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雄
摘要:音樂具有心靈教育、情操教育等美育功能,為此,職業(yè)中專學??山柚鷮W生對通俗音樂喜愛的情況,開展民族心、民族魂的鑄造教育。具體策略有:利用信息化工具開展線上音樂教學,舉辦積極上進的通俗音樂講座,同時以系列宣傳教育活動使優(yōu)秀健康的通俗音樂深入人心,以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使優(yōu)秀的愛國流行歌曲占領學生的文化陣地,以當地民俗文化豐富學生的通俗音樂知識儲備,以此鑄造中職學生的民族心和民族魂。
關鍵詞:通俗音樂;民族心;民族魂;講座;民俗文化;美育;愛國主義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5-0073-04
職業(yè)中專學校的教育任務是培養(yǎng)和塑造技術技能人才,德育是職業(yè)中專學校的重要教學內容,而音樂是德育的重要載體和重要渠道[1]。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學生對通俗音樂的喜愛之情,進行德育滲透,實現(xiàn)育人與教書的和諧統(tǒng)一,思政教育與知識、技能傳授的有機融合,以此鑄造中職學生的民族心和民族魂,進一步提高音樂課堂的德育實效性。
通俗音樂亦稱流行音樂,泛指抒情性強、通俗易懂、情調輕松且?guī)в斜硌菪?、娛樂性,易于流傳、并擁有廣大年輕聽眾的一種音樂形式[2]。通俗音樂有別于傳統(tǒng)的民間音樂、古典音樂以及嚴肅音樂,具有四個特征,即流行性、情感性、娛樂性和商業(yè)性,可使聽眾得到聽覺上美的享受,陶冶情操,放松身心。在分類上,人們習慣性地把倫巴和探戈等歌舞音樂、電影歌曲、音樂劇、世界流行的地方性音樂以及輕音樂、爵士樂、鄉(xiāng)村音樂、搖滾樂、電子音樂和通俗歌曲都歸到通俗音樂名下[3]。其中,爵士樂于19世紀末產生在美國南部的新奧爾良,其前身是移居到美國的非洲黑人的拉格泰姆(Ragtime,意譯:散拍音樂)和布魯斯,又稱“藍調”(Blues,意譯:哀歌或怨曲)。在樂曲風格方面,20世紀前半期最重要的樂曲風格是拉格泰姆(Ragtime)、布魯斯(Blues)、爵士音樂(Jazz),后半期則以各種形式的搖滾樂(Rock,同Rock N Roll)為主[4]。搖滾樂也是通俗音樂的一種,包括民謠搖滾樂(Folk Rock)、爵士搖滾樂(Jazz Rock)和朋克搖滾樂(Punk Rock)等類型,20世紀50年代早期發(fā)源于美國,后遍及全世界,由一組人演出,成員包括人聲(一人或數人)、鍵盤手、電吉他手、貝司手和架子鼓手,通常還帶有電聲擴大裝置以及各種鼓[5]。
在我國,通俗音樂主要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改革開放的四十多年間是我國通俗音樂發(fā)展的高峰[6]。我國的通俗音樂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詞曲通俗易懂、健康向上,具有反映和貼近現(xiàn)實生活的超時代價值,同時遵循聲樂藝術的基本原理,以口語化為基礎,以情感為核心,演唱形式不拘一格,體現(xiàn)出聲、情、形體及話筒使用等技巧的有機結合,容易被傳唱并流行[7]。20世紀80年代,我國涌現(xiàn)出的優(yōu)秀通俗音樂有歌曲《軍港之夜》《送別》以及校園民謠《童年》等。
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職業(yè)中專學校要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并將以上德育內容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把學生培養(yǎng)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技能型人才[8]。其中,中職音樂課堂可充分發(fā)揮通俗音樂中的積極、健康正能量作用,鑄造中職學生的民族心和民族魂。每個時代都會留下自己的聲音,通俗音樂就是一個時代的聲音。我國的通俗音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不斷繁榮,并以不可阻擋之勢涌入中職校園,豐富著學生的文化生活。如果因擔心少數通俗音樂中的消極因素會給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就一味地反對或抑制學生聽賞通俗音樂,可能會扼殺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興趣。音樂教師應在尊重中職學生興趣愛好的基礎上,開展豐富多樣、生動的音樂教學活動,積極引導學生自主選擇健康、積極上進的通俗音樂,以此陶冶學生的情操,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審美與人文素養(yǎng)[9]。
1.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教師可借助積極向上的通俗音樂鑒賞、評價等活動,使學生對音樂的藝術美感和人文內涵形成深刻認知,理解通俗音樂的本體構成特征,領悟通俗音樂的形式美與藝術表現(xiàn)之間的關系,在拓展文化視野的同時形成美好的情操[10]。
2.增強學生的藝術表現(xiàn)能力
音樂是一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形式。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生動、有趣的歌唱、演奏、創(chuàng)編以及綜合表演等多種通俗音樂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掌握必要的知識和技能,在提升審美感知、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時,實現(xiàn)個性化發(fā)展,釋放創(chuàng)造性能力[11]。
