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倩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德州二村小學
數學源自生活。當教師面對一群低年段的孩子時,教授的方式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尤其是面對那些在認知、理解和抽象思維方面較弱的學生,我們更是要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鼓勵他們主動探索數學世界,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實現(xiàn)這一目標,教師需要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設計與他們日常生活相關的數學情境,以便他們能夠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數學知識。通過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融入娛樂元素,教師可以幫助學生輕松地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培養(yǎng)數學思維,提高數學素養(yǎng)。
體驗式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參與為基礎的教育方法,旨在通過實際操作和感知,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隨著2021 年“雙減”政策的出臺,對教師的教育教學方法等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減輕學生不必要、煩瑣的學業(yè)負擔的同時,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在我看來,就是如何為課堂“提能增效”。我認為,作為教師的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融合實際操作與情境,優(yōu)化課程設計:強調將數學知識融入實際情境,如通過玩具、游戲或日常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體驗數學的應用。合理精簡課程內容,側重于基礎概念和核心技能,確保學生掌握必要的數學知識。
強調親身參與和發(fā)現(xiàn),打造個性化學習:學生通過親身參與,觀察和發(fā)現(xiàn)數學原理,而不是僅僅聽講或記憶公式,以促進深刻理解。教師要考慮學生的學習差異,提供個性化支持和輔導,確保每個學生都能開發(fā)其潛力。
注重學習的趣味性,注重思維培養(yǎng):確保學習過程有趣,通過游戲、趣味的數學問題和探索性學習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強調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考,而不僅僅是傳授計算技巧。
提供多樣化教學資源,善用引導性提問:充分利用數字化教育工具、教具和實踐性教材,提供多樣的學習體驗。同時,教師應提出引導性問題,鼓勵學生思考和探索,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
綜合來說,在“雙減”背景下,體驗式學習可以成為培養(yǎng)學生數學興趣、提高數學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教師需要充分理解和運用體驗式學習的方法,同時根據學校和政策的要求進行相應的課程優(yōu)化和個性化支持,以確保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取得良好的成績,并培養(yǎng)他們的數學思維能力。
在研究教學問題時如果不加以比較、鑒別,不采用多樣的研究問題的方法,那么一些隱含“缺憾”的教學現(xiàn)象常常會迷惑我們的眼睛,束縛我們的手腳,致使一些教學實踐與秉承的教學理念形似神離。所以,我們應善于運用不同的方法、策略去研究問題,在研究中認清問題,反思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
“溫故引新”是教學中最常用的導入方法之一,它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通過提問、練習等教學活動,提供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點,從“舊的”過渡到“新的”,從“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既鞏固了舊知識,又為新知識學習做了鋪墊。依照教材本身內在的邏輯關系,教師設計出既能聯(lián)系舊知,又能提示新知的導入,從而降低學生學習的坡度,激發(fā)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對舊知識經驗掌握得越扎實、越清晰,理解得越透徹,遷移能力就越順利,認知同化的效應就越高。
如在引入新知時,我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去靜靜地聽一聽,感受1 分鐘有多長,第二次再請同學們伴隨著音樂去感受一下1 分鐘有多長。感知1 分鐘,體驗時間概念的長短。該環(huán)節(jié)為課堂的引入環(huán)節(jié),在整節(jié)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思考究竟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的“1 分鐘”具體有多長,又讓學生對今天要學習的更小的時間單位“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孩子感知到靜態(tài)時間流逝的聲音和聽音樂時的感受不同,同樣的一分鐘在不同的情境下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激發(fā)學生學的興趣和積極性,引發(fā)他們的數學思考,從而引導他們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推動學生動手實踐、積極自主探索和有效合作交流,給他們時間和空間,進行數學方面的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和驗證等。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本就是學習習慣與知識構建形成的初期,讓學生從小就養(yǎng)成主動思考與探究的能力,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綜合素養(yǎng)起著至關重要的因素。
