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祖兵 朱波涌
摘要:在中國從“傳統(tǒng)”向“近代”的艱難轉(zhuǎn)型期間,涌現(xiàn)許多推動這種轉(zhuǎn)型的風云人物。近代維新派在反思近代中國被欺辱的教訓,認為沒有強健的國民,國家難于自立于世界的競爭,針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情況,提出了體育強民救國的思想;體育在于塑造國民的精神人格;“德、智、體”三育并重的思想,形成了體育思想體系。
關鍵詞:中國 近代 維新派 體育思想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正經(jīng)歷“傳統(tǒng)”向“近代”的艱難轉(zhuǎn)型。這期間,社會各領域都發(fā)生了激烈震蕩和深刻的變化,并涌現(xiàn)許多推動這種轉(zhuǎn)型的叱咤風云人物,維新派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們認為國家的治亂興衰,決定于民智、民力、民德。為此,提出了許多改善國民身體狀況的體育主張,并形成了思想體系。筆者對近代維新派的體育思想進行以下梳理。
一、體育強民救國的思想
1.1 尚武精神
我國歷代封建統(tǒng)治大多重文輕武,統(tǒng)治者深怕百姓身強體壯起來造反,而積極宣傳“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理論,用種種方法禁止體育活動,實行弱民弱種的政策。甲午戰(zhàn)爭后,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為了救亡救國,維新派大聲疾呼,提倡“尚武”精神,要求增強國民體質(zhì),挽救民族危機??涤袨椤豆嚿蠒分兄鲝垺熬毐詮娞煜轮畡荨?認為只有抵御侵略才能“立國自強”,并“以雪國恥而保疆宇”。并認識到:“欲強國必須強民;欲強民必須強體”。為此主張“以民為兵”,“寓兵于農(nóng)”的立國自強之策。提出用洋操和近代體育項目來訓練軍隊,認為這是強兵的最有效手段。這種單純的體育救國思想,雖然帶有軍事功利主義的片面性,但對近代歐美體育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他一方面宣傳為強國而應重視西洋軍事體育主張,另一方面則推行自己變法的要求,用兵操等軍事體育來訓練軍隊和士兵,力圖在整個社會形成尚武風氣,以達到抵御外侮的目的。
梁啟超也非常重視尚武精神。指出清政府推行柔良民眾政策,造成國民“其茍且以媮逸樂,袖手以終余年”,“暮不保朝,人人自危,無復遠計”,“膽汁已破,勇氣全銷”(等惡劣的性質(zhì)。他在《論尚武》中指出:“尚武者國民之元氣,國家所恃之以立,而文明所賴以維持者也?!咂垷o尚武之國民,鐵血之主義,雖有文明,雖有智識,雖有民眾,雖有廣土,必無以自立于競爭劇烈之舞臺”。梁啟超為了使“變其涼薄性而為敢死心,變茍且性而為自保心”,(他用孔子“勇者不懼”,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可屈”的名言教育國民。在《致康有為書》中提到:“發(fā)揚其以尚武之魂,鼓舞其自尊之念”。積極推崇古希臘的斯巴達人“惟其以尚武之精神也。故專務操練軀體,使之強壯”的教育,主張效仿西洋“鍛煉強民之體魄”(之法,追求“夫以斯巴達強武之精神照耀史乘”(的業(yè)績。號召國人“凡我同胞,各厲乃志,各竭乃力,急君父之難,待他日之用,扶國家之敝,杜強敵之謀”。為抵御外侮的需要,梁啟超提倡“尚武”強健國民,抵御外侵教育,積極主張糾時弊,發(fā)展學校體育運動,培養(yǎng)學生“尚武”精神,準備為國效力。
1.2 軍事體育思想
康有為深感富國強兵的重要,認為士兵必須有強壯的體魄,才能與外強相抗,為此極力主張軍事與體育相結合。他在《殿試策》提到“強一身”就可以“強天下”,喚醒國人振奮精神,立大丈夫“可殺不可辱,威武不可屈”之志,誓與外強相抗。在1898年軍事改革中指出“抱巨石以投人,舞大刀而相斗,鳴長鏑以相驚”(的舊制,已無法對抗西方的洋槍洋炮。提出“停弓石武試、裁綠營、放旗兵,改營勇為巡警、仿照德、日兵制練兵”(等主張。建議引進德日的軍事體育,用洋操訓練軍隊,主張“凡年到18—40的青壯年皆到兵營”有事則調(diào)遣,無事則歸耕,歲月之暇,隨營訓練??涤袨榈能娛麦w育思想是對西方軍事強國思想的吸收融化結果。
