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芳
摘要:語文教學改革旨在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其根本的途徑,就是強化閱讀。強化閱讀,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語文教學變得更實際、更有成效。它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根本途徑;同時,它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關(guān)鍵詞:語文能力 強化閱讀 教學改革
語文教學改革已有多年,無論怎樣改,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旨在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所謂語文能力,即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這兩種能力的獲得,其根本的途徑,就是強化閱讀。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凡是語文成績較好的學生都是愛讀書的,是讀了很多書的。當然,讀書多的人,不一定語文成績就肯定會好;但是,不愛讀書的人或讀書很少的人,其語文成績肯定不會好。其實我們都知道,無論是語文成績好的中學生,還是一些知名的作家,大多有過大量閱讀的經(jīng)歷,大量課外閱讀是他們通向成功之門的必由之路。記得《八小時以外》雜志的記者采訪著名作家巴金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時,這位當時已邁入古稀之年的老人說,我沒有什么經(jīng)驗的,只不過我現(xiàn)在大概能背三百多篇古文。哎呀呀!這恐怕是文學創(chuàng)作上最成功的經(jīng)驗吧!再如劉紹棠、叢維熙、葉文玲、賈平凹等,他們哪一個不是博覽群書、通過大量閱讀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之路的?這些事實雄辯地說明,大量閱讀,博覽群書,是一個人獲取語文能力的根本途徑;這也是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進行語文教學改革、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主要突破口。而遺憾的是,雖是經(jīng)教改后新編的語文課本,卻仍是那么的薄,仍是那么二三十篇!靠那樣幾十篇課文,就能把語文水平提高了?豈不是天方夜譚嗎!假設一下,如果一學期能讓學生閱讀上百篇以上的文章,那情形該是不言而喻的吧?在強化閱讀中,加強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這是要做的第一點。
我們發(fā)現(xiàn),課外閱讀對學生往往有極大的吸引力。雖然學生對語文課和語文學習不感興趣,但對課外閱讀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他們對一份雜志、一張舊報紙,甚至一頁廣告都會百看不厭,反而對課內(nèi)的作品不感興趣。這種現(xiàn)象,究其原因,是由于課內(nèi)作品往往有大量的作業(yè)負擔,還有來自于教師的壓力所造成的。一旦把作品放到課外,他們就可以輕松地、愉悅地、自由自在地閱讀,想怎么讀就怎么讀,始終處在閱讀的興奮中。國外有位學者把這形象地概括為:“課內(nèi)海明威沒有課外海明威精彩?!逼鋵?只要我們放心大膽地引導學生閱讀,哪怕是課內(nèi)的作品也少講解、少分析、少作業(yè),讓學生自主地閱讀,“課內(nèi)海明威”是會和“課外海明威”一樣精彩的。我們應該給他們充分的自主權(quán),讓他們輕松地、愉悅地自由自在地閱讀。要強化自由閱讀,淡化課堂行為。要讓學生為需要而讀,為獲取信息而讀,為實用而讀,為興趣而讀,“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這種閱讀關(guān)注的是文章的內(nèi)容而不是文章的形式。因此,自由閱讀要求把議論文當成議論文來讀,把說明文當成說明文來讀,把文學作品當成文學作品來讀。讀說明文能獲得新知,讀議論文能了解新的觀點,讀文學作品能受到感染熏陶。只要讀懂了文章內(nèi)容,其過程便是語文能力獲得的過程。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學生在閱讀活動中自然獲得的,而不是僅僅通過老師對教材的分析講解和閱讀方法的介紹去提高的。筆者就真切地感到,我現(xiàn)有的語文能力確實是從大量閱讀和從工作實踐中得到的,而不是哪位老師的分析講解給我的。我也就此問題問過幾個教語文的同事,他們也有同感。事實證明,許多專家學者,無論是文學工作者還是科學工作者,他們杰出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也主要是通過這種自由而大量的閱讀所獲得的。在強化閱讀中,讓學生自由閱讀,這是必須做到的第二點。
第三點,在強化閱讀中,我們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有選擇性、有目的性的閱讀。要引導學生讀內(nèi)容健康,能夠陶冶思想情操的,引導學生讀有關(guān)人文社會的,了解歷史、認識社會;讀自然科學方面的,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熱愛科學、學習科學、運用科學的品質(zhì)。根據(jù)學生學習目標不同,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不同類型的書去閱讀。如要學生加強語言修養(yǎng),學習寫作,就可引導學生多讀散文,因為散文多講究語言修辭,詞工句麗,而且篇幅短小,取材豐富,形式活潑。像有一本叫《梁實秋散文集》的,文章短小精悍,語言詼諧優(yōu)美樸實,取材于生活,信手拈來,以小見大,很適合中學生閱讀。若要開闊學生的視野,擴大知識面,可引導學生多讀些雜志和科普讀物,如《炎黃春秋》、《讀者》、《中外書摘》、《十萬個為什么》等等。至于大部分的長篇小說暫不適合中學生閱讀,主要是讀這樣的書太耗時間,不利于學生閱讀的廣泛性。除以上論述到的之外,我國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有許多寶貴經(jīng)驗也是值得繼承和借鑒的。古人的讀書是不注重講的,強調(diào)的是讀和背。我們以為,這點就值得繼承和發(fā)揚。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記得舊句子,便是新文章”。魯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巴金等,這些文學巨匠不都是受傳統(tǒng)語文教育走上文學之路的嗎?
總而言之,強化閱讀,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語文教學變得更實際、更有成效。它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根本途徑;同時,它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