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評葛景春先生的《李杜之變與唐代文化轉(zhuǎn)型》——兼論二十世紀的李杜比較研究

2011-11-19 20:27胡永杰
杜甫研究學刊 2011年3期
關(guān)鍵詞:李杜杜甫李白

胡永杰

葛景春先生的《李杜之變與唐代文化轉(zhuǎn)型》 (以下簡稱《李杜之變》)2009年8月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全書34.5萬字,這是李杜比較研究方面的又一項重要成果,把這一問題的研究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在評述這部著作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二十世紀李杜比較研究的歷史。

李杜的比較一千多年來一直是文學史研究中的一個很受關(guān)注的問題,從中唐時期元稹在《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中把李杜進行比較,并表示出抑李揚杜的態(tài)度以來,論者或抑李揚杜,或抑杜揚李,或李杜并重,雖傾向不同,但重視兩者比較研究的熱度卻是始終不減的。二十世紀以來,由于學術(shù)研究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變,更是出現(xiàn)了不少這方面的專著和論文,如胡小石的《李杜之比較》①、汪靜之的《李杜研究》②、履澤的《略談李杜的比較》③、傅庚生的《李杜詩論》④、蘇仲翔《李杜詩選·導言》⑤、羅宗強《李杜論略》⑥、金啟華《李杜詩論的比較》⑦、袁行霈《論李杜詩歌的風格和意象》⑧、裴斐《唐代轉(zhuǎn)折時期的李、杜及其詩歌》⑨、蕭瑞鋒《李杜詩論異同論》⑩、楊義《李杜詩學》11等。

綜觀二十世紀以來李杜比較研究的成果,其突出成就可總結(jié)為兩個方面,一是基本確立了李杜并重,不厚此薄彼的公正態(tài)度。除了個別論著外12,絕大多數(shù)論者都主張李杜并重,不應強分高低,厚此薄彼。二是對李杜思想個性、詩歌內(nèi)容、詩歌藝術(shù)的差異作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如胡小石先生的《李杜詩之比較》一文,不愿走前人“根據(jù)于地理的”和“根據(jù)于思想的”路子,而是側(cè)重于從藝術(shù)上的表現(xiàn)來作比較。他認為李白是唐代詩人“復古的健將”,杜甫則是“革命的先鋒”,李守著詩的范圍,杜則抉破藩籬。并從詩歌的立意用古人成意或用現(xiàn)事、詩句的單筆或復筆、詩體的選擇、音調(diào)的諧美或拗峭、重意或重煉字等方面比較其不同。而且,文中還指出:“從《從古詩十九首》至太白作個結(jié)束,可謂成家;從子美開首,其作風一直影響到宋明以后,可云開派?!卑牙疃诺牟町惡驼麄€中國文學史的發(fā)展演變聯(lián)系起來,眼光是極宏闊和深刻的。汪靜之先生的《李杜研究》,把李白和杜甫區(qū)分為“貴族的”和“平民的”文學的不同,然后又從思想、作品、性格、境遇、行為、嗜好、身體幾個較為具體的方面探討了兩人之間的差異。履澤先生的《略談李杜的比較》一文也是從境遇、思想、行為、性格、作品幾個方面入手,簡要地對比了兩人的不同。羅宗強先生的《李杜論略》則對李杜的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學思想、創(chuàng)作方法、藝術(shù)風格、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六個方面進行了翔實深入的比較。楊義先生的《李杜詩學》是從藝術(shù)入手,借鑒現(xiàn)代文藝理論,對李杜的不同作了相當細致的分析論述。傅庚生、金啟華、袁行霈、蕭瑞鋒等先生之文則分別就思想情感、詩論、意象、風格等一兩個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

葛景春先生的《李杜之變與唐代文化轉(zhuǎn)型》是李杜研究論著中最晚出的一部,全書分為三編,上編為“李杜詩風之變”,中編為“李杜之變與唐詩主潮之變”,下編為“李杜之變與唐代文化轉(zhuǎn)型”。它除了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對李杜的差異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比較外,更是將視野拓展至整個唐代文學、文化乃至中國文學和文化的發(fā)展歷程,探討李杜差異所代表的唐代文學和文化從前期向后期發(fā)展轉(zhuǎn)變的動向,挖掘出兩者之變背后更深層的文學史和文化史內(nèi)部演變的原因,既有極宏闊的視野,又有翔實全面的分析。

