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雅玲
【關(guān)鍵詞】丁祥墓碑;丁勛墓志;丁時墓志;正定丁氏家族;明代;河北正定
【摘要】2014—2016年,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新區(qū)丁家莊村先后發(fā)現(xiàn)丁祥墓碑及丁祥重孫丁勛和玄孫丁時的墓志,現(xiàn)均藏于正定縣文物保管所。三方碑志記述了明代丁氏家族的世系、三人所任官職及功績德行等,內(nèi)容涉及明初征服蒙古太尉納哈出、靖難之變、宣德初漢王之亂、嘉靖年間俺答進(jìn)犯內(nèi)地等歷史事件及明代武職世襲制度,為研究武職官員承襲,糾正和補充地方史志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正定縣文物保管所保存有三方明代碑志,于2014—2016年先后發(fā)現(xiàn)于石家莊市正定新區(qū)丁家莊村,碑志主人丁祥、丁勛、丁時分別為祖、重孫、玄孫三代。下面結(jié)合碑志內(nèi)容和文獻(xiàn)資料對三人的生平功績、丁氏家族世系及涉及的其他內(nèi)容進(jìn)行考釋。
(一)丁祥墓碑
碑為漢白玉石質(zhì),高185厘米,寬84厘米,厚15.6厘米(封二)。首身一體,圓首,碑身下方有榫頭,碑座已失。正面碑額陰刻篆書“明故揮使丁公墓志銘”3行9字。額題兩側(cè)淺刻云龍紋,上部正中線刻帶背光坐佛,兩側(cè)刻持物菩薩。碑體四周及碑額與志文之間刻卷草花卉紋。志文為陰刻楷書,共23行,滿行40字,計702字。碑陰額部正中淺刻帶背光菩薩坐像,周圍飾竹、石;碑身周邊飾線刻卷草紋,其內(nèi)刻文11行,內(nèi)容為丁氏家族后輩姓名、身份,文字大多磨損。
錄文如下。
明故昭勇將軍指揮使丁公墓志銘」
直隸真定府真定縣儒學(xué)訓(xùn)導(dǎo)朱韶薰撰文」
直隸真定府知府張志廣篆額,通判葉順宗書丹」
公諱祥,字□禎,滁州人也。烈考名剛,忠勇向義。子男二人,長即公,次曰勝??加诤槲涑跻晕涔幼睿拐a命封忠顯校尉、太原衛(wèi)管軍所鎮(zhèn)撫。洪武乙卯,考?xì){。庚申,公襲父績,封昭信校尉,調(diào)大同前衛(wèi)所鎮(zhèn)撫?!苟∶?,從主將宋國公征進(jìn)大寧、金山、一(亦)□□,□□赤歸獻(xiàn)功。癸酉,遷武略將軍、蔚州衛(wèi)鎮(zhèn)撫,贈考為」武略將軍,妣任氏贈宜人,夫人賀氏封宜人。公撫蔚州凡七年,恩信尤著。己卯,」太宗皇帝龍飛北京,公以全城歸附,?!跷得?,遂授符節(jié),遷武成后衛(wèi)指揮僉事。是年正月,從主帥房寬」領(lǐng)兵駐北平,五月戰(zhàn)濟南、白溝河、滄州、東昌,屢有奇功,遷指揮同知。辛巳,復(fù)從房寬,功夾河、西水寨、」東阿、東平、靈璧,五月破泗州,錄功尤多。六月,隨」駕渡江,克復(fù)金川門,以公為首功,遷指揮使。永樂元年癸未,選調(diào)真定衛(wèi)。公至,戒飭嚴(yán)謹(jǐn),政令肅著,軍民」安堵。公生于元甲辰十一月丙戌,永樂己丑十一月丙申以疾歿于家,享年四十有七。自昭信校尉」受官,凡五遷,至指揮使而終焉。且公束發(fā)從戎,幾三十年,豪爽豁達(dá),威武兼濟,攻堅必取,守固必完,」臨危不懼,蹈險履艱,不動聲色,隨機應(yīng)變,捷出奇,出入死地,卒至成功,享天之錄,蔭及子孫,豈非忠在」朝廷、澤被生民之所致也?是年十二月辛酉,卜葬于真定城東臨濟之原,廣平郡夫人賀氏附焉。夫人柔」惠淑婉,后公而殂。子男四人:長曰源,英杰有為,繼襲公爵;次曰澄、曰洪、曰濱,俱習(xí)武藝。女二人,曰妙」德、妙賢,性資純篤,俱適名宦。宣德辛亥八月丁未,遷葬于豬河之原,合附賀夫人塋。
