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梅
(安徽師范大學 學報編輯部,安徽 蕪湖 241000)
論中國禪學的藝術(shù)精神
榮梅
(安徽師范大學 學報編輯部,安徽 蕪湖 241000)
禪宗追求主體生命的自然、自由之境。在禪者眼中,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自性”的顯發(fā),都是圓滿、自足、自然、自由的存在。中國禪宗以其獨特的思維方式看待世界萬物,徹底打破自然萬物原初的時空規(guī)定性,又以主體之“心”將其自由組合,從而形成新的超越時空的主客圓融境界。禪宗的自由觀、時空觀及思維方式對中國古代藝術(shù)觀念及藝術(shù)諸門類都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禪學;藝術(shù);精神
宗白華在《中國藝術(shù)意境之誕生》一文中說:“禪是中國人接觸佛教大乘義后體認到自己心靈的深處而燦爛地發(fā)揮到哲學境界與藝術(shù)境界。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構(gòu)成藝術(shù)的兩元,也是構(gòu)成‘禪’的心靈狀態(tài)。”①宗白華:《藝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9頁。宗先生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禪與藝術(shù)的相通性。本文意欲從中國禪宗的自由觀、時空觀及獨特的思維方式三方面來論析其藝術(shù)精神及其對中國古代藝術(shù)觀念與藝術(shù)諸門類的影響。
自由是禪學的基本精神,也是禪修者的根本目標?!秹?jīng)》中,多次出現(xiàn)“自由”一詞,如:“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保ā秹?jīng)·頓漸品》)這句話中,“自由”與“見性”聯(lián)系在一起,這說明禪宗所謂的“自由”并不是世俗意義上的“不拘束”、“不受限制”,而是指“自性”的開顯,它是“自性”遠離染污的狀態(tài),是生命主體的本然狀態(tài)。
那么,如何獲得“自由”呢?惠能說:“內(nèi)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zhí)心,通達無礙?!保ā秹?jīng)·般若品》)他認為,“自由”的獲得,也即生命的覺悟,必須破除“心執(zhí)”,超越一切內(nèi)外、生死、善惡、凈染等二元對立,這是打破精神枷鎖的唯一之路?;菽艿淖杂捎^決定了后來禪宗學人對“自由”的基本認識,也成為中國禪學的基本精神。在禪者看來,“自由”具有以下基本內(nèi)涵。
1、無分別、絕對待
在禪的世界里,青山自青山,白云自白云,一切都自自然然,完滿自足,無有分別、無有對待。石頭希遷說:
自己心靈,體離斷常,性非垢凈。湛然圓滿,凡圣齊同。應(yīng)用無方,離心意識。三界六道,唯自心現(xiàn)。水月鏡像,豈有生滅?②(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255-256頁。
自由之“本心”,猶如水月鏡花,非生非滅、非常非斷、非垢非凈、剿絕情識、齊同凡圣。絕對待的核心是泯能所。禪宗認為,“能”指動作之主體,“所”指動作之客體(對象),有能所則為凡夫,泯能所則為“圣人”。禪宗常用“水月兩忘”來描述這種能所俱泯之境。丹霞子淳云:“寶月流輝,澄潭布影。水無蘸月之意,月無分照之心。水月兩忘,方可稱斷?!雹郏ㄋ危┢諠骸段鍩魰罚本褐腥A書局,1984年,第890頁。取消了二元對立,也就破除了“物執(zhí)”、“我執(zhí)”,從而破烏云而顯本心。
下面再以一則公案來說明禪學自由觀的“絕對待”內(nèi)涵?!抖U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卷十一載,南泉普愿禪師示眾曰:“王老師自小養(yǎng)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牧,不免食他國王水草;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國王水草。如今不免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這就是著名的“南泉水牯?!惫浮?/p>