從上文對二十世紀以來李杜研究情況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李杜之變》之前的李杜比較研究主要集中在李白和杜甫自身思想性格、作品內(nèi)容和藝術(shù)的差異上,是一種靜態(tài)的考察,除胡小石先生、裴斐先生等不多的一些論斷外,對兩者之異在文學史發(fā)展中的位置和意義關(guān)注較少。一些文學史著作在這方面倒是給予了關(guān)注,如陸侃如、馮沅君先生的《中國詩史》13就把李白劃歸于初盛唐,把杜甫則劃歸于中晚唐;羅宗強先生的《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14和《唐詩小史》15都把李白歸于盛唐時期,杜甫歸于轉(zhuǎn)折時期;陳伯海先生的《唐詩學引論·別流篇》16中也把李白歸于盛唐,把安史之亂爆發(fā)到大歷初年的十多年作為中唐文學的第一個階段,杜甫自然也就屬于了中唐詩人。但由于體例所限,這些論著沒有對這一問題的具體情況和背后原因展開論述。《李杜之變》則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深入翔實的研究和分析,葛先生之所以把書名定為“李杜之變”而不是“李杜之異”,就可看出他的著力之處。

在書的中編“李杜之變與唐詩主潮之變”中,葛先生認為,唐代社會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兩個大的時期,從開國到安史之亂發(fā)生是其上升期,從安史之亂到唐代亡國是它的衰變期。上升期的士人心態(tài),懷著朝氣蓬勃的理想主義精神,表現(xiàn)在詩歌上,就是理想主義的浪漫詩潮。李白正是這種詩潮最杰出的代表。而杜甫雖只比李白小十一歲,但他的思想傾向、詩歌風貌則屬于另一個時代,即唐代走下坡路的中晚唐時期。安史之亂正是這兩個時期的轉(zhuǎn)折點,這場災禍使大唐盛世一去不返,浪漫詩潮對于亂世、衰世殘酷的社會和人生已不再適用,現(xiàn)實主義寫實的詩風才是適合于表現(xiàn)安史之亂后國家衰亂、百姓亂離、民生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的新思潮。杜甫清醒地看到了他身上肩負的歷史責任,就是要直面人生,如實地寫出歷史的真實,所以他自覺不自覺地擔當起時代的重任,開創(chuàng)了直面現(xiàn)實的現(xiàn)實主義的寫實的詩風。

在這一部分中,葛先生用了充分的篇幅分析了初盛唐浪漫詩潮和中晚唐寫實詩潮的具體表現(xiàn)。如初唐“四杰”、 “文章四友”、陳子昂等的詩作具有“高昂進取之志”和“明朗剛健”、“蒼勁渾?!敝L;盛唐以王孟為代表的表現(xiàn)向往自由、熱愛自然的山水田園詩派,具有大唐盛世的太平氣象;邊塞詩派詩歌中體現(xiàn)出立功異域、獻身祖國的理想主義浪漫精神,這些都是理想浪漫詩潮的表現(xiàn)。而李白則是既有邊塞詩人的壯偉之志,又有田園山水詩人的高逸情懷,正是這種詩潮的最杰山代表。杜甫的新樂府等具有“詩史”之譽的現(xiàn)實主義詩篇開元白新樂府運動的先河;其議論時政、評騭人物的詩篇及由隴入蜀的風格奇峭的紀行詩則為韓孟詩派以文字為詩,以議論入詩,及奇崛瘦硬的詩風開啟了道路;他的律詩及煉字、煉句、煉意、反復推敲的作風,又對中晚唐詩人推敲字句,講求詩眼、精雕細琢的詩風有很大影響,因此,杜甫是中晚唐詩歌潮流的開山者。正是在這些翔實的分析的基礎(chǔ)上,著者才得出李杜之詩是屬于唐代前后兩個不同時期,他們的詩風之變代表著唐詩主潮的嬗變的結(jié)論,因而他的這一論斷是切實令人信服的。

