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宇,李丙奎
(大連海事大學(xué) 外語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026;遼寧師范大學(xué) 外語學(xué)院,遼寧 大連 116029)
諺語是用簡單通俗的話語說出深刻道理的語句,是人們長期生活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并廣為人們所接受。它往往通過類比、聯(lián)想的的方式來說明深刻的道理,也就是說,諺語通常簡單易懂,但它的真正意義不在表層,而在于它隱含的聯(lián)想意義,即喻義。聯(lián)結(jié)諺語表層意義和喻義的紐帶是聯(lián)想。不同語言中的諺語所包含的聯(lián)想不盡相同,因此一種語言的諺語同時也反映了該民族的社會習(xí)俗、價值觀念等文化信息。由于英漢諺語各自所包含其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意義,人們在翻譯時為方便理解,經(jīng)常在譯語中尋找對應(yīng)的諺語或用歸化的方式來翻譯。例如,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一般被譯成“無風(fēng)不起浪”①;“無風(fēng)不起浪”通常譯成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②。二者表達(dá)的概念意義相似,但由于文化內(nèi)涵意義上的差異,聯(lián)想意義不同(即聯(lián)想到的事物或現(xiàn)象不同)。這樣的翻譯不能完全傳遞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它們在概念意義和文化內(nèi)涵意義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本文探討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和“無風(fēng)不起浪”兩諺語在外延和內(nèi)涵上的差異以及諺語翻譯策略。
關(guān)于“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的解釋:
(1)There’s always some reason for a rumour.也作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③
(2)It is used to say that if something bad is being said about someone, it is probably partly true④.
(3)There are rumours or signs that something is true so it must be at least partly true⑤.
上述解釋強調(diào)某種謠傳可能有一定的根據(jù)。“煙”喻指謠傳,“火”指事實;也就是說,“煙”的背后一定有“火”,謠傳的背后是事實。
關(guān)于“無風(fēng)不起浪”的解釋:
(1)<比喻>事出有因⑥。
(2)沒有刮風(fēng),就不會起風(fēng)浪。比喻事物的發(fā)生總有原因⑥。
(3)比喻任何一件事情的發(fā)生都有原因⑦。
上述解釋的是該諺語的喻義,即事出有因,也就是說“浪”因“風(fēng)”而起,“風(fēng)”掀起“浪”。
二者相似之處在于:第一,句式結(jié)構(gòu)相同。兩諺語都有相同的雙重否定結(jié)構(gòu):“…no…without”和“無……不……”。第二,語義結(jié)構(gòu)相同:
Smoke………………fire
↓ ↓
Rumour……………truth/fact
風(fēng)——————浪
↓ ↓
起因————事件
這兩個諺語中的類比表明,人們用所熟悉的自然現(xiàn)象喻指社會現(xiàn)象,說明兩者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這種經(jīng)驗的表達(dá)是基于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認(rèn)識,“無風(fēng)不起浪”即無“風(fēng)”自然就沒有“浪”,換言之,“浪”一定產(chǎn)生于“風(fēng)”;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表明,“煙”產(chǎn)生于“火”,即有“煙”就說明一定有“火”。二者都包含因果關(guān)系,都是指消極或不好的事情。
二者之間的差異在于:第一,表層意義差異。兩個諺語表層意義上存在差異。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意為“there’s always some reason for a rumour”,肯定的表達(dá)是Where there’s smoke, there is fire(有煙的地方就有火),其結(jié)構(gòu)同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表明人們根據(jù)“煙”判斷一定會有“火”,強調(diào)“謠傳”并非“空穴來風(fēng)”,即某種說法或傳說有一定的道理。“無風(fēng)不起浪”表示“事出有因”,即“果”已存在,且為人所知,它強調(diào)原因,即某事情的產(chǎn)生必有其原因,相當(dāng)于“非空穴來風(fēng)”。二者之間內(nèi)部邏輯關(guān)系不同,smoke比作rumour,是判斷的依據(jù),而不是原因。Fire比作truth,不是結(jié)果,而是事實,smoke 和fire以及它們所喻指的rumour和truth之間(盡管smoke 和fire之間包含因果關(guān)系)不是因果關(guān)系?!盁o風(fēng)不起浪”卻表明“風(fēng)”是原因,“浪”是結(jié)果,二者構(gòu)成的是因果關(guān)系。
第二,聯(lián)想意義差異與文化背景差異。There’s no smoke without fire和“無風(fēng)不起浪”聯(lián)想意義不同。前者是把rumour(謠傳或傳說)比作smoke,把truth/fact(事實)比作fire,而后者把發(fā)生的事比擬成“浪”,把導(dǎo)致事情發(fā)生的原因比作“風(fēng)”。兩個諺語中的聯(lián)想各不是相同,英漢兩種語言中表達(dá)喻義所用的類比不盡相同。例如:
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與“天涯何處無芳草”。英國是島國,水域廣闊,其中利用fish(魚)類比a person(人)在諺語(和慣用語)中很常見。這句諺語一般用來告慰剛剛失戀的人,使其相信還有很多理想的人可以選擇。此諺語所表達(dá)的喻義相當(dāng)于漢語的“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其中的類比是把人比作草,這是因為中國文化主要根基于內(nèi)陸,中國的“草”如同英國的fish一樣普遍。盡管這兩個諺語表達(dá)的喻義相似,但由于聯(lián)想不同它們還傳遞了完全不同的文化信息。很多類似的諺語(或慣用語)都包含類似的類比,如big fish in a small (或little)pond指“a person seen as important or influential only within the limited scope of a small organization or group”(小塘中的大魚,相當(dāng)于“矮子中的高個兒”),a fish out of water指“a person in a completely unsuitable environment or situation”(離水之魚,指環(huán)境不適應(yīng)者)。又如 The best fish smell when they are three days old (再好的魚三天也要變臭)表達(dá)的喻義是“久住招人嫌”。
諺語除了表達(dá)隱含意義之外,還通過類比或聯(lián)想傳遞該語言的文化信息,而這種信息往往是該文化所特有的,諺語中類比或聯(lián)想與其文化有密切的關(guān)系,在另一語言文化中沒有或很少有對等的類比。
英漢諺語都包含豐富文化信息,通過比喻反映社會習(xí)俗、人文思想、道德觀念、社會生活、價值觀念以及宗教思想。
語言符號的意義是其外延意義和內(nèi)涵意義的總和,也就是說,一個語言符號的意義除了表示該符號所指稱的事物之外,還包含它所隱含的一切意義,即聯(lián)想意義、社會意義、感情意義以及語用意義等。
索緒爾指出,語言符號是由聲音形象(sound image)(即能指)和概念(即所指)構(gòu)成,二者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如法語“姐妹”的意義與其能指s-o-r這串音沒有內(nèi)在聯(lián)系,也可以用不同聲音形式來表示,不同語言用不同聲音形式表示同一概念也證實了這一點[1](P66-68)。由于語言符號是任意性的,每種語言都是一獨特的自足符號系統(tǒng)[1](P111-115),因此兩種語言很少存在外延意義和內(nèi)涵意義都相同的詞語。很多情況下,看似對等的詞可能外延意義有所不同。例如,“社會科學(xué)”與social sciences概念上并不對等,前者比后者外延寬泛,指研究各種社會現(xiàn)象的科學(xué),包括政治經(jīng)濟(jì)學(xué)、法律學(xué)、歷史學(xué)、文藝學(xué)、美學(xué)、倫理學(xué)等;而后者只包括經(jīng)濟(jì)學(xué)、社會學(xué)和人類學(xué)。
語言符號的內(nèi)涵意義是文化所賦予的。在中國文化中鶴擁有著美好的形象,如“鶴立雞群”、“松鶴延年”、“鶴發(fā)童顏”等,而表示相同指稱意義的crane在英語國家卻被認(rèn)為是一種丑陋的鳥?!昂偂迸cfox的指稱意義和內(nèi)涵意義幾乎完全對等,但與“狐貍精”對應(yīng)的英語詞卻沒有“狐貍”概念?;艨怂拱选扳t院”譯成了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怡綠院)⑧以尋求內(nèi)涵意義對等,可是它們外延意義就不對等了。在英語以及多數(shù)歐洲語言中,人們用“心”來表達(dá)感情,但在西非許多語言中人們卻用“肝”來愛;在中非某些語言中,人們用“胃”來愛[2](P4)。語言符號任意性表明,兩種語言中在多數(shù)情況,沒有完全對等的表達(dá),諺語翻譯中更難找到對等的諺語。
由于文化差異,諺語翻譯大多采用歸化方式,這樣便于譯語讀者理解?!癟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如果譯成“海里還有很多魚”恐怕難以使譯語讀者理解,不如“天涯何處無芳草”更易于接受。如:
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dog譯成了“烏鴉”)。
There is no use crying over the split milk.覆水難收(milk譯成了“水”)。
As you sow, so will you reap 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源語諺語中,沒有“瓜”和“豆”)。
Don’t cross the bridge until you come to it.不要杞人憂天(源語諺語中沒有這個典故)。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讒言可畏(或欲加其罪,何患無辭)(譯文中沒有提到dog)。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源語諺語中的will和way都沒有直譯)。
三思而后行。Look before you leap(源語諺語中包含“思”和“行”,而譯文中卻用了look和leap)。
這樣的翻譯具有等效作用,也就是說譯文對于譯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與原文對于源語讀者所產(chǎn)生的效果是一樣或相似的。例如“無風(fēng)不起浪”對源語讀者與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對譯語讀者會產(chǎn)生相同的效果。但是歸化及等效翻譯的弊端是,譯語讀者會誤以為源語也有同樣的聯(lián)想――比喻,似乎有“蒙蔽”譯語讀者之嫌。
在全球化背景下,隨著科技、文化交流的增進(jìn),語言之間的接觸也不斷增加,有很多諺語可以通過異化翻譯方式進(jìn)入其它語言。例如:
Do not cut down the tree that gives you shade.不要砍倒給你遮蔭的樹。
A bird in the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二鳥。
We never know the worth of water till the well is dry.井干方知水金貴。
Don’t cast out the foul water till you bring in the clean (或Don’t throw out your dirty water before you get in fresh).清水未得,莫潑臟水。
The fires burns high when everyone brings wood to it⑨.眾人拾柴火焰高。
