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菲菲,李篤武
(濰坊醫(yī)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濰坊 261053)
講好思政課,努力讓教學向著優(yōu)質高效的目標邁進,是思政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經過多年一線課堂觀察與調查發(fā)現,當前思政課課堂教學普遍存在理論教學枯燥、教學模式單調、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等問題,從而導致學生不愿聽、參與性不高。
要真正做到思政課入耳入腦入心,實現思政課立德樹人的育人實效,需要深入了解新時代大學生普遍存在的理論困惑、情感困惑、現實困惑;需要使課程內容與社會現實、大學生個人成長成才緊密聯系;需要創(chuàng)新思政課堂,讓課堂有趣鮮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政課教學要做到“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就意味著“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fā)揮學生主體性作用”[1]。其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教育理念,就是堅持思政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
思政課教學改革要切實取得實效,首先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即堅持思政課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轉變之前的單向灌輸。通過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調整,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2]。這就需要深入了解學生普遍存在的理論困惑、情感困惑、現實困惑,主動回應學生的重大理論關切;需要優(yōu)化課程內容,講授學生真心要學、能夠解決學生真困惑的回應社會現實的教學內容;需要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與教學手段,廣泛運用學生愿意聽、聽得懂、記得住的語言,以學生易于接受的、喜聞樂見的形式讓課堂有趣鮮活,實現教育內容入耳入腦入心。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特別是充分了解、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觀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四個自信”,激發(fā)新時代大學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投身祖國建設事業(yè)。
基于浸潤式思政課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以“知信行相統一”為原則,以問題導向為主線,以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為基礎,教師由單純的講授者轉向指導者、引導者和輔助者,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現學生課程參與度提升、理論素養(yǎng)提升、思想境界提升。以針對“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的問卷調查為例,對“基于‘知信行相統一’的浸潤式思政課教學模式”持“肯定”態(tài)度的學生占到了94.5%。因此,只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育人理念,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動態(tài)性地了解把握學生思想特性、專業(yè)背景、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實際需求,主動回應學生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疑所惑,才能真正提升思政課教學的親和力、感染力和實效性[3]。
思政課肩負立德樹人的使命,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對學生進行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靈魂塑造的有機統一?!八颊n要用科學理論培養(yǎng)人,遵循不同學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講清楚、講透徹。”[1]因此,堅持內容為王、以理服人,就要發(fā)揮思政課教師的關鍵作用。
“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保?]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深入鉆研,潛心研究,認真研讀大綱和教材,歸納教學重點和難點,深度挖掘教材內容的邏輯和理論魅力;關注最新的理論熱點,結合輿論焦點,洞察學生困惑點,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深耕理論的思想性和理論深度;認真分析學情,對接學生實際需求,周密規(guī)劃教學環(huán)節(jié),科學設計教學互動,結合歷史事實、經典案例、學生切身實際等,以徹底的理論魅力和邏輯魅力增強理論的說服力。
教師隊伍的建設是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抓手和改革要點。一方面,有針對性地發(fā)放問卷調查學生實際需求,聚焦熱點和難點問題;教師在集體備課中智慧共享,分析教學重點和難點、案例選取,并探討教學設計,厘清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邏輯性。另一方面,開展定期集中培訓、“教學技能大比武”和“校內外專家進課堂”等活動,使教師夯實理論功底、把握教學學科前沿、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提升思政課教師的學術魅力,打造信仰堅定、學識淵博、理論功底深厚的教師隊伍。在基于問題、結合需求、聯系實際的基礎上,把握課堂教學的邏輯性、系統性和嚴謹性,實現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課程體系向課堂體系、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轉變,實現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1]。
思政課要貫徹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鑄魂育人的時代使命,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要有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yǎng)分、豐富思想[1]。思政課教師首先政治要強,必須在馬言馬,在馬信馬。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始終要堅守政治信仰、堅定政治立場,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學篤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化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對基本國情的準確把握、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強化對所講授內容的認同感,堅定鑄魂育人的自覺自信。
引導學生在真學真懂真用真信上持續(xù)下功夫。真學是基礎,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為主線,突出對學生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從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出發(fā),學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和觀點。真信是關鍵。引導學生通過深入實踐、深入基層認識中國基本國情,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偉大成就,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導學生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火熱實踐中。