在這則公案中,南泉以“牧?!庇鳌梆B(yǎng)攝心性”,“溪東”、“溪西”喻色界、空界?!跋蛳獤|牧”、“向溪西牧”都“不免食他國王水草”,比喻執(zhí)色、執(zhí)空,都不能悟道。執(zhí)著色界,認虛為實,執(zhí)幻迷真,固然不能見道,但以色界為幻象,以空界為真實,也同樣是分別心在作怪,也不能見道。怎樣才能見道呢?南泉提出“隨分納些些”,不起分別心,一切隨緣任運,保持一顆平常心。為此,懶菴樞禪師作頌曰:“垂垂楊柳暗溪頭,不問東西卻自由。幾度醉眠牛背上,數(shù)聲橫笛一輪秋?!钡诙渲赋隽藷o分別、絕對待(“不問東西”)與“自由”之間的關(guān)系。秋月初升,帶有幾分醉意的牧人騎在牛背之上,隨意地吹著短笛,悠閑地向家走去,這正是禪宗“騎牛至家”的自然、自由境界。
2、圓滿自足
禪者認為,人之本心是自然、自由的,心即一切,一切圓滿、自在、自足?;勰苷f:“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保ā秹?jīng)·般若品》這句話揭示了“自由”的圓滿自足內(nèi)涵。禪宗常用“心月”、“心珠”、“古鏡”等象征自由之心的圓滿自足,所謂“盡有常圓之月,各懷無價之珍”、“心月孤圓,光吞萬象”等等。
禪宗重視精神的內(nèi)求,認為自性圓滿自足,一切不假外求,參禪悟道不需要繁瑣復雜的儀式,而是在自自然然之中悟入自已心靈深處的秘密。德韶禪師說:
佛法現(xiàn)成,一切具足。古人道:“圓同太虛,無欠無余?!薄蟮览唬n齊今古,無名無相,是法是修。良由法界無邊,心亦無際;無事不彰,無言不顯;如是會得,喚作般若?,F(xiàn)前理極同真際,一切山河大地、森羅萬象、墻壁瓦礫,并無絲毫可得虧缺。①《大正藏》第51冊,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1979年,第409頁。
這是說,人的本心具足佛性,一切現(xiàn)成,一切自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般若智慧的顯發(fā),都是圓滿、自足、自然的存在。
日本著名禪學家鈴木大拙說:“禪就其本質(zhì)而言,是看人自己生命本性的藝術(shù),它指出從枷鎖到自由的道路?!雹阝從敬笞荆鹇迥罚骸抖U與心理分析》,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第175頁。禪宗追求一種隨緣任運、自然適意、一切皆真、寧靜淡遠而又生機勃勃的自由境界——禪境,它既是禪宗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又是禪宗所謳歌的審美境界。很多禪門高僧悟道之后,整日流連于自然山水之間,創(chuàng)作了大量歌詠自由的詩篇。如《船子和尚撥棹歌》:“不妨輪線不妨鉤,只要鉤輪得自由。擲即擲,收即收,無蹤無跡樂悠悠?!弊诎兹A說:“然而它(按:指文藝境界)又需要超凡入圣,獨立于萬象之表,憑它獨創(chuàng)的形相,范鑄一個世界,冰清玉潔,脫盡塵滓,這又是何等的空靈?”③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5頁。他指出了中國藝術(shù)獨立自足、自然、自由、超曠空靈之特性,這種特性的形成是與中國禪宗自由觀的影響是分不開的,抑或說這就是禪宗自由觀的表征。
禪宗認為,人的本心、佛性是不受時空限制的。布袋和尚詩云:“我有一布袋,虛空無罣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痹谶@首詩中,“布袋”是本心、佛性的象征,其特點是“虛空”。關(guān)于“虛空”,丁福?!斗饘W大辭典》解釋曰:“虛無形質(zhì),空無障礙,故名虛空?!薄疤摽铡睆V大無邊,能容受一切諸法,恒常不變,無有差別。黃檗希運在《傳法心要》中說:“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后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雹堋洞笳亍返?8冊,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1979年,第384頁。意思是說,真心本性既能超越一切時空,保持自身的絕對不變,而又能隨緣任運,自由自在。
