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云
具身認知理論下的閱讀強調(diào)了學生在閱讀中投入了全身的精力,多樣感官都能積極調(diào)動起來,進行聯(lián)動性活動體驗,如手、眼、腦、口等感官都能積極投入到閱讀中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也積極帶動著學生進行著整本書閱讀,教給他們閱讀學習方法,促進其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那么,如何以具身認知理念為指導推進學生的整本書閱讀呢?
何謂具身認知理念?其實就是指人的生理體驗與心理狀態(tài)之間的強烈聯(lián)系。心理體驗激活人的心理感覺。在語文閱讀學習活動中,筆者認為就是指人的生理機能與心理都處于完全積極的狀態(tài)。簡單地說,就是全身心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在具體的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集中全部注意力來進行閱讀,在閱讀中進行動腦思考,動手記錄,調(diào)動了全身的機體感官參與到閱讀中來。[1]具身認知理念下的閱讀學習對于語文教學有何意義,首先我們來分析部編版教材中的整本書的閱讀學習要求,接著來探討其意義。
部編版教材的“快樂讀書吧”中給小學生推薦了眾多少兒讀本,如一年級推薦的《和大人一起讀》《讀讀童謠和兒歌》,在三年級推薦的《神筆馬良》《一只想飛的貓》……隨著年級的不斷升高,所推薦給學生進行閱讀的書籍內(nèi)容也越來越豐富。例如,學生到了高年級學段,教師就開始向?qū)W生推薦諸如《童年》《魯濱遜漂流記》等中長篇兒童小說的整本書閱讀了,以豐富學生的閱讀學習體驗,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與分析能力,促進他們的課外閱讀學習習慣形成。
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當下的圖書市場出現(xiàn)了同一種書目的多版本發(fā)行,可以說是實現(xiàn)了商業(yè)化的百家爭鳴,形成了百花齊放式的欣欣向榮景象,一方面讓廣大讀者有了豐富的圖書閱讀資源,另一方面卻又造成讀者對于各種書籍的選擇困難。不管是實體書店還是網(wǎng)絡上的書籍商城,同一本書也往往是多版本發(fā)行的,不同版本的產(chǎn)銷量也是各不相同的。以孩子們所喜愛的《安徒生童話》來講,版本有2015 年的安徽版,有2016 年北京版,還有時代文藝出版社2021 年版等,各個版本中的故事內(nèi)容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其編排的形式卻有非常大的差異,往往給學生的選擇帶來不便。此時,就需要語文教師能夠進行具身認知式的前讀,了解不同版本的內(nèi)容差異,分析其與兒童閱讀的契合度,以便給學生進行正確選擇指導。當然,為了讓學生能夠輕松閱讀,便于理解,教師就要推薦學生體現(xiàn)出導讀編排意圖的書籍版本,如具有注釋、問題引領、札記、旁批等版本就適合向?qū)W生推薦,這些板塊的導讀設計有利于學生的具身性閱讀,如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語句、對于優(yōu)美語句分析、聯(lián)系上下理解,這些都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全身心閱讀學習。以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所推薦的閱讀叢書為例,可以將其分為:古典文學、紅色文化與現(xiàn)代文學等多個部分,每一種圖書也都劃分為多級閱讀點撥、經(jīng)典內(nèi)容批注、名師助讀等板塊,同時還設置了《閱讀準備》欄目,其具體內(nèi)容涉及到了作者的生平簡介、文章的寫作背景、文學特色欣賞等內(nèi)容。其中的各個特色性板塊,如《名師點評》《目標導讀》《精彩賞析》《延伸思考》《閱讀評價》等也都引發(fā)了學生的閱讀、分析、思考與寫作,促進了學生具身性閱讀,可以說真正體現(xiàn)出對整本書的閱讀指導框架,也讓學生的自主閱讀學習有了清晰的思路。
