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宇
摘要:80后女作家孫頻,在其近作《天物墟》中,敘寫了一場充滿神異怪奇色彩的古物世界之旅,并設(shè)置了許多寓意深刻的概念隱喻。她以古物、老元、天物墟為“始源域”分別照進人、精神、人生及時間等“目的域”,使古物成為人的化身,老元成為文物收藏家精神觀念的映射,天物墟則成為人生與時間的影射。作者以此完成了對“文物真正價值之問”“生命意義之問”“時間之問”的探索,使這場天物墟之旅成為一場人類靈魂的自我救贖。
關(guān)鍵詞:神異世界;概念隱喻;古物;老元;天物墟
“概念隱喻”理論最先由萊考夫和約翰遜(Lakoff & Johnson)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提出。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是:“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現(xiàn)象,更是一種人們賴以生存的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其過程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tǒng)映射。其實質(zhì)就是通過另一類事物(源域)來理解和經(jīng)歷某一類事物(目標域)?!盵1]而基于此理論來看,《天物墟》中出現(xiàn)次數(shù)較多的三個概念——“古物”“老元”“天物墟”顯然是作為“始源域”而存在,皆有所喻指。
一、古物即人的化身
《天物墟》中所寫古物繁多,如父親愛不釋手的玉璧、老元戴于左手的玉鐲以及像寵物一樣養(yǎng)在身上的玉跪人、雞心佩、玉劍首……而總覽全文,這些古物的存在并不簡單。如小說中所述:“它們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它們都是我的家人?!盵2]又如“只要能看到文物,我就高興啊,像碰見老朋友一樣?!盵3]再結(jié)合老元以古玉規(guī)范自身的種種言談舉止……這無不體現(xiàn)著一種觀念,即古物是現(xiàn)實人的化身,是收藏家情感的寄托。筆者以為,這是孫頻在以古物域向人物域映照,以古物喻指血脈相連的親人、惺惺相惜的知己和循循善誘的師者,并借此來探尋古物的真正價值。
(一)古物是血脈相連的親人
古物是與收藏家血脈相連的親人,在收藏家的生命中見證著他們的成長。值得一提的是父親偶然得到的那塊古玉文物,從二者形影不離到融為一體,再到父親以血養(yǎng)玉,玉成人歿,孫頻極為自然地讓玉璧成為父親的化身。從表面看來,父親在玉璧生靈的時候已經(jīng)去世了,但實際上,作者只是讓他變換了一種特殊的形式繼續(xù)陪伴永鈞的成長之路。而玉璧既是父親的象征,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其情感的寄托物。玉璧間裝滿了父親未宣之于口的悔,他內(nèi)疚于讓永鈞讀技校的事,也羞愧于自己作為一個平庸無能的父親,不能予其更好的生活,亦裝滿了父親深沉的愛與期許,他希望能在永鈞尋訪老家的道路上伴其成長,也希望他能從古物世界中覓得自我,尋到方向,獲取重生。
(二)古物是惺惺相惜的知己
古物與文物收藏家是惺惺相惜的知己,二者相互成就著彼此。張潮有云:“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不獨人也,物亦有之?!盵4]在偌大的天物墟中,文物是老元的知己,它們懂得老元一切的悲郁與歡愉,消解著他的孤獨,使他的心在闃寂無人的荒野上開出希望的花朵,而老元也以一顆純粹赤誠的真心回應(yīng)著它們。他深信古物都是有生命特征的,所以日日夜夜與它們的魂靈對話。他也清楚每件古物的名字與性格,懂得如何去呵護才能使其保持最好的光澤。最重要的是,他知曉它們的心意,所以從不讓其成為“可遠觀不可褻玩”的柜中觀賞物,而是物盡其用,讓它們以自己的方式真正地存活著。文物與老元就在這日復一日的相伴中互相成就著彼此。正如老元所說:“其實不是我研究文物,是沒有文物就沒有我?!盵5]文物讓他尋回了自我,找到了生命的價值與人生的方向。而老元亦不遺余力地為文物編輯造冊,將之匯集成書,讓它們在這個世界留下存在的痕跡。