銘曰:烈烈將軍,」有威有武。歷涉艱險,奔走御侮。曰守曰攻,樹藝勛庸。剛明勇決,屢授榮封。慎終如始,齡胡不齒。光耀」九泉,名垂青史。葬茲高岡,恒滹之將。山明水秀,永固厥藏。孝子烝烝,思繼顯跡。斷石刻銘,后昆垂成。」
宣德六年歲次辛亥八月十五。子男曰四人:昭勇將軍、指揮使丁源,弟澄、洪、濱,立石永記。」侄男曰三:弟清、浩、深。鐫匠唐本(此四字經(jīng)鑿毀)?!箤O男曰四:昭勇將軍、指揮使丁森,弟林、杲、栿?!圭澖程票?。」
(二)丁勛墓志
由志蓋和志底兩部分組成,青石質(zhì),平面呈正方形,略有殘損,有鐵銹痕。志蓋盝頂,頂邊長51厘米,底邊長68.5厘米,厚18.5厘米,正中陰刻篆書“明故昭勇將軍真定衛(wèi)揮使丁公墓志銘”4行16字,周邊以單線刻雙框,框內(nèi)線刻卷草紋(圖二)。四剎及四側(cè)面分別線刻卷云紋和蓮花卷云紋(封三,1)。志底邊長68.8厘米,厚18.7厘米。志文為陰刻楷書,共27行,滿行32字,計678字(封三,2)。
錄文如下。
明故封昭勇將軍真定衛(wèi)指揮使丁公墓志銘」
賜進(jìn)士第、前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岳南劉文莊撰」
賜進(jìn)士、文林郎、知江陰縣事、郡人王餅書」
賜進(jìn)士、文林郎、知安丘縣事、郡人楊時泰篆」
昭勇將軍丁公卒,以其年九月二十二日葬于真定郡城東祖塋之次,法宜有」志及銘?;洠憾∈鲜苁赖摚怨咦媸?。高祖諱剛,世居滁州?!箛酰孕形榻ü?,升太原衛(wèi)所鎮(zhèn)撫,傳及子祥。洪武三十年,」召入,升大同前衛(wèi)鎮(zhèn)撫。三十二年,以靖內(nèi)難功,升武成后衛(wèi)指揮僉事,晉升指揮使?!褂罉吩辏{(diào)今衛(wèi),致仕,子源代之。宣德初,勞于武定之役,」上賜之仆馬金帛,以示寵勞。源生森,氣伉直過人,蒞官善于其職,」誥封昭勇將軍。中年始生公。既而公父卒,母王氏輔以成立,遂嗣職。公性資沉默,循」循然有禮度,而弓矢之技尤精。適巡按御史柯公至,特器重公,又俾之從學(xué)于」教授張公,圖觀厥成,尋復(fù)疏其能以薦于」朝。公于時感發(fā)奮激,竭力務(wù)學(xué),迪于有成。弘治戊午,巡按李公推公秉衛(wèi)政。公夙」夜勵勤,比終歲,令行人和。辛酉,真、順、廣、大四府有盜患,巡撫張公檄公以提督」之責(zé)。公設(shè)策防御,盜乃遁去。正德間,巨寇焚劫畿內(nèi),勢甚熾,公以巡撫寧公命」分守祁州等,地方百姓賴以安堵。握衛(wèi)符逾二十載,士卒安其閭伍,不苦于苛」刻,惠政著焉。嘉靖甲申,嬰痰疾,語其子時曰:“吾有疾,強事事不能也,世業(yè)汝其」承之勉之?!奔礌畈《砰T,促時詣司馬部,請」命受職焉。公既謝政,深居簡出,雅有逸趣,樂間湛寂,俯仰裕如。雖僚寀親舊,相接亦」以時,遇戚?家有大事,戒輿一造而已。至于城市郊野、會集游賞之地,率無公」杖履跡,其所以安安晚境者,又人所鮮及也。公諱勛,字世臣,生于成化己丑四」月十七日,卒于嘉靖癸巳七月十六日,享壽六十有五。配劉氏,封淑人;繼配穆」氏,俱先卒。子男二:長即時,劉氏出也;次曰用,側(cè)室扈氏出也。女一,適神武右衛(wèi)」指揮僉事任重。銘曰:」
顯顯世業(yè),克敬克繼。有積維厚,厥施斯利。持循弗違,終始一致。壽考令終,碩安」幽邃。光裕后先,慶流汪濊。百世有延,亦孔之賁?!?/p>
(三)丁時墓志
由志蓋和志底兩部分組成,青玉石質(zhì),平面呈正方形。志蓋盝頂,缺一角,頂邊長40厘米,底邊長56.5厘米,厚8.9厘米,正中陰刻篆書“大明故真定昭勇將軍蘭溪丁公墓志銘”4行16字,周邊以單線刻雙框(圖三)。志底邊長56.3厘米。志文為陰刻楷書,共25行,滿行26字,計535字(圖四)。
