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怡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校本研修成為促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提升、應對教育需求變化的重要途徑。文章探討了校本研修范式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應用,強調從傳統(tǒng)的教師培訓模式向教師主體學習的轉變。通過對校本研修現狀和面臨挑戰(zhàn)的分析,提出了以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升教學質量為目標的“學—研—評—展”的實施路徑,并分析實際案例,展示校本研修在促進教師理念更新、實踐研究、評價反饋和成果展示等方面的有效性。
關鍵詞:校本研修;教師學習;研修范式構建
一、校本研修的理念轉軌與理論啟示
1.研修理念轉軌——從教師培訓到教師學習
在工作實踐中,校本研修常常被當作學校開展的教師培訓工作。從教師終身學習和專業(yè)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應更多地倡導“師學”,即教師學習的理念。教師學習的主體是一線教師,同時教師學習的時間應更加自由,空間、場域更為寬廣,不局限在培訓的有限時間和空間里。因此,提升校本研修質量,實現從教師培訓向教師學習的理念轉軌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傳統(tǒng)的教師培訓模式具有集中化、標準化的特點,在集中資源、統(tǒng)一傳達教育政策方面有其優(yōu)勢,卻忽視教師個體差異。每位教師的教學風格、專業(yè)需求和興趣點不同,因此,統(tǒng)一的培訓內容很難滿足所有教師的需求。教師的自主、個性化發(fā)展呼喚教師學習模式的轉型,讓教師能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專業(yè)發(fā)展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形式。這樣既能提高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又能使教師有較強的學習動力和滿足感,這是傳統(tǒng)集中式培訓難以達成的。
另外,教師有效的學習模式強調理論聯系實踐。這種模式鼓勵教師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教學,這不僅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還能增強他們在課堂上的信心和能力。學生需求和背景是多樣的,傳統(tǒng)的標準化培訓難以全面應對,而教師通過自主學習與實踐,可以更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和策略,更好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總之,由傳統(tǒng)被動的教師培訓轉向積極主動的教師學習,更能適應現代教育理念的需要,促進教師業(yè)務能力的提升,帶動教育體系的完善與發(fā)展。這種轉型不僅能使教師在教學中更加靈活和創(chuàng)新,也能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體驗。
2.全視角學習理論對校本研修實踐的啟示
丹麥克努茲(Knuz)教授吸收多個學習研究領域的理論成果,并將這些研究有機整合在一個理論體系之中,形成全新的學習理論,即全視角學習理論。1 全視角學習理論認為,所有學習都包含個體與環(huán)境的“互動過程”,以及內容和動機的“獲得過程”。只有兩個過程同時活躍,學習才能真正發(fā)生。
校本研修中的“互動過程”強調教師與學習環(huán)境的互動,強調教師的社會屬性和人際交往能力,如鼓勵教師之間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研討會等方式交流分享,以此促進專業(yè)知識和經驗的傳播。“獲得過程”關注教師心智發(fā)展,幫助教師內化新知識、新技能?!盎舆^程”和“獲得過程”并不是獨立發(fā)展的,而是一種雙向奔赴的關系,相互促進與轉化。
校本研修過程涉及“內容、動機、互動”三大維度。內容維度關注學習什么,研修內容應緊扣教師實際教學需求,包括最新的教學方法、課程理論、學生心理等;動機維度涉及學習所需的心智能量的運用,即教師通過確立個人的職業(yè)發(fā)展目標,提高對研修的興趣和投入度,理解為什么學;互動維度是尋求教師自己認可的人際交往與社會整合,即怎樣學才能學得更好,研修過程設計案例研究、同伴教學觀察等互動環(huán)節(jié),既能提高學習的趣味性,也有助于教師將所學應用到實際教學中。
教師學習是在其已有認知經驗基礎上,將外界環(huán)境加以改造、適應、合并、吸收,不斷擴展和豐富已有認知結構的過程,主要表現為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同時,也包含基于一定問題情境的對已有認知結構的整體或部分重構,主要表現為行動學習、個體化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等。學校組織校本研修就是要激活教師學習動機,把握教師學習內容,設計互動環(huán)節(jié),讓校本研修真正實現從學校培訓走向教師自覺開展學習和研究。
二、構建與實施教師協(xié)作學習研修范式
基于上述理論基礎,針對校本研修中教師的主體地位不夠突出等問題,聚焦問題需求的主題確立、強調學習實踐的活動實施、倡導交流分享的反思應用這三大模塊,通過“學—研—評—展”的基本步驟,建構一種有助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學習模式,強調教師之間的合作、分享和學習,提升整個團隊的教學能力和教育質量。
1.確立問題導向的研修主題
