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兒化”是小稱的源頭,但山東章丘方言中沒有“兒化”,而是采用變韻的方式來表示兒化,一是ai尾,一是ei尾。
關鍵詞:章丘方言 小稱 變韻
章丘市位于山東省中部偏北,是濟南市的一個縣級市,縣城在濟南東50公里處。在中國語言地圖集6上,章丘方言屬于北方官話(冀魯官話)滄惠片、章桓小片。與普通話相比,最突出的特點如本地人所言:“章丘人厚嘴唇,不分人然肉熱,日月星辰”,即r,l不分,也沒有er韻母,兒化韻無卷舌動作等。境內因地理位置所致,東部口音與淄博相似,西部與濟南歷城接近。
漢語方言中存在很多跟北京話兒化相類似的語言現(xiàn)象。并用兒化來表示小稱、愛稱。曹志耘先生在《南部吳語的小稱》一文中說:“‘小稱的基本功能或初始功能是‘指小,在‘指小的過程中,自然衍生出表示喜愛、親昵、戲謔等功能,有時‘指小功能甚至已經(jīng)不太明顯了?!保ú苤驹?,2001:33)
在章丘方言的聲母系統(tǒng)中是沒有日母字的,日母字全部讀成來母字。相應地,也就沒有兒化韻。章丘方言表示小稱的主要方法是變韻。
一、ai尾小稱
由于章丘方言中沒有兒化韻,所以,在普通話中本是兒化韻的音節(jié),在章丘方言中都需要去掉“兒”音來讀。此外,在an、ian、uan、üan之后,“兒”音去掉,其韻母也發(fā)生了變化,變成了[?]、[i?]、[u?]、[y?]。因其全部是有an變成了ai(我們把[?]記作ai),故而將其稱為ai型小稱。
根據(jù)章丘方言的聲母、韻母表,現(xiàn)列舉一部分字詞如下:
這些詞的語音并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發(fā)生改變。根據(jù)發(fā)音人的介紹,這些詞在語音發(fā)生變化時都可以進行重疊,表達事物極其細小之意或者是表達說話人的喜愛之情。按照其語音發(fā)生改變的前提條件的不同,筆者將其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詞語本身表示細小、微小之意,語音發(fā)生變化沒有條件限制。如“尖、點、牙簽”。
2.詞語在使用過程中根據(jù)對象來確定語音是否發(fā)生變化。比如“吃飯(飯)”“泡面(面)”基本上在與小孩對話中使用的頻率比較高,表達一種喜愛、寵溺之情。
3.詞語必須在重疊或者是雙音節(jié)的前提下,語音才能發(fā)生變化。如“人緣、拉鏈、攤攤(小攤)、竹竿”。而“慢”發(fā)生音變時,首先要重疊使用,其次面對的對象是小孩、老人或者是說話者喜歡的人,表達一種喜歡關切之情。如果不具備這兩個條件,語音將不發(fā)生任何改變。
4.詞語發(fā)生音變的部分必須是位于詞尾,如果后面還有音節(jié),則不發(fā)生任何語音變化。如“坎肩”的“肩”,若在詞尾,音為[?i?];若其后還有“子”,組詞“坎肩子”,音為[?i?],不發(fā)生任何語音變化。此外還有“餡、碗、管、片、玩、干”等。
5.在人名中,這種音變現(xiàn)象則更為普遍,很多詞語只有在人名中才會有變化,但也都是必須位于詞尾才可以的。如小潘[p?]、洪山[??]、李燕[i?]?!芭恕薄吧健薄把唷痹谄渌闆r下并不發(fā)生任何語音變化。
章丘方言跟北京話進行比較,筆者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跟兒化是分不開的。在筆者調查的章丘方言的音系表中,韻母有36個,其中沒有前鼻音韻母,只有鼻化音韻母?、i?、u?、y?。與“兒”?r這個卷舌動作相結合時,鼻化音跟兒尾?r的發(fā)音部位都較靠前,因此發(fā)音部位發(fā)生排擠,由于章丘方言中并沒有卷舌的音,章丘人只借助了舌位靠前這個動作,兩相結合,變成了[?]這個音?!凹狻币鬧?i?],“尖兒”音[?i?]?!帮垺币鬧f?],“飯飯”音[f?]。