在中編中葛先生還認為,李杜之間,在詩體上由偏重古體向偏重近體轉(zhuǎn)變;在時代上由少年期向成年期轉(zhuǎn)型;在審美觀上由崇尚自然到注重人工雕飾,由重自由表現(xiàn)到注重章法,從崇尚天才到崇尚積學功力,從重情感到重規(guī)矩,從尚虛到尚實,從意象疏朗到意象密集;這些都代表了唐詩前期和后期風貌的差異,是唐詩主潮由初盛唐到中晚唐嬗變的具體表現(xiàn)。這些論斷都是比較深刻的,體現(xiàn)了他審視李杜差異所具有的深遠而宏闊的眼光。

《李杜之變》的下編則進一步把視野拓展,從整個唐代文化乃至中國文化發(fā)展嬗變的層面去審視李杜之變。第八章探討初盛唐與中晚唐文化思潮的轉(zhuǎn)型,葛先生認為,初盛唐時期在社會階層上仍是士族勢力占優(yōu)勢的時代 (雖然已有大量寒士走上政治舞臺),影響到文學上,是這時期盛行的仍舊是傳統(tǒng)的駢文和詩賦,仍舊保存著士族雅文化的色彩。而中晚唐時期寒士階層的勢力愈加壯大,通過與士族的斗爭最終戰(zhàn)勝了士族勢力。因此在文學上,以雅文化為特征的士族文學也逐漸向以傳奇小說、變文等為形式的俗文學轉(zhuǎn)變。在士人主體方面,隋唐之際是以憑自己杰出才能和遠見卓識成為帝王師友的“策士”型士人為主,而高宗以后的初盛唐時期,所重視的是以科舉出身的“文士”型士人,盛唐文士普遍帶有魏晉南北朝名士的“風流倜儻”之氣,盛中唐之際的士人則表現(xiàn)出尊經(jīng)重儒、救時勸俗的儒士精神。唐代士人經(jīng)歷了唐初策士、初唐文士、盛唐名士、大歷至中唐儒士的多次變化。在文化環(huán)境方面,初盛唐儒、釋、道、俠多元交融,對外來宗教、音樂、歌舞、繪畫等采取開放的政策,具有多元相輔相成,和諧共存,融會古今,匯合南北,貫通中外的開放性文化心態(tài)和環(huán)境。安史之亂后,社會政治形勢使文化思潮由多元并行逐漸向強化儒家思潮的方向發(fā)展。

在對唐代文化背景和發(fā)展趨向的整體關(guān)照與把握下,葛先生認為,李白身上雖有鮮明的庶族地主的平民之氣,但是他卻濡染了南朝士族名士的個性解放和人格獨立的意識,而杜甫身上更多則是儒士的色彩,他們分別受到了兩個時代不同的文化精神的影響。在文化價值取向上,李白處于盛唐開放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中,可以自由地選擇吸取儒、道、釋、俠及外來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因素,士族文化的獨立意識和人格風采,先秦平民之士的平交王侯、為王者師友的理想,俠士扶危濟困,然諾重交的義氣,道教追求個體自由的精神,儒家安社稷、濟蒼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佛教眾生平等的意識都對他有影響,多樣的文化因素在他身上奇妙地結(jié)合。而杜甫在安史之亂后的文化環(huán)境中,只能選擇儒學,吸收的主要是儒家的大一統(tǒng)、夷夏之辨、倫理綱常、仁民愛物等思想觀念?!霸诋敃r的歷史狀況下,杜甫等人文化價值觀的轉(zhuǎn)變無疑是思想和文化發(fā)展進程中歷史選擇的必然”。在文化人格類型上,李白有強烈的個體意識和人格獨立精神,是群體人格向個體人格過度與轉(zhuǎn)變的代表;而杜甫卻有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的意識,是由個體人格向群體人格轉(zhuǎn)變的代表人物。

