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政策邏輯與實踐路徑:30年來我國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演進分析

2023-11-07 12:44:12馬曉玲
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 2023年5期
關鍵詞:教學點階段信息化

馬曉玲

(寧夏大學 教育學院,寧夏 銀川 750021)

農村教學點是我國教育系統(tǒng)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保障偏遠地區(qū)兒童就近入學及鄉(xiāng)土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農村教學點先天處于弱勢地位,發(fā)展很不均衡、不充分。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信息技術逐步進入農村教學點,應用信息技術支持教育教學成為破解農村教學點發(fā)展困境的重要思路。

一、我國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演進階段

農村教學點信息化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在聯合國開發(fā)署“UNDP430項目”、甘肅中歐教育項目、李嘉誠—教育部遠程教育扶貧項目支持下,農村教學點信息化建設啟動了。這些國內外合作項目及教育部扶貧項目為一部分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提供了最基本的設備、資金、教師培訓及應用指導。

30年來農村教學點信息化經歷了重要的建設和應用。依據農村教學點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將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演進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農村教學點信息化起步階段(2003年以前)。這一階段,通過教育部中小學信息化扶貧項目及“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聯合國開發(fā)署項目UNDP430”等外援項目,農村教學點信息化從無到有,實現了百年發(fā)展歷史上的大突破。在應用上較為簡單,是一種樸素的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作為多媒體工具和資源輔助課堂教學。

第二階段:信息化基礎建設大發(fā)展階段(2003—2012年)。這一時期國家工程項目、政策齊發(fā)力,助推農村教學點信息化跨越式發(fā)展。國家先后實施了“農遠教育工程”項目,頒布制定了《教育技術應用能力標準》《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2010—2020)》等政策和標準。在這些政策和標準、工程項目的支持下,農村教學點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迎來大發(fā)展機遇。通過“農遠教育工程”三種模式中的模式一,即“DVD+光盤”模式,為農村教學點輸送了豐富的光盤教學資源。另外,這一階段互聯網技術有了很大發(fā)展。農村教學點應用教學光盤和互聯網教學資源開齊一些規(guī)定課程,信息技術主要輔助和優(yōu)化課堂教學。

第三階段:信息化應用大力提升階段(2012—2018年)。這一時期國家通過實施“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三通兩平臺”“三個課堂”等工程項目,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農村教學點“有電腦,無網絡;有網絡,無資源;有資源,無師資”的局面。在應用方面,借助于三個課堂、各類同步直播課堂,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從自主探索、同伴互助到專家引領。在各類教學平臺、教學資源、“三個課堂”等支持下,信息技術較深入地融合應用于課程教學中。

第四階段:新興技術介入的新探索階段(2018至今)?!盎ヂ摼W+”、人工智能、創(chuàng)客教育技術大力發(fā)展并逐步引入農村教學點,為農村教學點發(fā)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盎ヂ摼W+教育”為農村教學點從體制機制、資源建設、師資發(fā)展、教學模式等提供了創(chuàng)新思路,在實踐中形成了“一體雙核四驅”的咸安模式、“三式”破“三難”的恩施模式等具有區(qū)域教育特色的教育發(fā)展模式[1]。一些信息化基礎較好的農村教學點,創(chuàng)客教育技術[2]、人工智能技術不同程度地進入了農村教學點教育教學中[3],這需要新的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做指導。另外,教育新基建賦能農村教學點校園信息化建設,部分農村教學點安裝了電子安防系統(tǒng),在線互動課堂、“雙師課堂”設備逐步配齊,農村教學點網絡環(huán)境大幅提升。農村教學點信息化建設和應用進入新探索階段,信息技術逐步創(chuàng)新融合應用于課程教學中。

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演進既是教育教學的現實需求所驅,也是我國農村基礎教育信息化改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農村教學點信息化發(fā)展經歷了政策創(chuàng)新與實踐變革雙軌并進的過程,其政策邏輯與實踐路徑在歷史上相統(tǒng)一。研究遵循“史論結合”的方法論原則,分析農村教學點信息化的政策邏輯和實踐路徑,為推動農村教學點信息化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指導。