梁啟超在外強虎視眈眈的緊要關頭,深感:“民賊之兵足以亡國,國民之兵足以興國”;“戰(zhàn)爭者,國民教育之一條件也” ;“且適應世界新潮,但采兵民合一制度,以自圖抵抗強爆”。他在《新民說·論尚武》中介紹了古斯巴達的“軍人教育”,指出整個歐洲都在仿效古代斯巴達,推行軍事教育,大力提倡與普及體育?!俺w操外,擊劍、跑馬、足球、游戲、競渡諸戲,無不加以獎勵,務使舉國之人,皆具軍國民之資格”。他認為這是西歐各國強盛的原因之一。因此,處于救亡圖強的中華兒女應大力提倡體育,以改善民族的體質(zhì)和精神面貌。
康有為、梁啟超的軍事體育思想是他們對西方軍事強國思想吸收融化的結果,也是當時中國的一種進步的體育思想。這種思想促進了國人興起漢唐尚武精神,軍隊將士倍受西洋軍事體育訓練,使軍隊的戰(zhàn)斗力得到增強,尤其對中國近代軍事體育的形成與發(fā)展有較大的貢獻。
1.3 主“動”辟“靜”衛(wèi)生健體思想
譚嗣同從古代哲學思想中得到啟迪,認為“喜動”則生,大家“動”則社會“崛起”,國家振興。認為中國從秦朝開始就種下了主“靜”克“動”的禍根,這是致使中國衰敗的禍根。他痛感“夫掘家中枯骨與數(shù)百年之陳死人而強之動,烏可得也!”。他贊同西方人活潑好動的風尚,“西人之喜動,其堅忍不撓以救世為心之耶教使然也”。譚嗣同還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愚弄人民的種種主“靜”理論,給予猛烈抨擊,“言靜者惰,歸之暮氣,鬼道也”。指出靜、惰必導致中國之滅。當然,單純以“動”“靜”的觀點來解釋復雜的社會問題是片面的,但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能這樣認識是非??少F的。他的主“動”辟“靜”主張,無疑對近代體育的崛起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梁啟超認為萬事萬物都包含陰陽二極,都是動靜不止的。他指出“當今中國,政治不通,道德不達,人的智體堵塞,國勢日弱一日,積弊深重,都是喜井不動”,因此,他極力批駁封建社會的流弊:“以縝密安靜為美德,以好事喜動為惡詞,學者以束身自好為第一流,語以變武科,恐民挾兵器以為亂,生此一念,百度不張”?!巴春?有老氏者出,言靜而戒動,言柔而戒剛”?!氨?彼西人之哀我,中國之亡于靜也?!?甚至說:“無動也,皆天下最可恥之事也”。他認識到兩千多年來主“靜”克“動”的社會弊病對中國帶來很大的害處,認為個人“動”可以強身,強身有保國之功效?!皠印睂θ说纳眢w氣血運行,腦筋靈魂都有很大的益處。
二、體育塑造國民精神人格的體育思想
梁啟超在戊戍變法失敗后意識到社會的主體是人,社會變革、社會進步的實現(xiàn)與國民素質(zhì)的高低息息相關,國民性決定著民族前途和國家面貌。他在《新民說》認為“新民”是沒有奴性,自由獨立,愛國利群,敢于競爭,有毅力,有尚武精神,富于冒險進取的一代新人。與西方人長期的體育活動培養(yǎng)出來的強壯體質(zhì)相比,中國人體質(zhì)的虛弱使之感到震驚。經(jīng)過反思傳統(tǒng)文化弊端,他發(fā)起對傳統(tǒng)柔性文化批判。認為“我不速拔文弱之惡根,一雪不武之積恥”,根本就沒有我們立足之地。因此,必須象西方國家那樣重視“尚武”教育,改變中國“重文輕武”弊端。并認為洋務派所謂“尚武”僅是停留物質(zhì)層面的模仿,缺乏精神內(nèi)涵?!吧形洹睉菍λ拱瓦_精神,日耳曼文化和日本大和文化的尚武精神的弘揚,對生命野性力量的呼喚。在他看來“尚武”有著發(fā)展身體和精神,并維持和助長其身體和精神的發(fā)展意義。體育運動使人強健筋骨只是其一,強健體魄帶來的自信、自立和自尊才是根本。通過體育鍛煉可獲得勇敢、頑強、戰(zhàn)勝自我的意志品質(zhì);可養(yǎng)成嚴守規(guī)則,爭時不放松,敗后不抱怨的競爭習慣。認為體育的價值不只在培養(yǎng)人的肉體健康,更重要的在于塑造人的精神力量。而這種精神力量是梁啟超設計理想人格的目標模式之一。他認為培養(yǎng)進取冒險精神是“新民”的重要目標,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他注意到體育對人的改造不僅是純生物性的身體教育,而且具有對人的認知、情感,養(yǎng)成不畏艱難,培養(yǎng)進取精神和毅力的教育功能。
維新派對國民精神人格的塑造最顯著功績之一是提倡與發(fā)展女子體育。提倡自由平等,實現(xiàn)人的解放,是戊戍維新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康有為喊出“男女平等”。梁啟超也緊隨“必智慧平等,然后能力平等,故開女智為第一義”。譚嗣同也提出:“茍明男女同為天地之菁英,同有無量之盛德大業(yè),平等相均”。他們在以男子為中心、婦女失去自由權的封建時代,大膽地反對“重男輕女”“夫為妻綱”等觀念,主張婦女解放,創(chuàng)立女學堂,招收女生入學,極大地解放人們的思想,有力地促進了女子教育發(fā)展??涤袨?、梁啟超、譚嗣同等為代表的維新派把女學提升到“強國強種”的高度,提倡體育教育,把體育列為必修課,把游戲、體操這類能強身健體的體育科目在課程中開設。隨著西學的引進和西方體育思想的傳入以及興女學,一些進步的女子沖破封建思想的牢籠,在學堂中也同男生一樣,裸手露臂練習洋操,奔跑、跳躍,在體育場上參與運動。維新派提出并實踐女子參與體育的思想,對女子體育的興起和發(fā)展起到重大的貢獻。