二、ei尾小稱
章丘方言里另一種變韻則是變成[ei]。此類在現(xiàn)在的章丘話中保留不多,與ai尾小稱相比,ei尾小稱少得多,但也是一種不容忽視的現(xiàn)象。
A.事,音[??],事兒,音[?ei]。
雞,音[?i],雞兒音[?ei]。
妮,音[?i],妮兒,音[?ei]。
字,音[??],字兒,音[?ei]。
B.嬸,音[??],嬸嬸(嬸兒)音[?ei]。
門,音[m?],門兒,音[mei]。
針,音[t??],針兒,音[t?ei]。
份,音[f?],份兒,音[fei]。
C.勁,音[??],勁兒,音[?ei]。
妗,音[??],妗妗,音[?ei]。
筋,音[??],橡皮筋兒,音[?ei]。
信,音[??],信兒,音[?ei]。
從以上本字跟兒化的對比中可以看出兒化韻所表達的細小或者是喜愛之情。我們將其簡單地分成幾類:
1.A類的主元音是i,而B、C兩類都是鼻化音。發(fā)音部位就是不相同的。之所以都變成[ei],也是由于受后面兒化音卷舌動作的影響,舌位都靠前的兩個音在一起發(fā)生排擠,原來的[i]母字舌位降低變成了[ei],[?]則是舌位抬高變成了[ei]。
2.用于人的稱謂或者稱呼上,表達一種親切、喜愛之情。但是,使用條件有所限制。單說或者重疊時可以變韻,后有其它音節(jié)時則不發(fā)生變韻。如“妮”在“小妮”中音[?ei],而在“小妮子”中則音[?i]?!皨稹痹凇皨饗稹敝幸鬧?ei],在“嬸子”中音[??]。同理,“妗”在“妗妗”中音[?ei],在“妗子”中音[??]。
3.本身表示“細小、微小”之義的詞語發(fā)生音變。如氣門芯[?ei]、打針[t?ei]、橡皮筋[?ei]等。
三、發(fā)展趨勢
從以上兩部分所列詞語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部分都還保有小稱的功能,表示想“細小、微小”之義或者是“親切、喜愛”之情。也有一些詞語的意義已經(jīng)虛化,其語音形式已經(jīng)固定下來,不再具有小稱的功能。如事[??]。一邊[pi?]的讀音就已固定下來,葡萄干[k?]的“干”也固定下來了,各種水果、蔬菜無論大小,制成的“干”都叫作[k?]。
另外,由于受普通話的影響,新一代的章丘人在說方言時,這些變韻已經(jīng)出現(xiàn)得越來越少了,更多地向普通話靠攏。如果不好表達,干脆直接拋棄方言說法改用普通話的詞語。無論使用什么樣的語言,這都是符合經(jīng)濟、方便原則的。章丘方言中本來就沒有卷舌音,這僅有的變韻后保留的少許兒化也在逐漸萎縮了。
參考文獻:
[1]曹志耘.南部吳語的小稱[J].語言研究,2001,(3).
[2]李如龍.論漢語方言的語流音變[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
學版),2002,(6).
[3]王亞男.淺談漢語中的兒化現(xiàn)象[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
2007,(11).
[4]張樹錚.論普通話“兒”綴的語音形式[J].語言教學與研究,
2005,(3).
[5]錢曾怡.論兒化[J].中國語言學報,1995,(5).
[6]馮志華,張亞玲.湖北孝南方言的語流音變[J].現(xiàn)代語文(語言
研究),2007,(11).
[7]游汝杰.漢語方言學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8]王理嘉.兒化規(guī)范綜論[J].語言文字應用,2005,(3).
(李秀明 南寧廣西大學文學院 53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