禪宗的時空觀典型地表現(xiàn)于其“一多互攝”理論中,這一理論是在華嚴宗的影響下而形成的?!度A嚴經(jīng)》云:“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弊匀唤缫换ㄒ蝗~都是法性的顯現(xiàn),都是圓滿自足的,一花一葉與整個世界相通相融,了無障礙。這種“一多相容,大小無礙”的思想被禪宗祖師所吸收并發(fā)揚光大。永嘉玄覺《證道歌》云:“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雹荨洞笳亍返?8冊,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1979年,第396頁。黃檗希運說:“所以一切色是佛色,一切聲是佛聲。舉著一理,一切理皆然。見一事,見一切事。見一心,見一切心。見一道,見一切道。一切處無不是道?!雹蓿ㄋ危┵懖刂骶帲骸豆抛鹚拚Z錄》,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47頁。
在禪悟的世界之中,客觀自然的時空規(guī)定性已被徹底打破,眼前的景色是經(jīng)過禪心重新組合的景色,雖然從外表看與原來那個客觀的自然并無區(qū)別,但在實質(zhì)上卻大為不同,它是主客無分的整體,是參禪者本心的外化。青原惟信禪師著名的“見山見水三境界”,恰如其分地說明了禪學的超時空特征:
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后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①(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135頁。
大慧宗杲《送超僧鑒》詩云:“桶底脫時大地闊,命根斷處碧潭清。好像一點紅爐雪,散作人間照夜燈?!雹凇洞笳亍返?7冊,東京:大正一切經(jīng)刊行會,1979年,第857頁。第三句中的“紅爐點雪”,典型地說明了禪學超時空的特征。“紅爐”與“雪”,這一對世俗世界中相矛盾的意象組合到一起,形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直覺意象,以此來表達參禪悟道者開悟之時,心靈的束縛一下繃開,根塵迥脫,靈光孤露,頓感天高地迥,月明潭清,這是一個凡圣共泯,生佛俱空的自性世界?!凹t爐點雪”后來成了禪林非常喜愛的術(shù)語,禪者用它來表達擺脫現(xiàn)實時空束縛的禪悟境界。
《五燈會元》卷二四載,有僧問天柱崇惠禪師:“如何是天柱境?”答曰:“萬古長空,一朝風月?!边@里,崇惠禪師用自然喻象來回答關(guān)于其禪悟境界的提問。在這兩句答語中,“萬古長空”象征本體世界的空寂,“一朝風月”象征現(xiàn)實世界的鮮活,這兩句話啟發(fā)學人從現(xiàn)實世界的生機去悟那本體世界的空靜,只有通過“一朝風月”,才能悟到“萬古長空”,也只有體悟“萬古長空”,才能享受“一朝風月”之美,這種時空的超越性既是禪意的,也是詩意的。日本著名詩人松尾芭蕉的一首徘句很好地表達了這種思想:“蛙躍古池中,靜潴傳清響。”朱良志解釋說:
詩人筆下的池子,是亙古如斯的靜靜古池,青蛙的一躍,打破了千年的寧靜。這一躍,就是一個頓悟,一個此在此頃的頓悟。在短暫的片刻撕破俗世的時間之網(wǎng),進入絕對的無時間的永恒中。這一躍中的驚悟,是活潑的,在漣漪的蕩漾中,將現(xiàn)在的鮮活揉入到過去的幽深中去了。那布滿青苔的古池,就是萬古之長空,那清新的蛙躍聲,就是一朝之風月。③朱良志:《中國美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96-197頁。
綜上所述,禪宗以“空凈”的眼光看世界,它消除了自然萬物一切量上的分別,讓主體心靈從特定的時空束縛之中解脫出來,于一花而見一世界,于一葉而見一天國,于剎那之間而見永恒。這種時空觀對中國藝術(shù)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中國禪宗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但否定了語言,而且否定了思維,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它用棒喝等極為特別的方法,把學人的思維逼拶到當下的直觀感性之中。眾所周知,直觀性是中國古人思維的一個重要特點,它為各家學派所共有,并不為禪宗所獨有,但禪宗的直觀思維卻具有不同于其他學派的獨特個性,張節(jié)末借用馬爾庫塞的“新感性”一詞來稱述之。他說:
禪宗看自然,一方面巧妙地保留了它的所有細節(jié),依然是莊子、孔子和玄學家們眼中的那一個自然,另一方面,它卻把同一個自然空化和心化了。由此,審美直觀發(fā)生了質(zhì)變,或者說,自然被賦予了新的意味,這種變化是潛移默化的,又是巨大的,它所貢獻予中國人的,是一種極其細巧精致、空靈活泛和微妙無窮的精神享受。它重新塑造了中國人的審美經(jīng)驗,使之變得極度心靈化,相對于莊子的逍遙傳統(tǒng),它也許可以稱為新感性。④張節(jié)末:《禪宗美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頁。