錄文如下。
大明故昭勇將軍丁公墓志銘」
明進(jìn)士、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前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郡人楊時泰撰」
賜進(jìn)士第、前知江陰縣事、東皋王鉼書」
明選貢監(jiān)生、前簿華亭縣事、郡人張可知篆」
明嘉靖三十二年十月十三日,昭勇將軍蘭溪丁公卒。公諱時,字惟」中,直隸滁州人。洪武永樂間,厥祖剛、祥、源從軍有功,歷升真定衛(wèi)指」揮使,逮公六世,勛業(yè)尤盛。公為人聰明素具,渾厚夙成。才德兼全,千」頃汪洋之陂;儀容閑雅,走盤活潑之珠。胤襲祖職三十年,允協(xié)人望;」掌掘衛(wèi)篆二十載,屢下褒旌。無黨無偏,克勤克儉。義制事,禮制心,可」希圣希賢;智有為,勇有謀,堪出將入相。下欽上愛,兩無疑二之嫌;近」悅遠(yuǎn)服,一意斗山之仰。誠當(dāng)代之人龍,」朝廷之柱石也。嘉靖二十一年,虜犯太原,巡撫劉公以井陘燕晉之沖,」故關(guān)襟喉之地,欲得人付任,保公為」欽依把總,虜聞退卻,不敢東向。次年,虜犯云中,又薦公于」朝,推升為大寧都司。相機截殺,出師成功,斂銳御防,居民不擾,雖古」名將亦不過是也。初娶吳氏,未立嗣,先公卒。繼配趙氏,」誥封淑人。子四:長曰光祖,中式壬子科武舉解元,居官有聲,見任故關(guān)」欽依;次曰光啟,中式乙卯科武舉亞元。女二,長適神機營游擊應(yīng)襲施」炳,次適大寧都司劉秉錫,皆趙淑人出。三曰光照,四曰光裕,側(cè)室李」氏出。孫一,名喜,長子應(yīng)襲。公生弘治壬子秋七月二十一日,享壽六」旬有二,葬城東原塋。有銘在后。銘曰:」
朔雪飄飄,白楊蕭蕭,憶公之德,美酒佳肴。」春鳥噰噰,春水淙淙,想公之面,良玉輕風(fēng)?!箯N有膏梁,囊有金紫,可食可衣,遺厥孫子?!谷赵轮L,山河之久,勒石藏之,萬年不朽?!?h3>二、碑志主生平及家族世系
上述三方碑志均出自正定丁家莊,從內(nèi)容看涉及丁氏三代人——丁祥、丁勛、丁時。丁祥生平及丁氏家族世襲官制情況于光緒元年(1875)《正定縣志》[1,2]中有載,但較為簡略,且有誤記之處,三方碑志可補闕正誤。
丁祥,祖籍滁州,生于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1364)十一月二十七日,卒于明永樂七年(己丑,1409)十一月二十八日,享年47歲。由其碑文可梳理其生平事跡。洪武十三年(1380),18歲的丁祥承襲父親丁剛功業(yè),封昭信校尉,選調(diào)大同前衛(wèi)所鎮(zhèn)撫。洪武二十年(1387),因元太尉納哈出擁數(shù)十萬眾據(jù)金山,宋國公馮勝受命為征虜大將軍,率兵二十萬征之[3],丁祥從其征戰(zhàn)大寧、金山、亦迷河,因降服納哈出而報功受賞,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遷武略將軍,任蔚州衛(wèi)鎮(zhèn)撫7年。碑文載“己卯,太宗皇帝龍飛北京”,指建文元年(1399)燕王朱棣起兵北平(今北京)發(fā)起靖難之變。次年(1400)二月[4]62,丁祥獻(xiàn)蔚州城歸降太宗朱棣,升武成后衛(wèi)指揮僉事,時年38歲。之后,隨主帥房寬駐北平,并征戰(zhàn)各地,升指揮同知。建文四年(1402)六月隨朱棣渡江南下,因攻克南京金川門[4]66立首功,升指揮使。永樂元年(1403)41歲的丁祥調(diào)任真定衛(wèi)指揮使,自此丁氏始居正定。
