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天
“人類的未來取決于人類的選擇。”《流浪地球2》的結尾,人工智能MOSS 用一貫的理性而平和的聲音,道出文明變革背后的真諦。
事實上,無論是虛構的科幻抑或是當下的現(xiàn)實,都似乎標明著,因科技飛速發(fā)展,這個時代將迎來文明的變革。如何面對,如何選擇,是時代浪潮下每一個“人”所需面對的難題。
從去年席卷全球的“元宇宙”,到當今的ChatGPT,其引發(fā)熱議的背后,某種程度上是人們面對未來與現(xiàn)實的迷惘。的確,ChatGPT 驚人的效率極大可能甚至必然帶來失業(yè),其背后的數(shù)據(jù)庫也為學術欺詐提供了極大便利。在機遇與風險共同來臨時,我們因其僅用極短的時間就走完了人類的整個歷史,因其不斷迭代人類智慧,因其引發(fā)的全球熱議和未來的不確定性而恐慌。此時,我們更需思考,文明變革下的個體如何生存。
在人類的發(fā)展歷程中,科技發(fā)展帶來的機遇與風險貫穿科技發(fā)展始終,對任何一方的過分偏袒都注定遭受失敗。以我觀之,ChatGPT 僅是人類的一種工具,其有著強大的信息篩選與整合能力。我不否認其對人類文明的威脅,但在變革之中,唯有迎擊變化,方可贏得先機。
ChatGPT 對人類智慧的威脅,使人們坐立不安。而ChatGPT 的水位更是有淹沒人的智慧高地——創(chuàng)造與設計之勢。未來的不確定性正橫亙在我們的面前。然而,這不過是人類歷史上數(shù)以萬計的變革之一。蒸汽機的問世、電氣時代的到來,確實讓大批工人失業(yè),卻也帶來新的機遇。今天我們正是在數(shù)次變革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生產(chǎn)力,方能在歷史的長河中奔涌向前。
《未來簡史》中的結束,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人類應以怎樣的姿態(tài)與算法共存?我想,在這樣的變革時代中,當數(shù)字將世界標得清清楚楚,我們更需反觀內心,審視生而為人的意義。人不等同于算法,其有情感、思想,不是一個符號所能述盡的。從《李爾王》到《哈姆萊特》,從蘇格拉底到當今,無數(shù)先賢于此跋涉,因而我始終堅信人的可塑性與文明之韌性。
小說《詩云》的最后,那片用技術手段獲得的全部詩歌所組成的星云在遠方閃耀,而它的創(chuàng)作者卻永遠得不到其中的詩。因為,未來文明永遠屬于人,而非算法。
于是我們審慎選擇,不懼一切變革,因為此為“人”之力量。
評點
這是一篇以最新科技成果作為材料的作文,讓我們思考科技帶來的利與弊。很多學生會分析科技作為雙刃劍,機遇與風險并存,寫作落在了當下實處。而這篇文章從標題就可看出,作者思考的是科技與文明之間的關系,立意屬于上乘。文章視角宏大,不只是著眼于當下,而是結合整個人類發(fā)展史看每一次科技革命帶來推動生產(chǎn)力的作用,即便是有風險也會因為人類獨有的智慧與靈性而化解,讓讀者看到人類的可塑性和文明的韌性。文章結合《李爾王》《哈姆萊特》等經(jīng)典文學作品,還有蘇格拉底這樣的哲學家作為論據(jù),使得文章富有人文底蘊而文采斐然。文章思路清晰,認識深刻,論證能夠使人信服。
(指導教師:錢湘健/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