二、我國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演進的政策邏輯

政策邏輯即決策者根據不同地域環(huán)境、不同發(fā)展狀況動態(tài)地做出需求判斷和價值選擇,進而制定并形成具有一定價值取向和特征的政策所依據的理論、準則和方法及實踐取向。分析事物演變的政策邏輯有助于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本身。梳理30年來國內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演進中的相關政策,內容涉及“農遠工程”項目規(guī)劃與實施、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全面改薄”要求、教育信息化2.0規(guī)劃、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建設、“三個課堂”應用指導意見等,涵蓋教學點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各方面。教學點信息化相關政策梳理如表1所示。

表1 30年來教學點信息化相關政策

從政策目標、政策實施和政策特點三方面解讀以上政策,發(fā)現政策邏輯遵循從“有起來”的扶貧性到“強起來”的內涵式發(fā)展過程。

(一)圍繞“有起來”旨在培育信息化種子的扶貧性政策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起步于改革開放后的計算機教學。20世紀80年代初,微型計算機在國內中小學剛剛出現,只有少數學校配備了計算機。80年代中期,很多學校在計算機設備上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信息化主要是計算機教學,但計算機教學只能覆蓋少數人群,通常大城市的重點學校才開展計算機教學。

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計算機的普及以及計算機性能的提升,計算機在輔助教學和教育管理中越來越重要。2003年以前,全國教育信息化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小學開展了信息技術課程教育,其基礎設施取得了一定規(guī)模的建設和應用,一部分試點學校率先實現了網絡“校校通”。農村教學點信息化也從無到有,這得益于一些基礎教育援助項目的大力扶持,包括教育部現代遠程教育扶貧示范工程項目、李嘉誠基金會西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項目、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明天女教師培訓計劃、中國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遠程教育項目等。

我國農村教學點歷經100多年的發(fā)展,教育信息化從無到有開始建設,并且受資金、資源等限制,一開始選擇少數農村教學點進行分散建設,這些農村教學點有如廣大農村偏遠貧困地區(qū)的“星星之火”。因此,政策目標為“培育信息化種子”,主要從信息化設備和人員兩方面進行培育。政策實施方式主要為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例如2001年教育部現代遠程扶貧示范項目與李嘉誠基金會遠程教育項目合并,計劃用三年時間,為我國西部地區(qū)部分國家級貧困縣中小學以上建立 10 000 個教學示范點。利用先進現代遠程教育技術手段,探索西部地區(qū)基礎教育跨越式發(fā)展的新模式[4]。采用“先人后事”的方式,建立了省、縣、鄉(xiāng)、學校多級培訓機制,先培訓人員后設備入校,為我國農村偏遠地區(qū)培訓了一批信息技術種子人員。一些省區(qū)學校培訓過的教師80%以上可以獨立安裝設備、保證日常運行,其中包括相當一部分女教師?!盵5]

該階段的信息化政策具有扶貧性特點,主要通過“李嘉誠—教育部遠程教育”項目和“中外甘肅基礎教育項目”等扶貧性項目資助幫扶建設,配備教育衛(wèi)星接收設備,提供衛(wèi)星教育資源,建立教師學習資源中心(TLRC)[6],供教師學習及使用教學資源輔助課堂教學。該階段信息化政策的扶貧性還體現在支持當地農業(yè)科技發(fā)展上。在扶貧項目提供的資源中,有一部分兼顧為當地農民傳播先進科學技術,促進當地經濟和農業(yè)發(fā)展。例如,寧夏楊郎中學借助西部大開發(fā)退耕還草及山東壽光市援助原州區(qū)300萬元高科技蔬菜種植園的機會,利用IP系統(tǒng),培訓農民,為社區(qū)群眾提供科技信息。楊郎中學項目接受點同時又掛起了楊郎鄉(xiāng)信息技術播放點的牌子,定期培訓農民,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7]。1998年12月,教育部頒布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實施現代遠程教育工程[8]:“形成開放式教育網絡;有效地發(fā)揮現有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開發(fā)高質量教育軟件,重點建設全國遠程教育資源庫和若干教育軟件開發(fā)生成基地?!弊源耍r村教學點信息化正式啟動了。

(二)圍繞“用起來”旨在奠定信息化基礎的普惠性政策

扶貧項目和政策為我國開展農村教育信息化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從2003年開始,國家相繼實施了“農遠工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等項目,頒布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等政策和標準。這些項目、政策和標準的實施,開啟了農村教學點信息化建設和應用的大發(fā)展時期。

