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式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幫助學生獲得一定的態(tài)度和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提高思維能力。在教學《老王》這一課時,因為文章語淡意濃、學生閱歷等方面的原因,對于教學重點中的“探究作者對老王心懷‘愧怍的深刻原因”理解不足。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法,通過沉浸式演出、代入式體驗和典型性物象,實現(xiàn)了翻轉式體悟,能夠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內涵,提高學生的審美認知和思維能力。
關鍵詞:情境式教學法 初中語文 《老王》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6.036
《老王》是當代文學家楊絳先生于1984年創(chuàng)作的一篇回憶性散文。文章以“我”與三輪車夫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回憶了老王的幾個生活片段,刻畫了一個窮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實厚道的“老王”形象,表達了作者一家對老王的關心、同情和尊重。
當?shù)谝淮谓虒W《老王》時,筆者根據(jù)《語文教學用書》設定的教學重點展開教學。一、通過文本細讀,體會作者一家與老王之間的珍貴情誼,理解老王身上閃耀的人性之美;二、結合時代背景,解讀老王臨終前贈送香油和雞蛋的豐富內涵;三、探究作者對老王心懷“愧怍”的深刻原因,體會作者在平和語調中流露出的嘆惋和感傷。常規(guī)的教學思路是:介紹老王的不幸身世——“我”與老王的交往——老王去世及“我”的反思。作者刻畫了一個窮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實厚道的“老王”形象,表達了作者一家對像老王那樣不幸者的關心、同情和尊重。再通過楊絳在結尾處的反思“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提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社會應該以人道主義精神來關心不幸者。
通過教學反饋,教學重點的一、二兩項完成得較好,但學生明顯對第三點:楊絳在反思自我時,為什么要對老王“愧怍”?“愧怍”成為學生爭議的焦點,部分學生認為,作為學者教授的楊絳一家人,對于貧苦的老王已經做得足夠好——態(tài)度上平等相待,照顧老王生意,有病時慷慨贈藥,從來不會短了老王應得的工錢……這樣善良的作者,為什么還會感到“愧怍”呢?
對于學生這種膚淺的認識,從他們的年齡段來看也是可以理解的。這篇文學性和思想性兼具的作品,被選入多個版本的語文教材。但值得注意的是,《老王》作為語文課文,先后入選人教版八年級上冊、部編版七年級下冊和蘇教版高中必修三。同一篇散文能橫跨初、高中三個年級,很明顯在昭示一個信息,這是一篇閱讀門檻不高卻耐人品味,隨著閱讀者年齡、閱歷和體悟能力的增長,會逐漸讀出多層次豐富的內容和感悟,適合進行文本細讀的作品。七年級的學生僅憑借文字閱讀,缺乏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是很難理解作品內涵的。
如果再讀《老王》,教師還是沿用原來的思路和方式進行教學,沒有任何突破,就失去了品讀的意義。《老王》作為楊絳的散文代表作,文字質樸,語淡意濃,作者的敘事冷靜克制,而內里蘊含的情感和思想?yún)s是誠摯深沉的,如同三分在水面,七分隱藏水下的冰山。如果讓七年級學生僅從作者呈現(xiàn)的文字中讀出情感是不太現(xiàn)實的。學生只有深入其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方能夠感受文章的意蘊,把握更深層次的內涵。
因此,筆者在再次教讀《老王》時,有意識地采用情境式教學法,即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讓情感和認知相互作用,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和思考,提高思維能力。
一、沉浸式演出,營造故事情境
文章一開頭就是:“我常坐老王的三輪。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說著閑話?!鄙頌閷W者的楊絳和處于底層的老王,顯然是沒有共同語言的,而他們的“閑話”,除了能表達出作者平等待人,對老王的善意之外,還能體現(xiàn)什么呢?
