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德育有密切聯(lián)系,教師需要從該課程出發(fā),合理滲透德育內容,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規(guī)范其行為習慣。以前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不佳,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參與課堂互動的興趣和機會不足。在新時期,小學教師要轉變觀念,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提升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增強學生的法治意識,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22-0016-03
小學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道德水平和法律素養(yǎng)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有利于學生成長為真誠、善良的個體,對社會做出積極貢獻。但小學生個體性格和能力差異較大,導致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一些突發(fā)情況,增加了教學的難度,也不利于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所以,教師要對教學策略進行創(chuàng)新,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密切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設計新穎有趣的課堂活動,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自我感知、自我反思、自我完善,培養(yǎng)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筆者先對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問題進行了分析,然后在相關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探究,總結教學策略,旨在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單一
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與現(xiàn)實生活有緊密聯(lián)系的學科,教學內容豐富且極具趣味性。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把教材當作課堂教學的唯一素材,只講解教材中的內容,很少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感性材料的支持,對很多教學內容一知半解,影響了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發(fā)展。此外,教師設計的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相對較少,學生無法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維發(fā)散,不利于全面發(fā)展[1]。
(二)教學方式陳舊
教學方法對課堂教學效果有決定性作用,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進行總結和提煉。然而,部分教師沒有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使得道德與法治課滿堂都是空洞的說教,為學生介紹教材中的人物、場景和事件,
直接告訴學生其中蘊含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缺少互動與交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各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方法逐漸被應用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但是有些教師抵觸新技術,不能熟練操作計算機,還認為制作課件會浪費時間,導致課堂教學缺乏趣味性,降低了課堂教學效果。
(三)教學評價不科學
從教學評價的情狀來看,很多教師都沒有構建起科學的評價體系,過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而很少重視學習過程,以考試成績來評價學生,這樣的教學評價缺乏科學性和客觀性,只能對部分學生起到激勵作用,很難給多數(shù)學生帶來心靈上的沖擊。一堂課下來,教師并沒有發(fā)現(xiàn)學生在思想觀念上發(fā)生了哪些轉變,形成了哪些良好的行為習慣,獲得了哪些知識,又鍛煉了哪些能力。這樣的課堂教學弱化了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作用,同時還會影響學生的自我認知,使學生找不到學習和改進的方向[2]。
二、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以教材為基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教材是開展課堂教學的第一手素材,也是課堂教學的核心,但并不是課堂教學的唯一。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以知識為本的理念,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利用,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從生活化角度出發(fā)設計內容,創(chuàng)設極具趣味性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自感、自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核心內容,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他們的喜好,合理選擇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法。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故事輔助,借助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領悟故事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哲理,深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吧罴唇逃薄T诮虒W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素材,可以上網(wǎng)去查找與之相關的教學案例,作為教材內容的補充與延伸,進一步增強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吸引力。教師還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環(huán)境出發(fā),把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生活場景引入課堂,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拉近理論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促進學生內化教材中的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yǎng)。教師還可以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借助多媒體把教材內容用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等技術形式展現(xiàn)出來,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情境中的內容。學生會在不知不覺中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比如,在講解“安全上學去”一課時,教師可以從校園大門口的監(jiān)控中截取一段錄像作為教學素材,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學校門口上學時的交通場景,創(chuàng)設熟悉的生活情境。學生在觀看中會發(fā)現(xiàn)時不時就會有行人和車輛違反交通規(guī)則,造成道路擁堵,甚至還會發(fā)生一些剮蹭事故。真實的影像資料是對教材內容的有力補充,既增強了教材內容的感染力,又提升了學生的安全意識。
(二)發(fā)揮榜樣力量,激勵自主發(fā)展
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念、道德意識和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愛模仿、尚崇拜的心理特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實施榜樣教育,使學生努力學習,不斷向榜樣靠攏,實現(xiàn)自主發(fā)展。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選取合適的榜樣,引導學生模仿榜樣的行為習慣、思想品德等,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
榜樣的力量最能觸動學生的心靈,教師在為學生選擇榜樣人物時要遵循真實性的原則,選取的榜樣行為和品質必須符合客觀實際,要避免“假、大、空”,注重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在榜樣精神的影響下取得更大的進步。教師選擇榜樣人物時還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樹立身邊的榜樣。同學、朋友、家長、老師等都可以成為榜樣,這些榜樣看得見,摸得著,夠得到,更加真實,更能激發(fā)學生比學趕超的意識,有助于學生不斷進步。比如,在講解“學習有方法”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推薦自己身邊的學習榜樣,還可以談一談從這些榜樣身上自己學到了哪些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在班級內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于高年級的學生,教師在樹立身邊典型的同時,還要適當?shù)貫樗麄冞x擇一些歷史人物、科學家、醫(yī)學家等有影響力的榜樣,用榜樣的人物事跡感染、激勵學生,使學生成為有夢想、有擔當?shù)男聲r代好少年。又如,在教學“我們神圣的國土”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電視新聞,為學生講述戍邊英雄的感人事跡,喚醒學生的民族初心,引導學生崇尚英烈、學習英烈、賡續(xù)英烈精神,堅定愛國信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責任感。