該階段的政策目標為奠定農村教學點信息化基礎。教育部—李嘉誠基金會遠程教育項目屬于扶貧項目、種子工程,在全國共建立了 10 000 個教學示范點,但這些示范點大都建立在中心學校及以上的中小學,對農村教學點來說,猶如“星星之火”,惠及不多。2003年,國務院批準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工程,計劃從2003—2007年,我國將用5年左右時間,投資100億元,為全國約11萬個農村小學農村教學點配備教學光盤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廣播,向這些農村教學點約510萬名山區(qū)小學生提供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截至2007年底,建成模式一即光盤播放系統(tǒng) 6 390 個。該階段農村教學點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有如“燎原之勢”。推動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同時多渠道加大資源供給,為農村地區(qū)配套了三種硬件模式的資源,開發(fā)了小班教學光盤、多媒體資源庫、衛(wèi)星IP數字資源、網絡資源、資源庫等豐富的資源。各地電教館針對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教育需求,還開發(fā)了藏語、維語等雙語教學資源。

這一時期,國家還實施了“國家扶貧教育工程”“義教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一大批重大教育項目。這些國家工程項目齊發(fā)力,為農村教學點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重要的政策環(huán)境、經費保障和辦學條件,農村教學點迎來了百年不遇的大發(fā)展機遇,農村教學點奠定了很好的信息化基礎。

該階段的政策實施途徑為信息技術應用。通過持續(xù)性、大規(guī)模培訓提升農村教學點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教育部在2007—2009年先后啟動了“教育部2007年暑期西部農村教師遠程培訓計劃”[9]“中西部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師遠程培訓計劃”[10]“教育部啟動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11]。采用在線與面對面培訓相結合的形式,培訓了大批農村中小學教師。在應用上,農村教學點教師應用遠程教育資源的頻率明顯高于小學和中學[12],工程免費發(fā)放了 6 500 多萬張教學光盤,將推廣普及模式一的應用作為重點[13]。涌現出一批典型應用模式,包括全程依托式、分段依托式、組合分段式和多重組合分段式DVD播放教學資源應用方式[14],播放—講解模式、播放—講解—播放模式、根據需要的插播模式[15]。

該階段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政策呈現出普惠性特點,從信息化設備建設、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及推廣普及模式的應用上看出,針對農村教學點的教學實際,充分運用模式一的設備及優(yōu)質教育資源,緩解農村學校師資力量不足或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

(三)圍繞“好起來”旨在提升應用水平的精準扶智政策

該階段農村教學點信息化的重點從“工程建設”到“工程應用”?!稗r遠工程”大力提升了農村教學點的信息化基礎設施水平?!笆濉逼陂g實施的“三通兩平臺”項目則解決了各類學校寬帶網接入、網絡學習環(huán)境、優(yōu)質資源建設和共享問題。“三通”即寬帶網絡校校通、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兩平臺”即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叭▋善脚_”為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奠定了基礎。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資源供給,2012年教育部啟動實施了“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目標是2012、2013兩年,為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中確需保留和恢復的農村教學點配備數字教育資源接收和播放設備,配送優(yōu)質數字教育資源,利用信息技術幫助農村教學點開好國家規(guī)定課程[16]。截至2014年11月,全國6.36萬個農村教學點全面完成了“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建設任務[17]。為了加強教學資源的應用效能,幫助農村教學點開起開好規(guī)定課程,國家開展實施了“三個課堂”應用。早在2012年,在“全國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座談會”上,教育部首次提出發(fā)展“三個課堂”,即“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和“名校網絡課堂”。其中,“專遞課堂”強調專門性,針對農村薄弱學校和農村教學點缺少師資、開不出開不好規(guī)定課程的問題,采用網上專門開課或同步上課、利用互聯網按照教學進度推送適切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等形式,幫助其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guī)定課程;“名師課堂”強調共享性,主要針對教師教學能力不強、專業(yè)發(fā)展水平不高的問題,通過組建網絡研修共同體等方式,發(fā)揮名師名課示范效應,探索網絡環(huán)境下教研活動的新形態(tài);“名校網絡課堂”強調開放性,將名校的課程資源輸送到其他學校,有效縮小區(qū)域、城鄉(xiāng)、校際之間教育質量差距。

