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人際交往;非正式群體;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28-0059-02
【作者簡介】馬蓮,上海市嘉定區(qū)疁城實驗學校(上海,201800)教師,高級教師,上海市十佳班主任,曾獲長三角地區(qū)中小學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非正式群體是人們在活動中自發(fā)形成的。在班級中,學生“三人一幫”“五人一伙”的現象較為普遍,他們會一起上學、寫作業(yè)、參加活動,或者像情景中描述的那樣一起遲到、一起起哄……這種自發(fā)“抱團”形成的小團體就是班級非正式群體。
在班級中,非正式群體的存在對班級管理和班集體建設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這種群體具有兩面性,如有組團學習、積極向上的團體;也有對班風班貌產生消極影響的團體。因此,班主任要正確分析班級非正式群體產生的原因,緊密關注其發(fā)展趨勢,對有消極影響的群體及時干預、正確引導,使其轉而發(fā)揮積極作用。
一、非正式群體現象成因分析
一是共同的興趣愛好。有些學生因為有相同的興趣愛好而時常聚在一起,比如擅長唱歌跳舞、熱愛閱讀朗誦,或者喜歡一起探討學科學習等,這樣的小團體是積極、充滿正能量的;也有一些會對班集體建設產生負面影響,比如沉迷網絡游戲、癡迷追星并經常在課間討論的。前者的表現是值得肯定和鼓勵的,而對于后者的行為,班主任一般會進行干預和制止,于是他們就有可能產生逆反心理。
二是家庭溫暖的缺失。一些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以權威型、專制型為主,表現為簡單說教,甚至通過打罵的方式讓孩子被動服從;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對孩子缺少高質量的陪伴,孩子無法從家庭中獲得足夠的情感呵護,內心缺乏來自家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為在家庭中缺乏有效溝通,他們在學校里也不善交流,鮮有同伴,于是,小群體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
三是自卑的心理。有些學生有自卑心理,如成績較差、行為規(guī)范出現偏差等,容易受到老師的批評或同學們的嘲笑,從而產生自卑心理。這類學生可能會因為有相似的經歷,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來實現心理平衡。他們遇到事情較容易沖動,情緒易失控,所以在班級中容易形成破壞性小團體。
二、非正式群體的引導策略
對于班級中的消極型非正式群體,如果任其盲目發(fā)展,勢必影響班集體正常、健康地發(fā)展;而過度地否定或限制,則容易引起學生的對立情緒,使群體成員關系更加緊密。如以小李為主的班級小團體已經釋放出一定的負能量,并給班級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班主任既不能放任,又不能采取高壓政策,而是要正確引導,使其發(fā)揮積極作用。
1.做好核心人物的教育轉化
在非正式群體中,往往有一個具有號召力的“核心人物”,這個核心人物雖然不是正式選舉產生,但因其具有某方面較突出的才能,影響力較大。因此,班主任要做好核心人物的教育轉化工作。情景中的小李是小團體里的核心人物,對其引導教育直接影響著這個小團體的發(fā)展走向。要先充分了解小李,包括其思想動態(tài)、日常表現、家庭狀況等,然后找到教育的切入點,對癥下藥,喚醒小李的班級榮譽感和集體責任感。班主任還可以通過他的班干部身份,強化他的責任心,增強他的歸屬感,激發(fā)他的上進心,通過角色轉換,以點帶面,引導他們“回歸”班集體。
2.營造溫馨幸福的家庭氛圍
在家庭生活中,指導家長全面認識和評價孩子,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既能減輕家長的煩惱,又能有效地帶動家庭教育對學生身心健康的積極促進作用,讓學生獲得來自家庭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避免學生走向邊緣化。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家長開放日、家長會等,邀請家長進課堂,觀察孩子的課堂表現情況;組織班級活動時,班主任可以征求家長對方案的想法和建議,邀請家長參加班級親子活動,為家長創(chuàng)造親近孩子、深入了解孩子的機會;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德行發(fā)展,通過表揚、強化、樹立榜樣等多種方式向家長呈現孩子在各方面的成長變化,向家長普及多元智力發(fā)展理論,讓家長更科學、更全面、更合理地看待孩子的成長,做出積極的評價,促進和諧的親子關系。
3.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
非正式群體的成員在學習、生活中往往得不到正式群體的認可,他們自身的優(yōu)勢和特長也往往被忽略,缺少表現機會。班主任可以搭建多樣化舞臺,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努力讓全體成員都參與進來,滿足每個學生的合理需求,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讓其才華得以展示、才能得以發(fā)揮。如可以開展班級達人秀、校園藝術節(jié)、校園運動會、學科節(jié)等活動,鼓勵學生把個人愛好和集體榮譽相結合,融小我于大我,讓非正式群體成員從封閉的圈子中走出來,投入集體之中。豐富多彩的活動能讓他們在積極和諧的班級氛圍中充分鍛煉自我、展示自我,提高自身的價值感、效能感、成就感,也能大大增加班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從而將小團體轉化為班級的正能量。
班級中非正式群的出現在所難免,最終決定這種群體的去向,還是取決于班主任的引領、轉化能力。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班主任既要理智呵護、智慧引領,又要有底線意識,進行規(guī)范教育,讓小團體融于大集體,讓非正式的聚合生發(fā)出大能量,彈奏和諧發(fā)展的育人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