從異化的角度,譯文比較忠實地傳達(dá)了源語信息(表層和深層意義),包括結(jié)構(gòu)、語體風(fēng)格,值得提倡。雖然美中不足的是,譯文在譯語中不是諺語,但卻準(zhǔn)確地傳遞了源語信息?!盁o風(fēng)不起浪”與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結(jié)構(gòu)相同,譯語讀者就會了解到源語的類似聯(lián)想,具有陌生化效果,令人好奇。其效果如同楊憲益先生把“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譯成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⑩,以區(qū)別于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即讓譯語讀者明白諺語在源語中并不包含“上帝”,而是與“上帝”作用相同的“天”(heaven),以展示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異化翻譯在能夠被理解的前提下,有助于豐富譯語,外來成分也給譯語帶來異樣、陌生化或新穎的表達(dá)方式。如果異化的翻譯能夠被譯語讀者理解與接受,既能傳達(dá)喻義,又可以傳遞該諺語所涉及的文化信息。
在很多情況下,由于文化差異,源語諺語中的比喻在譯語中沒有對應(yīng)的表達(dá),直譯未能使譯語讀者理解,意譯又不能傳遞源語諺語特有的類比。在這種情況下,直譯加上解釋性的翻譯會更有效地傳遞諺語中的內(nèi)涵意義和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如:
Split water can’t be gathered up-what has been lost cannot be retrieved; what is done can’t be undone。覆水難收。
People who live in glass houses should not throw stones.住在玻璃房子的人不要扔石頭;責(zé)人先責(zé)己。(這個諺語的含義是:自己若不是完人,就不要批評他人。漢語中沒有這樣的類比。)
It is an ill bird that fouls its own nest.惡鳥瀆巢;家丑不外揚。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鳥以群分,物以類聚。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鳥有蟲吃;捷足先登。
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good.惡風(fēng)也未必對人人有害;世事皆利弊并存(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1998)對該諺語的解釋是: few things are so bad that no one benefits from them)。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魚要腐爛頭先臭;上梁不正下梁歪”。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切勿教魚游泳;班門弄斧。當(dāng)然,這樣的翻譯顯得繁瑣。
雖然這種翻譯的不足之處是譯文會顯得冗長啰嗦,但它把源語諺語的表層意義和深層意義都有效地傳遞給譯語讀者。據(jù)此,“無風(fēng)不起浪”可譯成There are no waves without wind; 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這個譯文既反映了漢語諺語的內(nèi)涵意義-“事出有因”,又傳遞了該諺語的文化信息,即漢語特有的聯(lián)想。諺語翻譯過程中采用異化加歸化的策略,可達(dá)到既傳達(dá)諺語的喻義又不失該諺語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由于語言符號的本質(zhì)屬性-任意性,每種語言都是一個自足符號系統(tǒng),英漢諺語表達(dá)各自文化特有的信息,英漢語中很難找到完全對等的諺語或慣用表達(dá)方式。因此,任何翻譯策略都很難盡善盡美,諺語翻譯策略的選擇主要依據(jù)翻譯的意圖和譯語讀者接受的程度。從跨文化翻譯的角度,在譯語讀者對諺語陌生的情況下,以異化為主,輔之以歸化,不失為理想的翻譯策略。尤其對于譯語讀者較為陌生的比喻的翻譯,直譯加釋譯的翻譯會更有效地達(dá)到這一目的,從而更有效地傳達(dá)源語諺語中的喻義和文化信息。
[注釋]
①見《英漢大辭典》(1993),上海譯文出版社。
②見《新時代漢英大詞典》(2000),商務(wù)印書館、《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版)(2002),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漢語成語英譯詞典》(1991),中國科技大學(xué)出版社。此外還譯成There are no waves without wind;Where there’s reek, there’s heat; make no trouble out of nothing。
③見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1998), Clarendon Press, Oxford.
④見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2002),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⑤Collins Cobuild English Dictionary (1995),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⑥見(《現(xiàn)代漢語詞典》(漢英雙語版)(2002),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⑦見《中華成語大辭典》(1986),吉林文史出版社。
⑧《紅樓夢》(英漢對照)(1999),北京:外文出版社,第六回169頁。
[參考文獻(xiàn)]
[1]Saussure, F.de.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Edited by Charles, B.& Albert, S.and translated by Wade Baskin.New York: McGraw-Hill, 1966.
[2]Nida, E.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 in Translating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