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蘭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農(nóng)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形勢越來越加劇,城市學校接納的新市民兒童越來越多,筆者學校就是一所外來務(wù)工人員子女較多的學校,占學生總?cè)藬?shù)的60%,而且有一部分還是少數(shù)民族學生。生源變了,但老師的教學方法卻沒有變,以至于新市民兒童學校語文教學耗時且無效,如何讓新市民兒童學校的語文教學達到減負增效的效果呢?下面我就以統(tǒng)編版教材為例,談一談自己的一些探索。
(一)依托舊知拓展
舊知是指新市民兒童喜聞樂見的已知生活。我們的課文內(nèi)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其中不乏與新市民兒童生活緊密相連的內(nèi)容,如果抓住契機,挖掘這些資源進行教學,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校一年級有個新疆來的小朋友,由于語言不通,生活習慣的不同,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不是很高。老師為了激發(fā)他的積極性,就充分挖掘了課文中與他生活緊密相連的內(nèi)容,激發(fā)他的學習興趣。如學習《比尾巴》一課,在拓展環(huán)節(jié),老師特意出示了新疆最多的,也是他最熟悉的動物——羊,讓他說說羊的尾巴。他頓時興趣盎然,邊說還邊比畫,這不僅提高了他的興趣,而且激發(fā)了他學習語文的熱情,提高了他的表達水平。
(二)巧用兒童方言
教學要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如果采用教學本地兒童的方法來教新市民兒童,不僅解決不了難點,還可能讓難點變得更難。而利用新市民兒童本身所具有的特色來進行難點突破,會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習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在理解詩意的基礎(chǔ)上,老師告訴學生:這首詩是李白在江西欣賞了廬山美麗風景后寫下的。班里正好有個江西來的小朋友,老師就激發(fā)他們:“我們請江西來的趙明用江西話為我們吟誦一下這首詩,好不好?”同學們頓時來了興致,趙明也特別高興,他沒想到自己會因為一口流利的家鄉(xiāng)話而出彩。于是他大大方方地用江西話為大家吟誦了一遍,為這首詩增添了別樣的色彩。其他同學看趙明讀得這么好,也紛紛舉手表示也想用自己的家鄉(xiāng)話讀一讀這首詩,我就讓他們盡情地讀,他們陶醉其中,盡情享受古詩與方言的融合所帶來的美妙,課堂也變得生動有趣了。
(三)激發(fā)積極心理
新市民兒童也有積極向上的心理,這些心理都可以為語文教學所用。語文教師在新市民兒童學習過程中遇到難點困難的時候,要善于運用這些積極的心理引導鼓勵新市民兒童奮發(fā)進取,勇于跨越難關(guān),勇往直前。如有個來自四川地震多發(fā)地的孩子,他熱愛他的家鄉(xiāng),教師引導他將家鄉(xiāng)與江蘇作對比,分析爸媽帶他來蘇求學的不易,激勵他好好學習,將來成為有用之才回家鄉(xiāng),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這種家鄉(xiāng)情懷的激勵下,學生充滿學習熱情,認真勤奮。
(一)憑借生活環(huán)境
生活處處皆語文,當語文與生活緊密相連時,知識就不會變得那么生硬難懂了。統(tǒng)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習作是描寫一種動物。班里有個回族女孩,很小就隨爸媽來溧陽開拉面館。家里不養(yǎng)動物,面對寫作要求,犯了愁。這時老師立刻放寬她的寫作題材,讓她寫一寫爸爸的拉面。她頓時興趣盎然,下筆如有神,驚艷的語句隨處可見:“爸爸的手指就像有魔法一樣,繞來繞去,幾個來回下來,原本粗粗的面疙瘩就變成了根根白白的細面,富有彈性……爸爸的這根根拉面拉近了我們回族和漢族人民的感情,拉近了我和小伙伴的友誼?!彼綄懺接信d致,洋洋灑灑寫了500字,從形狀寫到味道,如數(shù)家珍。學生寫得開心,老師也讀得有趣?;A(chǔ)打扎實了,當她以后與小動物接觸后再寫小動物,還愁她不會寫嗎?
