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秀梅 陳冬林
摘 要:通過對美國公民教育的隱蔽性特征的深刻認識與科學分析,從中發(fā)掘出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積極推動作用的寶貴經(jīng)驗,以及進一步研究這些寶貴經(jīng)驗在具體實際中如何“中國化”才能發(fā)揮其所具有的積極作用。在這種汲取國外優(yōu)秀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借鑒中,不斷完善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為更好更快的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
關鍵詞:美國公民教育;公民教育的歷史;隱蔽性;啟示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05-0230-02
美國是一個沒有明文采用“思想政治教育”名稱的國家,但美國社會從上至下的各個階層都極其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只不過把“思想政治教育”改換名稱,稱之為“公民教育”而已,從而達到無名有實的教育目的。美國公民教育具有隱蔽性的特征,有極強的滲透力,這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開與推廣具有借鑒性作用。
一、美國公民教育的隱蔽性及其表現(xiàn)
美國公民教育的隱蔽性,是通過隱蔽其教育名稱和教育內(nèi)容等來隱藏其真實的教育目的,統(tǒng)治階級所規(guī)范的價值觀、政治觀等意識形態(tài)都能讓公民在無形中自愿的接受并付諸行動,因而具有更強的滲透力。美國公民教育隱蔽性特征的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隱蔽于其教育名稱
公民教育,美國建國以來就與之具有,但在美國的學校教育中,沒有直接的課程叫公民教育,甚至也沒有叫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課程,因為只要加上“教育”這個詞,似乎就有說教,需要聽人教導的感覺。如果直接灌輸公民教育,就容易立刻引起人們的反感和不滿,所以美國多采用引導的方式,避免使用“教育”二字。美國學校設置綜合課程的目的也是為了公民教育,綜合課程又名為社會科(SocialStudies)。就讀于美國公民教育專業(yè)研究生的專業(yè)名稱,也避免叫公民教育,而叫社會科。美國1994年制定的《社會科課程標準:卓越的期望》明確指出,“社會科是一門旨在增進公民能力的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綜合課程。在學校課程中,社會科提供了從一系列學科中精選的內(nèi)容進行連貫而系統(tǒng)的學習,這些學科包括人類學、考古學、經(jīng)濟學、地理、歷史、法律、哲學、政治學、心理學、神學和社會學等,以及一些人文科學、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中的適當內(nèi)容?!盵1]其目的是通過人文、社會等學科的學習,學生在了解各國社會制度發(fā)展歷史的基礎上,更加理解美國現(xiàn)代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制度,從而不知不覺地接受美國的人生觀、價值觀及政治觀等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無形之中也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信仰,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情操,加深學生的民族感情,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yǎng)。不過,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在美國的學術著作中俯拾皆是,而鮮見于學校的課程名稱中,這正體現(xiàn)了美國公民教育名稱的隱蔽性。
2.隱蔽于其教育內(nèi)容
美國公民教育不僅隱藏于教育名稱之中,其教育內(nèi)容也隱藏了公民教育的目的。美國的課程如哲學、歷史、經(jīng)濟學、地理、政治學、社會學甚至音樂和美術等課程中也滲透了資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并且即使在這些課程中,許多教育內(nèi)容也都是間接的表現(xiàn)出來的。如在美國,愛國主義教育時時刻刻都在進行,但在社會科課程中鮮有“愛國主義教育”這樣的字眼,而是做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因為各種人文學科甚至自然學科中都滲透了公民教育,所以美國的公民教育表面上看來都是知識性的教育,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但美國的價值觀、政治觀、美國文化等意識形態(tài)都無形地滲透在其教育內(nèi)容之中。
3.隱蔽于其教育學科
美國的教育家大衛(wèi)·克爾明確指出:公民教育作為一門特殊的課程,它應該是廣泛課程整體的一個重要的部分,跨學科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公民教育應該滲透到所有的課程中去[2]。幾乎所有學科都上心理課,理工農(nóng)醫(yī)類學生至少要上一年的人文類課程。通過各門課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等,目的是培養(yǎng)“好公民”。如美國以法律形式明文規(guī)定,各級各類學校都必須開設美國歷史課程。小學講故事、偉人軼事,重在“知事”;中學講系統(tǒng)歷史課,側重于學習歷史事實和過程,重在“明理”;大學生也要必修一門美國歷史課,側重對歷史事實的理論升華,重在“求道”。通過歷史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愛國信念,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
4.隱蔽于各種活動和社會環(huán)境之中
在19世紀末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就曾提出“學校即社會”、“教育即生活”的觀點。美國通常采用間接的教育途徑,亦即把公民教育滲透到各種活動之中。包括在各地建設紀念館、藝術館、博物館、國家公園等多種場館、動用現(xiàn)代化手段布設環(huán)境,形象生動地言傳資本主義傳統(tǒng)與文明。美國大學還注重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進行滲透,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利用電影、電視言傳其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和主張外,近年來還不斷擴大《校刊》對大學生進行教育以及利用網(wǎng)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做法。