綜上,丁祥由大同前衛(wèi)所鎮(zhèn)撫,歷蔚州衛(wèi)鎮(zhèn)撫、武成后衛(wèi)指揮僉事、指揮同知,官至昭勇將軍、指揮使。昭勇將軍,為明朝正三品武官初授之散階稱號。指揮使,唐始置,明為各衛(wèi)長官,正三品,與同知、僉事共掌各衛(wèi)事[5]597。
據(jù)大明會典,“武官世職歿者承襲,老疾者替。凡襲職、替職,洪武二十六年定,凡軍官亡故年老征傷,須以嫡長兒男承襲替職,或嫡長男早喪及篤疾殘疾,則嫡孫襲替”[6],丁祥去世后,先后由長子丁源及后世丁森、丁勛、丁時、丁光祖等承襲祖職。下面綜合碑志信息和縣志所載,梳理丁氏家族世系如下。
丁剛,丁祥之父(?—1375),據(jù)丁祥碑志載,其于洪武初年因武功出色誥封忠顯校尉,任太原衛(wèi)管軍所鎮(zhèn)撫。身故后因長子丁祥受贈武略將軍,妻子任氏贈宜人。碑文所記封贈情況與縣志記載一致。
丁源,丁祥長子,襲昭勇將軍指揮使。丁勛墓志載“永樂元年,(丁祥)調(diào)今衛(wèi),致仕,子源代之”,又載丁源“宣德初,勞于武定之役,上賜之仆馬金帛,以示寵勞”?!拔涠ㄖ邸?,指宣德元年(1426)八月漢王朱高煦在樂安州反叛,宣宗皇帝“率師討之”,后改樂安州為武定州[7],故稱。武定(今山東省惠民縣),屬濟南府。
丁森,丁源長子,襲昭勇將軍、指揮使。
丁勛,丁森長子,字世臣,生于成化五年(己丑,1469)四月十七日,卒于嘉靖十二年(癸巳,1533)七月十六日,享年65歲。幼年喪父,20歲襲昭勇將軍,30歲(弘治戊午,1498)始任真定衛(wèi)指揮使,“秉衛(wèi)政”。丁勛志文載:“辛酉,真、順、廣、大四府有盜患,巡撫張公檄公以提督之責(zé)?!毙劣蠟楹胫问哪辏?501),張公指時任正定巡撫張縉。張縉,字朝用,山西陽曲人(今山西省陽曲縣),成化己丑(1469)進(jìn)士,初授滄州知州,官至南京戶部尚書[8]。史料載,弘治十三年(1500)八月至十四年(1501)四月,“右僉都御史張縉巡撫正定、保定等府,飭士馬以防寇掠有發(fā),輒得寇幾絕”[8],即志文所述“真(定)、順(德)、廣(平)、大(名)四府盜患”。志文又載:“正德間,巨寇焚劫畿內(nèi),勢甚熾,公以巡撫寧公命分守祁州等?!毖矒釋幑?,指寧皋,遼東海州衛(wèi)人(今遼寧省海城市),進(jìn)士,正德七年(1512)任真定巡撫[9]16。丁勛在上述兩次領(lǐng)兵作戰(zhàn)中表現(xiàn)卓越,故志文中特意記述。嘉靖三年(甲申,1524)丁勛因病致仕,長子丁時替職。丁勛自弘治十一年(1498)任指揮使,至嘉靖三年(1524)致仕,共26年。
丁時,丁勛長子,字惟中,志蓋文稱其號蘭溪,生于弘治五年(壬子,1492)七月二十一日,卒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十月十三日,享年62歲。志文稱其襲昭勇將軍30年,任指揮使20年,多次受到嘉獎。志文又載:“嘉靖二十一年,虜犯太原,巡撫劉公以井陘燕晉之沖,故關(guān)襟喉之地,欲得人付任,保公為欽依把總?!薄疤敺柑?,指嘉靖中期蒙古部落首領(lǐng)俺答所屬各部多次侵犯內(nèi)地?!把矒釀⒐敝刚娑ㄑ矒釀⒂?。劉隅,字叔正,東阿人(今山東省東阿縣),嘉靖二年(1523)進(jìn)士,累官僉都御史、巡撫保定,官至副都御史,嘉靖二十一年(1542)七月,奉命“防守井陘故關(guān)”[10],并推薦丁時為欽依把總守備故關(guān)。
丁光祖,丁時墓志載為丁時長子,壬子科(嘉靖三十一年,1552)武舉解元,曾領(lǐng)兵故關(guān)。
丁光啟,丁時墓志載為丁勛次子,乙卯科(嘉靖三十四年,1555)武舉亞元。
光緒《正定縣志》關(guān)于武舉的記載始于萬歷年間,故丁時墓志可補方志之闕。
