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毅
【摘要】當前,文學教育是中學語文教育的熱點、重點和難點,教師在進行文學教育時應強化人文意識,把人文精神落到實處;強化精品意識,選取具有深刻思想內(nèi)涵和獨特藝術(shù)魅力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強化審美意識,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強化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學生想象思考能力。
【關鍵詞】文學教育;人文意識;精品意識;審美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
新《課標》對文學教育的教學目的、內(nèi)容和方法進行了闡釋,對照新《課標》,我認為教師在進行文學教育時應主要強化以下幾個意識:
一、人文意識
語文作為教育的重要學科,人文性是它的本質(zhì)特征。在教育這項龐大的樹人工程中,文學教育從本質(zhì)上說就是關于“人”的生活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它在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其健全人格、培養(yǎng)其人文素養(yǎng)等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中學教師,在文學教育中應強化人文意識,把握“人文”內(nèi)涵,關注學生需求的多樣性和心理的獨特性,把人文精神落到實處。如教《失街亭》時,我把學生分成蜀軍、魏軍兩部分,讓學生扮演諸葛亮、馬謖、司馬懿等角色,來個“街亭失守”場景再現(xiàn),然后讓學生著重探討三個問題:馬謖貌似合理的“憑高臨下”、勢如破竹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策略為何行不通?諸葛亮該不該殺馬謖?街亭失守,誰之過?對于第一個問題,學生討論明確:“憑高臨下,勢如破竹”只適應短期作戰(zhàn),得鼓足全軍將士勇氣,司馬懿圍而不攻,做出久戰(zhàn)架勢,很易瓦解蜀軍兵心;項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別無選擇,是客觀情勢所逼,自然將士齊心,竭力拼殺;馬謖山頂扎寨,主觀上自掘墳墓,等魏軍斷汲水之道,將士埋怨主將指揮失當不及,豈有心思拒敵?學生通過分析,更能明了馬謖死守教條、不知變通的可悲。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懂得,“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并不一定都對,關鍵在于“過”的大小、輕重。對第三個問題,王偉同學寫下了《失了本性——由貓想到的》,認為馬謖不過是諸葛亮豢養(yǎng)的一只貓,很有見地,文章也被《考試報》收錄。這堂課學生既參與了體驗,分享了人物的甘苦,同時也通過合作、交流,主體性得到展現(xiàn),對文章的理解也更深入,人格修養(yǎng)也加強了。
二、精品意識
當今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其間有高低粗細優(yōu)劣之分。具有深刻思想內(nèi)涵和獨特藝術(shù)魅力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猶如“晶瑩的寶石”,“豈但給你一點賞美的興趣,并將擴大你的眼光,充實你的經(jīng)驗,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發(fā)展”(《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相反,那些充斥了暴力、兇殺、色情、鬼怪的不良讀物只會損害學生的身心健康。中學生由于心理發(fā)展正處在成熟前的動蕩期,既蓬勃向上、精力充沛,又容易沖動、好走極端。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課外文學讀物要加強引導,切不可因為學生的興趣而害了學生。比如,海明威的《老人與?!匪茉炝伺c自然抗爭的不朽硬漢桑地亞哥形象,并且揭示了“人可以被戰(zhàn)勝,卻不能被打敗”的永恒哲理,因而應該向?qū)W生積極推薦。相反,最近美國作家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甚囂塵上,盡管作品情節(jié)曲折,富有探險意味,但是由于具有渾厚的宗教背景、神秘的解密氣氛,彌漫著一定的血腥意味,所以教師要正確導向,千萬不要推波助瀾。
三、審美意識