此外,還應該注意的是《李杜之變》的第七章專門從地域文化的角度探究了李杜之間差異和嬗變的原因。認為李白主要受南方文化 (也可稱長江文化)的影響,杜甫則主要受北方文化 (也可稱黃河文化)的影響,兩人又都能不為自己的地域文化所囿,使南北兩大類型文化在自己身上交流融合,不過是各有側(cè)重,因此呈現(xiàn)出既能顯示各自地域文化的特點,又表現(xiàn)出其詩歌文化融合的豐富多彩性。而且葛先生還指出,初盛唐時期地域文化交流的趨勢是南風北進,即南方以道教為主的文化和道家浪漫的文學風氣向北方儒家文化的傳統(tǒng)領(lǐng)地滲透和傳播。李白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被玄宗召進翰林院中,他給京城等級森嚴的宮廷文化和京城詩派重法度規(guī)矩的典雅詩風,吹進了一股南方山林文化的自由清新空氣,而他自身也受到了北方京城文化的熏染。而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高潮的天寶末到大歷年間是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時期,他這時在蜀中、江南交往的一些官員和文士都是由中原及京城避難或游宦于南方的人士,他們共代表著安史之亂后,中原京城等地以儒家精神為主的北方文化統(tǒng)一南方道家文化的地域文化交流趨勢。杜甫的經(jīng)歷正和李白相反,由京城走向巴蜀、湖湘等邊遠地區(qū),由士族的公子變成了流落邊遠地區(qū)的難民;其詩作也由宮廷詩風轉(zhuǎn)變?yōu)橹泵娆F(xiàn)實的寫實詩風,既有宮廷詩派的嚴謹,又有平民詩人的平實。這些見解都是十分深切精彩的。

可以看出,《李杜之變》是站在唐代整體文學和文化這樣兩個大的層面,以發(fā)展演變的史的眼光來審視、研究李杜之間的差異的,因此葛先生眼中看到的是“李杜之變”。其眼光可用宏闊和深刻來概括。

《李杜之變》縱橫于整個唐代乃至整個中國文學和文化的歷史去論述李杜的差異,但卻并沒有空疏之弊,論斷切實,令人信服,這是因為書中的論斷都是來自對李杜詩歌和相關(guān)文學、文化現(xiàn)象深入細致的考察與分析。可以說葛先生此著既有宏闊的視野,又有深細的筆觸。

這首先體現(xiàn)在書中上編對李杜各體詩歌進行了全面細膩的分析和比較,然后才步步展開和拓展的。上編共分四章,對李杜五古、七古、律詩、絕句的異同和嬗變分別進行了比較考察,每體之內(nèi)又從淵源、題材、風格、手法、聲律、結(jié)構(gòu),以及其異同的原因等方面作了細致地探究。例如第一章論李杜五古詩的淵源,書中認為兩者大體是同源而微有區(qū)別。李白偏重于《古詩十九首》的自然,而杜甫偏重于蘇、李詩的典重;對于建安詩歌,李白偏重于曹植的倜儻高華,杜甫則偏重于“七子”的寫實性;對于六朝詩歌,李白偏愛阮籍、鮑照、謝朓的清新俊逸,杜甫則偏愛謝靈運、陰鏗、何遜與庾信的典重綿密。書中還注意到,即使對同一作家,兩人的取向也有所不同,他們都受謝靈運和鮑照的影響,但李白偏重于謝詩的山水逸趣和鮑照的俊逸豪放方面,杜甫卻偏重謝詩對山水具體刻畫的寫實手法和鮑照對現(xiàn)實關(guān)注與關(guān)照的方法。李杜皆學《選》詩,但李白學習任其自然的一面,不刻意用唐人的意識去改造《選》詩,不避其中的華麗辭藻和對偶句法,所以他的五古詩反近于《選》體,有以律入古的現(xiàn)象。而杜甫的五古則純學《選》詩古樸的風貌,并有意將古體與近體分開,在五古中盡量避免近體的律句和對偶句。像這樣深細的分析在上編中比比皆是。

