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琦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咬文嚼字》雜志遴選出三個“感”字熱詞:本體感:原指運動者對自身運動狀態(tài)和位置變化的感知,后泛指人們對自己身心的了解與把握。本體感一旦喪失,會失去對自我的掌控、失去存在感。
沉浸感:原指虛擬現(xiàn)實技術(shù)的體驗者全身心地投入到眼前的場景中去,仿佛置身其中,現(xiàn)引申為全身心地做某事,不受外界打擾。該詞既可以指某種“沉迷”狀態(tài),也可以指某種“忘我”狀態(tài)。
獲得感:原指獲取某種利益后產(chǎn)生的滿足感,現(xiàn)泛指物質(zhì)或精神上的滿足感與幸福感。物質(zhì)上的獲得感與精神上的獲得感有所不同。
上述三個熱詞引發(fā)你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wù)勛约旱目捶?,寫一篇不少?00字的文章。
寫作指導(dǎo)
材料中的“本體感”強調(diào)對自我的把握,不能迷失自我,例如面對挑戰(zhàn)時是否喪失了自己的信心和勇氣,面對誘惑時是否守住了自己的初心、理想、底線、職責(zé)等;“沉浸感”強調(diào)全身心、專注投入地做某事,既可以指玩游戲、刷手機等沉迷娛樂的行為,也可以指工作、學(xué)習(xí)、科研等忘我投入的境界;“獲得感”強調(diào)物質(zhì)或精神上的滿足感,物質(zhì)上的“獲得感”可以理解為占有金錢財富的多少,精神上的“獲得感”可以理解為對崇高理想、信仰、文化的向往追求。
行文過程中,考生可立足其中一個熱詞重點談感悟,寫清寫透;但若能聯(lián)系二者或三者進行整體性構(gòu)思,建立邏輯關(guān)系,體現(xiàn)思辨色彩,無疑更佳。
參考立意:1. 把握自我,沉浸忘我,方能收獲幸福。2. 掌控自我,方能遠離沉迷。3. 沉浸忘我,收獲精神富足。4. 把握自我,堅守本體。5. 要沉浸忘我,勿沉迷玩樂。6. 樹立崇高理想,追求精神富足。
例文
幸福度日,合理做人
□吉林省實驗學(xué)校 周禹淇
魯迅先生在《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這樣寫: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dān),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什么叫“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就是要求我們始終有本體感,有沉浸感,有獲得感。
所謂“本體感”即我們的初心與本真。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駕駛我的車》里,主角家福評價契訶夫:“契訶夫太可怕了,但你念出他的臺詞時,它會拖拽出真實的你?!边@種共鳴,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契訶夫擅長描寫人們生活中的失敗,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面對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平庸粗鄙時的失敗,許多人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不由得你不悚然心跳。許多人走了很遠,卻忘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fā),身后有余時忘記縮手,眼前無路時已無法回頭。喪失自我感,失去初心本真,可悲可嘆。
所謂“沉浸感”即我們的投入與專注。影視劇《覺醒年代》中,有一段陳獨秀在獄中高唱《定風(fēng)波》的情節(jié),令觀眾動容。即使身陷囹圄,仍然拒絕“有所合作”的陳獨秀以其高亢激烈觸動了《覺醒年代》無數(shù)的鐵粉們……與原則相悖,故不為茍得;你笑我癡愚,我嗤之以鼻;茍且之人又如何能懂“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鴻鵠之志?時刻保有“沉浸感”,果敢宏毅,可敬可佩。
所謂“獲得感”即我們的成功與收獲。想想我們的國防事業(yè),一代代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一代代人暴霜露斬荊棘,才將“大漠孤煙”的荒蕪蒼涼,變成“大漠驚雷”的揚眉吐氣!從“一個人比得上五個師”的錢學(xué)森,到“劍河風(fēng)急云片闊,將軍金甲夜不脫”的林俊德,到“當年吳鉤,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的于敏,再到“世界上最可靠的安全,就是讓敵人知難而退”的“核司令”程開甲……我們要努力成為他們這樣的人,“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边@種“獲得感”,與天地共壽,與日月同光。
魯迅曾說:“巨大的建筑,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的,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世間萬物,我居其中;歷史長河,我處其內(nèi)。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堅守初心,傾心投入,完美獲得,便可“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
評點
文章亮點在于層次分明,引用豐富。三個主體段分別緊扣“本體感”“沉浸感”和“獲得感”,先定義概念,再以例證闡釋,接著或聯(lián)系現(xiàn)實,或正反對比,給論證增添思辨色彩。文章從對魯迅先生的引用起筆,順勢點明了統(tǒng)攝三個分論點的核心;例證既有名人事例,也有影視佳作,來源豐富,避免了單一化;結(jié)尾段再次引用魯迅名言,呼應(yīng)總論點,使全文首尾圓合,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編輯:于智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