為此,在預習時,筆者布置學生將課文的2—4自然段,“我”和老王閑話的內容轉換成劇本,在課堂上進行角色扮演,演出了一幕小品劇。
撰寫小劇本和課堂表演這種將課文概括性內容具象化的手段,可以讓學生沉浸式地融入情境,將原文看似不經意透露的有關老王的身世狀況、心理狀態(tài)、生活境遇等信息凸顯出來,加深了學生的印象,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主人公的貧困、潦倒、孤獨的人生背景,以及在這種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善良的可貴。學生在表演中感受到,這段對話向我們展現(xiàn)了作者和老王看似平等的“閑話”,基本是老王單方面在傾訴,“我”則是被動的、勉強的??此坪椭C親切的場景,是老王單方面的交流。
在沉浸式演出的基礎上,學生再細讀2—4段文字,發(fā)現(xiàn)這段“閑話”中,著重表現(xiàn)的是老王的孤獨——孤單失群、沒有家庭、親人離散,特別是最后一句:“問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說,住那兒多年了?!崩贤鯖]有正面回答“那里是不是他的家”,而是“住在那兒”?!凹摇睂τ诶贤?,不等同于住的地方,從中我們品味出老王孤苦無依卻又渴望家庭的溫暖,而對于老王的困境,恰恰是作者無法回應也根本想不到回應的。
二、代入式體驗,增強情感理解
老王臨死前給“我”送香油雞蛋是文章的重點段落,著重體現(xiàn)出老王和作者的善。常規(guī)的解讀為分析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的生動傳神,這在文學賞析的技巧上當然沒有任何問題,而對于內里情感的把握,往往是較為缺乏的。
這段文字有一段很具特色的人物肖像描寫:“他面色死灰,兩只眼上都結著一層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說得可笑些,他簡直像棺材里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髏上繃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堆白骨。”按照傳統(tǒng)的解釋,這段描寫寫出了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
對此,筆者特地設置了一個代入式的情境想象:“如果有一天洪教師也得了病,變得很消瘦,手腳不靈活地到班級上課,同學們會不會說洪教師像僵尸一樣?”同學們紛紛搖頭:“不會。教師帶病上課,我們會很感動。而且我們很尊重洪教師,怎么會用這種不好的比喻來形容教師呢?”還有同學動用自身的生活體驗:“前兩年我奶奶得癌癥去世前,瘦得皮包骨頭??墒俏医^對不會像作者寫的那樣反應‘我害怕得糊涂了,因為我愛奶奶,只會覺得心里難過?!?/p>
讀到這里,學生逐漸體會到發(fā)現(xiàn)作者在人物描寫背后的表達的情感,即老王臨終來到“我”家,是因為老王打心底里將作者一家當作了自己的親人,他是來向親人告別,將自己僅有的東西交給親人。但是他視之為親人的“我”,卻表現(xiàn)得慌亂、害怕、匆忙。兩種情感產生對比,讓作者怎能不“愧怍”?
三、典型性物象,深化文本理解
趁著學生的理解逐步深入,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從作者對老王送香油雞蛋這兩個物象的描寫中,讀出更深一層次的情感。
老王臨終上門送上禮物,禮輕情意重,本可以對禮物本身一筆帶過而強化情感表達??墒亲髡咴谖闹腥螌ο阌碗u蛋進行描述。一處是“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雞蛋。我記不清是十個還是二十個,因為在我記憶里多得數(shù)不完”。另一處是“我謝了他的好香油,謝了他的大雞蛋”。還有最后的“我回家看著還沒動用的那瓶香油和沒吃完的雞蛋,一再追憶老王和我對答的話,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領受他的謝意”。三處層層遞進,由物到情,物中含情,寫出了作者對老王的牽掛,引出了對老王的愧怍。
從另一方面來看,香油雞蛋何以引起作者如此強烈的感情波動?如果從香油雞蛋這兩個物象的文化內涵中來分析,這兩樣現(xiàn)在看似普通的東西,在昔日是貧困的人們最珍貴的享受和最重要的經濟依靠之一。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兩個物象的深刻內涵,筆者在教學中展示了描述蕪湖本地六七十年代生活的文章,找出當年的蕪湖人將雞蛋香油當作隆重的待客之道的描寫。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之下,理解了作者基于現(xiàn)實的基礎上強化描寫這兩個物象的目的。老王將這兩件特殊的物品作為禮物,其內涵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高的敬意、最大的善意和最樸素的報答,代表著老王對“我”一家人完全敞開的心靈和情感。
老王對“我”的最崇高、最直接、毫無保留的情感,與上文“我”的慌亂、害怕、匆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但給讀者強烈的沖擊,也引起了作者的一再思索,如同一面鏡子,照出作者的心,讓作者發(fā)自內心地“愧怍”。
四、翻轉式體悟,領會自省精神
至此,通過情境式教學,學生終于感受到作者在文末強調的“愧怍”,不僅僅是因為她作為幸運的人,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作者是因為對老王的關愛還不夠,所以她感到愧怍。這種“愧怍”更多來自她一直認為自己善待老王,可是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并沒有真正和老王平等相處,發(fā)自內心地尊重這個來自社會底層的人,甚至辜負了老王對他們一家人的深厚情感。
這時教師向學生提問:通過情境體驗,我們探究到了作者內心的“愧怍”來自對老王不是真正的平等對待,不是發(fā)自內心的尊重,不能對等地回報老王對“我”一家人的深情厚誼。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將“我”平常的善心善舉視之為偽善呢?
