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燕霞 樊凌云
[摘? ? ? ? ? ?要]?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進入新時代,高職院校必須立足學校實際和學生特點,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牽引,打造具有特味、鮮味、趣味、回味的“四味課堂”,讓思政課“亮”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不斷推進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進一步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 ? 鍵? ?詞]? 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四味課堂”;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4)08-0041-04
高職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具有很強的可塑性。思政課是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關鍵課程。一堂思政課,育人大舞臺。本文從分析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fā),積極探索具有特味、鮮味、趣味、回味的思政課,將思政課打造成大學生聽起來能“解渴”、學起來引“共鳴”、品起來增“回味”的金課,更好地幫助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印?/p>
一、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全國各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思政課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重大成就,教學效果不斷提高。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仍然存在一系列問題。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教學方法單一。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大部分思政課堂仍然采用單純依靠教師講授的方式,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互動性和參與性。這種“獨白式”說教,使思政課缺乏親和力和吸引力,難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思政課的“抬頭率”“點頭率”較低。二是教學內容單調。部分教師直接照本宣科,向學生灌輸理論,并且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學生專業(yè)聯(lián)系不夠緊密,以致于學生對學好思政課的內生動力不足、獲得感不強。三是教學目標定位不準。部分教師把思政課教學變成了純粹的知識傳授,注重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忽視了教學內容本身所承載的價值引領與導向使命,使三維教學目標無法達成。四是教學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由于受實踐教學資源不足、教學條件限制等因素的影響,重理論知識傳播,輕實踐能力培養(yǎng),成為當前高校思政課普遍存在的問題。思政課理論性較強,而高職學生的理論基礎不扎實,純粹的理論教學使學生難以理解透徹,更難以用理論指導實踐。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存在的這些問題,意味著思政課教學實效性有待提高,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任重道遠。
二、高職院校思政課“四味課堂”的探索與實踐
好的思政教育工作應該像鹽,但不能光吃鹽,最好的方式是將鹽溶解到各種各樣的食物中自然而然地吸收。辦好思政課,就要在“放鹽”的技術和藝術上多下功夫,增添思政課的特味、鮮味、趣味、回味,讓思政課這份“大餐”變得更加“有知有味”,更加回味無窮,真正贏得學生的熱愛。
(一)打造“特味”課堂,讓思政課“強起來”
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本校資源、紅色資源,并堅持問題導向,打造“特味”課堂,讓思政課“強起來”,不斷提高思政課的“含金量”。
1.學校領導帶頭講思政課
在“大思政課”背景下,學校領導不僅要走進課堂聽思政課,還要深入課堂帶頭為學生講授思政課,使思政課的“黨味”愈發(fā)濃厚,思政課的教育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高職院校推動校領導講思政課不斷實現(xiàn)制度化、常態(tài)化,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建設重要論述的具體行動,充分發(fā)揮了領導干部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示范引領作用,也是實現(xiàn)“三全育人”的生動體現(xiàn),有助于推動思政課守正創(chuàng)新,推動“大思政課”建設。
2.將紅色資源融入思政課
紅色資源蘊含著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是立德樹人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也是推進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資源。思政課教師要善于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將紅色資源優(yōu)勢轉化為教育教學優(yōu)勢和人才培養(yǎng)優(yōu)勢。因此,教師要充分挖掘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革命歌曲、紅色家書、革命人物傳、革命精神等紅色資源,為課堂教學提供豐富的鮮活素材,增強思政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引導學生自覺傳承紅色基因。比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第一章人生觀模塊講述“高尚的人生追求”時,選取李大釗、陳獨秀、夏明翰等革命先輩的人生選擇作為案例,引導學生在服務人民、奉獻社會的人生追求中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在第二章講述“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時,重點講述紅軍長征的故事,引導學生領悟理想信念的重要作用,并自覺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第三章重點講解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抗洪精神等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江西坐標,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精神的豐富內涵,并增強弘揚中國精神的意識。
3.開展問題式專題化教學改革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要強化問題意識,加強問題引領,以學生困惑和關注的問題為起點開展課堂教學。以江西省為例,思政課與其他課程有一個重大不同點,即開展問題式專題化教學改革。全體思政課教師在深耕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實際出發(fā),以問題為導向,整合教材內容形成多個專題,各個專題教學內容又以問題鏈形式呈現(xiàn)。推進問題式專題化教學改革,就是以問題鏈的形式推動教學,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變,引導學生樹立問題意識,學會抓住主要矛盾,實現(xiàn)“教材—教學—價值”體系的轉化,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教育效果。在講解“為什么要信仰馬克思主義”時,教師緊扣教材內容,設置如下三個子問題:馬克思是誰?什么是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要信仰馬克思主義?三個問題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知識架構能力。
(二)打造“鮮味”課堂,讓思政課“實起來”