這一階段的政策目標是提升信息化應用水平。落實“三通兩平臺”“農村教學點數字資源全覆蓋”“三個課堂”。通過設備配備、資源配備和教學應用“三到位”幫助農村教學點“用好”信息技術。在“三個課堂”的幫助和引領下,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從自主探究、同伴互助到專家引領。因此,該階段的政策具有很強的精準扶智特點。

(四)圍繞“強起來”旨在創(chuàng)新深化應用的內涵發(fā)展式政策

2018年后,教育信息化進入創(chuàng)新融合應用階段。如果說黨的十八大之后,教育信息化的熱點詞語更多的是“三通兩平臺”“優(yōu)質資源共享”“融合應用”等,那么,十九大以后,教育信息化的熱點詞語則是“大數據”“人工智能教育”及“融合創(chuàng)新應用”。

該階段的政策目標為“創(chuàng)新深化應用”,政策實施方式為多措并舉,圍繞“強起來”創(chuàng)新信息技術應用,做強農村教學點的教育教學。2018年教育部頒發(fā)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18],探索基于信息技術尤其智能技術,通過“互聯網+教育”,使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創(chuàng)新融合。通過網絡扶智,引導教育發(fā)達地區(qū)與薄弱地區(qū)通過信息化進行結對幫扶,以“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方式,探索“互聯網+”條件下的區(qū)域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機制。2019年,教育部印發(fā)了《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目標之一為縮小城鄉(xiāng)教師應用能力差距,以深度貧困地區(qū)、老少邊窮島地區(qū)為重點,開展對口幫扶項目。通過優(yōu)質學校與教學點“結對子”等方式,組成協(xié)同教研共同體。通過網絡研修加強集體備課、研課交流,遠程授課教師對鄉(xiāng)村教師進行長期陪伴式培訓,定向幫扶鄉(xiāng)村教師提高專業(yè)水平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了進一步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應用,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人工智能、“互聯網+教育”等新技術變革。2022年教育部頒布了《教育部關于加強“三個課堂”應用的指導意見》,提出實現“三個課堂”的常態(tài)化按需應用;強化教師研訓和教研支撐,增強應用能力;優(yōu)化硬件設施和軟件資源,改善應用條件,提高“三個課堂”應用效果評價,增強應用效能。

以寧夏為例,多措并舉[19],發(fā)布了“三個課堂”建設與應用指南,推動“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等常態(tài)化應用。建立健全跨縣跨校幫扶機制,按照“區(qū)帶市縣、市縣帶鄉(xiāng)鎮(zhèn)、鄉(xiāng)鎮(zhèn)帶村組”的思路,推動區(qū)內城鄉(xiāng)學校結對互助,開展遠程同步備課、同步授課、同步教研等活動,有效緩解農村教學點音體美教師結構性短缺等問題。推進名師資源在線共享,組織開展“5G+”教師智能研修,舉辦“1+N”“1+N+M”遠程評課、協(xié)同研修和網格化精準研訓等,促進薄弱學校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提升。綜上可見,新一輪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政策,以創(chuàng)新深化信息技術應用為目標,以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抓手,具有內涵式發(fā)展的特點。

三、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演進的實踐路徑

(一)始終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的信息化實踐應用

需求和問題是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演進的根本驅動力,信息技術是教育變革的助推力。農村教學點有了真實需求,就有了信息化發(fā)展的內在動力。不同階段農村教學點信息化的需求和問題不同。

第一階段:農村教學點信息化起步階段(2003年以前)。國內計算機教育興起,但這時還惠及不到農村教學點。因此,為農村教學點配備必要的信息化設備,開展多媒體資源輔助教學是該階段農村教學點信息化的需求。因此,啟動了現代遠程教育扶貧項目,還有一些外援項目,例如,教育部—李嘉誠遠程教育項目等。

第二階段:信息化基礎建設大發(fā)展階段(2003—2012年)。普遍缺乏信息化基礎設施和環(huán)境是該階段農村教學點的需求和問題,還缺乏與基礎設施匹配的教學資源。因此,國家開始大力建設農村教學點信息化基礎設施,采用現代遠程教育三種模式的模式一,為全國廣大農村教學點配備了DVD+光盤及配套教學材料。硬件設備和軟件資源同時建設,并且強調用起來,廣大農村教學點普遍使用光盤資源進行教育教學。這些主要通過國家現代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國家教育中長期發(fā)展規(guī)劃》等項目和標準推動落實。

