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增軍
[摘要] 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和制約著一個人的聽、說、寫幾方面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和要求;我們要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關鍵詞] 英語閱讀 閱讀理解能力 教學方法
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一種重要途徑,也是人類社會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閱讀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和制約著一個人的聽、說、寫幾方面能力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中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和要求。Kettneth Goodman告訴我們,要領會作者的表達意圖,必須通過有效的閱讀,來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要更加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摒棄“讀—講—考”的課文教學模式。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大致分為Pre-reading(閱讀前)、While-reading(閱讀中)及Post-reading(閱讀后)三個階段。因此,側重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理所當然要圍繞著這三個環(huán)節(jié)展開?!叭灰惑w”,整體把握。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整體理解、把握能力,這是現代英語教學的必然趨勢。
一、讀前(Pre-reading)
在讓學生閱讀課文之前,先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和篇章結構,教師從不同的角度提出預測性問題,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和討論,激活學生大腦中相關的知識網絡,使他們處于認知的主動狀態(tài),從而產生閱讀的愿望和心理,因為學生對歸納文章的最佳標題不很擅長,我就反過來先想象根據課文標題這篇文章應該分成幾個部分。通過對課文內容的預測使學生形成一種認知“期待”,使他們迫切地想要通過進一步閱讀加以驗證。
二、閱讀中(While -reading)
該環(huán)節(jié)是課文教學的主體,教師應介紹各種閱讀技巧:如跳讀(scanning),掃讀(skimming),細讀(careful reading)和評價性閱讀(critical reading)。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對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1.整體呈現,快速閱讀,把握主旨
將閱讀課文整體呈現給學生,讓他們看到的文章就像一棵枝葉茂密的大樹,之后快速瀏覽這棵樹找枝干,即就是抓主題句。主題句是我們了解文章內容、作者意圖的窗口,把握主題句就是把握了文章的脈搏。一般來說,英語文章是按“總——分——總”這樣一條線寫成的。文章的首段,每一段的第一、二句話為總寫,即主題段、主題句,后面的文字是圍繞他們展開的分析、推導、例證,而最后一段,最后一二句,往往是在分析、推導、例證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得出結論,或是留給讀者更多的思考。因此,在文章呈現到面前時,就要快速捕捉這方面的信息。第一遍閱讀應是“掃描式”的高效閱讀,應是“視讀”而不是“聲讀”。在閱讀過程中,不但“視覺信息”起作用,“非視覺信息”也起作用。在閱讀活動中,非視覺信息越豐富,閱讀單位就越大,難度就越低。由此可見,實現高效閱讀需要下列幾個條件:一是控制發(fā)音動作、實行默讀,把注意力集中于找關鍵詞、主題句等。二是擴大閱讀單位,以詞組或句子為單位進行閱讀。三是實行縱式閱讀,閱讀時目光上下移動。四是廣泛閱讀,擴大知識面,增強非視覺信息的作用。另外,計時閱讀也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
2.理解檢查
待學生快速閱讀并大致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以后,教師對以上指導性問題進行提問,以檢查全班學生對課文理解的情況和程度。提問應包括各種程度的學生,如發(fā)現大部分學生仍不理解課文時,有必要讓學生放慢速度再閱讀一遍。最后老師提出一些在文章中無法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這些問題重在訓練學生的推理和綜合能力。
3.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閱讀理解中,我們倡導以語篇整體理解為主,但這并不等于說英語閱讀理解,只是掌握文章的大意就行了,閱讀中對不影響理解的詞、句,我們可以放過。有些詞、句影響對句子、文章的理解,成為難點,這就需要分析、研究、解決。對文章中出現的生詞,可以通過上下文、構詞法、已有常識進行推測,對難而長的句子抓主干,理枝葉,即先弄清句子的層次及每個層次里的主干,然后理清結構和枝葉,將復雜句子變?yōu)楹唵尉?。同時,英美文化障礙也對我們的理解有很大的影響,雖然對英美文化的了解需要長期積累,但對具體的文化障礙,可以從上下文的語境中去理解排除,或通過中西方文化的比較,或依常識加以分析理解。只有這些難點解決了,我們對整個文章才算有了更好的理解,也才算達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整體語篇理解。
4.再讀文章,抓主要事實、細節(jié)
事實、細節(jié)是文章的具體內容,就像一棵樹的枝葉,而正是由于這些事實的存在,文章才充滿活力。在抓住了主題段句的基礎上,要快速瀏覽全文,將有關事實、細節(jié)劃出、標號。進行這方面訓練時,教師要事先在這些事實細節(jié)上精心設計問題,指導學生帶著Who,Whom,What,Which,How等基本問題去閱讀,讓他們通過閱讀實踐體會到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是理解而不是翻譯,學生閱讀時可以對一些主要事實做一些記錄。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在整個語篇中快速找到相關的信息。
5.討論答案
當學生細讀完課文之后,可讓他們分組討論上述問題的答案。
三、閱讀后(Post-reading)
這是檢驗學生閱讀效果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收集寫作材料,但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法靈活多樣。
1.分析語篇,掌握全文脈絡
許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往往只注重對單個的詞、句子的理解,忽視對文章整體結構的把握,缺乏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對篇章結構知識進行剖析,幫助學生揭示各部分之間的邏輯聯系,把握文章的脈絡,增強對文章的理解度。在進行這種訓練時,教師要啟迪學生對語篇中的每一段進行概括,總結段意。在段中挑出關鍵詞,即將整個語篇簡化為語句,將語句簡化為詞、短語,畫出整個文章的框架。之后,再將挑出的詞語擴充成句,即在畫出的框架里添枝加葉,回到自己加工了的原有的語篇,即就是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模式進行,從“整體”開始,以“整體”結束。進行這方面訓練時,教師要幫助指導學生依據關鍵詞、提綱、圖片的提示對文章進行段落復述。教師向學生提供關鍵性詞語及事先根據課文創(chuàng)設的情景,讓學生縮寫、改寫、復述課文,既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也有利于知識反饋。這樣可以使學生對整個語篇的脈絡有更準確的把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構建脈絡框架,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促使聽力、書面表達能力的提高,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
2.運用討論訓練學生的思辨和表達能力
學習課文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小組或全班討論的形式進行新舊知識的對比、中外文化的對比、文中人物間的對比以及事物正反兩個方面的對比,這樣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調動一切積極因素
利用不同的渠道,收集相關輔助的閱讀材料供學生閱讀,對課堂教學作有效的補充。
總之,教師的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緊扣大綱,立足教材,抓住“閱讀前—閱讀中—閱讀后”三個環(huán)節(jié),按照整體語篇進行閱讀教學,既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訓練他們的閱讀技巧,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又可以兼顧學生聽、說、寫能力的培養(yǎng),這是值得推廣的一種好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