在課堂上,教師以提問引導學生作比較辨析,可以很好地促進學生對事物進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由此及彼的綜合歸納,在比較中增強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能力。所謂不比不知道,一比就明了。比較,利用反差效應突出了不同事物的本質差異或相似點,從而達到加深認識、全面認識的目的。
如在教學學生觀察秒針的路徑、感知秒的長短、認識秒與分和時的關系時,學生對于新知方法的形成,往往依靠生活的經驗、課堂生成的感受、比較方法的提煉。所以教師循序漸進地引導,由扶到放地把控,由直觀到抽象地建立數學模型,對于一節(jié)課是否成功都是至關重要的。
為了增加學生對“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直觀感受,我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充滿趣味的學習體驗,旨在幫助他們建立關于時間長短的初步概念。這個課堂活動以感知時間的流逝為核心,引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
我準備了兩個計時器,一個是普通的時鐘,另一個是沙漏。教室中充滿了期待和興奮,學生們猜測哪個計時器的時間會感覺更短。我開始啟動普通時鐘的秒針,然后將沙漏翻轉,讓沙漏中的沙粒慢慢流動,學生們聚精會神地觀察著兩者的時間流逝。
當沙漏的沙粒慢慢流盡,我停止了普通時鐘的秒針,學生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盡管兩者的時間是相等的,但他們感覺沙漏的時間過得更快,這個體驗讓學生們開始思考時間感知的差異。
我引導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受和觀察結果。學生們紛紛表示,沙漏的時間感覺更短,因為他們一直在觀察沙粒的流動,而忽略了普通時鐘的秒針。這個討論引導學生們認識到,時間的長短不僅與數字有關,還與我們對時間的關注程度有關。
通過這個簡單而有趣的活動,學生們初步建立了關于時間的長短概念,明白了時間感知的主觀性。這個體驗教會他們時間不僅僅是數字的表示,還與我們的感知和體驗有關。這個案例展示了如何通過感性的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抽象概念,激發(fā)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
同樣,在教學中我們也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體驗。如“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錄一秒的時長”這個環(huán)節(jié),我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脫離看或聽的直觀感官后,真正記住一秒的時長。卻沒想到在該環(huán)節(jié),由于大部分學生選擇了“拍手”的方式,在部分同學的“帶節(jié)奏”下,大家拍手越來越快,結果大部分同學并未準確拍出“60 秒”。所以,我馬上改變策略,提議讓學生各抒己見,先說說你們想要哪些方法進行記錄。這時,學生提出用“拍手”“畫圓圈”“數脈搏”等方法,再次記錄的時候,發(fā)現(xiàn)學生通過自己選擇的方式,既體驗了學習的樂趣,又將知識內化。
一節(jié)課的成敗,除了教師的教學能力,練習設計也至關重要。在練習的層次中,根據學生的學習進程,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精心設計練習層次。這既受學生能力轉化的客觀規(guī)律所制約,又是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反映。我們經常說的練習要有一定的“坡度”和“難度”,正是練習設計層次性的體現(xiàn)。因此,練習內容要做到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緊扣,逐步提高。
如在本課試教時,我在課堂的最后設計了這樣一道題:1(?。r24 分(鐘)=____分(鐘)。只見同學們開始飛速“計算”,但是卻未達到我內心期望的高潮。于是,我在思考過后,為了增加孩子們的“體驗式”學習感受,我將題目改為:“小胖和小丁丁同時從學校出發(fā)前往早餐店,小丁丁走了84 秒,小胖走了1 分24 秒,誰先到達呢?”A 同學馬上舉手回答:“小丁丁,因為他用了84 秒,秒是比分更小的單位。”隨即,有同學表示不同意,我讓同桌之間討論A 同學錯在哪。在熱烈的討論氛圍下,B同學答道:“1 分=60 秒,60 秒+24 秒=84 秒,所以小胖和小丁丁同時到達?!焙啙嵧暾幕卮鸬玫搅巳嗟臒崃艺坡?。A 同學雖然出錯了,卻是一個非常好的課堂生成,讓孩子們明白了,雖然秒是一個比分小的單位,但是在做題時,我們還是要看清題目,進行具體的分析解答。
原本一道簡單的單位換算,頓時變得更扎實、更有意義。隨后,我進一步改變題目,將題目改成“小胖和小丁丁同時從學校出發(fā)前往早餐店,小丁丁走了94 秒,小胖走了1分24秒,誰走得快呢?”速度的概念在三年級才會正式提出,但小朋友有自己的生活經驗。我也想為他們之后學習“路程、速度、時間”打下基礎,這一次孩子們都知道要先進行單位換算再進行比較,并得出了小胖走得比較快的結論,因為小胖所花的時間短。我進一步提問:“時間短就一定走路快嗎?”隨后班內基礎較好的C同學舉手表示:“題目中強調了同時和同一段路程,所以小胖時間短,走得比較快。”一道簡單的單位換算題,在“體驗式”學習的背景下,賦予了新的生命與價值。
又如在課中,我為學生們準備了一場時間的奇妙體驗之旅,讓學生們親身體驗時間的神奇之處。我設計了一道判斷題作為這次旅程的出發(fā)點——小胖說:“時針指著3,分鐘指著9,這時是3 時9 分?!薄靶∨笥褌儯銈冋f他說得對嗎?”