經過幾輪情境式教學,思路已經打開的學生通過討論,否定了這一看法。文本細讀不僅要讀出細節(jié)、讀出情境,也要讀出作者的留白處。本文寫于老王去世幾年之后,時隔這么久,她還要把這個來自底層的普通人的事用文字表述出來,這說明老王這個人,還有那“愧怍”在她心頭縈繞不去。在文中,她直白地記述了他們之間發(fā)生的往事,忠實地寫下了老王臨終時自己的反應和感受,不掩蓋、不虛飾。這篇文章的寫成和文章里作者坦誠的態(tài)度,其實就是真正的人文主義的精神。她悲憫老王,反思自我,勇于譴責自己的過失,激發(fā)了讀者對于弱勢者的同情和對真正的“善”的思考。她寫這篇文章,也是在給老王立一座碑,使這位孤苦無依、渴望溫暖的善良的苦人,在死去多年之后,仍然被人們銘記,獲得了生前未能得到的尊重、理解和同情。
五、情境式作業(yè),實現(xiàn)內化提升
學生通過學習、經驗和反思等途徑,能夠逐漸將課堂學習和體驗到的知識、情感體驗、價值觀等內化為自己的信念、行為準則和思維方式,實現(xiàn)個體的能力提升。學生的作業(yè)是反饋教師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在“雙減”背景下,教師布置初中語文作業(yè)時需要認真思考“減”與“加”的關系,既要確保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也要保證作業(yè)質量提高,真正起到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思維品質的作用。因此,教師需要鉆研教材、學情和教法,根據(jù)實際進行作業(yè)設計。
對于《老王》這樣一篇語言樸素淡雅、感情真摯含蓄、內蘊豐富深沉、富有人文情懷,同時又頗具年代感的作品,簡單的語言積累或閱讀理解無法體現(xiàn)文本的特色,同時也不利于持續(xù)鞏固學生在情境式教學策略下形成的情感、思考和品讀能力。所以,情境式的作業(yè)設計既是課堂教學的延續(xù),也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思維品質實現(xiàn)內化提升的必由途徑。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先后設計了劇本撰寫、角色扮演、采訪寫作等作業(yè)。在教學的第一階段,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我”和老王的“閑話”轉換為劇本,將原作的概括性描述活化為個性化語言,鍛煉了學生改寫文本、人物語言描寫的能力,考查了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接下來,教師在班級中評選出最優(yōu)秀的劇本,交付演出小組。學生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加深對人物形象的認識,體會到原作平淡的文字下巨大的情感張力;同時考查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
在文本授課完成后,筆者布置了采訪寫作的作業(yè)。讓學生采訪自己的爺爺奶奶,了解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并將所獲的感受寫成作文。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加深了對雞蛋香油這類物象在作品中的重要意義的認識,身臨其境地感受到那個年代的艱辛、清寒、遺憾以及這背后蘊藏的人性閃光和脈脈溫情。這樣的作業(yè)不僅考查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思維能力,還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與人物產生共情,彰顯人文主義情懷。很多學生在作文中寫道,通過采訪和寫作,他們不僅理解了作者和老王,還更加理解了自己的爺爺奶奶,理解了這座城市,理解了那個年代。
情境式作業(yè)的設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積極態(tài)度和探索精神,將知識和情感內化,促進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人文情懷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實現(xiàn)了個體的發(fā)展和成熟。
再讀《老王》,教師運用文本細讀的教學觀,采用情境式教學法,通過沉浸式演出、代入式體驗、聯(lián)系生活品讀典型物象、體會留白等方法進行文本細讀,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從作者含蓄質樸的文字背后,體味出真摯的感情和坦誠的態(tài)度以及嚴于律己善待他人的人文主義精神。學生在情境化的閱讀體驗中,也拓展了多方位思考的視角,提高了深入探究的能力,這對于思維品質的提升也將是一次飛躍。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曾說過:“教學的藝術就在于能夠創(chuàng)設恰當?shù)那榫?。”所以,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科學有效地運用情境式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在豐富的教學情境下獲得多層次的教學感受,讓學生能夠站在生活化的角度看待文本,從而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同時,情境式教學可以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文本,幫助學生打開閱讀的思路,增強思考領悟能力,進而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逐漸提高自身的思維品質,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黃強《初中語文“文本細讀”策略探微》,《課外語文》2016年第14期。
[2] 寇成興《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細讀的有效策略》,《學周刊》2014年第9期。
[3] 楊大忠《楊絳的“愧怍”再探析》,《語文教學通訊》2015年第13期。
(洪蕾,1977年生,女,漢族,安徽安慶人,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指向提升學生思維品質的文本細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