在厘清問題和明晰需求的基礎上確立校本研修主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校本研修的核心在于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提升教師專業(yè)能力,回應教育改革的要求。研修主題是校本研修的起點與終點,是教育改革中值得探索的課題,或教學實踐中的典型問題。
(1)在課程改革中選主題
選擇與時俱進的主題,以適應課改大背景下教育的新趨勢。國家課程改革提出的新課程和新教材要求,對學校和教師都是一種挑戰(zhàn)。選擇與課程改革相關的主題,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和實施這些新要求。針對性的研修,可以確保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有效地運用新的課程標準和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2)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選主題
從教師遇到的教育教學困惑和問題出發(fā),確立研修主題,直接回應現實需求。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研修方式,更能激發(fā)教師的興趣。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歸類和分析,不僅能夠提出具體、針對性強的研修主題,還能幫助教師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專業(yè)能力。
(3)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選主題
以教師個人職業(yè)生涯發(fā)展為重點,精選有助于教師專業(yè)技能和知識提升的主題。隨著教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和教育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教師需要不斷提升適應新教學要求的關鍵能力。選擇信息技術能力、數字素養(yǎng)等與教師職業(yè)發(fā)展相關的主題,既契合當前教育發(fā)展的趨勢,也對教師的現實需求做出了直接回應。在確立研修主題的基礎上,開展小組研究和群體分享相結合的系列校本研修,既有利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推動教育改革的深入實施。
2.強調學習實踐的活動設計與實施
在校本研修活動設計與實施過程中,需關注“內容+互動+動機”融合的協(xié)作學習,基于一線教學實踐,以及多種形式、多維視角的活動評價等要素。
(1)“內容+互動+動機”融合的協(xié)作學習
在設計校本研修活動時,為了增強學習體驗和效果,將內容、互動和動機融合在一起,通過多種活動(如討論、工作坊、現場觀摩、案例研究等)整合教師的知識和經驗。這種結構化的研修設計既涵蓋必要的教學內容(如教學方法、課程設計等),也提供給教師互動的機會,激發(fā)教師的內在動機,增強教師對研修的參與熱情和投入程度。
(2)基于一線教學實踐
活動緊密聯系一線教學實際,確保培訓內容契合實際、富有實效。把教師在課堂上遇到的實際問題與研究直接聯系起來,確保研修活動的實用性和針對性。例如,通過課堂觀摩和案例研究,教師可直接看到理論知識或課改理念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或理念。也可以以項目為抓手,以教研組或研修小組為單位,開展項目式研究,通過項目引領破解教學難題,推動校本研修,這樣既能滿足教師的需求,又能實現教學問題改進和教學經驗分享。1
(3)多種形式、多維視角的評價
校本研修的評價既要考慮教師對研修內容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慮教師的參與度、合作學習的效果,還應考慮他們將所學應用到教學實踐中的情況。評價應多元和全面,涵蓋研修活動的各個方面,從而使教師的學習成果多角度地呈現出來。同時評價形式也應多樣,如自評、同伴互評、專家評估等,以確保全面客觀反映研修效果。
3.倡導交流分享的反思應用
在校本研修實踐中,重要的是關注研修的主題內容和活動開展的情況,并在活動結束后進行深入的反思和總結。教師圍繞研修內容開展“交流”“提煉”“應用”,把新知識、新策略運用于教學實踐的改進中,分享、深化學習成果。持續(xù)的協(xié)作學習,能有力促進知識的交流與教師專業(yè)技能的提升。
首先,教師在分享經驗時需要“深入交流”。此環(huán)節(jié)是個人學習成果的分享,更是一個相互切磋、探討問題和共商解決方案的過程。教師通過深入交流,可以從同事的經驗中得到啟發(fā),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得到進一步充實和完善。深入交流還有助于建立教師的支持性社群,增強團隊協(xié)作與專業(yè)共鳴。其次,在研修活動結束后,對活動內容和過程進行“精準提煉”。這涉及對教研活動的梳理、復盤和對反饋資料的分析,進而形成活動總結。經過“精準提煉”,才有可能歸納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并在此基礎上確立后續(xù)研究的方向。最后,關注將思考心得“創(chuàng)新應用”。將研修內容與實際教學緊密結合,鼓勵教師創(chuàng)新性地將所學內容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學以致用,也是創(chuàng)新嘗試。創(chuàng)新應用是校本研修效果的直接體現,也是教師專業(yè)成長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4.探索校本研修的范式建構
結合“定主題”“推實踐”“重反思”具化操作層面的認識,校本研修可以通過“學—研—評—展”四個步驟來實施,每個步驟都有其細化的目標與獨特的操作方法,共同構成可供借鑒的校本研修范式(見圖1)。
