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君
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越來越被一線語文教師所重視。于是在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作用效度被教師發(fā)揮到了淋漓盡致。教學導入,重點的突出,教學難點的突破,教學內(nèi)容的拓展,無一不滲透信息技術,其在語文教學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殊不知,過度使用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的效果的體現(xiàn)卻存在著一定的負面效果。筆者就教學課件在語文教學中的誤區(qū)做點思考:
一、 課堂氣氛看似活躍,實則空洞乏味
案例:
記得有一位教師在教學人教版《我要的是葫蘆》一文的時候。向?qū)W生展示了精美的教學課件。為了能夠在課堂教學的開始階段,就能夠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精選了與課文匹配的畫面,其形態(tài)美和色彩美被展示得淋漓盡致,并且,對教師畫面進行了動畫效果的處理,景象不斷變化。甚至,當學生回答問題正確的時候,教師還利用課件動畫對學生進行表揚。整個課堂過程非常熱鬧。
思考:
辯證地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氣氛的活躍未必就有很好的教學效果。教學課件的使用,應該能以促進學生的思維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有效提高為目的。否則就在一定程度上干擾或者束縛了學生對話文本活動效度。教學中,應該使課件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顯然,這一教學案例中的課件使用,已經(jīng)束縛了學生在課堂中進行語言文字的有效訓練。整個課堂看上去非常熱鬧,學生情趣盎然,都在關注課件,但是,這是學生對精美的教學課件本身的興趣,對融合進課件的知識與能力,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課件欣賞的過程中,有意無意地錯過了。在無形中,干擾并且削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與想象能力。對于這樣的課件,我們應該給以熱鬧適當“降溫”,因為,我們應該通過課件,引導學生以課件為媒介,有效地對話文本,讓課件促進高效課堂的產(chǎn)生。
二、展示頻繁,沒有給學生思考的空間
案例:
一位老師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課文《詹天佑》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火車如何爬上青龍坡,用動畫效果設計,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上前進。并且,在課堂上演示給學生看。學生在教師的演示過程中若有所悟。
思考:
曾聽說,江蘇常州在某次閱讀教學競賽中,提出了一個限制性的要求:不得使用教學課件輔助教學,為了展示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筆者以為,如此做法雖然有極端的嫌疑,但是也給我們一個啟發(fā):當下,在多媒體與課程整合已經(jīng)成為一個很時髦的話題的時候,教師在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依賴于課件。我們應該思考:在我們的課堂上,課件是不是必須使用?閱讀教學離開了課件,我們的教學效果會不會打折扣?筆者以為:教學中,可以不用課件的時候,完全可以放棄課件。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讓學生觀看火車的行走路線,雖然對學生理解教學內(nèi)容有幫助,但是,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畫出火車怎么樣爬上坡的線路圖,學生便會清楚地了解火車行進的過程。解決這樣的教學難點只需要很短的兩三分鐘,而且學生對此也很感興趣。其他的時間,便用來指導學生進行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習的效果得以最優(yōu)化。因此,在教學中,對于是否使用教學課件,筆者以為:非必須,則不必,只要能夠達到教學目標。
三、課件看似豐富,卻讓學習主體被動接受
案例:
一位教師在教學《梅花魂》一文時,在教學課件運用上,筆者關注了這樣的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是播放了“梅花怒放”的影音,讓學生初步感受梅花品格清高,在此基礎上,板書課題,導入新課的學習;二是聽課文錄音,對課文有整體印象;三是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生字,在點名讀生字的時候,如果學生讀準確了,教師就會點擊漢字,出現(xiàn)一個卡通說話:“你真聰明!”之類的點評;四是講外祖父的話設置成課件,引導學生在欣賞中模仿;五是將每個生字的筆順設置成課件演示;六是播放“送梅花圖”的錄像;七是在課堂教學結(jié)束環(huán)節(jié),教師播放影音文件《我的中國心》,并且在音樂聲中結(jié)束課堂教學。
思考:
在這一教學案例中,教師在教學中高頻率的課件使用,使得教學課件成為了維系整個課堂教學的命脈。教師就像是講解員成播音員,學生成了這臺戲劇的“看客”。學生注意力不集中,主體地位就這樣被課件霸占了。
筆者以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是毋庸置疑的。只有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的學習內(nèi)在動力才有可能被充分激發(fā)出來。并且在一定的時間之內(nèi),達到學習效果最優(yōu)化。越來越多的教師在關注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而怎么樣才能有效地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并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方法。筆者以為:學生主體地位的顯現(xiàn),應該滲透在整個教學活動的始終。當然,也包括教學前的準備以及教學后續(xù)活動等。設計教案,課件設計,作業(yè)設計,課堂學習等環(huán)節(jié),都應該在潛意識里思考學生的主體地位。否則,所設計的只是供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所表演的“劇本”。
信息技術既然是教學過程中的輔助手段,那么在教學中,就不能當作教學的全部那樣,我們就走進了注入式教學的誤區(qū)了。如何有效整合信息技術,筆者以為:應該還其輔助的作用,該收手時就收手,千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