3.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音樂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可以直達人的心靈深處,影響人的情感世界,具有表現(xiàn)性和情感性等特征。因此,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與優(yōu)秀的通俗音樂形成情感共鳴,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4.弘揚民族音樂
中國各地區(qū)、各民族的歌舞音樂等是通俗音樂的文化根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中國民族音樂的發(fā)展為背景介紹通俗音樂,讓學生了解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同時引導學生學習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優(yōu)秀通俗音樂,積極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儲備。
1.利用信息化工具開展線上教學,夯實中職學生的音樂知識基礎
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教師可在中職音樂教學中利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學習通”開展教學,以此激發(fā)中職學生的通俗音樂學習興趣,探索一種中職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探究的音樂教學新模式[12]。在課前,教師可將本課教學內容上傳至“學習通”平臺,并指導學生借助“學習通”平臺下載通俗歌曲表演視頻進行自主學習,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線上討論、線下協(xié)作練習,同時將討論、練習過程拍攝成小視頻上傳到平臺。在課中,教師可借助“班班通”對學生的討論、練習情況進行點評,以此夯實中職學生的音樂知識基礎,讓學生掌握更多的通俗音樂表演形式,豐富通俗音樂知識儲備,為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奠定知識、技能基礎。
2.舉辦優(yōu)秀健康、積極上進的通俗音樂講座,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中職學生的思想還未完全成熟,其對通俗音樂積極、向上的價值引領作用缺乏足夠認識,而通常專注于通俗音樂中的愛情等主題。對此,中職音樂教師要以導而不是堵的方法引導學生借助通俗音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鑄造中職學生的民族心、民族魂。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邀請校外專家或校內教師開展通俗音樂講座,從通俗音樂的詞曲結構等方面入手,讓學生認識到通俗音樂的教育價值、時代價值。馬克思說:“對于非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13]”豐富多彩的通俗音樂講座在培養(yǎng)學生“音樂的耳朵”,豐富學生的音樂感知,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提高和發(fā)展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和審美能力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可使學生對通俗音樂形成全新認知。
例如,教師可以“臺灣地區(qū)通俗音樂講座”為主題介紹我國臺灣地區(qū)校園歌曲《橄欖樹》《外婆的澎湖灣》《鄉(xiāng)間的小路》和《龍的傳人》等通俗音樂的經典之作。這些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能激起學生心中拼搏向上的動力,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正能量的教育,形成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之情。教師還可以“通俗音樂中的中國紅”為主題,向學生介紹《讓世界充滿愛》《五星紅旗》《北京歡迎你》《紅旗飄飄》等歌曲。這些歌曲旋律優(yōu)美,歌詞富有哲理,唱起來特別輕松,可使中職學生形成“音樂的耳朵”,認識到通俗音樂的真正價值,并提升音樂鑒賞能力,以此鑄造學生的民族心、民族魂。
3.開展愛國主義宣傳教育,讓優(yōu)秀健康的通俗音樂深入人心
如何讓優(yōu)秀、健康的通俗音樂走進學生心中,以此作為激勵學生奮發(fā)向上的動力,是中職音樂的教學重點。為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時機開展宣傳教育,充分發(fā)揮通俗音樂在鑄造學生民族心、民族魂方面的作用。例如,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莆田華僑職業(yè)中專學校在2019年秋季新學期初開展師生同唱愛國歌曲主題活動,以主旋律歌曲激起師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拼搏的熱情。2019年9月16日9時30分,伴隨《我和我的祖國》的音樂旋律響起,手舉國旗的千余名師生陸續(xù)走到運動場中間,深情地唱起《我和我的祖國》,并在綠茵場上擺出“70”的造型,用快閃表達著對祖國的祝福與熱愛。快閃結束后,本校進行了莊嚴的升國旗儀式,使學生對祖國形成更真摯、更深切的愛,更加堅定地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紅歌演唱活動中,本校還積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集體主義教育,培養(yǎng)中職學生責任意識、使命意識,使其勇于擔當歷史使命,成長為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學校各團支部也舉辦各種課外活動,讓中職學生把愛國情凝聚成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的動力。
