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萍
【摘要】學生越來越厭煩寫作,寫出來的文章更多的是胡編亂造,無病呻吟,不能打動讀者。因此,如何培養(yǎng)學生喜歡寫作,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一個棘手的問題,首先應該從思想上鼓勵學生大膽抒真情實感,發(fā)真知灼見;其次要將生活體驗引入作文教學,在生活中孕育情感;第三,要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形成自己的風格。
【關鍵詞】寫作;真情實感;生活體驗;創(chuàng)意表達
批改學生的作文,越來越感到麻木,提不起精神,因為真正有文才的、能打動我的文章很少,他們總是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甚至胡編亂造,沒有真情實感。平時對學生的調查中,很多都反映特別厭煩上寫作課,作為一個語文老師,面對這樣的尷尬,我不得不深思:什么原因導致學生對寫作課的厭煩?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學生不排斥寫作文并進而喜歡寫作文呢?下面我想就這些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
一、學生隨筆引發(fā)的思考
剛接任高一時,自己就暗下決心,一定要從頭開始,訓練學生的寫作水平,于是我開始了“魔鬼式”的寫作訓練。常常每周布置一篇隨筆,三周布置一篇作文。每到布置這些作業(yè)時,總是“哀鴻遍野”,學生在嘆氣、在皺眉、在抗議!結果也非常不如人意。很多學生學到了詩人顧城的精髓,交上來的隨筆往往只有一句話:“這周沒什么特別的事情發(fā)生,風平浪靜,所以沒什么好寫的?!庇行W生寫是寫了,但酷似流水賬,比白開水還白。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嘗試了解學生的想法,去聽聽他們的心聲。沒想到他們說:老師,不要讓我們寫隨筆了,雖然說讓我們隨便寫什么都可以,但我們實在沒什么東西好寫了,整天家里和學校兩點一線能有什么特別的事情發(fā)生呢?我們連以前初中發(fā)生的事情都挖出來寫了。還是你規(guī)定一個題目讓我們寫吧,這樣也有個范圍。對此要求,我不禁愕然。
張志公先生曾經(jīng)指出:“貧乏,是語文能力的致命傷?!爆F(xiàn)在學生生活面、知識面過于狹窄,難以掌握較多用以作文的感性材料,這才是導致寫作陷入這樣尷尬境地的原因。我們來聽聽一位考生的真實心聲吧:“中學生,特別是初三、高三學生,老師把他們管得嚴嚴實實,像密封的罐頭,與陶潛在《桃花源記》中描寫的與世隔絕的那個村落里面的村民差不多?!麄冊趯W校,成天來往于教室——寢室——食堂這個三角區(qū),絕大部分時間耗在教室這個中心區(qū)。學習——吃飯——睡覺是他們每天進行的三步曲。試想,他們的全部時間幾乎耗在教科書上,沒有時間與外界溝通,世間發(fā)生的重大事情也不知道,僅這幾本教科書,能提供他們豐富的作文材料嗎?他們幾乎與世隔絕,沒有一丁點時間體驗生活,哪能寫出感人的文章來?哪能使作文水平很快提高呢?”