根據(jù)三方碑志信息可梳理出丁祥一支家族世系。丁祥之父丁剛有二子,長子丁祥,次子丁勝;丁祥有四子二女,長子丁源、次子丁澄、三子丁洪、四子丁濱,長女丁妙德,次女丁妙賢;丁勝有三子,分別為丁清、丁浩、丁深;丁祥孫四人,分別為丁森、丁林、丁杲、丁栿。因丁祥有四子,故除長孫丁森可確定是丁源之子外,其余孫丁林、丁杲、丁栿是何子之后需進(jìn)一步查證。丁森長子為丁勛。丁勛有二子一女,長子丁時,次子丁用。丁時有四子二女,長子丁光祖,次子丁光啟,三子丁光照,四子丁光裕。至丁時卒,丁光祖育有一子丁喜。
丁祥撰碑人為朱韶薰,碑文載其為“真定府真定縣儒學(xué)訓(xùn)導(dǎo)”,吉水人(今江西省吉安市)。順治十七年(1660)《吉安府志》記其永樂時為吉水縣學(xué)訓(xùn)導(dǎo)[11],光緒《吉水縣志》記其“以明經(jīng)授真定府訓(xùn)導(dǎo),升泰寧教諭,改臨朐”[12],光緒《正定縣志》記其“宣德三年任訓(xùn)導(dǎo)”,光緒《臨朐縣志》記其為“景泰教諭”[13]。訓(xùn)導(dǎo)為明清地方學(xué)校之學(xué)官,明洪武二年(1369)始置,各府、州、縣學(xué)均設(shè)一人,分別為府學(xué)教授、州學(xué)學(xué)正、縣學(xué)教諭之副職,分掌教授生徒之事。教諭在明朝為縣學(xué)正官,不入流,每縣一人,掌學(xué)政,教誨生徒[5]283,725。綜上可知,朱韶薰于宣德三年(1428)以明經(jīng)由吉水縣學(xué)訓(xùn)導(dǎo)改授真定府真定縣學(xué)訓(xùn)導(dǎo),到宣德六年(1431)為丁祥墓碑撰文時仍為縣學(xué)訓(xùn)導(dǎo),后升泰寧(今福建省泰寧縣)教諭,景泰年間(1450—1457)改臨朐(今山東省臨朐縣)縣學(xué)教諭。
丁祥墓碑篆額人張志廣,碑文載其為“真定府知府”,金華人(今浙江省金華市)。本籍方志與碑文一致,記為“永樂朝歲貢張志廣同知升真定知府”[14]?!皻q貢”,為府州縣學(xué)每年按定額選拔資格老的廩生貢于京師、入國子監(jiān)講習(xí)的學(xué)生。乾隆《正定府志》及《畿輔通志》記“張忠廣宣德三年任真定知府”[9]24,[15],應(yīng)是誤將“張志廣”記為“張忠廣”。
丁祥墓碑書丹人葉順宗,樂清人(今浙江省樂清市),《樂清縣志》僅記其為“永樂十五年歲貢”[16],任職情況無載,碑文所載“真定府通判”可補方志之缺。
丁勛墓志撰文人劉文莊,字寅中,祖籍華陰(今陜西省華陰市),后入真定籍[17]。光緒《正定縣志》載“劉文莊明弘治己未(弘治十二年,1499)進(jìn)士,左都御史”[18],初授章丘(今山東省章丘市)[19]知縣,正德元年(1506)任濟陽(今山東省濟陽縣)[20]知縣,正德十三年(1518)任浙江右參政[21],嘉靖三年(1524)由河南布政使升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22]。志文稱其為“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說明其為丁勛撰志時(嘉靖十二年,1533)官職有變。左都御史為明清都察院之主官,掌院事,明洪武十六年(1383)初設(shè),左、右各一人,秩正三品,十七年(1384)升秩正二品[5]249。劉文莊進(jìn)士出身,官至二品,為明中后期正定名宦,據(jù)光緒《正定縣志》載,正定城內(nèi)曾為其立有方伯坊、都憲坊、接武坊、鄉(xiāng)貢進(jìn)士坊共4座功德坊[23],其墓在縣東北西洋村,由楊宜為其撰墓志銘[24]2。因其身份貴重,文章練達(dá),常被邀請撰寫碑碣傳記,如嘉靖二十二年(1543)《重修正定府城隍廟記》、嘉靖二十六年(1547)《重修隆興寺記》、《置儒學(xué)祭器書籍記》[25]、《丁侯祠堂碑記》等[26]。
