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英
古往今來,人們對社會責任感相當?shù)闹匾?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曾慷慨激昂地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當今人們將“社會責任感、道德、身心健康、創(chuàng)新精神”列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質,作為“德育主渠道”的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也十分強調高中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明確要求高中生“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主法制觀念……”,可見大力培養(yǎng)我國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素質極其重要。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政治新課程教學滲透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實效性是擺在所有高中政治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筆者根據(jù)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教師要善于分析、挖掘教材中的社會責任感教育要素,對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
雖然“社會責任感”被列為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的重要教學目標,但在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的九門具體課程中并沒有以培養(yǎng)學生社會責任感為主要目標的專門課程,也沒有明確列出相對應的教學內容。因此,在高中政治新課程教學中要培養(yǎng)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只能采取“滲透性原則”,將社會責任感教育滲透在高中思想政治的九門新課程的教學中去。這就要求政治教師必須熟悉相關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容,對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shù)。
1、著重挖掘高中政治新課程中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顯性課程要素
顯性課程要素作為有計劃的可實際操作、可評價的課程要素,是學校課程基本的存在形式。因此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落實社會責任感教育首先就要充分利用好顯性課程要素,政治教師必須做“有心人”,善于分析教材、分析學生,挖掘出社會責任感與教材及熱點的結合點、切入點,如:人口、資源、環(huán)境問題,市場經濟秩序問題,稅收問題,選舉問題,權力監(jiān)督問題,權利與義務,人生觀、價值觀問題等等。
2、利用好高中政治新課程教學中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隱性課程要素
隱性課程要素是一種非正式的、也沒有書面文本的課程要素,是潛藏在課內外、校內外教育活動中的教育因素。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社會責任感教育的隱性課程因素主要有:第一、課外讀物及報刊資料等。豐富多彩的課外讀物及報刊資料將拓寬學生的視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二、政治教師的社會責任感素養(yǎng)。政治教師的社會責任感素養(yǎng)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和發(fā)展起重要的影響感化作用,主要通過政治教師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理想信念、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思維方式、工作作風和工作方式、行為方式等表現(xiàn)出來。第三、民主的教學氛圍。新課程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民主、分工、合作、負責的教學氛圍,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提高學生對同學、對老師、對集體、對家長的社會責任感。
二、在教育的方式上應盡力擯棄灌輸式而采取啟發(fā)探究式,讓學生主動參與
恰當?shù)慕逃椒ㄓ欣谔岣呓虒W效率,要提高高中政治新課程教學滲透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實效性,可以從“知、情、意、行”四方面著手,采取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曉之以理、提高社會責任認知,動之以情、陶冶社會責任情感,導之以行、鍛煉社會責任意志、養(yǎng)成社會責任行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在我國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不少教師也探討出如討論會、辯論會、演講會、角色模擬等能體現(xiàn)啟發(fā)探究精神的教學方式方法,這些方法的運用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起了重要作用。但過去教師關注較多的是這些方式方法在知識教育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它們也有助于提高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在高中的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中,我們應該批判地繼承過去一些好的作法,同時也大膽嘗試和采用新的方式方法,盡力擯棄灌輸式而采取啟發(fā)探究式。
1、討論會、辯論會、演講會形式
這些形式類似于柯爾伯格提出的“課堂討論法”,柯爾伯格說:“道德教育同理智教育一樣,是以刺激兒童就道德問題和道德決策進行積極的思考為基礎的?!庇懻摃?、辯論會、演講會形式可以促使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在運用這些方式時,教師可提出一個有爭議或兩難的問題,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對該問題展開討論,在討論結束前,教師幫助學生重新反思自己的見解,鼓勵學生繼續(xù)思考自己的見解,但同時提醒同學們考慮討論中大家對此問題的評論。討論會、辯論會、演講會等形式往往需要學生分工合作,因此,這種形式本身就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他人負責、對集體負責的責任意識;另外學生在做準備、搜集資料、積極討論、辯論、演講的過程中也提高了他自身對相關問題的責任認知,高中生的思維活躍,但思想又相對不成熟,而討論、辯論、演講等形式往往會引起學生思想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鳴,在無形中接受責任認知,形成責任情感和責任意志。
2、角色模擬
角色體驗的活動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在高中政治新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專門安排學生進行各種角色的扮演練習,讓高中生處于一種“真實”的情感體驗氛圍中。角色模擬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或體驗現(xiàn)實生活或體驗某個角色,身臨其境,獲得真實感受,有利于學生對相關社會責任知識的理解并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角色模擬讓學生模擬現(xiàn)實生活的典型場景及其相關人員的言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履行社會責任行為的能力。
3、研究性學習、社會調查
高中政治新課程的一個鮮明特點是教學內容生活化,社會調查、研究性學習普遍興起,高中政治新課程的每個單元,都安排了社會調查和綜合探究,這是幫助學生體驗生活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好好利用。社會調查、研究性學習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將有助于提高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實效性。通過讓學生自己去研究,發(fā)現(xiàn)問題并提出措施去解決問題,激起他們擔當責任的勇氣和胸懷天下的責任意識,引導學生去關注他人、關注社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梢?要想提高在高中政治新課程教學中滲透社會責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讓高中生多參與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水平。
當然,要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教學滲透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實效性,不僅依賴于高中政治教師的努力,還依賴于高中生個體主動的學習、體認與踐行,依賴于社會、家庭、學校等諸多因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