審美教育最早由席勒提出,他的基本觀點就是:感性的人只有經(jīng)過審美教育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完美全面的人。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五四新文化時期,強調(diào)美育是一種重要的世界觀教育,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新《課標》提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緯度目標,實際上就蘊含著美育目的。在文學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高尚的審美情感、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學生在接受文學作品的熏陶過程中,可以體味到語言美、藝術(shù)美、作品中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從而陶冶情操、抵制邪惡,在享受美的基礎上探索美、創(chuàng)造美。例如,教讀王維的《山居秋暝》,可以讓學生找出詩中的物象、意象,勾勒出詩中描繪的圖景,體會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色彩美、意境美;品讀王勃的駢文《滕王閣序》,要讓學生反復誦讀,領悟其詞藻美、音樂美;學習聞一多的《死水》,要讓學生懂得詩歌的結(jié)構(gòu)美、建筑美;鑒賞徐志摩的《再別康橋》,要讓學生明白詩歌的節(jié)奏美和情感美等等。
四、創(chuàng)新意識
創(chuàng)新是一切事物發(fā)展之本。對于文學教育而言,同樣離不開創(chuàng)新意識。往往教師選擇一個全新的角度解讀課本,就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結(jié)果。且看下面一篇獲得全國一等獎的《雷雨》教學片斷“洋火”:
(投影:“洋火一”)
樸:(忽而)你在無錫是什么時候? 魯:光緒二十年,離現(xiàn)在有三十多年了。
樸: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魯:是的。
請大家看投影上的文字,與課本原文有什么不一樣?(頓)對,“是的”后面遺漏了一句話。
(投影:“洋火二”原文)
魯: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1.提問:這段對話的具體情境是,周樸園問:“三十年前你在無錫嗎?”答案很明確:“是的?!卑蠢碚f,回答只需兩個字就很清楚了,可魯侍萍為什么還要加上這樣一句話呢?此處會不會是曹禺先生的一處失誤?(生1答:魯想向周暗示自己的真實身份。生2答:意在喚起周對往事的回憶。)
師明確:①有意識:魯主動以無錫引起對話,希望這場有關往事的談話能持續(xù)下去,提出30年前具體的生活細節(jié),以勾起周的回憶,引發(fā)新的話題。②無意識:說話過程中魯?shù)乃季S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當中。
2.提問:那為什么不是別的生活細節(jié),而單單提到“洋火”呢?(生答:因為這一細節(jié)在魯心中印象特別深刻。)(師問:僅僅是魯對此印象深刻嗎?)
(提示學生關注句中的“我們”一詞。投影:“洋火三”,突出“我們”)兩人都印象很深刻。因為,30年前的生活,在魯、周心中,記憶最深的就是他們兩人一起生活的情景,也正因為這樣,魯在說話中自然地用了“我們”一詞。
3.提問:這一刻,魯?shù)乃季w回到了30年前,那周呢?(生答:周也一樣)(投影:“洋火四”)從哪里看出這一點呢?(生答:“沉思”、“沉吟”。)
樸:(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
魯: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樸: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魯:哦,好地方。
4.提問:同學們,大膽設想一下,此刻,由于“洋火”這個生活細節(jié)的觸發(fā),他們兩個腦子里可能浮現(xiàn)出什么樣的生活情景呢?
(生1答:侍萍生孩子生病總要關窗,所以室內(nèi)經(jīng)常點燈,周在燈下照顧魯?shù)那榫啊I?答:魯為周縫衣服的情景。)(師問: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生2答:因為下文提到周的破襯衣。師生一道從課文中找到相關的臺詞“右袖襟上有個燒破的窟窿,后來用絲線繡成一朵梅花補上的”)我們可以想見魯在燈下一針一線繡那朵梅花的情景。
5.想象思考:同學們,我們想一下:一盞油燈,紅色的火焰在跳動著,一位年輕姑娘正在燈下專注地繡花。在她身邊,一位年輕的父親懷里抱著嬰兒,靜靜地看著她……眼前這幅畫面,給你什么樣的感覺呢?(學生自由作答:溫馨、甜美、幸福等。)
(師滿含深情地)是啊,多么美好溫馨的畫面??!想象得出,30年前這段生活,留給魯、周二人的正是這樣一種美好、溫馨的記憶。(投影:“洋火五”突出“好地方”)對他們來說,無錫,正是這段美好生活的見證。
教師從品咂戲劇語言的角度入手,借助多媒體,以鑒賞五個語言片段為主體構(gòu)建文本解讀,很有創(chuàng)見,充分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能讓學生非常獨到地領悟曹禺《雷雨》強大的藝術(sh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