在莊玄哲學影響下,中國傳統(tǒng)美學肯定外在山水自然的美,主張在純粹的個人經(jīng)驗中親證自然,在自然審美中完成對個體生命自由的體認,孫綽所謂“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于自然”。作為佛教的一個宗派,禪宗與莊玄哲學不同,它否定外在自然的真實性,認為“萬法唯心”,自然山水當然也是心的幻化,這樣,莊玄哲學中的心物關(guān)系就轉(zhuǎn)化為禪宗哲學中的心色關(guān)系,自然也不再是莊玄世界中那些可以觀、可以賞的真實存在,而是禪者用來親證自身佛性的虛幻影像。自然的真實性被主體之“心”消解后,其虛幻形象又被“心”重新組合,在此基礎(chǔ)上,自然山水重新回到感性形態(tài),成為主體本心、佛性的顯現(xiàn),主體在對當體即空之自然美的直覺觀照中,頓悟自我佛性。
中國禪宗認為,“空”性的證得,不能靠冥冥玄思,只能靠在自然中頓悟,因此它放棄“沉空守寂”的修行方式,主張在青青翠竹、郁郁黃花之中體認般若、法身,這樣便將抽象的哲思還給了具象的審美,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就成了簡潔明快的純感性關(guān)系。通過長沙景岑禪師的一首小詩,可以看到這種轉(zhuǎn)變。其詩曰:“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⑤(宋)普濟:《五燈會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209頁?!鞍俪吒皖^”,指修行已達到很高的悟境,但還沒有徹悟,因為修禪者仍沒有擺脫“竿頭”這個“支點”,仍有所執(zhí)著,也就是說,心中仍有“禪”、“空”的留存。從平常思維來看,“百尺竿頭”已到達極點,沒法再進步了,它與“須進步”是相矛盾的。禪宗常用這種悖謬的方式來啟發(fā)學人放棄執(zhí)著,只有把一切可依靠、可憑藉的東西全都“空”掉,再把“空”也“空”掉,才能真正契悟般若妙趣。百尺竿頭再進一步,就是離“空”入“有”,返回現(xiàn)實世界。有僧人問景岑禪師:“只如百尺竿頭如何進步?”景岑曰:“朗州山,澧州水?!贝舜?,目的在于啟發(fā)學人:契入絕對的境界不是離開現(xiàn)實而另覓一個絕對的虛空,而是在對具體山、水的觀照之中,達到與無上般若的契合。景岑還有一首《勸學偈》表達的也是同樣的意思:“萬丈竿頭未得休,堂堂有路少人游。禪師欲達南泉去,滿目青山萬萬秋?!?/p>
在禪宗的世界里,自然現(xiàn)象被“空觀”孤立以后,原來的時空規(guī)定性被徹底打破,又被主體之“心”自由組合,此時,山河大地、藍天白云、花草樹木,無不是自性之體現(xiàn)。在這種新的時空圓融境界中,自然界的山水便獲得了新的美學蘊含。
禪宗的自由觀、時空觀及獨特的思維方式,對中國古代藝術(shù)觀念及藝術(shù)諸門類都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論方面,禪宗無分別、絕對待、自在圓成、當下即是的特性,契合了審美興會的心理機制,受此影響,中國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理論普遍重視“興會”,強調(diào)心物交融的偶然性與隨機性?!段溺R秘府論》曰:“自古文章,起于無作,興于自然,感激而成,都無飾練,發(fā)言以當,應(yīng)物便是?!雹俦R盛江:《文鏡秘府論匯校匯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1282頁?!抖脑娖贰ぷ匀弧吩唬骸案┦凹词?,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②(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40頁。藝術(shù)創(chuàng)造是一個感而遂通、無心湊泊的過程,恰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