(二)探尋本土資源
新市民兒童本身具有語文教學豐富的資源,在習作教學中如果能夠有效而充分地運用,必將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習作《一次難忘的活動》時,老師圍繞班里蒙古族學生本身具有的特殊本領(lǐng)——摔跤開展活動,先讓蒙古族學生講一講摔跤這項活動的歷史由來、取勝技巧,然后讓他示范,教大家正確摔跤,等學了一段時間后再組織學生開展摔跤比賽,有了切身感受再圍繞這次比賽展開寫作。這種以活動為載體的教學,不僅加深了學生之間的感情,而且激發(fā)了新市民兒童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習作寫得有滋有味,聲情并茂。
(三)激發(fā)探究意識
新市民兒童較本地兒童,自主探究意識比較強烈,而這一點正是寫作所需要的最寶貴的因素。如在教學《我最喜歡的一種小動物》時,老師先出示范文,沒有任何的講解,而是讓學生先自讀自悟:每一自然段都寫了什么?在學生自讀自悟的時候只是不斷地鼓勵:“我班好多學生在生活上都有探究能力,會自己摸索著做飯炒菜,獨立生活,我想在學習上肯定也有這股專研的勁,能自讀自悟,自我學習。”在老師不斷激勵下,小手舉得越來越多,說得也越來越對,學習情緒高漲,這正是內(nèi)在能力被激發(fā)的結(jié)果。
(一)提供大量書籍
新市民兒童只要提供足夠的條件給他們,他們會與本地兒童一樣有出色的表現(xiàn)。在學習環(huán)境中,新市民兒童尤其缺的是潤澤生命的書籍。所以,通過向圖書館借閱、請學校捐贈等方式,保證新市民兒童每人每學期有三本自己喜歡的書籍,并且組織他們專心閱讀。一學期結(jié)束,新市民兒童明顯比以前安靜斯文多了,拿到書籍也能快速地靜下心來,投入閱讀,生命在書籍里變得美好而有質(zhì)量。
(二)開展讀書活動
開展讀書活動是閱讀書籍后的跟進步驟,如讓新市民兒童選讀自己最喜歡的段落,在品讀中體悟人生,提升語感。語感提升了,語文素養(yǎng)自然就提升了。而讀的方式可以是一人品讀、雙人同讀、小組共讀等,也可以是賽讀、表演讀等,在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中,新市民兒童的想象力豐富了,更加熱愛語文了。如一位河南來的小男孩,自從參加讀書活動以后,就深深愛上了朗讀,只要一有空,就會拿出書籍來讀上一兩段。
(三)續(xù)寫讀后有感
讀的最高形式是寫。只要是認真讀,總會有些感想,不管大人還是兒童。鼓勵孩子們在讀完后再寫一寫,字多字少無所謂,只要是發(fā)自肺腑的、自己的真情實感都可以寫。這樣讀著寫著,寫著讀著,心靈得到了交流,本來單調(diào)的學習生活也不再枯燥,在讀書里變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提升。而語文素養(yǎng)是涵蓋習作和閱讀的,這種從生命里滲入的教養(yǎng)自然會從語文的方方面面體現(xiàn)出來,厚積薄發(fā)。
對于新市民學校來說,不管采用何種形式什么載體進行語文減負教學,情感疏通是關(guān)鍵。只有新市民兒童與學校文化相融、心理相通,他們才能更好地融入學習、輕松學習,接受教師的教育,如果情感抵制,無論如何是打通不了“減負”的“最后一公里”的。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課題“‘和融教育理念下新市民兒童學校小行者課程’開發(fā)研究”(批準號:D/2021/02/178)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江蘇省常州市溧陽清安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