丁勛墓志篆額、丁時志文撰文人楊時泰,字道亨[27],號恒南,祖籍高郵(今江蘇省高郵市),真定人(今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嘉靖八年(1529)進(jìn)士,初授富平(今陜西省富平縣)知縣,因疏渠、賑災(zāi)為百姓稱頌并刻碑志德[28],九年(1530)調(diào)任章丘(今山東省章丘市)知縣[29],十一年(1532)任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知縣[27],同年轉(zhuǎn)安丘(今山東省安丘市)知縣[30],十五年(1536)授監(jiān)察御史[31],二十三年(1544)由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升按察副使[32],后授行太仆寺卿,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參政[33]。其在嘉靖十二年(1533)為丁勛墓志篆額時任安丘知縣,三十二年(1553)撰寫丁時志文時任山西布政使司右參政,可與方志相印證。據(jù)光緒元年(1875)《正定縣志》載,“明參政楊時泰墓,在城南高家營村東”[24]3。
丁時墓志篆額人張可知信息有待考證。
(一)碑志內(nèi)容補闕、糾錯
1.丁祥碑文補闕。碑文第6行“丁卯,從主將宋國公征進(jìn)大寧、金山、—(亦)□□,□□赤歸獻(xiàn)功”。據(jù)《明史》載,洪武二十年(1387)宋國公馮勝被任命為征虜大將軍,率軍20萬征討元太尉納哈出,駐兵大寧兩月有余,最終以派觀童曉諭的方式使納哈出降,“還至亦迷河,復(fù)收其殘卒二萬余、車馬五萬”[3]?!稓J定遼金元三史國語解》中記,“納哈出”為唐古特語“納克楚”譯名,又作“納哈赤”[35]。綜上推斷失字部分為“迷河,納哈”。
2.丁勛志文有誤。志文第7、8行記述丁祥“洪武三十年,召入,升大同前衛(wèi)鎮(zhèn)撫”,與丁祥碑文第5行所記“庚申,公襲父績,封昭信校尉,調(diào)大同前衛(wèi)所鎮(zhèn)撫”不符,洪武年間庚申年僅有洪武十三年(1380),故應(yīng)以本人碑文為準(zhǔn)。第14行記“弘治戊午,巡按李公推公秉衛(wèi)政”,弘治戊午即弘治十一年(1498),但據(jù)《正定府志》,當(dāng)時巡按為張綸,李良至弘治十四年(1501)才任巡按[8],故推薦丁勛的應(yīng)是巡按張綸,志文中“巡按李公”應(yīng)是筆誤。
(二)補正光緒《正定縣志》錯漏
1.光緒《正定縣志》中關(guān)于丁祥生平的記載有兩處訛誤。其一,《正定縣志》載丁祥初受“大同衛(wèi)鎮(zhèn)撫”[1],與丁勛志文第8行所述“大同前衛(wèi)鎮(zhèn)撫”相同,而丁祥碑文第5行則為“封昭信校尉,大同前衛(wèi)所鎮(zhèn)撫”,為“所鎮(zhèn)撫”。昭信校尉,明朝為正六品武官初授之散階稱號。鎮(zhèn)撫,元朝始置,明朝于各衛(wèi)鎮(zhèn)撫司設(shè),二人,從五品,掌本衛(wèi)刑名;所鎮(zhèn)撫初為正六品,后改從六品,掌獄事,無獄事則管軍,百戶缺則代之[5]848。應(yīng)以丁祥碑文所記為準(zhǔn),丁勛志文與縣志所載均缺失“所”字。其二,光緒《正定縣志》載丁祥“錄功尤多,升指揮使,以入金川門首功改授正定衛(wèi)”[1],而丁祥碑文記“屢有奇功,遷指揮同知……隨駕渡江,克復(fù)金川門,以公為首功,遷指揮使。永樂元年癸未(1403),選調(diào)真定衛(wèi)”。兩處所述升遷經(jīng)歷不同,當(dāng)以碑文為準(zhǔn)。
