和即時性,使學生同步參與社會生活
人是社會意義上的人,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高中生理應參與社會文化生活,在“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的同時,樹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的社會責任意識。教師在為學生選擇課前演講的主題時,應主動關(guān)注、靠近同時期的社會熱點、輿論焦點、國家大事甚至國際形勢,使學生同步參與社會生活,在探討問題的過程中鍛煉運用語文的能力。教師在課前演講實施過程中,應對學生多加引導,使其做好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者、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化的踐行者。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以下話題:教師節(jié)該不該送禮;體面的工資是否是對知識分子最基本的尊重……選題應涉及當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節(jié)慶熱點、時代大事、時代熱詞、前沿科技、心理學應用、社會經(jīng)濟狀況等,充分體現(xiàn)課前演講取材的靈活性。課前演講使學生積極討論,表達看法,深入?yún)⑴c社會文化生活,這體現(xiàn)了呂叔湘先生“做人要做現(xiàn)代人,做文要做現(xiàn)代文”的語文教育思想。
(二)主題演講的體系性,有助于學生積累個性化的寫作素材
課前演講可以周為單位,讓學生進行主題式探討。也就是每一周圍繞一個話題,每天由一名學生進行演講,后面的同學不能重復使用前面同學的觀點和素材,當周沒有演講任務的同學,要負責點評。教師則負責收集資料,并在活動開始前提供資料,擬定主題,而后要將優(yōu)秀演講稿打印出來,供全班同學學習參考。一個主題的演講,形成了教師選題、命題,學生寫作、演講、評論,作品收集展示的完整教學體系。這種成體系的主題演講模式,便于學生積累豐富的個性化寫作素材。這些素材之所以可以稱作個性化的素材,有如下原因。其一,演講主題與社會生活同步,其所適用的素材,一般也是新鮮的、富有時代性的。即便是典故或廣為人知的事例,師生也有可能在討論中發(fā)掘新視角,從而翻出新意,使其成為使用上的“新素材”,且其中的新意只有參與者才能深刻領悟,因此富有個性。其二,經(jīng)過討論、打磨,這些素材會經(jīng)歷認知上的接受、消化和吸收,不再是有距離感的“生素材”,而是潛藏在參與者的思想意識當中,易被喚起的記憶。如能在積累之上,再進行梳理整合,融入個人的理解,則會進一步刻上個人的深刻烙印。
(三)課前演講的組織形式,便于師生深度對話交流,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演講的主題設定,為師生找到了可持續(xù)交流一周的共同話題。在這一周的時間當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共同關(guān)心的問題反復討論,有利于提升師生對話交流的深度,同時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科思維品質(zhì)。第一,師生聚焦問題,反復思考,能提高思維的深刻性。問題越辯越明,人們對問題的理解一般需要經(jīng)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進而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與內(nèi)在聯(lián)系。一周時間的打磨,足以使學生對主題話題的認識越來越深刻。第二,師生你來我往,各抒己見,能提高思維的靈活性?!耙磺€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對于同一個問題,師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能得出不一樣的結(jié)論,即所謂“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主題演講中,學生能了解到各人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從而嘗試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提高思維的靈活性。第三,師生點評、爭論,能提高思維的批判性。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還是山”的思維演進中,學生不斷調(diào)整、校正對問題的看法和自我認識,提升思維的批判性。在“你的茍且正在成為別人的紅利”的課前主題演講活動中,教師提煉的主題為“拒絕茍且,遠離躺平”,而有的同學將“躺平”換成了“擺爛”,這就引發(fā)了“躺平”和“擺爛”是不是一回事,哪個影響更大的爭論。最終學生在比較兩者的共性和差異性后,加深了對問題的理解,訓練了思維能力,提升了思維品質(zhì)。
(四)演講稿的寫作,推動讀寫結(jié)合,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
呂叔湘先生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經(jīng)歷,指出開展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非常重要。學生要完成一篇合格的演講稿,僅僅靠課內(nèi)的一些素材,是很難做到的,這就需要從課外讀物中尋找合適的素材,而這種閱讀是為了寫作服務的,也就是為了應用服務的。在將閱讀的內(nèi)容合理地應用于寫作的情況下,讀是應用,寫是應用,都是在“用語文”,學生長期堅持,反復實踐,自然能提高語文的應用能力?!奥?、說、讀、寫”是語文的基本能力,其中“聽”與“說”相應,“讀”與“寫”相連,語文的應用能力歸根到底就是“讀”的能力、“寫”的能力。在課前演講中,學生所讀的內(nèi)容不局限于課本的有限范圍,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所寫的內(nèi)容是對生活的感受、認識和思考。學在語文中,人在生活里。課前演講像是一個通道,貫穿聽、說、讀、寫,溝通課內(nèi)與課外,聯(lián)通語文與生活。
[參考文獻]
周元湘.憂患意識 本體視角:重讀呂叔湘[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4(4):7-12.
呂叔湘.呂叔湘全集[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