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建
摘要: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在課程目標的確定上更加貼近生活,這就需要政治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打通教學活動與學生現實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實施“生活化教學”,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關鍵詞: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
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界定教學目標,在課程目標的具體內容上更加貼近生活,“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時刻關注學生的生活需求。這就需要政治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打通教學活動與學生現實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將書本知識、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實施“生活化教學”,使學生在生活化的體驗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覺悟,從而保證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不單單是知識由外向內的轉移和傳遞,而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生活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政治教師要一改過去那種枯燥乏味、一講到底的做法,在教學時要認真分析教材,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將問題巧妙地設計到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學得有情趣,學有所得。
例如,在講到“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時,過去無論教師把二者的特征講得多么詳細全而,甚至把他們的主要區(qū)別用表格的形式歸納給學生,可是在碰到解決現實問題的時候,總有不少的學生把二者混淆起來。后來,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讓學生自己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講這一知識點之前,讓學生先不看書,找了幾個學生模擬了兩個生活情境。5名女生扮演市場上賣魚的,1名男生扮演買魚的;然后角色互相交換,5名女生買魚,1名男生賣魚。要求:買魚的必須買到魚,賣魚的必須把魚賣掉。通過他們討價還價的場面,學生很快就總結出買方市場就是買者占有主動權,供過于求,買方壓價的可能性大;賣方市場就是賣者占有主動權,供不應求,賣方抬價的可能性較大。教學效果不言而喻。
作為政治教師,要善于引領學生關注生活,在具體知識的呈現中充分做到把基本觀點、原理融入鮮活的題材中,“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切實發(fā)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和反思,提高學習的有效性。
二、運用生活化素材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還原生活”的過程。作為政治教師,要“將學生生活中的片段、表象提升為學科知識,納入到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中”,“將生活主題與學科知識比較好地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思想政治課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中,我們一方面必須牢牢把握各教學模塊的理論知識、與生活素材有密切聯系的知識;另一方面,必須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搜集同教材知識密切聯系的相關“素材”;雙向結合,把兩方面的內容對應起來,并做到有機的統一,以確保實施生活化教學的可能性。因此,教師在編寫教案時,要有目的地搜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素材,把來自于社會生活中的新理論、新方法、新問題,特別是學生關心的問題,及時地納入到思想政治課教學之中,使之成為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例如,在學習價值觀的內容時,傳統的舉例都以偉人、英雄、模范、杰出的科學家作為典型人物,這與學生周邊的現實生活有較大的差距,很難產生共鳴。為此,我要求學生充分發(fā)掘身邊的人和事作為教學資源讓同學們分享,“什么人讓你最感動?”“為什么感動?”學生往往圖文并茂,真情流露,在感動中懂得人生。還有“如何看待‘超女這些青春偶像”等,學生爭相發(fā)青,激烈辯論,通過辯論以及老師的引導,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懂得應該怎樣實現人生價值,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再如,學習《文化對人的影響》時,我要求學生講我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情況,參加過什么活動,有什么感受,校園文化對其成長有什么影響,并對搞好我校校園文化建設提出建議等,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思想政治課有不同于其他課程的特點,即政策性強,時效性強,針對性強。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將學生關心的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等素材引入課堂,要鼓勵學生從自己的身邊尋找案例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進一步加強學生真實的感受。這樣,可以把課堂內外連在一起,把情感與態(tài)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生活,也有利于進一步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增強政治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三、構建生活化課堂
生活認識論把課堂教學看成是個體生活的過程,以提升個體生命質量和價值為終極目標,因此生活化課堂離不開個體的體驗和參與。
那么在政治課教學過程中,如何促使學生去體驗?一方面,教學內容從傳統的科學世界轉向生活世界,為課堂教學過程中體驗的生成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例如,在講到“使用價值與價值的關系”時,學生普遍缺乏與生活實際的聯系,認為這一知識點抽象難懂,學得只是一知半解。如果課前教師布置幾個思考題:“為什么商場上同樣一種商品(用處相同),如電視機、文具盒等價格不一樣,而不同作用的商品有的價格卻相等?”“為什么人們選購商品總要貨比三家,希望自己選購的商品物美價廉,這種希望能實現嗎?”讓學生帶著問題到市場上去體驗一下,這樣再來上課,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學生帶著問題到商場體驗,就會獲得相應的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生活經驗和感性認識,為構建生活化課堂奠定基礎。另一方面,教師講課的方法和手段上要生活化,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去體驗。高中政治新教材一改過去那種以系統知識一統天下的格局,設置了大量的貼近學生生活、拓展學生視野、活躍學生思維的小欄目,有圖片、名言、相關鏈接、綜合探究等,給課堂教學注入了濃烈的生活氣息。教師完全可以通過直觀實驗、實物展示、學生活動、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手段進行教學,營造濃郁的生活氣息。
新課程標準指出,課程不應僅僅理解為教材,而應當看作是有計劃地安排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使學生參與活動,增加體驗,獲得發(fā)展。因此,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自主活動以及在活動中的體驗和感受,使課堂成為學生生活的組成部分。
四、布置生活化作業(yè)
如果說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那么學生的作業(yè)應該是學生學習的“助推器”,是學生成長的生長點。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因此作業(yè)不應是為了做題而做題,為了考試而做題,以致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
廣闊的社會背景、豐富的生活情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學習資源。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讓學生走進社會,把政治作業(yè)置于社會生活中,讓作業(yè)的過程成為學生了解社會、探究生活、反思人生的體驗過程。通過對作業(yè)的內容和形式進行生活化設計,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思想政治,生活中時時有思想政治。例如,在講到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這一章節(jié)時,針對許多居民不良的消費行為或者陷入消費的誤區(qū)而導致一些健康問題,我布置學生開展了“不良消費行為對健康的影響”的專題調查活動,作業(yè)內容實現生活化;再比如,在布置作業(yè)時,我經常假設生活情境,諸如“假如我是一個農民”、“假如我是該企業(yè)的老板”、“假如我是一名人大代表”、“假如我是該消費者”、“假如我是城管隊員”……,這是作業(yè)形式的生活化。通過設計生活化的作業(yè),學生的作業(yè)由傳統教學中的“統一”、“專制”走向“自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獨立完成”走向“協同合作”,由“題?!弊呦颉扒缶?、“求活”。作業(yè)具有了個性化、活動化、生活化。
“學生在挖掘社會生活這本‘大教材時,所獲得的能力提高、觀念轉變甚至行為方式的轉變,往往是其他途徑難以達到的教育目標?!鄙罨虒W體現了高中政治新課程“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