聽到這樣的心聲,我不禁嗚呼,學生是應試教育的奴隸,而老師更是應試教育的幫兇,我在教學中不知不覺也被卷進了應試教育的洪流。
二、寫作教學路上的探索
真實是文章的生命,感情是文章的血肉。朱自清的《背影》父子深情感人至深,李密的《陳情表》至孝之情催人淚下,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句句含淚字字泣血。那么如何才能讓學生的作文飽含真情實感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其一,思想上鼓勵學生大膽抒真情實感,發(fā)真知灼見。
當我第一次提議學生可以在隨筆中說說自己的心里話,“情動而辭發(fā)”,胸中有積蓄寫起來會真實感人,可是學生卻說:我的心里話都寫在日記里了,這是屬于個人隱私,不可以給別人看的!再說有些東西寫出來還指不定會被老師批評、家長罵呢!我想學生的日記絕對比他們的隨筆精彩,因為日記是他們真正自主寫作的體現(xiàn),學生在平常的寫作中不輕易動情,看到的是一種令人心寒的麻木,絕對客觀的陳述;更有甚者,抄襲作文,生搬硬套,這樣抄來的作文,事件是盜來的,情感是偷來的。著名國學大師夏丐尊一直教育他的學生“不準講空話,要老實寫”,寫自己的真情實事,不瞎編,不夸張。對此,我深有感觸,所以我經(jīng)常鼓勵學生“放開喉嚨說話,敞開心靈作文”,鼓勵學生寫“活水文”,允許思想“越軌”、感情“失控”,重要的是要樹起“真實”這面作文的大旗。一開始學生欲掩琵琶半遮面、欲說還休,在我不斷的精神灌輸下,逐漸地就敞開心扉、暢所欲言。由于學生亮出了真實的自我,所以他們的作文也就釋放出了心靈的自由。在他們的作文中,有對自己精神家園失落的茫然,有對沉迷網(wǎng)絡的悔恨,有對腐敗現(xiàn)象的批判,有對未來生活的憧憬……每當這時,我才感到真正打開了學生心靈的“天窗”,看到了學生真實的內心世界,聽到了他們真實的聲音。
其二,將生活體驗引入作文教學,在生活中孕育情感。
生活才是情感產(chǎn)生的土壤,情感植根于生活,可以說,離開生活就無所謂情感。因此,要獲得真情實感,根本經(jīng)驗就是實感生活。寫作與生活的關系也一樣,寫作不能離開生活,沒有生活,也就沒有寫作。所以,我們要教育學生多面向社會,多關注生活,要以飽滿的熱情去觀察和對待周圍的客觀事物,去建立情感,再將這種感情融入寫作中,這樣也就不愁文章沒有情感,沒有感染力了。作文的一大弊端就是造假,學生為了迎合老師,去寫自己沒有經(jīng)歷、沒有感受乃至根本不知道的事,比如拾到一個錢包上交、下雨時老師為我打傘、某師傅為我修車不收錢等等。我們承認現(xiàn)實生活中確有這類事情,但并不是每個人都能遇到,即使遇到,可能在你的生活中并沒有引起多大的震動和影響,反倒是其他事情可能更使你積淀于懷、銘心刻骨,更急于想把它傾訴于人。那么要寫就應該寫這樣的事。因為這樣的事里會飽含你濃重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它會更加充分地把你對社會、對人生的思索演示出來。要做到這些,作為我們教育者就要讓學生走出封閉的課堂,走向學生真實的生活,走向創(chuàng)作的廣闊天地,要和大自然接觸,把心扉打開,讓風聲撞擊耳鼓,讓泉水凈化心靈,還要讓學生用正確的眼光去審視生活,去體驗生活的滋味,去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寫作課,天上下起了幾年難得一見的雪花,我決定把學生帶到學校前面的公園去,與雪花親密接觸。那節(jié)課學生特別興奮,我們一起玩雪,一起談論下雪的感受,一起回顧有關寫雪的名句、美文,學生都說這兩節(jié)語文課將是他們最美好的回憶,那次寫出來的作文也特別的優(yōu)美,感情特別真實,不像平時那樣無病呻吟。
除感知生活外,還要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理性化、情感化。如果對生活知之不深、感之不切,那么作文時要么寫不出來,要么胡編亂造。同樣的,如果對生活感受不深,那么文章也就無法感動人。感受與思考是文章的體溫和靈魂。
其實,生活從來不向我們封閉,封閉的,只是我們的心靈,而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打開心靈的門戶,汲取更多的寫作活水源。
其三,要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形成自己的風格。
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經(jīng)歷,不同的涵養(yǎng),使每個人在表現(xiàn)個人情感好惡上,在運用寫作手法上,都體現(xiàn)出一種獨有的特色,這就是所謂的風格。每個作家都有自己的語言風格,你只要閉上眼睛回味一下,課本里讀過的魯迅、茅盾、老舍、巴金、冰心的作品不是可以領悟到嗎?這些名家的名作,都是傾注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從血管里流出的血凝成的。許多中學生的作文之所以平淡無奇,甚至千篇一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盲目追求共性,人云亦云,有意無意地掩飾了個性,因此文章生機蕩然、活力無存。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一句非常精辟的忠告:“一個人只有在他每次蘸墨水時都在墨水瓶里留下自己的血肉,才應該進行寫作?!庇袆?chuàng)意的表達常常是好文章的標簽,我們在表達個人的感受與思考時,要能夠寫出它的獨特性,要敢于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
總之,寫作活動是一種個性化行為,是一種精神的旅行,我們應該放開學生的手腳,為學生提供陽光燦爛的地帶,讓他們在自己的精神領域敞開心扉,用真情實感縱情歌唱、自由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