另外,在日常教學中,本校還充分利用廣播、黑板報等載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以優(yōu)秀健康的通俗音樂鑄造學生的民族心、民族魂。例如,當學生聽到自己點播的通俗歌曲被學校廣播站播出后,往往很激動,可得到精神層面的滿足,并激發(fā)出挖掘更多具有教育價值的通俗音樂介紹給身邊同學的動力。在元旦國慶的黑板報??O計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介紹國內外著名音樂家的生平和愛國歌曲,如摘抄《精忠報國》《中國功夫》《眾人劃槳開大船》等歌詞,并讓學生學唱,以此充分發(fā)揮黑板報的德育及藝術熏陶作用。
4.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用優(yōu)秀的愛國歌曲占領學生的文化陣地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介紹并傳播優(yōu)秀的通俗音樂,讓學生在充滿正能量的音樂中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例如,職業(yè)中專學??山柚┩頃寣W生學唱《男兒當自強》《我的中國心》和《不忘初心》等愛國主義歌曲,或利用音樂鑒賞課讓學生觀看“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抗洪救災晚會”“大雪無情人有情———抗雪災晚會”“百名歌星‘愛在天地間抗雪救災義演晚會”以及國家大劇院出品的抗擊疫情主題作品———同舟共濟戰(zhàn)疫情等,使中職學生在觀看、學唱其中的優(yōu)秀通俗歌曲的同時,表達出自己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五四”歌曲比賽中,職業(yè)中專學校可將《大中國》《真心英雄》《天佑中華》和《英雄中國》等正能量歌曲作為必選曲目,使五月的校園形成“人人是歌手,班班有歌聲”的積極向上氛圍。這些歌曲旋律優(yōu)美,格調高雅,催人奮進,是鑄造學生民族心、民族魂的有效載體。
5.學習當地民俗文化,豐富學生的通俗音樂知識儲備
民俗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與鮮明的民族特點,是通俗音樂發(fā)展的土壤[14]。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借助當地民俗文化豐富學生的通俗音樂知識儲備,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和祖國的熱愛之情。莆田自古是閩中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譽,灣口的湄洲島是海內外聞名的和平女神媽祖廟所在地、媽祖文化的發(fā)祥地,民俗文化豐富多樣。例如,莆田鄉(xiāng)土音樂改編的民族管弦樂曲《祖廟盛會》描繪的就是湄洲島每年一度的民俗音樂盛會,樂曲集莆仙民間十音、八樂、大鼓吹之精華,在主題之下熱情頌揚和平女神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民族輕音樂《秀嶼行》描繪的是莆田市秀嶼區(qū)湄洲灣的新興良港秀嶼港,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樂曲采用展開和變奏的手法,以復三部曲式,把欣賞秀嶼港的激動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小巧玲瓏、典雅別致”,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對這首民族輕音樂的評價。莆仙鼓吹樂《慶佳節(jié)》創(chuàng)新了莆仙鼓吹樂演奏形式,渲染了莆仙元宵佳節(jié)人如潮、樂如潮,潮潮涌動的喜慶氛圍。莆仙吹打樂《慶》以莆仙戲曲牌“狀元游”為主題,描繪了莆田人在節(jié)日祭典、慶典、做壽、結婚與出游時的喜慶、熱鬧景象。在一年一度的中秋夜,荔鄉(xiāng)人會匯集起幾百支民間樂隊,泛舟歡聚“白塘”河面賞月奏樂,月與水的交融,十音八樂之聲,無不使人陶醉而流連忘返,民族管弦樂曲《白塘秋月》就以此為主題,運用套曲形式,賦予莆仙戲曲和民間音調新的時代氣息,勾勒出一幅濃郁的鄉(xiāng)土音畫,描繪出新農村的新面貌,抒發(fā)了人們豐收之后歡度佳節(jié)的喜悅心情[15]。在音樂鑒賞課上,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莆田當地的民俗文化,欣賞由鄉(xiāng)土音樂改編的音樂作品,使學生認識到民俗文化與通俗音樂之間的關系,以此發(fā)揮音樂的培根鑄魂作用,豐富學生的通俗音樂知識儲備,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總之,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職業(yè)中專學校在日常教學中要遵循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的理念,充分發(fā)揮音樂的育人作用,借助優(yōu)秀的通俗音樂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明確人生目標。在具體實踐中,教師可以線上教學方式夯實學生的音樂知識基礎,借助通俗音樂講座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同時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宣傳教育,讓優(yōu)秀健康的通俗音樂深入人心,并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讓優(yōu)秀的愛國歌曲占領學生的文化陣地,以當地別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豐富學生的通俗音樂知識儲備,以此實現(xiàn)音樂教學與育人的和諧統(tǒng)一,用正能量的通俗音樂來鑄造學生的民族心、民族魂。