第三階段:信息化應用大力提升階段(2012—2018年)。信息化基礎設施大力發(fā)展后,農村教學點需要更加豐富、適切、優(yōu)質的資源。因此,國家實施了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三通兩平臺”項目。為了全面推動深化應用,國家啟動了“一師一優(yōu)課”“三個課堂”等項目和實踐活動。

第四階段:新興技術介入的創(chuàng)新探索階段(2018至今)?!盎ヂ摼W+”、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引入農村教學點,需要新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方法和應用。通過“三個課堂”的常態(tài)化應用、“雙師課堂”、同步/異步直播課堂,以優(yōu)質校和農村教學點手拉手、“結對子”等形式,探索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新模式、新方法。表2是農村教學點演進階段、問題和需求以及對應的政策邏輯。

表2 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演進階段、需求和問題及政策邏輯

(二)以國家工程項目為推手的農村教學點信息化發(fā)展路徑

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演進,主要靠國家工程項目的推動和扶持。農村教學點信息化建設完全是向國家、省、縣級主管部門“等、靠、要”。從最初的教育部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扶貧項目、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到“雙師課堂”“三個課堂”應用。這些項目取得的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在經費投入方面,財政撥款占農村教學點年度總收入的比例高達99.5%[20]。國家通過實施工程項目,配備必要的信息化設備、輸送適切的資源、培訓和引領教師發(fā)展。在工程實施期間,制定了工程推進評估方案,包括聯合調研評估試點校、定期開展項目建設交流會、項目應用成果展等,以保障工程順利有效實施。實踐表明,這些項目評估尚不夠,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項目實施后產生的協(xié)同作用效應,應該開展一些證實性和實證性的評價。在工程實施后3~5年,抽取一定比例的農村教學點,采用第三方評估等方式,評價信息技術應用的績效,證實工程實施的效果,分析工程實施和應用中存在的問題,為今后項目實施提供參考依據。

(三)從資源共享、資源優(yōu)化到智力精準幫扶的資源供給路徑

30年來,農村教學點信息資源供給方式從資源共享、資源優(yōu)化到智力精準幫扶,這與農村教學點四個發(fā)展階段的需求和問題相對應。階段一和階段二,教育信息化從無到有,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大發(fā)展,但缺乏教育教學資源。因此,國家加強了資源建設和共享;階段三和階段四,為農村教學點供給大量資源后,發(fā)現優(yōu)質、適切的資源很不夠。因此,資源優(yōu)化是當務之急。國家通過“全覆蓋”“三通兩平臺”“三個課堂”等提供優(yōu)質資源。另外,加強資源應用,以“三個課堂”“同步直播課堂”等形式促進教師智力流轉、智力共享,對農村教學點精準幫扶,使優(yōu)質資源更好地發(fā)揮效益。

(四)從設備建設、資源建設到服務建設的實踐治理轉變

農村教學點信息化需要信息化設備,也始于信息化設備建設。從1999年開始到2003年,教育部—李嘉誠遠程教育項目在我國西部地區(qū)部分國家級貧困縣中小學以上建立 10 000 個教學示范點;中歐甘肅基礎教育項目在甘肅41個縣建立686個教師學習資源中心,教師配置計算機網絡學習系統(tǒng)、衛(wèi)星電視教育系統(tǒng)和暢通電話教育系統(tǒng),讓教師在中心進行自主學習[21]。2003年,國務院批準教育部、國家發(fā)展改革委、財政部全面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項目工程。工程總體建設方案是:從2003—2007年,我國將用5年左右時間,投資100億元,為全國約11萬個農村小學農村教學點配備教學光盤播放設備和成套教學廣播,向這些農村教學點約510萬名山區(qū)小學生提供優(yōu)質教育教學資源[22]。農村教學點信息化資源建設與設備建設基本同向同行,尤其在信息化演進的階段一和階段二。到了階段三和階段四,圍繞資源應用進行服務建設,建設內容包括教師智力資源流轉和共享、構建對口幫扶協(xié)同教研、深化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資源及技術服務等。