在禪宗影響下,中國古代高僧大德與文人雅士多追求空寂靈冥、清靜幽遠、自然肆意的人生境界,這種人生境界在美學、藝術(shù)上,則表現(xiàn)為對空靈、淡遠風格的追求。這種風格具有兩方面的重要內(nèi)涵:一是審美意象的不粘不滯。如王廷相說:“夫詩貴意象透瑩,不喜事實黏著。古謂水中之月,鏡中之影,可以目睹,難以實求是也。”③(明)王廷相:《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502頁。二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限韻味。葉燮說:“詩之至處,妙在含蓄無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間,其指歸在可解不可解之會;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離形象,絕議論而窮思維,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為至也?!雹苋~燮:《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第30頁。
禪宗促進了最具中國特色的美學范疇——意境的誕生。葉朗說:“禪宗主張在日常生活中,在活潑潑的生命中,在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中,去體驗?zāi)菬o限的、永恒的、空寂的宇宙本體。這種思想進一步推進了中國藝術(shù)家的形而上追求,表現(xiàn)在美學理論上,就結(jié)晶出‘意境’這個范疇,形成了意境的理論?!雹萑~朗:《再說意境》,《文藝研究》1999年第3期。皎然的“取境”說,劉禹錫的“境生象外”說,司空圖的“韻外之致”說,諸如此類的觀點都是在禪宗時空觀及思維方式影響之下而產(chǎn)生的。
禪學影響了中國山水畫審美風格與時空觀念的形成。中國山水畫標榜“自然”,講究“空靈”,愛以疏筆淡墨勾勒自然界的山水樹木,讓人產(chǎn)生空曠、遼遠、縹緲的感覺,從而獲得鏡花水月般的空靈之美。深受禪宗影響的著名詩人王維,在《山水訣》中說:“夫畫道之中,水墨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蝈氤咧畧D,寫百里之景,東西南北,宛爾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筆下?!敝赋錾剿嬪氤邔懓倮?,筆下生秋冬的時空超過性。伍蠡甫也說:“畫中丘壑,都經(jīng)過‘內(nèi)營’,決非復制自然?!雹尬轶桓Γ骸吨袊嬚撗芯俊罚本罕本┐髮W出版社,1983年,第65頁。這里所謂“內(nèi)營”,是指打破物理時空的限制,而追求一種心靈時空的滿足。中國山水畫往往通過改變山石樹木的外形,讓人在審美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自然的奇趣。另外,禪學的自由觀、時空觀及思維方式也對中國書法、園林等藝術(shù)形式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On ar tistic sp irit of Chinese Chan
RONG Mei
Chinese Chan praises natural and free.In the eyes of Chan,everything is natural,and no differentiation,no opposition,which is the character of Chinese art.A fter had been broken thoroughly, original space-time feature is again made up by the"heart"freely,and forms new state,and gets new aesthetics intension.Chinese Chan has produced significant influence for Chinese ancient artistic idea. Under its influence,the arts such as Chinese poem,drawing,penmanship and garden pursue the style of free and natural.
Chan;art;spirit
B946.5
A
1009-9530(2013)02-0037-004
2012-12-02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唐宋禪詩的審美文化觀照”(AHSK11—12D138)[作者簡介]榮梅(1967-),女,安徽師范大學副研究員,文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