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高 薛金霞
【摘要】良好的語感,不僅可以使人更加深刻地體會語言的精妙、把握其中的意趣,還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有極大的輔助作用。但是,作為一種對語言的直覺感受,語感看不見,摸不著,又是極難掌握的。因此,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yǎng)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提高小學生理解和運用文字和語言有著莫大的功效。
【關鍵詞】小學閱讀教學 語感 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7-0071-01
語感,可以說是一種文學修養(yǎng),是指人們對于某種語言文字的敏銳而又正確的直覺性感覺。良好的語感,不僅可以使人更加深刻地體會語言的精妙、把握其中的意趣,還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有極大的輔助作用。但是,正如郭沫若先生曾說過的:“語感這種東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1】。作為一種對語言的直覺感受,語感看不見,摸不著,又是極難掌握的。因此,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語感的培養(yǎng)是十分有必要的,對提高小學生理解和運用文字和語言有著莫大的功效。本文即從平日訓練小學生語感的教學實踐中,剝繭抽絲,總結出一些培養(yǎng)小學生語感的有效途徑,以茲大家參考。
一、從讀入手,于體悟中培養(yǎng)語感
2012年教育部頒布的《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講到:“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薄?】95這里所說的“讀”,并不是廣泛意義上的讀,而是指聲情并茂的朗讀。而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文章,也基本都是辭采華美、意蘊悠長又頗有韻律的,十分適合做小學生語感訓練的素材。在教學實踐中,鼓勵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作者語言的變化,品味文本的內(nèi)容,最終領會其中的心緒流動。而在這一誦讀過程中,小學生的語感也在潛移默化中緩緩地滋生。譬如,在《金色的魚鉤》一文中,寫到老班長教育小戰(zhàn)士時,有這樣的一段話語:“怎么了,吃不下? 要是不吃,咱們就走不出這草地。同志們,為了革命,你們必須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先是關心地問詢,接著是愛憐地說理,繼而是革命的指令,最后是嚴肅的批評,僅僅四句話,老班長的語氣就一直在變化中,既有著長者般的關懷,又有著前輩般的教誨。在小學生的朗讀過程中,教師應逐步引導學生注意到班長說話的語境及語調(diào)的變化,在不斷地讀中,不僅體會了其中寓含的深意,更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語感。
古人常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痹诹芾毂M致地用聲音來表達語言中包涵的意和情的努力中,小學生品味著文本中的意蘊,感悟著語言中的哲理和情緒,于語言的音韻變化中漸漸生成語感。并且隨著閱讀地不斷進行,這種語感越來越強烈,進而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加深,甚至體會到作者的弦外之音。語感,是一種直覺性的感悟,是不斷累積經(jīng)驗的結果。因此,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要多給小學生讀的機會,讓他們調(diào)動眼耳口鼻等多種感官去感受言語,逐步內(nèi)化形成自身的語感圖式。此外,教師還可以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說的機會,如課堂上的討論、爭辯等等。譬如,《窮人》的結尾,當漁夫看到了鄰居的兩個孩子時,會有什么反應,之后的生活又會有什么變化?這些,都可以讓學生自由發(fā)言,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造,并于無形中增強語感。
二、揣摩詞語,于深思中錘煉語感
語感,其關鍵點在“感”上。在實際閱讀中,只有當讀者頭腦中有著豐富的意象群體及生動的聯(lián)想能力時,才能對文本中的言語有所觸動,并結合自己的體悟自覺生成新的意象。而對小學生而言,有限的生活經(jīng)歷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想象力的有效作用,不只給他們意象的再生成增添了阻礙,更是影響了學生語感能力的發(fā)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引領小學生把握文本的過程中,還應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情境,喚醒他們的相似經(jīng)驗,在對課文中語言的細細琢磨中,加深語感的錘煉。
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發(fā)現(xiàn)文本中用的最為傳神、讓人耳目一新的詞語,往往并不那么的深奧難懂,表層意思也非常好理解。針對這些詞語,教師的任務是,引領小學生結合已有的經(jīng)驗,運用想象與聯(lián)想的能力,細細揣摩,品味詞語的隱含意蘊,在比較中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深厚功力及獨特魅力,并于潛意識中錘煉了小學生的語感。譬如,《燕子》一文中,有這樣的語言:“藍藍的天空,幾痕細線,多么像五線譜啊,停著的燕子成了音符”,此句中,“痕”字用的就極其精妙。試著讓學生將“痕”字換為“根”,在比較中,不僅讓小學生體會“痕”字表現(xiàn)那遠處電線模糊可見特點的貼切感,更要引導他們感知作者通過“痕”字想要的那種隱約朦朧的美感。在揣摩“痕”字的過程中,學生不只獲得了美的享受,更在深思熟慮中錘煉了語感。
三、聯(lián)系生活,于體驗中升華語感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 應當把生活經(jīng)驗聯(lián)系到語言文字上去。”【3】,而且“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時留意,得到真實的經(jīng)驗,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正確和豐富的了解力,換句話說,對于語言文字才會有靈敏的感覺”【1】。簡言之,就是語感的敏銳度是建立在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和深刻的個人體驗之上的。因此,小學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語言時,巧妙點撥,聯(lián)系日常生活將隱藏在學生潛意識中的體驗引出,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也進一步升華語感。如,課文《珍珠泉》中,在“有時候透過密密的樹葉, 太陽篩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一句中,用了“篩下”這個詞語,多數(shù)學生表示了困惑。此處,教師應讓學生回想生活中見過的篩子篩東西的場景,自然就會很容易的了解到這里的“篩下”想要表達的那種場景:樹葉很是茂盛,太陽光只能透過層層樹葉的密密縫隙中一縷縷地射下,波光粼粼地映照在泉水面上。由此可見,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使得學生更為敏銳地理解了詞語,語感亦進入了更高的層次。
總而言之,作為一種對語言文字的直覺性感悟,語感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xiàn)的,不僅需要學生日積月累的積淀,更需要教師在小學閱讀教學中的訓練強化。
參考文獻:
[1]黃喚英.淺談小學閱讀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J].泉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6)
[2]張翠田.小學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語感[J].教育科學,2011(5)
[3]桑紅兵.淺析小學閱讀教學中的語感訓練[J].科教文匯,2007(9)