三、 “德、智、體”三育并重的思想
隨著西學東漸,近代體育思想隨之進入中國,維新派以“仿洋改制”、“中體西用”為起點,吸取西學的教育思想??涤袨檎J,一個國家才智之民多則國強,才智之民少則國弱。中國之所以弱,是因為人才缺乏,人才缺乏是因為教育不發(fā)達。故提出:文試要廢八股,武試要停弓刀步石及旗步習弓矢,用武備學校培養(yǎng)人才;強調(diào)要造就新的人才,而新的人才必須受新的教育,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則是:“受德教、智教、體教”,而體育則是教育中不可缺少之物。要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首先應是身心兩健,“若體不備,謂之不成人”。他在對孔子“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解釋道“周官六藝為禮、樂、射、御、書、數(shù)”,而“凡六藝之學,皆以致用也”。康有為提出德、智、體三育并重的思想,無疑是一種進步思想,并對我國學校體育思想的形成與發(fā)展起了先導作用。
梁啟超也認為中國落后的原因在于缺乏人才、民智未開、教育未善。提出國家富強,必須改革教育,開發(fā)民智、培養(yǎng)新民。認為人的生命力是其生活與行動的內(nèi)在基礎,其表現(xiàn)為意志力和體力,因此他非常重視體育教育。提出“德育、智育、體育三者為教育缺一不可之物”。并指出身子壞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無越,所以要給他們種種體育活動。他曾專為8——12歲的兒童擬出功課表規(guī)定,每天下午上課前習體操,略依幼兒學操身之法,或一月或二月盡一課,由教師指導,操畢聽其玩耍不禁。他認為小學的文化學習時間要少,兒童要多從事體育鍛煉等有益的活動。1897年他擬訂《湖南時務學堂學約》中第八條:“攝生,飲食作息有定時,勿過勞,重視體育鍛煉”。明確體育是教育不可缺的主要內(nèi)容。
綜上所述,維新派的體育思想從產(chǎn)生的社會條件來看,客觀上是由于列強入侵。二是“西學東漸”對他們的影響,同時維新變法需要一批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新人去改良社會。主觀方面,是強國強民的愿望和救亡圖存的要求。從歷史看,維新派的體育思想是伴隨維新變法斗爭而形成和發(fā)展的。雖然維新變法未成功,但他們的體育思想同他們的變法思想一起,給整個社會留下了深刻的印跡,對我國近代體育的興起與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康有為.康有為全集第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 康有為.長興學記[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3] 康有為.大同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
[4] 李華興,吳嘉勛。梁啟超選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專集之四) [M].中華書局1984
[6] 梁啟超.梁啟超選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7] 蔡尚思,方行.譚嗣同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8]丁平一.譚嗣同與維新派師友[M].湖南.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
[9] 李喜所.譚嗣同評傳[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
蒙祖兵 朱波涌(廣西玉林師范學院體育系 5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