倘若要讓學生實現(xiàn)具身性閱讀,教師就要對學生所閱讀的整本書進行有效指導,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然而,各種各樣的版本閱讀都會給學生的同步閱讀指導帶來一些不利影響。為了讓多樣體驗的閱讀指導活動能夠同步展開,教師就要為學生推薦同一版本書籍。在閱讀書籍的指導選擇時,教師要能統(tǒng)一做好要求,對于作者、編者、出版社、出版時間等信息都要告訴學生,甚至要將書籍的封面與封底拍成照片發(fā)到家長群中,讓學生家長能夠了解,向其合理建議。這樣,班級中的學生就能夠購買到同一版本的書籍,有利于教師的統(tǒng)一閱讀指導,促進學生的多種感官式閱讀,提升了具身性閱讀的效果。
良好的習慣應該從小抓起,特別是在小學生的閱讀學習中,教師更應培養(yǎng)好小學生的閱讀習慣,促進其閱讀能力的提升。無論是課堂閱讀還是學生的課外自主閱讀,教師都要督促學生能夠做到手、眼結合,讓閱讀活動留有“痕跡”。圈畫式閱讀更好地體現(xiàn)出學生的閱讀過程,是學生的動眼、動腦與動手的經(jīng)歷。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進行詳細圈畫標注,讓學生形成邊讀邊畫的良好閱讀學習習慣。這樣,小學生就能將閱讀過程中所發(fā)現(xiàn)的優(yōu)美語句、重點字詞、精彩片段進行圈畫標注,也會在閱讀中將一些疑問、一些想法、一點體會等以旁批的方式給記錄下來,形成了經(jīng)驗積累。
例如,在指導二年級學生閱讀《神筆馬良》時,教師在推薦閱讀時就可以對學生提出閱讀要求,例如,拿著鉛筆指著字進行閱讀;遇到不懂的字詞、語句用鉛筆圈畫出來;將描寫人物外貌、景色特征的語句給圈畫出來;盡可能在旁批處寫下自己對人物的理解、景色的贊美,并用書面語精煉表達……例如,文本中多處對馬良畫畫的專心進行描寫,“直到天黑”“一站就是半天”“直到天黑”……這些都無比體現(xiàn)出馬良對畫畫的熱愛與執(zhí)著,我們也可以從他的身上發(fā)現(xiàn)學習畫畫的堅強韌性。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用波浪線或橫線圈畫出來,反復品讀,讀出情感。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對故事閱讀的內(nèi)容用思維導圖進行呈現(xiàn),有效助推學生深刻記憶文本中的故事情節(jié),促進對整本書的理解。
在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里的“快樂讀書吧”欄目中,為學生所推薦的課外閱讀書籍往往是一些名篇名著,具有極高的閱讀與欣賞價值。因而,小學語文教師要關注對這些名篇名著的閱讀指導,督促學生在閱讀中進行積極欣賞,感受其中的語言之美與情感之美。在閱讀中,鼓勵學生融入自己的思考與理解,進行有效思辨,讓小學生的審美意識漸進而生。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與思辨能力,教師就要鼓勵學生進行優(yōu)美語言的閱讀與品析,交流語言的深層意義。通過鑒賞式閱讀,學生也就能在文章的結構、主題、情節(jié)上發(fā)現(xiàn)這些名篇名著的獨特文學價值,洞明語言表達在凸顯人物形象與性格特征以及主題情感上的作用,進而能夠在思考與辨析中實現(xiàn)個性化理解能力的提升。[2]
例如,在學生閱讀部編版小學三年級所推薦的課外閱讀——《伊索寓言》時,教師就能對書目名稱進行針對性講解,讓學生了解到《伊索寓言》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具有啟迪意義的故事書,書中所收錄的故事既富有童趣、又富有人生哲理,對于兒童閱讀具有著重要意義,能夠有效促進兒童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與生活態(tài)度。因而,在指導閱讀整本書時,教師就要指導學生能夠帶著問題進行思考性閱讀,在閱讀時辨析故事中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與不同形象,巧妙將哲理思想從寓言故事中離析出來,達到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例如,其中的寓言故事《蘆葦與橡樹》,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用對比手法進行分析性閱讀,將故事中的事物形象進行對比,一方面將事物所代表的力量進行有效對比,如橡樹的無比高大、蘆葦?shù)陌≤浫?;一方面對事物所代表的人物“形象”進行對比,橡樹高傲有力,蘆葦卻是低調(diào)無爭的;最后,將不同事物所面臨困難時的表現(xiàn)進行對比,強風的到來令蘆葦?shù)皖^彎腰,甚至是順風而行,然而橡樹卻是堅毅挺拔,迎難而上,毫不畏懼。這樣的教學指導,讓學生在思辨式閱讀中提升了能力,實現(xiàn)了主題思想價值的理解。同時,通過對優(yōu)美詞句的賞析、描寫手法的理解與文本的基本構思,讓小學生的語文思維在閱讀中釋放無限光芒。