思政課教學要“守正”,更要“創(chuàng)新”,要堅持“內容為王”的原則,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堅持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前沿性,打造“鮮味”課堂,讓思政課“實起來”。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師要上出思政課的“好味道”和“新鮮味”,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將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課堂
思政課教師在原有教材知識體系的基礎上,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實踐成果融入思政課,不斷優(yōu)化原有專題的教學內容,讓思政課教學內容具有時代性。在講述中國精神時,將偉大的建黨精神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培育學生的擔當意識和家國情懷,引導學生成長為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在講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時,把最新的理論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黨在其他不同歷史階段取得的理論成果相統(tǒng)一,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共產(chǎn)黨取得偉大成就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在講述“改革開放理論”的時候,向學生展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重大實踐成果,引導學生理解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從而堅定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
2.將時事熱點融入思政課堂
現(xiàn)實生活為思政課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是增強思政課教學內容鮮活性的重要源泉。思政課教師要充分挖掘現(xiàn)實生活這座寶庫,打造既有高度,又有溫度和速度的思政課。這里的“溫度”和“速度”指的是要將時事熱點融入思政課堂,實現(xiàn)“昨天的新聞,今天的教學內容”,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說服力。一方面,教師將最新時政熱點、數(shù)據(jù)、新聞報道等融入課堂教學,讓思政課的教學案例更具有鮮活性、新鮮感和生活化,激起學生學習思政課的“食欲”。另一方面,教師組織開展“課前時政分享5分鐘”的活動,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通過這一活動,引導學生及時關注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國內外發(fā)展形勢、熱點新聞事件等,提高學生的政治敏感度,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比如,將黨的二十大精神系統(tǒng)、全面地融入思政課堂教學中,推動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在講述“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之一——群眾路線”的時候,可以將習近平總書記來江西考察的重要講話精神融入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此次江西之行實際上是貫徹群眾路線的深刻體現(xiàn);在講述“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時,可以結合杭州亞運會、江西景德鎮(zhèn)的陶瓷文化等,引導學生感悟其中蘊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堅定文化自信。
3.將網(wǎng)絡熱詞融入思政課堂
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發(fā)展,“躺平、內卷、強國有我”等網(wǎng)絡熱詞應運而生。作為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的產(chǎn)物,網(wǎng)絡熱詞反映了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和看待事情的某種心態(tài)。所以,思政課教師適當、適度地引用網(wǎng)絡熱詞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有效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和時代性。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使用網(wǎng)絡熱詞開展課堂教學時,要注意準確性、時效性,要有選擇性地使用,必須服務于立德樹人的目標,不能為了過分追求活躍課堂氛圍,而忽視了思政課堂教學的嚴謹性和學理性。以“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這一內容為例,以高職學生熟悉的“躺平”這一網(wǎng)絡熱詞為教學切入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設置疑問“為什么‘躺平的人生不值得過”“如何才能瓦解‘躺平”,引發(fā)學生思考,引導新時代青年應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用奮斗去瓦解“躺平”。
(三)打造“趣味”課堂,讓思政課“活起來”
講好思政課,要避免課堂樣板化和程式化。教師在保證思政課思想性和理論性的前提下,可以從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語言三方面入手,讓思政課由枯燥變活潑、由刻板變生動,提高思政課的親和力,打造“趣味”課堂,讓思政課“活起來”,逐漸解決學生對思政課學習“食欲不振”的問題。
1.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币虼耍颊n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純理論式、灌輸式教學方式,堅持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根據(jù)高職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特點和認知特點,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一方面,積極探索“一課多師”“雙師同堂”“師生同臺”等教學方式??梢詫⒓t色景區(qū)講解員、先進模范、專家學者、紅色后代等“請進來”與思政課教師共同開展思政課,也可以邀請本校優(yōu)秀學生走進思政課堂,為學弟學妹們分享自己追夢的奮斗故事。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讓“有意義”的思政課變得“更有意思”,更好地滿足大學生對思政課的多元需求,不斷促進思政課教學質量提升。另一方面,靈活運用案例分析、課堂辯論、翻轉課堂、情景模擬、小組討論等啟發(fā)式、案例式、體驗式、情景式、探究式教學方法,將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有機結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學生的課堂參與感,實現(xiàn)“獨白式”說教向“對話式”互動教學轉變,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比如,在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中,講述“如何辯證對待人生矛盾”中的“順與逆”時,可以開展以“順境還是逆境更有利于人成長”為辯題的小組辯論賽,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團隊協(xié)助能力,還可以促進學生深刻理解“順與逆”這一對人生矛盾。
2.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