參考文獻:
[1]吳曼思.基于三全育人的中職音樂教學改革與探究———以課程“公共藝術”為例[J].民族音樂,2023,(04):91-94.
[2]田文錦.試析流行音樂與中職音樂教學的融合[J].中國文藝家, 2020,(04):213.
[3]何亞.投其所好,寓教于樂———淺談通俗音樂在中職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18,(03):55.
[4]郭鵬.音樂攻心:文化冷戰(zhàn)視野下爵士樂的世界旅行[J].中國圖書評論,2023,(03):28-40.
[5]孔嘉玲.從搖滾樂看音樂文化的原真性特質———自凱爾·凱特利《重探搖滾》說起[J].音樂傳播,2016,(04):110-111.
[6]劉煙霞.中職音樂教學與流行音樂的有效融合[J].安徽教育科研, 2018,(09):84+86.
[7]張海英.兼容并蓄多元并進———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音樂的發(fā)展探析[J].藝術研究,2014,(01):73-75.
[8]譚莉.音樂欣賞教學如何實現(xiàn)“以人為本”[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2,(03):80.
[9]汪琪.貼近生活感悟美好挖掘內涵培養(yǎng)素質———中職流行音樂教學實施與反思[J].黃河之聲,2012,(14):52-53.
[10]何娟.通過中職公共音樂教學改革實現(xiàn)通識教育的實踐與研究[J].黃河之聲,2017,(21):51-52.
[11]李中華.試析流行音樂與中職音樂教學的融合[J].當代職業(yè)教育, 2014,(03):46-48.
[12]秦粉香.中職視唱教學融入流行音樂的探索與思考[J].北方音樂, 2020,(17):141-142.
[13]王煦.“音樂耳朵”的背后———傾向性是學校音樂教育不可忽視的功能[J].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27(02):118-120.
[14]崔翊.中職音樂教學與流行音樂的融合研究[J].成才之路,2019,(17):50.
[15]陳美靜.媽祖音樂研究的現(xiàn)狀與思考[J].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 2016,19(03):6-11.
Research on Casting the National Heart and Soul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with Popular Music in the New Era
Liu Shaoxiong
(Fujian Putian Huaqiao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Fujian Province Putian 351100,China)
Abstract: Music has aesthetic education functions such as spiritual education and sentiment education. Therefore, vocational schools can take advantage of students love for popular music to carry out education on forging national hearts and souls. The specific strategies include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ols to carry out online music teaching, holding actively advancing popular music lectures, and conducting a series of promotional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o make excellent and healthy popular music 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hearts. Through rich and colorful cultural activities, excellent patriotic pop songs occupy the cultural battlefield of students, enriching their knowledge of popular music with local folk culture, and thus forging the national heart and soul of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Key words: popular music;nationalsentiment;nationalsoul; lectures; folk culture;aestheticeducation; patriotism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