(三)古物是循循善誘的師者
古物是一位循循善誘的師者,對收藏家個人道德品性的塑成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由古至今,良玉一直是謙謙君子的代名詞,如同一位德高望重的師者,指引著收藏家個人品質(zhì)和修養(yǎng)的塑成。而小說中的老元顯然深諳此道,他左手戴著婦好墓出土的雕著三神面和三只蟬的手鐲,脖子里戴著刻寫“宜子孫”三字的龍鳳紋玉佩,褲帶上掛著一塊饕餮紋玉腰牌、吊著一塊玉璜。他從不把這些古玉裝飾物視為累贅,而是堅稱:“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盵6]他認為,即使是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現(xiàn)代社會,今人也十分需要以良玉類古物作為循循善誘的師者來規(guī)整自身的言行、品性。首先,現(xiàn)代人應(yīng)該學習君子如玉般的風度,舉止文雅端莊,態(tài)度溫和有禮;其次,現(xiàn)代人應(yīng)該學習君子如玉般的品性,心地光明,胸懷坦蕩,似日月般皎然。
二、老元是文物收藏家精神觀念的映射
老元是小說中舉足輕重的一個人物,諸多地方皆體現(xiàn)出他是一個似怪、非人的存在。首先,老元這個人物擁有一顆自由而純凈到極致的內(nèi)心,純粹得不似世間所有。他是自由的,不為俗世所累,擇天物墟這方凈土,守護所愛文物,至死方休;他是干凈的,分明能夠倒賣文物成為富商,卻以此為恥,堅守初心,自始而終;他也是純粹的,將自己全部的身心悉數(shù)托于文物,不在乎生前利,不在意身后名,甚至連死后事也不為自己作妥當安排。這樣的人物似乎神圣得過了頭。其次,作者在刻畫老元這個形象時,帶著強烈的神異化色彩。第一,老元的安睡之處不同尋常。老元睡在紅木柜子里,床似紅木棺材。紅木柜子背后是掛滿畫磚的密室,像是裝滿殉葬品的地下墓穴,而主人生前酷愛各類畫磚。第二,老元的行為不同尋常。他會對滿屋的文物作揖,且常常對著它們說話,而縱觀其多方面的言行舉止,精神上并無任何問題。第三,老元的形象不同尋常。他的眼睛是透著寒涼之氣的蔚藍色,眼眶深陷,嘴唇干癟蒼白,臉無血色,肢體枯瘦,渾身充斥著一股死氣。筆者以為,作者在刻意把老元神異化,并大膽推測,老元非塵世人,是作者在以人物域向精神域映照,借此來喻指一些文物收藏家所有的、可貴的精神觀念,以此來探討生命的意義。
(一)“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之精神
老元是文物收藏家“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精神的映射。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有“人生三境界”[7]之說,認為凡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jīng)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為一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為二境;“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為三境。這三境于一些文物收藏家身上也適用。第一重境界為“立”。最初的老元也如同永鈞一般,不知自己是誰、意義何在,獨自一人面對這些文物時,也曾茫無頭緒,不知所措,但最終他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留在這里,將守候這些文物作為自己畢生之所求。第二重境界則是“守”。老元能夠守得住自己的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守護這些文物,日子清苦而未曾有拿文物換財富的念頭,即便是后來疾病纏身,亦不曾棄文物而去。第三重境界便是“得”。正因老元為了文物以勤為徑、用苦作舟地艱難求索,才達到了如今“物我為一”的佳境,實現(xiàn)了自我人生之價值,讓平凡的人生意義非凡。