理論性是思政課的基本屬性,而高職學生的理論基礎又較為薄弱。再加上現(xiàn)在“00后”的學生又都是互聯(lián)網(wǎng)的原住民,所以,思政課教師要充分運用新媒體、新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形成“互聯(lián)網(wǎng)+思政課”教學模式,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一,將豐富的史料圖片、契合主題的音頻和視頻資源融入課程中,使思政課圖文并茂、動靜結合,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輔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理論知識。其二,教師利用學習通、雨課堂等網(wǎng)絡教學平臺開展課堂教學,推動線上和線下教學相結合。課前階段,教師通過學習通上傳學習資料,并發(fā)布問卷調查、思考題、課前知識測試等學習任務;課中階段,教師通過學習通發(fā)布問題搶答、主題討論、分組任務等課堂活動,并“線上”加分,從而開展有效的師生課堂互動;課后階段,教師通過學習通發(fā)布課后作業(yè)、線上批改作業(yè),檢驗三維教學目標達成情況。其三,思政教師共同打造精品在線課程,學生通過慕課、學銀在線等在線學習平臺進行自主學習,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推動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與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打破傳統(tǒng)教學方式,實現(xiàn)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有機融合,有效拓展了思政課堂教學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時空,提高了育人實效性。
3.豐富課堂教學語言
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的主要途徑。要想把思政課的道理講活,還需要依靠思政課教師的教學語言。眾所周知,每個人的注意力集中時間是有限的,加上思政課理論性較強,如果教師使用單調、乏味的語言來講述,學生很容易走神。因此,教師可以從講好三種語言著手,提升課堂魅力,調動學生上課的積極性。一是講好“古言古語”。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引經(jīng)據(jù)典,使課堂教學語言更加生動傳神,更具傳統(tǒng)文化美感,更富有啟迪意義。二是講好“土言土語”。思政課與現(xiàn)實生活息息相關,富有生活氣息。教師要用接地氣、通俗易懂的語言,用“大白話”來講述“大道理”,將原本晦澀難懂的知識點深入淺出地講述出來,讓學生聽得“進”、聽得“懂”,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入耳、入腦、入心的效果,打通思政課的“最后一公里”。三是講好“真言真語”?!罢嬲撸\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彼颊n教師用真心、真誠、真情講述出來的語言,更能打動學生,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傊?,借助教師教學語言的魅力,使思政課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不斷激活學生對理論的渴求,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
(四)打造“回味”課堂,讓思政課“火起來”
思政課教學不是普通的知識之學、記誦之學,更重要的是信仰之學、立身之學,要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不能成為空洞的說教,必須瞄準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所以,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簡單地將理論進行單向傳輸,而是需要將思政課中蘊含的“美”傳播出來,打造“回味”課堂。有“回味”的課堂才是雋永的課堂,才能讓思政課逐漸“火起來”,成為充滿魅力的“熱門課”。
1.開展沉浸式實踐教學
思政課教學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tǒng)一,開展沉浸式實踐教學,形成“課堂實踐+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讓思政課“動起來”,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外化為自覺行動,實現(xiàn)“知信行”的高度統(tǒng)一。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開展“紅色故事演講”“紅色家書朗誦”“紅色影視欣賞”“紅色情景劇”“跨越時空與歷史人物對話”等紅色主題實踐活動,在多樣化的活動中,學生追溯紅色記憶,深刻領悟黨的紅色精神偉力,堅定“四個自信”。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延展思政課堂,整合社會資源,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以江西南昌的高職院校為例,學校以南昌市現(xiàn)有的各種社會資源為依托,與八一起義紀念館、方志敏愛國事跡陳列館、方志敏烈士陵園、小平小道、江西省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共建思政教育實踐基地。同時,組織學生前往這些紅色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并開展“一線課堂”教學活動,推出“行走的思政課”,讓紅色舊址遺存變成“課堂”,讓革命文物資料、城市發(fā)展成果變成“課本”,引導學生實地感受紅色江山來之不易,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厚植愛國情懷,勇?lián)鷷r代使命。通過開展沉浸式實踐教學,使學生的思政理論學習不再只是冷冰冰地停留在教材上的文字,而是一幕幕真實的社會場景,讓學生知識上有所提升、心靈上有所觸動、思想上有所感悟,從而增添思政課的“回味”。
2.注重與學生專業(yè)融合
學生對思政課不感興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覺得思政理論與自己的專業(yè)相關度不高,離自己的生活太遙遠。因此,思政課要真正受學生喜愛,要注重與學生專業(yè)相融合,選用貼近學生專業(yè)的教學案例,才能將思政課講到學生心坎里面去,才能產(chǎn)生共情,有共情才有共鳴,從而增強思政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以工業(yè)機器人專業(yè)為例,在講述“什么是理想信念”這一內容時,可以引用工業(yè)機器人專業(yè)的大家——中國機器人界“泰斗”蔡鶴皋的案例,分享蔡鶴皋一生傾情機器人的故事,引起學生共鳴,激勵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并通過堅定的信念實現(xiàn)理想;在講述“如何看待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這一內容時,思政課教師可以分享大國工匠李瑞峰在荒蕪中開拓國產(chǎn)機器人之路的故事,深入剖析這一案例,引導學生理解理想與現(xiàn)實是辯證統(tǒng)一的。通過將思政課的理論知識與學生專業(yè)相融合,不僅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思政課與自己的專業(yè)息息相關,增強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內生動力,還能不斷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敬業(yè)精神和勞動精神。
參考文獻:
[1]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奮斗,2020(17):4-16.
[3]馮秀軍.用“問題鏈”打造含金量高、獲得感強的思政課[J].中國高等教育,2017(11):22-24.
[4]張蓉.“五紅育人”: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路[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6(5):536-544.
[5]羅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5):38-41.
[6]單鳳娟.論思政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31):107.
[7]郭莉.問題式專題化教學的三維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2):109-113.
[8]孟憲生.黨的二十大精神系統(tǒng)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3):116-122.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