深細的特點在中、下編中也歷歷可見。如第八、第九章論述李白所具有的盛唐時代的文化精神,就細致地分析出,在盛唐開放多元的文化環(huán)境中,李白吸收了先秦布衣之士、先秦兩漢俠士、魏晉南北朝名士等的多種文化質(zhì)素,但能以盛唐的進取精神和理想主義充實魏晉名士的個性解放與人格獨立意識,使之具有積極的意義和理想的光彩;又能以先秦布衣之士“以道自任”與“兼善天下”的理想主義消解魏晉士族消極頹廢的沒落意識,使理想主義與自由精神結(jié)合起來,把盛唐文化精神發(fā)展到比較完美與理想的境地。這些論述,筆觸精深,分析鞭辟入里,著實讓人嘆止。

另外,持論公允也是《李杜之變》的一個特點,葛先生是正視李杜在不同詩體上有高下之分的,但在總體上他并沒有去區(qū)分兩者的優(yōu)劣,可見他是持李杜并重的觀點。書中不少地方還糾正了學界的一些認識誤區(qū),如第三章比較李杜的律詩,雖然認為李白的律詩成就不及杜甫,但卻指出李白的五律在盛唐畢竟是堪和杜甫、王維鼎足而三的大家,他對唐代律詩的突出貢獻是不容忽視的。這一論斷顯然是公允的。

總之,《李杜之變》既充分吸收了前人在李杜研究中的各種成果,又在深度和廣度上作了很大的開拓,是李杜比較研究領(lǐng)域中的一部力作。

注釋:

① 胡小石《李杜之比較》,《國學叢刊》第2卷第3期,1924年9月,后收入《杜甫研究論文集》一輯,中華書局1962年版。

② 汪靜之《李杜研究》,商務印書館1928年5月初版,1931年、1932年曾兩次再版。

③ 履澤《略談李杜的比較》,《華僑文陣》1942年第1期。

④ 傅庚生《李杜詩論》,《國文月刊》第75、76期,1949年1月、2月,后收入《杜甫研究論文集》一輯,中華書局1962年版。

⑤ 蘇仲翔《李杜詩選·導言》,春明出版社1955年12月版。

⑥ 羅宗強《李杜論略》,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⑦ 金啟華《李杜詩論的比較》,《文藝理論研究》1980年第2期,后收入其《杜甫詩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⑧ 袁行霈《論李杜詩歌的風格和意象》,《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1年第4期。

⑨ 裴斐《唐代轉(zhuǎn)折時期的李、杜及其詩歌》,《文學遺產(chǎn)》1982年第3期。

⑩ 蕭瑞鋒《李杜詩論異同論》,《社會科學研究》1987年第2期。

11 楊義《李杜詩學》,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12 當然,厚此薄彼的態(tài)度也是存在的,如傅庚生先生的《李杜詩論》中是認為杜甫是勝于李白的,郭沫若先生在《詩歌史中的雙子星座》(《光明日報》1962年6月9日)一文中稱贊李杜為詩歌史中的“雙子星座”,兩者并重,但后來在《李白與杜甫》(人民文學出版社1971年版)中則大力揚李抑杜。傅先生可能是出于三四十年代民族危難的時代環(huán)境中所培養(yǎng)出的個人思想及審美的偏好,郭老則可能有學術(shù)之外的目的,已經(jīng)背離了學術(shù)研究科學真誠的原則。

13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上海大江書鋪1931年初版,后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山東大學出版社曾再版。

14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初版,中華書局1999年再版。

15 羅宗強《唐詩小史》,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6 陳伯?!短圃妼W引論·別流篇》,東方出版中心1988年版。

猜你喜歡
李杜杜甫李白
和李杜合影
登高
紙上的李白(三)
紙上的李白(二)
紙上的李白(一)
秋興
絕句
倒下的那一刻
誦讀“李杜”時的遐思
我國歷史上有七對“李杜”
进贤县| 崇左市| 玉环县| 郎溪县| 垣曲县| 虎林市| 镇宁| 万州区| 翼城县| 陕西省| 泽州县| 涿鹿县| 大埔县| 忻州市| 双鸭山市| 苍山县| 大新县| 石渠县| 朝阳区| 寻乌县| 响水县| 松江区| 永靖县| 枝江市| 阿拉善右旗| 淮南市| 财经| 楚雄市| 东台市| 英吉沙县| 乡城县| 兴国县| 健康| 金门县| 疏附县| 湘潭县| 密山市| 安阳县| 神农架林区| 丹江口市| 兰考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