(三)組織課堂活動,打造開放課堂
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會背誦、會答題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具體行動中,把理論知識內化為實際行為習慣,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推動自身發(fā)展。所以,教師要注重從實際出發(fā),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活躍課堂氛圍,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打造開放課堂,使學生成為道德與法治知識的主動探究者、主動學習者和主動踐行者。游戲是學生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也是開展課堂互動的重要方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有趣味性和啟發(fā)性的小游戲,這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
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要結合生活化的內容,使學生對活動內容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促進他們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比如,“讓我自己來整理”“干點家務活”等單元的主要教學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引導學生做家務,承擔家庭的責任。為此,教師可以布置課后實踐任務,讓學生在課后幫助家長做家務,采用視頻打卡的形式,分享自己的勞動體驗,通過親身參與提高道德認知。教師可以要求家長在班級群中匯報學生在家中的勞動過程和勞動成果,方便教師及時獲取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設置匯報展示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用日記、手抄報等形式,展示自己的勞動實踐過程和成果。
每個學生都是表演天才。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根據(jù)教學主題,為學生設計小品活動,又如,在講授“學會溝通交流”一課時,教師設計了一個“規(guī)劃旅游路線”的活動情境,情境中的游客對導游設計的旅游路線存在很大的異議。為了統(tǒng)一意見,教師讓學生扮演情境中的游客,模擬溝通交流過程,讓學生切身感受禮貌用語的作用,領悟與人交流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從而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
(四)借助傳統(tǒng)文化,滲透中華美德
中華民族有很多優(yōu)秀的文化,它們都是經(jīng)過千百年的沉淀得來的,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精神源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對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有極大的作用。所以,教師要拓寬教學視野,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中,不斷充實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讓學生把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傳承、弘揚下去。在每節(jié)課正式教學開始前,教師可以利用幾分鐘的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國學經(jīng)典誦讀活動,誦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論語》等,領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學習其中蘊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既可以厚植學生的文化底蘊,又能達到課后“收心”的目的,把學生的精力集中到課堂上。
為了使教材內容更直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通過視頻、動畫、圖文等方式展現(xiàn)教學內容,突出重難點知識,尤其向學生滲透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高師生互動質量。比如,在講授“中華民族一家親”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各個民族的服飾、風俗習慣、節(jié)日習俗等,還可以講述各個民族的由來、發(fā)展與演變,讓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使學生在增強民族自豪感的同時形成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的責任感。
向學生滲透道德與法治知識是必要的,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但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不能止步于此。教師還要充分利用當?shù)氐馁Y源優(yōu)勢,引導學生去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如在重陽節(jié)到來之際帶領學生到學校附近的敬老院進行慰問演出,向學生滲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或者組織學生參觀烈士陵園、歷史博物館等,將教學從課內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形成家國情懷。此外,教師也可以將一些民間傳統(tǒng)的手工藝品、活動游戲等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豐富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文化內涵,使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契合新時期的素質教育要求。
(五)優(yōu)化教學評價,增強教育效果
教師的教學評價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密切相關。優(yōu)質的教學評價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取。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要對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改革,把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學生的個體發(fā)展結合,把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的動態(tài)評價結合。在評價內容上,教師既要關注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掌握,又要關注學生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的形成,著力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激勵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在面對同一事件時,不同的學生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想法。當學生出現(xiàn)不同的見解時,教師不能根據(jù)教材中的觀點直接否定,而要充分接納學生,對學生看問題的角度給予表揚和肯定,讓學生從教師的評價中獲得認可,增強學習的動力。教師可以采用接納式的評價方法,只要學生的想法合情合理,就要給予合理的點評,這樣有助于學生健全人格。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課堂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及時給予學生激勵式的評價,喚起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由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在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認識和行為上的明顯錯誤。對于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否定式的評價,直接告知學生這種思想或行為的危害,引導學生在明辨是非中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除了要注重評價方法的多樣化,教師還要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自評或采用小組互評、學生互評的方式,也可以邀請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師參與到學生道德品質和法治意識的評價中。
三、結束語
總之,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目標的必然要求。教師要與時俱進,認識到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以生為本”和“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下改進與創(chuàng)新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推動教育改革發(fā)展的同時,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林邦寧.新時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J].西部素質教育,2021,7(4):62-63.
王中霞.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河南教育(教師教育),2022(5):23.
作者簡介:嚴興生(1975.11-),男,甘肅武威人,任教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黃羊鎮(zhèn)二壩小學,一級教師,??茖W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