(二)“得失有命,隨緣自適”之觀念
老元是文物收藏家“得失有命,隨緣自適”觀念的映射。他認為,這世上的萬事萬物都講究緣分,人應(yīng)有所參破。首先,若喜歡了一樣東西,卻有緣無分,即便再喜歡也應(yīng)學會放手。就像老元年輕時曾獲得了一件愛不釋手的文物,但自從拿回家后便病患不斷,直到送走了才恢復如常,這正是有緣無分的惡果。第二,即使和這個東西有緣有分,亦要明白,再喜歡一個東西,它也不會長久地在你身邊,要學會如何去尊重它、愛護它,才能守住它,不然即使得到了也終會失去。在老元看來,只有道行淺的人得到一件文物才會到處藏,而這樣的人亦無法參破天機,未必能留住文物,唯有真正有道行的人才能摸透文物的性格,懂得如何去愛護它、尊重它以及留住它。第三,在這個世界上,任何的緣分都不會長久,失去了應(yīng)學會釋懷,也不要怨念纏身,至少曾經(jīng)互相守護過、彼此成就過。老元在談及他的古玉時曾說:“你養(yǎng)它們,它們同時也在養(yǎng)你,就是有一天它們離開你,去了別人手上。它把你養(yǎng)出了一點兒尊貴氣,你把它養(yǎng)出了最溫潤美好的玉色?!盵8]物件與人如此,人際亦是如此,得失終有命,隨緣方自適。
三、天物墟是人生、時間的影射
天物墟是孫頻創(chuàng)作出的一個神奇的古物世界,這里的物非物、人非人,景亦非景。筆者以為,這樣奇特而玄妙的設(shè)置是作者在以天物墟作為源域向人生域映照,天物墟可謂是劉永鈞的人生道路;作者也在以其向時間域映照,偌大的天物墟好似一個承載時空的巨大容器。而孫頻欲借此以探求人生之意義、時間之奧秘。
(一)天物墟是人生的影射
天物墟之旅是永鈞人生道路的影射。為帶父親回老家安葬,亦為遵循父親回老家看看的指示,永鈞踏上了這場天物墟之旅。在這條路上,他先后經(jīng)過了多個地方,磁窯村、古窯場、神廟、塔林、四十里跑馬堰、西塔溝、佛羅漢、武元城、鬼市、狐爺山、嶺底村……但奇怪的是,在這場帶任務(wù)的旅行中,永鈞并沒有將他的父親安置在旅行初始或結(jié)束的地方,也沒有安置在停留時間最久的地方,而是埋在了中途遇到的西塔溝。這般特殊的處理絕不僅僅是因為西塔溝風水好,更像是作者在影射永鈞40多歲同樣處于中途、父親亦適逢此時離世的人生道路。從回磁窯村到西塔溝這段路,是永鈞的前半生,通過這半段旅途,他明白了父親的愛、悔、孤獨及不易,真正諒解了父親,對過去釋懷,與自己和解。也正因有了這前半段路的積淀,永鈞才能夠踏上從佛羅漢開始的重生之路,邂逅命中貴人——老元,而孫頻也自然地借老元之口,告訴永鈞、自己甚至每一位讀者:世事無常,變化萬千,滄海會變桑田,陸地能成海洋,曾經(jīng)所遇風景無論好壞皆會過去,只要能夠找到自我,認清自己的道,一切都來得及改變,永遠都不算晚。
(二)天物墟是時間的影射
天物墟是一個收納時空的巨型容器。其中盛滿了歷代的文物與文化遺址,它們是歷史前進的痕跡與文明演變的遺蹤。老元手上日夜都戴著的玉鐲是婦好墓出土的首飾,喝水的杯子是漢代的承露杯,門框上掛著的亞丑鉞是商代制造,肥皂盒是乾隆三十七年內(nèi)務(wù)府督造,連其房間密室中所珍藏的大量畫磚里,也可以清楚地看到那些歷史上早已消失的時代,漢代、五胡十六國、唐代、宋代、明代、清代……這些文物的存在都是時間推進的軌跡。武元城最早建立于宋代,1956年水庫建成以后,沉入文谷河水庫,武元城所處的截岔地帶重疊了多個文化層,兩三千年甚至四五千年前的文物古跡都在地下堆積,就像樹木的年輪。不只武元城,還有元代皇帝的牧馬場——四十里跑馬堰,紀念晉國狐突大夫的狐爺廟……這些文化遺址的存在也都是文明演變的痕跡。整個天物墟便是時間的沉淀物,這些文物則是真正意義上的時空旅行者。而孫頻也將這種時間帶來的矛盾感盡展無遺。以時間的廣溯來預示萬物可變,人亦能迎來再生,重整旗鼓,時候未晚;也以時間的飛逝來預示人生短促,涅槃重生,又顯得如此地急不可待。
結(jié) 語