(五)從資源獲取公平到學習過程公平的學習機會轉變

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指標是促進教育公平。在加快推動農村教學點信息化發(fā)展過程中,以往是運用信息化技術推進教育資源公平,包括“農遠工程”三種模式的資源配備、農村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三通兩平臺”的使用。教育結果極大地受制于投入與分配資源,然而,在逐步遞減經濟邊際條件的過程中,若達到規(guī)定數量的資金、資源投入,持續(xù)擴大經濟投入規(guī)模,很難有效提升教育質量[23]。因此,國家制定政策,采用“互聯網+”技術,建立教研共同體,開展集體備課、研課交流等助力農村教學點發(fā)展;推動“三個課堂”“雙師課堂”等直播課的常態(tài)化應用,學生接受優(yōu)質教師同步授課,參與問題討論和答疑,完成課后學習任務。

(六)從設備、資源全覆蓋到應用全融合的實踐創(chuàng)新路徑

農村教學點信息化經歷了設備全覆蓋、資源全覆蓋到應用全融合的過程。在信息化演進的階段一和階段二,建設主要內容為設備全覆蓋,并同步建設配套資源;到了階段三,信息化建設的內容指向資源全覆蓋,并已開始著手促進信息化應用全融合,如“三通兩平臺”就是信息化資源、平臺與教學全流程、全要素的融合。進入階段四,“三個課堂”的常態(tài)化應用,多種形式的直播課堂等是教師、學生、教學資源合、教材、平臺、專家名師、名校資源的全融合應用。

四、教育啟示

30年來,我國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演進過程中的政策邏輯與實踐路徑相統(tǒng)一。信息化政策自上而下為農村教學點科學開展教育教學實踐指明了方向。然而,實踐是復雜的、動態(tài)、生成的,尤其在邊遠貧困地區(qū),由于信息技術在支持基礎教育均衡教育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學校率先承擔了教育教學模式變革的迫切性任務,它們很有可能是未來教育發(fā)展變革的先行者。在當下數字化轉型時期,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數字技術逐步進入農村教學點,農村教學點的固有發(fā)展模式將會被打破。

數字化轉型為農村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迎來了新契機。數字化轉型是一個從技術、組織流程到管理機制等多維的系統(tǒng)化創(chuàng)變過程,需要新范式、新思維、新能力、新環(huán)境、新資源和新應用[24]。因此,未來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政策應圍繞創(chuàng)新,旨在塑造學校教育新生態(tài)的發(fā)展邏輯。在實踐方面,教學點課堂中信息技術越來越豐富,技術的復雜度越來越高,技術應用逐步深入,呈現出技術賦能增效,“人技共生”的協(xié)同應用趨勢。因此,教育管理部門應因勢利導,制定專門針對智能時代農村教學點信息化發(fā)展的政策,我們呼喚并期待頒布與時俱進的農村教學點信息化政策和有價值的實踐指南。

猜你喜歡
教學點階段信息化
關于基礎教育階段實驗教學的幾點看法
科學與社會(2022年1期)2022-04-19 11:38:42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肅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規(guī)范農村教學點辦園行為的實踐與探索
甘肅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08
在學前教育階段,提前搶跑,只能跑得快一時,卻跑不快一生。
莫愁(2019年36期)2019-11-13 20:26:16
教學點如何由“痛點”變“亮點”
甘肅教育(2019年7期)2019-04-27 01:31:28
大熱的O2O三個階段,你在哪?
營銷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18
兩岸婚戀邁入全新階段
海峽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
信息化是醫(yī)改的重要支撐
關于辦好農村小學教學點問題的幾點思考
醴陵市| 大田县| 西丰县| 乾安县| 东乌珠穆沁旗| 平邑县| 长子县| 黄龙县| 界首市| 香格里拉县| 榆树市| 达州市| 梁河县| 嘉峪关市| 当阳市| 蕉岭县| 乐昌市| 万安县| 青州市| 会同县| 九寨沟县| 大姚县| 平舆县| 秦皇岛市| 迁安市| 铜梁县| 栖霞市| 岳普湖县| 佛冈县| 牙克石市| 祁阳县| 甘孜| 古丈县| 昭苏县| 文昌市| 玉屏| 肇源县| 兴山县| 东阿县| 凤山县| 江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