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芝
聾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大多憑視覺等感官去認識事物。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很少能用語音去與正常人交往,獲取經驗及知識。所以,大部分聾生看問題膚淺,分辨能力差,抓不住事物的本質,從而形成了主觀片面、猜疑等不良行為習慣。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對他們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難度。
當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為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時,便成為道德動機,而道德行為是實現(xiàn)道德動機的手段,是一個人道德認識的具體表現(xiàn)與外部標志。因而,德育過程是提高認識,豐富情感,鍛煉意志,培養(yǎng)行為的過程,只有當這幾種品德要素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時,特別是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之間形成穩(wěn)定的聯(lián)系時,一個人的某種思想品德才算形成了。
一、 思想品德教育必須把握的幾條原則
1.層次性原則。在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有層次性,對低年級聾生進行教育時,要充分考慮這些聾生剛入學,沒有一定基礎的特點,從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習慣入手來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想品德,可以采取直觀示范、觀察、有意模仿等方式,強化訓練。
2. 持久性原則。聾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著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好“反復”。由于缺乏自制力,一個問題在一個學生身上總要反復出現(xiàn)好幾次。所以,教育工作,要持久,常抓不懈。
3. 時效性原則。教育要力求實效,避免形式,這是我們要把握的關鍵,要扎扎實實做細致的工作,使教育工作富有實效。
二、 加強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幾點措施
1. 創(chuàng)建條件,努力改變聾生模仿的盲目性
改變聾生模仿的盲目性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基礎。教師要因勢利導,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模仿能力,如班風、學風的建設,在班級中經常開展討論,對某些事情的好與壞,讓學生反復討論、辨別,然后教師加以引導,使學生能從中受到啟示,明白為什么對或錯,從而對這件事有個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 樹立榜樣,典型引路
樹立正面教育,以表揚鼓勵為主,這種教育手段也同樣適合于特殊教育學校,學校和班級要經常評選出各方面的典型學生,樹他們?yōu)榘駱?,如學習、紀律、勞動、衛(wèi)生等方面的典型。這樣,就把空洞的說教變?yōu)閷崒嵲谠诘目吹靡姷娜嘶蚴拢箤W生去學習,同時通過班會、隊會、板報、評選典型、表揚先進等許多形式,向學生廣泛地宣傳,逐步使他們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后變?yōu)樽约旱男袨椋@種教育形式要持久、經常,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 嚴格要求,對癥下藥
對于學生的不良傾向和行為,教師要及時進行批評教育。更重要的是找到原因從根本上加以解決,并堅持正面教育,如,一個學生偷了家里的錢,教師發(fā)現(xiàn)后批評了他,并讓他把錢還給家長,但是教師只是行為上的制止沒有查明偷錢的原因及根源,沒有指出改正的方向,教育工作就沒有做到家。
4. 增強抵制各種不良因素的能力
聾生對不良誘惑的抵制力較弱,有的學生看到別人的好東西就想拿,有的學生好事也做,壞事也參與。教師對這種現(xiàn)象在采取消極限制,避開誘因的同時,也要想放設法增強學生對不良誘因的抵制能力,這是治本。只有標本兼治,培養(yǎng)他們的自尊心,激發(fā)他們上進的勇氣和決心,形成他們正確的道德觀念,才能抵制住不良的誘因。
加強聾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要掌握聾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從多方面去培養(yǎng)教育,同時,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取向要一致,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