首先,我?guī)ьI學生們一起觀察課堂中的大鐘表。學生們興奮地圍在鐘前,試圖模仿問題中的情景。他們轉動時鐘的指針,模擬時針和分針的位置。這一體驗讓他們深刻地認識到,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對于表示時間是多么重要。
接下來,我鼓勵學生們自己探索時間的奧秘。他們觀察時鐘,討論時針和分針的移動規(guī)律。學生們開始嘗試回答問題:時針和分針之間到底是如何變化的呢?這個問題激發(fā)了學生們的好奇心,他們積極探討這一現(xiàn)象。
在學生們的探索中,產生了新的問題:當分針走到“6”時,時針到底指向哪呢?時針是整點移動一大格嗎?我引導學生們一起研究這個問題。通過觀察和實驗,他們發(fā)現(xiàn),當分針指向“6”時,時針也移動了半格,表示的是“幾時半”的時間。這個發(fā)現(xiàn)讓學生們對時鐘讀數有了更深的理解。
隨后,我將學生們帶回了最初的問題。他們再次觀察時鐘學具,分析時針指向3、分針指向9的情景。學生們開始親自體驗這一情景,移動時鐘的指針,模擬出時針指向3、分針指向9 的狀態(tài)。這時學生們出現(xiàn)了不同的答案,有的說是3 時9 分,有的說是3 時45 分,有的說不存在這個時間,那到底誰說得對呢?我引導孩子們利用學具嘗試撥動鐘面,用實際體驗來得出結論。
很快,彩虹小組率先舉手向我示意,他們通過撥動鐘面發(fā)現(xiàn),當分針指向“9”時,表示的是“×時45 分”,時針不可能指向“3”,因為分針在走,時針也在走。我隨即進行追問:“那我要表示3:45 這個時間,時針該指向哪呢?”此時,青草小組的組長舉手回答道:“時針應該在‘3’和‘4’的中間,更接近‘4’。”同時,他撥動了手中的鐘面,向全班進行了展示。這時,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通過這個令人興奮的體驗,學生們不僅解決了一個時間問題,還深刻理解了時針與分針的移動軌跡及關系。他們通過觀察、模擬、提問和實驗,積極參與了數學學習的過程,享受到了探索時間的樂趣。
在“時、分、秒”的案例中,我們看到了體驗式學習在低年段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我們的角色是引導者和啟發(fā)者,從判斷題到復雜的時間問題,學生們通過觀察、模擬、提問和實驗,積極參與了數學學習的過程。他們不僅解決了數學問題,還建立了深刻的概念和技能,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充分展示了體驗式學習如何在低年段數學教育中推動創(chuàng)新和改進。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體驗式學習不僅是一種教育方法,更是一項強大工具,為小學低年段數學教學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在小學數學教育中,這種方法顯得格外重要,因為它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還能夠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希望通過我們的數學課堂,能夠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主動設疑的數學素養(yǎng),讓孩子們能真正感受到這門學科的魅力,為學生成長注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