二、美國隱蔽性公民教育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美國大學的政治學習是在周末休息時間在教堂進行,大家是主動、自愿參加;而我們的政治學習是占上班時間進行,且許多大學實行有償服務,許多人還不愿意參加。因此,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學習的有效性,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應把采取適度的隱蔽性作為一個重要的變革點。
1.在教育名稱上,轉直觀為意喻,達到隱蔽性的效果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讓一些受教育者產(chǎn)生了排斥和距離感,教育實效性較差。心理學實驗證明,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時,直觀的教育形式易使受教育者產(chǎn)生逆反心理,使其感到自己自由選擇的權利受到了限制,從而產(chǎn)生了對教育者的抵抗心理。所以,我國要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達到“無名有實”的教育目的。這點最近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部《舌尖上的中國》,除讓觀眾享受一份味蕾滿足時的大快朵頤外,更多的是讓中國人找到了一條觸摸傳統(tǒng)文化的路徑。這是一部平視但又高揚主旋律的作品。從開篇到結尾,通篇沒有“愛國”字眼,但卻被網(wǎng)民譽為“最佳愛國主義教育片”。
2.在教育內(nèi)容上,轉直接為引導,達到隱蔽性的效果
我國“思想政治教育”要減少直接進行抽象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的概念教育,可適當采用道德認識發(fā)展法。通過社會生活中一些典型的道德“兩難”問題,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參與討論,從而可以了解學生道德認識發(fā)展階段,激發(fā)學生從“兩難”問題沖突中進行選擇,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認識層次,使學生從中獲得道德熏陶,提高道德判斷力和選擇的自覺性,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因為直接式的教導,可能引起學生潛意識的逆反抵觸心理,在可控的范圍下,老師要盡量放手,給學生一些思考的空間,如果學生的想法正確,要及時鼓勵肯定學生并讓其付諸行動,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目的。
3.在學科建設方面,轉獨立教育為潛移默化的滲透,實現(xiàn)全方位的教育效果
從學科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從而導致在教學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也往往是一門獨立的課程,恰恰正是這種獨立單一的授課方式從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因為從課堂這個學生主要吸取知識的場所看,每一門課程其實都是能夠蘊涵著豐富且生動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例如語文課上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講解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傳統(tǒng)的熱愛;數(shù)學課上通過對華羅庚這樣的大數(shù)學家的刻苦研究精神及愛國情懷的形象描述能夠于無形當中培養(yǎng)學生的品格與情操等等。所以只要每一門課的任課老師都能具有這個意識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力量,讓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從而實現(xiàn)全方位、更有力的教育效果。要想實現(xiàn)這個目標,關鍵就要加強各學科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要很好的挖掘出本學科內(nèi)能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素材,通過穿插、滲透的模式在教學中實現(xiàn)目標。從我國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來看,一些其他學科的老師不但沒有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甚至有極少部分教師還詆毀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以致造成負面效果。所以在加強培養(yǎng)各科老師思想政治教育意識的同時,堅決杜絕詆毀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象。從學科建設上努力構建一科為主、各科輔助的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實現(xiàn)以課堂為主要陣地,貫穿于每個學科,從而全面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4.在各種活動和社會環(huán)境中,轉灌輸為體驗,達到隱蔽性的教育效果
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應通過課堂討論的形式來完成,因為課堂討論易于理解和掌握,可以采用道德兩難的方法,假設一個情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去體驗,然后在一起討論,相互啟發(fā)。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晦澀的哲理固然富有教育意義,但是如果沒有采取學生們接受和喜歡的方式,就談不上與學生的心靈產(chǎn)生認同和共鳴。與其大講特講枯燥的理論,不如通過辯論、口頭報告、模擬情景等活動引導教育,讓他們在特定的生活環(huán)境、組織生活和文化氛圍中去體驗和感悟道理,與其直白地引經(jīng)據(jù)典,不如變通地把教育意圖滲透到相關的辯論、口頭報告、模擬情景的環(huán)境和氛圍之中。這樣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獲得達到本來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比如邏輯推理能力,判斷分析能力,組織協(xié)調(diào)能力,甚至言語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zhì),使學生們潛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zhì)、理想信念和性格氣質(zhì)。
參考文獻:
[1]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 [M].Maryland,F(xiàn)ourth Printed,2001:3.
[2]Kerr,David,Citizenship Education: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C].International Review of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Frame works,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