“與同齡作家關(guān)注青春傷痛文學不同,‘80后女作家孫頻更貼近傳統(tǒng)文學的創(chuàng)作。她保持對底層人物生存狀態(tài)的關(guān)切,對個體生命狀態(tài)展開思考,關(guān)注人的生存狀態(tài)?!盵9]此篇新作亦不例外,她刻畫了一個中年失業(yè)又喪父、人生迷惘而止步不前的平凡小人物形象,力圖以一人而管窺現(xiàn)代社會中這一類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tài),并為“治愈”他們而特意打造了一個充滿神異怪奇色彩的古物世界,計劃了一場關(guān)于救贖人類自我靈魂的特殊的異世旅行,而在其中頻繁出現(xiàn)的三個概念——“古物”“老元”“天物墟”皆意義非凡。通過“古物”,孫頻探索了“何為文物的真正價值”這個問題,并關(guān)注其對人物的渡化作用[10]。第一,文物能夠救贖人類。它救贖了人類的信仰,因為這個信仰,嶺底村的人們倍感自豪,并為此努力,嶺底村也成為成就人才最多的村落。它也救贖著人類孤獨的魂靈,成為親人、知己以及師者,陪伴著人類,與之共同進步。第二,文物是人類精神的寄托。正如小說中所述:“文物的身上留著古人們的余溫,上面的每一道花紋都是古人們的感情與寄托?!盵11]第三,文物是歷史與人類文明的見證。它們是活著的歷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元明清、近代、現(xiàn)當代……這些歷史的痕跡都可以在文物中得以考證。它們也是活著的文明,如歷代的畫磚,充滿著鮮活的生活氣息,有農(nóng)耕、畜牧、宴會、庖廚、樂舞,記載著他們的服飾、傳統(tǒng)、習慣等。通過“老元”,孫頻探索了“何為生命的意義”這個問題,并關(guān)注民間文物收藏家的生存狀態(tài)。人應(yīng)該找到自我的方向,并堅持不懈地為之努力,生命的廣度從不在于人類出身的限度,也不在于地位的高度,而在于個人靈魂的深度。正如老元,不必成為大學里的教授,也不必成為博物館的專業(yè)研究員,他窮其一生都在為自己所愛的文物而奔波,即使是在民間也有著一番大作為。人也不必斤斤計較于一時的得失,得之為幸,失之為命,隨遇而安,隨緣自適。通過“天物墟”,孫頻發(fā)出了“時間之問”,并探索了時間的真諦,關(guān)注其對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價值和意義。她用天物墟做了一個容器,容納了所有的時間,旨在以此來推動人類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時間之大,若海納百川。在廣溯的時間洪流中,滄海尚能變桑田,如此看來,重塑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無論任何時候開始都為時未晚。時間亦很渺小,眾多朝代的更迭僅用一個天物墟便能收納,如此看來,重塑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又迫在眉睫。正是因為這些有意義的隱喻和探索,使得天物墟世界并非一個避禍逃世的桃源仙境,而是一個教會人們直面現(xiàn)實、救贖自我的真正意義上的救贖之地。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1-5.
[2][3][5][6][8][11]孫頻.天物墟[J].北京文學(中篇小說月報),2021(5):43,25,29,21,34,22.
[4][清]漲潮著,段干木明譯注.幽夢影[M].安徽:黃山書社,2011:4.
[7]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6.
[9]孔志超,秦香麗.《我們騎鯨而去》中的生存困境書寫[J].南腔北調(diào),2022(7).
[10]凌欣玥.物對人的渡化——孫頻《天物墟》導讀作[J].讀寫月報,2022(3).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