(1)學:聚焦核心問題
為使協(xié)作學習有充分的前期準備并為研修路徑的確立提供清晰的導向性指導,“學”的環(huán)節(jié)重點在于明確研修的目標與主題,并對核心問題有深入的理解和認識。從教師需求出發(fā),收集相關數據,并對其深度分析后得出結論,從而確保研修活動有清晰的定位。
(2)研:側重具體操作與實施
“研”的環(huán)節(jié),通過高效實施研修計劃,教師在解決具體教學問題的同時,實現深度學習和深入參與。此階段對研修的內容和方式進行深入探討,設計針對性強、實用性強的研修活動,在兼顧“互動過程”和“獲得過程”的同時,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3)評:肯定亮點反思問題
“評”的環(huán)節(jié),以適切的評價手段與方法提升研修的質量和效果。在研修活動結束后,進行細致評估和反思,在客觀辨識、深入分析存在問題的同時,對研修過程中的亮點給予肯定。
(4)展:展示分享研修成果
“展”的環(huán)節(jié),通過展示和分享,激發(fā)內驅力,促進教師之間互動。在研修的最后階段,對經驗進行歸納和總結,并推廣到更廣泛的教師群體中。
三、研修范式的實踐應用與案例分析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頒布,標志著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引領基礎教育階段教學改革的重要引擎,推動課堂向著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教學邁進。在此背景下,上海市敬業(yè)中學開展了以“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教學”為主題的校本研修系列活動,旨在幫助教師形成“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教學”的理念認知,圍繞重難點問題,開展教學實踐。以下以“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教學”為例,介紹校本研修范式的具體應用。
1.學:理念認知重點厘清“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教學”是什么
教學理念的更新需要教師基于充分的學習,形成對新理念的認同與理解。為此,學校組織了專家培訓、組室研修,通過“專家引領學”“同伴互助學”,促進教師“個人自主學”,為進一步的教學實踐打下基礎。
教師在多層次的理論學習過程中,形成了有關“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教學”的共識,即“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情境中的理解與運用”“持續(xù)性的學習評價”為難點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煉出研修的三個關鍵問題:如何確定素養(yǎng)導向的學習目標?如何開展真實情境中的教學活動實踐?如何設計貫穿全程的評價任務?
2.研:實踐研究關注“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教學”做什么、怎么做
針對以上三個關鍵問題,校本研修為教師制定了三條操作路徑。
(1)單元規(guī)劃與學習目標確立
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教學的第一步為整體規(guī)劃學期單元。各學科教研組、備課組依據課程方案中相關學科的課時規(guī)定,研判課程標準的學業(yè)要求與教材編排,完成整個學期的單元架構。然后,對標課標中的學業(yè)質量水平,確定單元課時數及對應的單元與學習目標。最后,根據學習目標這一結果導向,逆向設計對接真實情境的單元學習大任務以及單一課時的學習子任務,將學習目標落實到具體的學習過程,轉化為可觀察、可檢測、可評價的學習結果。如,物理組設計了“內容—素養(yǎng)聯系表”,呈現核心內容與核心素養(yǎng)的關聯,為單元學習目標的精準定位提供了腳手架。
(2)聚焦情境與任務的學科實踐
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教學的有效性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任務情境設計。為了加速這一進程,學校打破學科壁壘,組織了多次跨學科的聯合研修,圍繞單元教學中情境、任務的設計進行交流研討。如,生物組設計的單元學習任務“吃蝦不瞎吃”,活動從“如何科學吃蝦”這一真實問題入手,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通過文獻檢索、市場調研、實驗室解剖等方式展開研究,最終形成一份調研報告,并開展學生互評。學習任務完成的過程不僅依托生物學科,還涉及地理、經濟學等,體現真實情境的復雜性。整個學習過程既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讓學生體驗了跨學科學習的樂趣。
(3)貫穿全程的評價任務設計
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教學的難點在于如何讓評價貫穿單元教學始終,實現教、學、評一體化。圍繞評價任務設計,學校開展了各學科多種評價模式的探索實踐,如學歷案的設計模型與范式、單元作業(yè)的校本化設計、跨學科綜合測試探索等,引導評價不斷科學化。如英語組在Travel(旅行)單元評價任務設計中,結合“為德國友好學校制訂上海三日游旅行計劃”這一真實情境,生成旅行計劃的評價標準,關注評價工具的真實性與生成性;開展實際旅行計劃制訂、旅途亮點推薦與計劃可行性評估等活動,反映了評價活動的豐富性與層次性;學生自評、小組互評及教師點評等方式,體現了評價方法的多元性。
3.評:關注“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教學”做得如何