2.光緒《正定縣志》載丁氏世襲名錄為:“丁祥以靖難功授正定衛(wèi)指揮使;丁源,祥子,英杰有為,襲指揮使;丁森,源子,襲指揮使;丁勛,森子,襲指揮使;丁光祖,森孫,襲指揮使?!盵2]其中缺失了丁勛之子丁時的記載,且誤將丁時之子丁光祖記作丁森之孫。丁祥、丁勛、丁時碑志還原了丁氏世襲脈絡(luò),即:丁剛—丁祥—丁源—丁森—丁勛—丁時—丁光祖。
(三)關(guān)于洪武年號
丁勛志文第8行載“(洪武)三十二年,以靖內(nèi)難功,升武成后衛(wèi)指揮僉事”。“洪武三十二年”即建文元年(1399)。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其孫朱允炆繼位,改年號建文,燕王朱棣始終不承認(rèn)建文皇帝的正統(tǒng)地位,其北方屬地拒絕使用建文年號。建文四年(1402),朱棣攻破南京,于“秋七月壬午朔,大祀天地于南郊,奉太祖配。詔:‘今年以洪武三十五年為紀(jì),明年為永樂元年。建文中更改成法,一復(fù)舊制?!盵36]終明之世,始終未加建文帝廟謚,也不使用其年號,而是仍沿用洪武,直到清乾隆元年(1736)朱允文才由清廷追謚為恭閔惠皇帝[37]。丁勛墓志撰寫于嘉靖十二年(1533),故談到祖上丁祥生平時用洪武年號,而不用建文年號。
(四)丁氏家族墓遷移及丁家莊由來
丁氏家族墓以丁祥始。丁祥永樂七年(1409)葬于“臨濟之原”。臨濟指林濟村,隸屬南關(guān)廂社,位于正定縣城東南,緊臨滹沱河。因滹沱河“宣德六年山水暴漲沖壞堤岸”[38],丁祥長子丁源攜其子侄眾人將丁祥與賀氏合葬墓向北遷至“豬河之原”。“豬”應(yīng)是“諸”字之誤。諸河村建于明永樂年間,因處于滹沱河北岸,地勢較低洼,除滹沱河、周漢河、旺泉河外,還有一些小河岔流經(jīng)此地,便取諸河匯流之義取名諸河,后訛傳為朱河[39]126。據(jù)光緒《正定縣志》載,朱河村屬東關(guān)廂社,“在城東,至城八里”[40]22。三方碑志出土地為丁家莊村東,應(yīng)即丁祥遷葬的“豬河之原”和兩方墓志所記“城東祖塋”。丁家莊屬南關(guān)廂社,在“城東南,至城五里”[40]31,自丁祥落戶正定后丁氏一族應(yīng)即定居于此,世代相傳,并逐漸發(fā)展成村落。在1992年《正定縣志》收錄的“光緒三十三年正定縣地圖”[39]95中,這三個村的位置關(guān)系清晰可見:林濟村位于正定縣城東南,朱河村位于縣城東,而丁家莊村位于朱河村西南,其東北與朱河村相接。萬歷五年《真定縣志》[41]中尚無丁家莊村記載,到清順治三年《正定縣志》[42]開始出現(xiàn)丁家莊,雖無確切年代記載,但可以據(jù)此推斷丁家莊村應(yīng)形成于萬歷五年至順治三年間,即明末清初1577至1646年。
三方明代碑志記述了丁氏家族的世系、官職、功績德行等,內(nèi)容涉及明初征服蒙古太尉納哈出、靖難之變、宣德初漢王之亂、嘉靖年間俺答進(jìn)犯內(nèi)地等歷史事件,反映了明代武職世襲制度,為糾正和補充地方史志中的訛誤、缺漏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拓片:楊會、魏華磊、魏華光
————————
[1]慶之金,賈孝彰,趙濂文,等.正定縣志:卷三七:武功[M].刻本.1875(光緒元年):5.
[2]慶之金,賈孝彰,趙濂文,等.正定縣志:卷二六:衛(wèi)官世襲[M].刻本.1875(光緒元年):4.