“好的思政課應該是有生機、有活力的,上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保?]這要求新時期的思政課要具有親和力和感染力。
增強思政課的理論說服力,除了必須發(fā)揮教師的理論優(yōu)勢和學術魅力,以理論的徹底性實現以理服人,還需要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緊緊圍繞教學主題,用活教學方法、用好教學案例、把抽象高深的理論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用鮮活生動的案例、靈活多樣的形式、真情實感的投入、循循善誘的表達,使學生想聽、愛聽,聽有所思,聽有所悟,聽有所得。
1.聚焦引領。是指運用語言或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式引發(fā)學生的感知、觸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課堂主題的教學活動,這個環(huán)節(jié)意在增加課程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的方法有問題導入法、復習導入法、情境導入法、故事導入法等。比如,用說唱版MV《馬克思是個90后》導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說唱版MV是大學生普遍喜歡的一種歌曲表達方式,《馬克思是個90后》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又能照應課程主題。
2.浸潤式參與。是指在基于問題、基于需求、基于實際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根據授課內容設置問題,以問題鏈牽引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課堂互動。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學法、“演講行做”體驗式教學法、同伴合作教學法、原理闡釋+政策解讀+案例分析+現實比較四位一體的特色化教學法等豐富教學活動,搭建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將抽象的理論變得鮮活有趣,打通教師與學生心靈上的“最后一公里”,用潛移默化的手段引發(fā)學生共情、共鳴、共振。
在講授生態(tài)文明建設專題時,以“20世紀初的環(huán)境公害事件”案例闡述環(huán)保的重要性,以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為主題,觸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設置“當前是經濟發(fā)展讓步環(huán)境保護,還是環(huán)境保護讓步經濟發(fā)展?”“我能為環(huán)境保護做些什么?”等問題,營造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和求索動力。
3.課堂拓展。是指教師根據授課主題,集合學生關注的焦點和社會輿論熱點,選擇恰當的章節(jié)進行翻轉教學,以項目化活動為載體,吸引學生主動參與,以師生角色的互換實現教學體驗的互換,引導學生在合作式浸入中強化學習深度,助益教學目的實現。具體的方法有書海泛舟法、頭腦風暴法、對話式交流法、情境再現法、社會調查法等。在講授“堅定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時,通過對一些錯誤思潮的實質和表現的剖析,帶領學生正確認識、科學評價毛澤東的歷史貢獻,堅定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
4.現實指引。是指將所學知識進行現實遷移,與社會現實問題、學生的人生規(guī)劃及現實需求緊密聯系,增加課程溫度,實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根本目的。具體的方法有理論升華法、回顧反思法、情感熏陶法、發(fā)散式思維法等。比如針對當下很多學生存在“畢業(yè)后是找工作還是考研”的困惑,結合教師個人的經歷與學生分享,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學習到老師對人、對事的態(tài)度及其處理方法,啟發(fā)學生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生。
在第一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以五大環(huán)節(jié)組織架構課堂教學,理論上有血有肉,講授上有情有義,互動中有滋有味,從而打造鮮活課堂,實現了學生的心靈浸潤,達到了理論認同、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
針對長期以來專業(yè)與思政、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現象,統籌課內與課外、理論與現實、學校與社會,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和“課內—課外”聯動的思政課教學有機系統,引導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增強實踐能力,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培植能力、淬煉信仰。
借助智慧化教學輔助系統和信息化教學技術,依托優(yōu)質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融合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打造課內與課外互通、線上與線下互聯的具有高度沉浸感和交互性的環(huán)境,延伸拓展課程教學廣度。
加強多樣化實踐育人形式。組織學生到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開展“行走的思政課——讓思政課活起來”現場教學:給學生打開了感悟歷史和社會變遷的窗口,同學們在參與、體驗、調查、研究中主動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深化了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認知與感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了思政課的實效性。主辦“我與祖國共奮進”大學生講思政課體驗式教學:以朗誦、紅歌、情景劇等多種表演方式增進學生的參與感,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參與劇本的撰寫、方案的設計或演出,實現了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活動緊密銜接、理想信念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機融合,從而深化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認知與感悟,展現學生良好的理論素養(yǎng)和精神風貌,提升和表達同學們對思政課的獲得感。舉辦“國家公祭日主題教育活動”儀式教學:以身邊人講述身邊人故事的方式,把宣傳和樹立先進典型作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抓手。
加強多樣化實踐基地建設,在不斷開拓新的實踐基地的基礎上,利用思政課虛擬仿真實踐教學中心,將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yōu)勢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利用“互聯網+”的教學手段,線上和線下有機結合,通過三維虛擬仿真技術,讓大學生全程參與虛擬環(huán)境實踐教學,探索和豐富實踐育人途徑,使實踐育人提質增效。
“只有打好組合拳,才能講好思政課,但無論組合拳怎么打,最終要落到把思政課講得更有親和力和感染力、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來,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叫人口服心服?!保?]由此可見,講好思政課,實現思政課入耳入腦入心,就要求教師深入研究、全情投入,理論上有血有肉,講授上有情有義,互動中有滋有味,努力實現學生心靈上有觸動,思想上有感悟,行動上有體現,境界上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