在校本研修實施的過程中,學校依據教師發(fā)展分級培養(yǎng)目標,通過骨干教師示范教學、青年教師聽評課、專家導師指導聽評課等系列活動,實現教師之間聯動,促進共同發(fā)展。同時,圍繞“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教學”開展多種活動,如單元教學設計案例交流、青年教師“模擬課堂”評比等。通過專家點評、同伴互評、比賽評比等形式,教師以不同視角檢驗研修成果,在評比中加深對“素養(yǎng)導向的單元教學”的認識與理解。
4.展:關注輻射推廣,擴大研修成果的影響力
優(yōu)秀研修成果展示是深化教師對研修內涵理解,并促進教師將研修成果轉化為具體實踐行為的有效手段。學校采取了成果集中展示、大會交流展示、實踐體驗展示等渠道,為教師搭建平臺,展示學習成果,促進交流分享。如,開展面向全體教師的“雙新”單元教學設計研討交流,各學科教研組分享了對單元目標、任務、作業(yè)和評價設計的思考和成果。學校還圍繞“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單元教學”這一主題,聚焦“單元目標”“深度學習的課堂”“單元作業(yè)”,在學區(qū)初中校開展主題分享活動,實現資源共享,打造學區(qū)學習共同體。
在實踐研究階段,圍繞學習目標確定、情境教學實踐和評價任務設計展開探索。教師通過跨學科合作,設計出富有創(chuàng)意的學習任務,激發(fā)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探究興趣。評價環(huán)節(jié)注重方法的多樣化,例如同伴互評、專家點評等,有助于教師及時反思和調整教學策略。最后,通過成果展示,教師分享經驗,促進專業(yè)成長和校本研修成果的廣泛應用。此案例體現了校本研修范式在理念、實踐、評價和成果展示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協(xié)調一致,展示了其在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升教學質量等方面的顯著效果??梢?,有效的校本研修不僅是一系列活動的結合,更是涵蓋理念更新、實踐研究、評價反饋和成果展示的一個過程。
在校本研修范式實施過程中,我們發(fā)現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師參與度低、培訓內容與實際教學相脫節(jié)等傳統(tǒng)教師培訓中的通病。通過校本研修,教師能夠針對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實現專業(yè)成長與教學實踐的緊密結合。
然而,校本研修范式實施也面臨一些明顯的難點,如怎樣確保研修活動與學校的整體教育目標、教學安排相協(xié)調。此外,鼓勵教師的深度參與并不容易實現,教師的工作負擔、時間安排、個人興趣和動力都可能影響他們參與校本研修的程度。該模式還存在一些局限性,雖然校本研修在理論上是為所有教師設計的,但在實踐中更適合經驗豐富的教師。對于新教師來說,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導和支持。同時,這種模式要求學校領導具有足夠的認知和能力來有效地支持和促進研修活動,這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一個挑戰(zhàn)。因此,在推行這種研修模式時,必須對其中的難點和局限性有清晰的認識,并尋求策略加以解決。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based Training Paradigm
JIN Yi
(Shanghai Jing Ye High School,Shanghai,200010)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al reforms, school-based training has become an essential path to enhance teachers professional qualities and respond to the changing educational deman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e school-based training paradigm and emphasizes th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teacher training models to teacher-centered learning.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of school-based train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n implementation path of “l(fā)earning-research- evaluation-exhibition” with the goal of promo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Through case study analysis, it also demonstr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based training in promoting teachers concept renewal, practical research, evaluative feedback, and outcome presentation.
Key words: school-based training,teacher training,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paradi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