眾所周知,學習中有了疑問才會引發(fā)思考。這也正如人們常常所說的“學源于思,思源于疑”。在小學生的整本書閱讀中,教師也要利用好合理的時間來進行閱讀指導,推動學生完成高效閱讀。在指導學生閱讀之前,教師要為學生設計可預見問題,讓學生能夠有任務性閱讀驅(qū)動,助推學生的閱讀思考。閱讀后,教師要設計關鍵性問題,進行閱讀引領,引發(fā)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回憶,幫助其建構知識結構,形成思維導圖性閱讀路徑。
在整本書的課外閱讀指導中,教師要從文章的主題來引發(fā)學生的閱讀思考,逐漸形成閱讀問題,繼而形成閱讀任務,或者說是閱讀的目標。一旦學生有了閱讀整本書的目標任務,他們的心理也就有了閱讀驅(qū)動意識,促進他們能夠朝向既定的目標行進。當然,整本書閱讀要能形成指導閱讀的主干問題,基于問題來涵蓋整本書的內(nèi)容與思想,也就是用主要問題鏈來連接好一本書的各個部分。通過主干問題來推動學生進行閱讀,讓學生的學習實現(xiàn)更好效果。
例如,在指導閱讀四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中所推薦的書籍《中國神話故事》時,教師就要啟發(fā)學生緊緊圍繞書目名稱進行提問,生成主動閱讀問題,例如,中國有哪些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中寫了怎樣的事情、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中國神話故事大多彰顯了什么樣的民族精神,等等。這些問題能很好地將整本書的內(nèi)容貫穿為一體,由此也能讓學生聚焦到盤古開天、女媧補天、精衛(wèi)填海的深度閱讀之中,這樣也就不會讓學生對整本書的閱讀感覺沒有邊際、毫無興趣了。
主干問題是統(tǒng)領性的,缺乏精準、具體的指向。倘若要讓學生精細化理解整本書內(nèi)容,教師就要緊扣主干問題來延伸設計出一些分支問題,促進學生對整本書文本的精細閱讀,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深度。
例如,在指導學生閱讀三年級上冊“快樂讀書吧”中所推薦的書籍《安徒生童話》時,教師就要依托主干問題來設計分支閱讀問題,形成問題鏈:《賣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第一次劃火柴時看到了什么?第二次劃火柴時看到了什么?第三次劃火柴時又看到了什么?這個故事為什么會在圣誕節(jié)的前一個夜晚發(fā)生?有何特殊的意義?對于這些分支閱讀問題,倘若學生要實現(xiàn)深度理解,他們就要進行文本的細讀,邊讀邊思,甚至要對故事的上下文進行對比閱讀,細細品味描寫的細節(jié),從細膩處想到故事背后的深層意義,進而也才能讓自身與文本實現(xiàn)思維火花的碰撞。
小學生對于整本書閱讀要能做到邊讀邊想、有感而發(fā),并能在閱讀時或閱讀后努力將自己的所想、所悟用筆寫下來,讓閱讀的過程具有可視性痕跡,呈現(xiàn)出立體化的閱讀過程。因而,在具身性閱讀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讀寫結合閱讀習慣,促進他們對閱讀經(jīng)驗的積累,引發(fā)他們對閱讀情感的抒發(fā)。這就要引導學生對閱讀感受進行抒發(fā),或讓學生對故事進行續(xù)寫,或讓學生能夠模仿故事的寫作手法來進行故事創(chuàng)編,等等,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語文寫作思維能力。
例如,在閱讀完《魯濱遜漂流記》整本書后,教師能讓學生將自己的所感所想用閱讀感受的方式來表達,寫出一篇短小的文章來。在寫完后,教師再給予學生進行閱讀展示的機會,讓學生相互欣賞,不僅能看到別人寫作的巧妙構思與優(yōu)美語言,同時也能發(fā)現(xiàn)自己寫作的不足。這樣的寫作活動,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總之,在大閱讀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師要秉承“具身認知”思想,為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加強閱讀方法指導,促進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提升綜合閱讀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