[3]張廷玉.明史:卷一百二十九:馮勝傳[M].北京:中華書局,1974:3798.
[4]張廷玉.明史:卷四:恭閔帝本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呂宗力.中國歷代官制大辭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6]申時行,等.大明會典:卷一百二十:兵部銓選三:武職襲替[M].內(nèi)府刻本.1587(萬歷十五年):1.
[7]明宣宗實錄:卷二十[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542.
[8]李鴻章.畿輔通志:卷一百八十七:宦績錄五[M].刻本.1886(光緒十二年):13.
[9]鄭大進(jìn).正定府志:卷二三:職官[M].刻本.1762(乾隆二十七年).
[10]明世宗實錄:卷二百六十四[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5238.
[11]李興元.吉安府志:卷四:薦辟[M].刻本.1660(順治十七年):14.
[12]彭際盛.吉水縣志:卷二七:薦辟[M].刻本.1877(光緒三年):10.
[13]姚延福.臨朐縣志:卷一一上:秩官表上[M].刻本.1884(光緒十年):7.
[14]黃金聲.金華縣志:卷六:諸貢人物[M].刻本.1823(道光三年):29.
[15]李鴻章.畿輔通志:卷二九:職官[M].刻本.1884—1886(光緒十年至十二年):13.
[16]永樂溫州府樂清縣志:卷七:宦績·歲貢[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21.
[17]劉于義,沈青崖.陜西通志:卷三〇:選舉[M].刻本.1735(雍正十三年):32.
[18]慶之金,賈孝彰,趙濂文,等.正定縣志:卷二八:科目[M].刻本.1875(光緒元年):3.
[19]王贈芳.濟南府志:卷二七:秩官[M].刻本.1840(道光二十年):20.
[20]胡德琳.濟陽縣志:卷六:知縣[M].刻本.1765(乾隆三十年):3 .
[21]馬如龍,楊鼐.杭州府志:卷一四:會治各憲中[M].刻本.1686(康熙二十五年):35.
[22]張居正.張文忠集:用人[C]//陳子龍.皇明經(jīng)世文編:卷一百七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62:13—14.
[23]慶之金,賈孝彰,趙濂文,等.正定縣志:卷一三:坊表[M].刻本.1875(光緒元年):2.
[24]慶之金,賈孝彰,趙濂文,等.正定縣志:卷一四:丘墓[M].刻本.1875(光緒元年).
[25]孫傳栻,王景美.直隸趙州志:卷一三:藝文[M].刻本.1897(光緒二十三年):19.
[26]翟燿,石經(jīng)世.饒陽縣志:卷三:丁侯祠堂碑記[M].刻本.1609(萬歷三十七年):34.
[27]范繩祖,龐太樸.高平縣志:卷四:官師[M].刻本.1658(順治十五年):7.
[28]李鴻章.畿輔通志:卷二百二十一:列傳二十九[M].刻本.1884—1886(光緒十年至十二年):48.
[29]吳六鰲,胡文銓.富平縣志:卷七:人物[M].刻本.1778(乾隆四十三年):7.
[30]毛永柏,李圖,劉耀椿.青州府志:卷二五[M].刻本.1859(咸豐九年):10.
[31]明世宗實錄:卷一百八十七[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3958.
[32]明世宗實錄:卷二百八十二[M].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北?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2:5484.
[33]覺羅石麟,儲大文.山西通志:卷七十八:職官[M].刻本.1734(雍正十二年):48.
[34]正德三年進(jìn)士登科錄[M].刻本.1508(正德三年):71.
[35]紀(jì)昀,等.欽定四庫全書:欽定元史國語解:卷一五:人名[M].刻本.1789(乾隆五十四年):25.
[36]張廷玉.明史:卷五:成祖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75.
[37]楊光.明奉圣夫人李氏及其子呂俊墓志考[J].文物春秋,2010(5):69.
[38]慶之金,賈孝彰,趙濂文,等.正定縣志:卷五:山川[M].刻本.1875(光緒元年):5.
[39]河北省正定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正定縣志[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2.
[40]慶之金,賈孝彰,趙濂文,等.正定縣志:圖[M].刻本.1875(光緒元年).
[41]周應(yīng)中,楊芳.明萬歷真定縣志:卷三:鄉(xiāng)村[M].正定:正定縣史志辦公室,2011:39—41.
[42]陳謙.清順治三年真定縣志:卷五:鄉(xiāng)村[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2:116.
〔責(zé)任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